雷霆海战布鲁克林:中國不改革也會持續增長20年。假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8:21:53
國不改革也會持續增長20年[Weekly BIZ]採訪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教授丹•布萊茲尼茨
亞特蘭大(美國)=朝鮮日報記者 金南仁 (2011.06.24 16:46)

“要變中國製造為中國創造!”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一有機會就會強調這句話。他的意思是說,中國不應再停留在“世界工廠”的階段,應該躍升為“創新樞紐”。
中國未來經濟增長的方向非常明確。即,通過科學發展實現自主創新。中國領導層分別于2006年和2011年公佈的第11個和12個經濟發展規劃中,最優先的課題就是自主創新。可以說,中國很快就會實現類似矽谷、蘋果、穀歌那樣的革新。
中國的革新戰略存在三個推動要素。出發點是中國自身認為過去20年的經濟發展依靠的是低科技(low tech)和模仿,缺乏高科技(high tech)和創造。與此同時,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進軍世界市場並在短期內取得成功的日本、韓國等後發資本主義國家的歷史經驗可以當作參考。另外,如果不推出迄今為止世界上沒有的新技術,就會從發展中國家的隊伍中掉隊、無法成功步入發達國家行列的危機意識也形成很大壓力。
因為忠實信守傳統經濟發展理論,中國的革新戰略一直受到西方學界的積極評價。但是最近出現了值得關注的反對意見。即,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國際關係系教授丹•布萊茲尼茨與他人共同撰寫的書籍《Run of the Red Queen》(耶魯大學出版社)。

布萊茲尼茨反駁說:“按照中國政府和學者的說法,如果不立刻打造出矽谷、蘋果和穀歌,中國就會提前衰老。但這種想法只是‘革新焦躁症’、‘革新強迫症’。”他還指出:“中央政府強迫企業‘立刻創造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技術’會導致政府財政浪費、企業效率降低。”
布萊茲尼茨的書被英國經濟週刊《經濟學家》評價為“談論中國的創新問題時應該參考的重要書籍”,在世界學界被公認為應當關注的少數意見。
布萊茲尼茨逐一攻破了中國革新戰略的三個推動因素。他評價稱,中國在過去20年裏作為世界工廠創造的經濟成果是符合全球化時代且具有中國特色的創新的結果。他分析稱,從當今的世界經濟結構來看,中國不能原封不動地效仿日本、韓國過去採用的大企業集團四處擴張的發展模式。
他還預測稱,擁有13億人口龐大內需市場的中國依靠當前的革新水平至少能繼續增長20年。
《Weekly BIZ》本月1日在美國亞特蘭大採訪了丹•布萊茲尼茨。42歲的布萊茲尼茨身穿牛仔褲、T恤衫,背著黑色斜挎包出現在記者面前。他說自己就是以這種打扮從2007年開始在中國大陸到處轉了三年。
“中國的現實和坐在書桌旁想像的完全不同。我意識到,西方看待中國革新的大方向本身就是錯誤的。”
布萊茲尼茨撰寫的書籍《Run of the Red Queen》封面上畫著一幅紅色女王舉著象徵人民幣的Y字型指揮棒奔跑的圖畫。
這本書的題目來自於《愛麗絲夢遊仙境》的作者路易士•卡洛爾的另一部作品《愛麗絲鏡中奇遇記》(原題《Through the Looking-Glass and What Alice Found There》)。《愛麗絲鏡中奇遇記》中的紅色女王帶著愛麗絲吃力地向某處奔跑,但無論怎麼跑還是停留在原地。因為,樹木、房屋等周圍事物也以同樣的速度移動。
“Run of the Red Queen”原本是經營學領域的術語。意思是說,A企業提高革新速度,其他企業也會提高速度以防落後。A企業進一步提高速度,其他企業也會跟著進一步提高速度。這樣一來會順其自然地出現所有產品和服務都得到改善的效果。
而布萊茲尼茨口中的紅色女王是中國。女王的奔跑指中式革新。即,中國跟隨周邊事物(先進技術)的變化速度生產更優質、更低廉的產品。雖然沒有超前,但絕對沒有在變化中落後。中國將技術革新伴隨的風險降到最低程度,並根據市場要求快速行動。這不是“創造性革新”,而是“做得更好的革新”。
▲圖為,本月1日,布萊茲尼茨教授在亞特蘭大一家咖啡廳裏談論中國的革新問題。他從2007年開始對中國進行三年的實地考察後,推出了書籍《Run of the Red Queen》。朝鮮日報記者 攝影
◆不是只有發明才是創新
問:中國政府認為只有“創造性革新”才是生存之道,您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人們總會混淆發明和革新的概念。大家都誤以為只有創造出全新的技術、服務、產品才是革新。例如,穀歌的搜索引擎、iPhone和iPad、生命科學以及新再生能源技術等,大家認為這些才是革新,而且相信這些會帶動經濟發生劃時代的變化。革新中有一種‘程式革新’。即,提高生產流程的效率,提高產品和服務的質量並以低價快速投放市場。這就是中國實現的革新。”
布萊茲尼茨指出:“中國不是世界的實驗室,而是可以作為工作室(workshop)實現中長期的經濟發展。”他提到了《愛麗絲鏡中奇遇記》中出現的白騎士。在小說中,愛麗絲遇到的白騎士不斷地發明東西。打開蓋子掛在樹枝上,結果裏面的東西全部掉出來的紙箱子就是一個例子。白騎士驕傲地說:“這是我自己的發明,這樣裏面的東西就不會被雨淋濕。”他發明的東西就是這樣,全都毫無用處。布萊茲尼茨說:“新技術和新創意是經濟增長的優秀素材。但其本身並不能保障經濟增長,尤其是在現在這種專門化的世界經濟中,更是如此。”
問:什麼意思?
“就是說,特定產業的所有流程聚在一處,在穩定的產品迴圈模式下有條不紊運轉的時代已經過去。現在,每個國家擅長的部分已經詳細分工。例如,哪個國家做顯卡最專業,哪里做記憶體晶片價格最低。蘋果公司並不直接參與iPhone和iPad的生產。就連設計都是從外部購買的。戴爾、Sun、思科、微軟等大型IT企業都沒有固有的生產設施。在當今這種時代,發展中國家也可以在生產的特定領域實現專門化、成為領軍者。這就是中國實現的‘程式革新’。”
◆全球化助中國創新一臂之力
問:中國正在實現的創新有何具體事例?
“富士康在深圳工業區內生產iPhone、iPad以及英代爾、戴爾、摩托羅拉、索尼產品。美國企業過去也曾試圖開展這樣的大規模事業。但他們都不像富士康這樣靈活,可以根據需求生產各種品牌的產品。這種靈活性就是中國的‘程式創新’。”
問:為何只列舉IT領域的創新?
“因為IT領域是中國國內規模最大的全球化尖端技術產業。2007年,IT硬體的零配件出口在高科技領域出口總額中占95%。2006年,中國出口產品中的27%以上是IT硬體的零配件。中國仍然以代工(OEM)的方式生產產品,沒有大品牌或跨國IT企業。但不能因此而低估中國的能力。如果中國不願做世界工廠,整個產業都將受到影響。”
問:中國一直以廉價勞動力為基礎不斷增長。但隨著中國的平均工資提高,企業利潤開始逐漸減少。這種情況下似乎很難實現長期增長,不是嗎?
“中國存在很多有待解決的問題。幸運的是專門化在全世界不斷推進。跨國企業在生產方面對中國的依賴程度會進一步提高。身為‘世界工廠’的20年裏,中國積累的經驗和知識水平不容小覷。中國大學正在培養科學領域的學生,研究礦業、重型設備等已經被西方發達國家遺忘但卻是經濟增長所需領域的主題。中國沿海地區有很多中小企業控制著規模非常小的縫隙市場。之所以相信中國在目前這種狀態下仍能實現中長期經濟增長就是因為這些原因。”
問:您所說的中長期經濟增長是指什麼?
“指低工資和高工資勞動者都能獲得豐富的機會,數百萬人口進入中產階層的狀態。也就是說,城市和農村地區都能出現充裕的工作崗位。
◆結構化的不確定性成為良藥
問:您說全球化是中國技術創新的有利因素。這個條件對所有國家都有同樣的影響。有沒有促進中國成功的內部因素?
“中國的發展模式一直不同于其他亞洲國家。亞洲新興國家都是政府設定明確的目標,完成目標的方式也是固定的。但中國不是這樣。中央政府的目標和地方政府的想法不同。地方政府規模較大,他們擁有並經營地區企業。他們相信企業利潤能使地方政府變得富有,因此專門發展自己最擅長的領域。我們將這種情況稱為‘結構化的不確定性’。”
問:這是什麼意思?
“就是說經濟政策的決定過程不按照上級計畫進行。在中國,只有最大的企業受中央政府的控制。中國經濟自20世紀80年代以後開始崛起,研究這個問題的學者們指出,中國的成功得益于地方分權。地方政府不照搬照抄中央政府的計畫,而是找到自己的專門領域展開競爭。中央政府現在號召‘自主創新’,但地方政府和企業家並不理會。同時還應觀察中國企業的特徵。過去,亞洲國家一直依靠大企業集團等幾個國家代表性企業,而且這些企業掌控著生產的全過程。但中國的情況不是這樣,而是不同企業發揮專長,參與產品的生產。”
◆中央不要強迫進行“創新”
問:其他國家會很快超越中國的技術吧?
“應該考慮到中國內需市場的規模。中國有13億人口。只有中國企業可以瞭解他們的喜好並讓他們打開錢包。利用先進技術生產本土化產品也能大幅促進增長。這也是中式創新。聯想懂得向平民層出售廉價電腦,百度和穀歌差不多,但卻比穀歌更受歡迎。”
問:但還是存在依靠發達國家技術的弱點,不是嗎?
“中式‘程式創新’沒有生產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產品那麼複雜。但這絕不是一項容易的工作。雖然是別人做好的東西,但還要跟隨最新研究結果,及時滿足供應跨國企業所需的量。只要一步出錯,紅色女王就會被淘汰。重要的是,不只是中國依靠先進技術,外國企業在生產其產品方面也是完全依賴中國。”
問:紅色女王會奔跑到何時?
“按照目前這種模式,經濟增長還會持續20年。最大的障礙是中國中央政府強烈要求的‘創新’。中國政府希望降低對發達國家先進技術的依賴度,提升價值鏈。所以現在就向未經驗證的領域投資,以求創新。但由於目標和現實之間有距離,投入的很多資金都白白浪費。如果強迫民間企業放棄現在的利潤,從長遠角度出發進行創新,他們的欲望就會減弱。中國政府強迫中國企業通過和跨國企業合作學習引進尖端技術。這樣會導致跨國企業不信任中國,轉向印度等其他地區。”
問:印度是不是中國的最大競爭者?
“得益于可以大量生產的基礎設施、豐富的技術力量以及廣闊的內需市場,中國比印度更有優勢。中國要想追求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就應該最大限度地利用這些有利條件。中國總有一天會實現‘創新’目標。但現在不能強求。應該從認為技術創新能解決一切的西方式‘技術主義(techno-fetishism)’中清醒。”
北京(創新頭腦)、上海(商業內臟)、珠江三角洲(奔跑的兩腿)構成“創新三角”
布萊茲尼茨將北京、上海、珠江三角洲指為中國的創新樞紐。
其中,北京站在“紅色女王奔跑”模式的最高處,負責追趕不斷變化的先進技術。微軟、穀歌在這裏開設了最尖端的研究中心,被譽為中國矽谷的“中關村科學園”內聚集著20400家高科技企業。北京大學通過名為“創新與企業家精神”的專案支持大學生創業。2007年,北京IT設備出口額在該地產業出口總額中占74%以上。
▲被譽為中國矽谷的北京中關村街道上,提著IT設備的人來來往往。朝鮮日報記者 攝影
但是,北京的研發(R&D)工作並不是為了開發創新技術。布萊茲尼茨指出:“聯想等北京主要IT企業是為了滿足內需市場的需求而埋頭研究。”
北京市現在的目標是鼓勵軟體產業創辦代工服務公司,以追趕印度。2006年,北京市的研發投資在中國投資總額中占14.4.%,比率最高。
如果說北京是創新的大腦,國際都市上海就是幹實事的商業內臟。通用電氣和中芯國際(SMIC)等大規模跨國企業已經進軍這裏,上海晶片產業在中國的發展速度最快。在上海,國內企業通過和跨國企業之間的合作投資及技術轉讓提高能力。上海從外部引進的不只是技術和市場知識。2007年,上海的外商直接投資規模達80億美元。這一金額在中國外商直接投資總額中占10%以上。如果說北京是研究(R)樞紐,上海就是開發(D)基地。
工業園區鱗次櫛比的珠江三角洲看起來似乎和創新相距甚遠。但中國IT業的三大龍頭企業——華為、中興通訊(移動設備企業)和騰訊公司都在這裏。布萊茲尼茨指出:“在紅色女王奔跑的模式中,珠江三角洲相當於快速奔跑的兩條腿。”他表示:“北京和上海仍然迷戀創新,而珠江三角洲地區已經開始利用非常實用的方式走向創新。”因為到處都是工業園區,所以能及時反映現場的需求,實現創新。在這裏,研發工作不是由大學或研究中心來主導,而是由企業來主導。得益於此,珠江三角洲一帶的深圳、東莞地區持有的專利數量在全中國占7.4%。其中大部分都是根據市場和消費者需求創造的。
珠江三角洲地區的集群工業園區非常發達。因為不同地區生產特定產品,所以供應商、生產商和顧客之間能夠保持緊密的紐帶關係。這樣能提高決策速度和效率。
朝鮮日報中文網 chn.chos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