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霆勇士西部决赛7:红十字会因郭美美事件陷信任危机(综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4:58:58

               民政部官员:再穷追猛打郭美美事件会伤害慈善事业  昨天,首届“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报告在安徽芜湖发布。针对近期引发慈善界地震的郭美美等事件,民政部相关负责人在会后表示,郭美美事件通过媒体的曝光,一定程度上让坏事变为好事,但媒体穷追猛打会伤害慈善事业。今后慈善组织将从现在的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剥离出来,由民政部慈善司专门进行单独的监管。

>>慈善·监督

曝光郭美美事件“坏事变好事”

从现在来看,我们的慈善捐赠降到了冰点,如果再穷追猛打,可能会伤害到整个慈善事业。

民政部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促进司副司长徐建中说,近期发生的郭美美事件,通过媒体曝光,坏事变成了好事,对于公益组织的自律是有好处的。但任何行为都有正面的反面的作用,“从现在来看,我们的慈善捐赠降到了冰点,如果再穷追猛打,可能会伤害到整个慈善事业。”

徐建中说,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有良好的经济基础,有一些地方还相对贫困,也需要慈善捐助来进行帮助。“慈善事业是一个链条,其中非常关键的环节就是我们的公益慈善组织。他们的作用发挥得好不好,对于整个慈善资源的合理调配、使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徐建中说,郭美美事件后慈善组织接收的捐赠出现了拐点,这是正常的,但通过政府对慈善组织的不断规范,使他们的公信力、透明规范等进一步提高,“我想他们接收捐赠的数量还是会不断提升的。” 他表示,只有规范好了,让慈善组织的公信力、透明度增加了,让他们回复到国际流行的轨道上来,我国的慈善事业才能健康持续地发展。

>>慈善·管理

慈善组织将由慈善司单独监管

今后,公益组织要从林林总总的社会组织中分离出来,由慈善司来进行单独监管、指导,这是利好的一面。

徐建中说,我国共有社会组织44.6万个,其中包括公益慈善类的社会组织。现在公益慈善组织的登记、管理是由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在管理,今后,公益组织要从林林总总的社会组织中分离出来,由慈善司来进行单独监管、指导,“这是利好的一面。”他表示,目前,这些事情正在运作中。

徐建中说,7月15日,民政部发布了《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近日又发布了《公益慈善捐助信息披露指引(征求意见稿)》,下一步还将陆续出台相关法规,目前民政部已代国务院起草好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速慈善事业发展的意见》。

他表示,现阶段我国的捐赠大部分都是企业的捐赠,个人捐赠量占的份额相对较少,因此下一步还将专门出台企业参与慈善事业规范指南,该指南民政部在5月就已开始研讨,有望年内公布实施。

徐建中强调,今年民政部颁布的以及后期要颁布的,都是今年的工作计划,并非受郭美美等事件的影响,但这些事件一定程度上对民政部的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

>>慈善·背景

信誉受损

致捐款难

民政部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全国捐赠数据监测显示,今年3-5月,政府接收的捐赠总额约为70亿元,点对点直接捐赠给个人、不通过公益组织的捐赠数额仅为3887万元,但6-8月政府接收的捐赠总额上升到90亿元,点对点的个人捐赠数额大幅上升,达到1.27亿元。

今年3-5月,全国慈善组织接收捐赠数额为62.6亿元,但郭美美事件发生后,今年6-8月全国公益慈善组织接收的捐赠数额仅为8.4亿元。与之相对应的是,政府和点对点的个人捐赠数量增加。这里所说的慈善组织,是以慈善会系统、红十字系统以及基金会为代表的民间公益组织,据信息中心的工作人员表示,公众在选择救助的领域上,数额差别并不大,但选择慈善组织来捐赠的概率降低,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对慈善组织的不信任。按以往来看,全国慈善组织接受的捐款基本占整个年度总量的三分之一。

>>慈善·捐赠人

陈光标:现在是给红会捐款黄金期

近期将向红十字会和慈善总会捐款

昨天,因高调慈善而广受争议的陈光标说,每年自己都会通过点对点或慈善组织来实行捐赠,并自己花钱公开这些钱的去向。尽管近期社会普遍对慈善组织存在质疑,但陈光标却表示,不会因此而不向慈善组织捐款。

“相反我认为,现在是爱心人士给红十字会、慈善总会捐款的黄金期。”陈光标说,因为这两个组织现在总结、吸取了很多的经验教训,在经历过质疑后,他们一定会充分尊重捐赠者的意愿,“一定会把捐赠去向的清单交给你,一定会公开透明地告诉你这些钱去哪了。”

陈光标表示,自己近期就会给红十字会和慈善总会捐款,“不管捐多少,那是我的心意。”他同时表示,中国的慈善事业需要坚持,需要创新。他说,近几年内都不会考虑成立专门的基金会来运作自己的捐赠,“个人捐赠更灵活,而且慈善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我高兴捐给谁就捐给谁。”

>>慈善·声音

刘佑平 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信息部副主任

问责风暴宣泄情绪后促进反思

郭美美等事件产生的问责风暴对整个公益界的影响,从短期来看是一种阵痛,但从长远角度说,更像是一次公益界的洗礼。

从短期来看,媒介将公益组织的缺陷放大,大众对这些组织骂声一片,随之而来的是拒绝捐款等行为,公益组织与整个行业相关联,一个组织出了问题,大众对公益行业的信任度降低,影响了捐赠的积极性,出现了血荒、捐款量降低,最后受影响最大的实际上还是受助群体。

从长远来看,问责风暴的前期是大众的一种情绪宣泄,到后期就会促进整个行业的反思,促使社会组织及政府的信息更公开透明。

至于时间长短要看政府及公益组织应对事件的效率,如果政府已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有改变的措施和理性的反思,整个事件会发展成很好的良性循环。事实上,现在已经出现了谷底回升的信号。

(记者 侯雪竹)

王振耀 北京师范大学公益研究院院长、原民政部慈善司司长

影响捐赠热情促进基金会透明

这次问责风暴直接影响了公众对公募基金会的捐赠热情,但同时也促进了基金会捐赠方式从传统的动员向现代慈善捐赠方式转型。

现在捐赠者的主体地位突显出来,公众开始有意识有选择地进行理性捐赠。这就迫使一些基金会迅速地成熟,对自身有清晰的定位,系统化其项目设计,规范其公开透明的运行机制,带头呼吁政策调整,满足公众对基金会的信任标准。(记者 侯雪竹)

深圳人均捐赠“最慷慨”

本报讯 昨天,首届“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在安徽芜湖发布。公布的指数结果显示,在调查的50多个城市中,深圳的慈善综合指数最高,上海、北京和无锡紧随其后。

从捐赠规模来看,上海市各部门接收的社会捐赠总量最大,超过54亿元,北京、深圳、无锡、成都、大连5个城市的捐赠收入也超过10亿元。其中,人均捐赠额最高的是深圳,达到393.66元,成为当之无愧的“慷慨城市”。

民政部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促进司副司长徐建中表示,这个指数是相对科学的,下一步民政部将以“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为基础,研究制订评选表彰慈善城市的管理办法,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进行修订和完善。

>>名词解释·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

“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是由民政部主管的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组织研发的一套对城市慈善事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监测和科学评价的指标体系,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爱心GDP”。该指标体系以慈善理论为基础,按照规模、结构、贡献、可持续性4项维度,从社会捐赠、慈善组织、慈善项目、志愿服务、政府支持、慈善文化6个方面共30个指标,对各城市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考量。“首届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2011)”涵盖了我国53个城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反映其在2008至2009年间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水平。

本版采写 除署名外均据本报记者 陈荞       人民日报:慈善机构公信力下降并非媒体报道催生 

由专家、媒体、业界和公众共同参与的慈善大讨论,凝聚起了诸多宝贵共识

经过近来的种种风波,无论是慈善组织还是相关管理部门,都已经开始了一场与“挽回信任”的赛跑。

日前,民政部公开表示,公益慈善类组织将单独由慈善司负责,开展独立的行业监管。由民间公益组织发起成立的“基金会中心网”上,也有越来越多基金会加入了这个信息公开的平台。

如果说“慈善风波”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公众的慈善热情,那么,这场由专家、媒体、业界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社会大讨论,也凝聚起了关于慈善的诸多共识。

比如,透明公开是现代慈善的灵魂,慈善机构只有配备“玻璃口袋”才能让公众捐得放心;职业化、专业化保证善款能被高效使用,专业素养、职业道德,是问心无愧提取管理费的前提;破除双重管理体制、放开公募权利,才能激发蕴藏于社会的慈善力量,形成更具活力的“慈善市场”。

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不意味一点问题都不出,而在于能够正视和解决问题。从“怎么看”走向“怎么办”,才能促成我国慈善行业的进步、慈善水平的提升。中国红十字会“捐赠信息发布平台”上线试运行,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为规范信息披露工作,《公益慈善捐助信息披露指引》面向公众征求意见。这些,可以说都是慈善风波推动形成的共识,在实践中的一步步落地。

制度层面也同样在进行着更深层次的探索。“壹基金”走出身份困境,转型为公募基金会;民政部或将“松绑”公益组织,不需业务主管单位可直接登记注册。这些透露出共同的信号:政府角色将从“严审批”转向“严监管”,多元化将是未来的慈善格局。

当然,任何变革都有其历史包袱和传统逻辑的阻碍,不可能一步到位。这也是作为慈善主体的公众应有的意识。

风波之后,公众需要深化对慈善的理解。在看到慈善组织不足的同时也看到它们的重要作用,在接受它们工作的同时也认同必要的管理费用。更重要的是,要平复“慈善风波”激起的强烈情绪,与过去一样积极投身慈善事业,不让捐款减少,不让血库告急,不让需要帮助的人在等待中失去希望。

风波之后,慈善组织与管理部门也需要重新看待媒体与慈善的关系。这段时间,如民政部相关人士指出,“慈善捐赠降到了冰点”,有人迁怒于某些人的“天真无知”,有人怪责于媒体的“穷追猛打”。诚然,回望“慈善风波”,确有一些组织机构“躺着中枪”;展望“慈善伤疤”揭开后的信任修复,媒体作为正面传播者和引导者的作用无疑应该强化,但抱怨者也需意识到:存在的问题是第一位的,新闻报道是第二位的。民政部证实的“社会捐赠总额没有大幅下降”、只是“慈善机构收的捐赠少了”这一现象表明:公众的慈善热情一直存在并释放,慈善机构的公信力下降并非媒体报道催生。

对于慈善,这是我们的愿景:法律规范、政府监管、公众监督、组织善治、行业自律、社会选择、平等竞争、优胜劣汰、合作共赢。而这幅美好图景,需要慈善从业者、社会管理者、媒体,以及包括你我在内的每一个社会成员,共同绘就。    “媒体伤害慈善”的论调充满权力骄横的酸味 

昨天,首届“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报告在安徽芜湖发布。针对近期引发慈善界地震的郭美美等事件,民政部福利与慈善事业促进司副司长徐建中在会后表示,郭美美事件通过媒体的曝光,一定程度上让坏事变为好事,但媒体穷追猛打将伤害慈善事业。(8月27日京华时报)

徐司长关于慈善事业建设的高论令全国网友为之瞠目结舌,不知道这一弥漫着权力傲慢的高论是否代表民政部的官方观点?如若确是民政部的官方意思,那只能证明国家之官办慈善已是病入膏肓,无药可治了。郭美美事件,令全国亿万民众震惊,使无数爱心人士失望,让中国官办慈善蒙羞,导致中国慈善事业遭遇冰点冷冻。郭美美事件,不仅是中国慈善事业的耻辱,更是中国慈善管理部门的严重渎职。郭美美事件的爆发,既不是偶然事件,亦非单一因素,它与其他毒瘤一样,紧紧攀附在中国慈善事业这根光辉大树之上。这类毒瘤,它们一边疯狂地吸取着中国慈善事业的营养,另一边却又将贪污腐化等毒素源源不断的注入中国慈善事业的健康肌体,通过逐步侵蚀造成中国慈善事业基石的腐朽崩塌。媒体的穷追猛打,履行的是媒体的责任本分,捍卫的是中国慈善的纯洁,维护的是慈善事业的尊严,荡涤的是慈善躯体的灰尘,揭开的慈善肌体的伤疤,剜掉的是慈善内部的毒瘤,试问徐建中司长,媒体执着拷问,乃是尽责之为,何错之有?

中国慈善要想走出低谷重创辉煌,显然需要痛下狠心大胆手术割除毒瘤,纯洁慈善肌体重塑阳光形象;监管部门务必常怀刚毅果敢之心、以壮士断腕之气,痛下决心认真履行监管之责。倘若慈善监管机构放任毒瘤不断滋生泛滥,甚至视毒瘤为宠物养痈遗患,个个都将负责任的媒体当成洪水猛兽般看待,防卫着漫骂着,中国慈善机构又能有甚凭借重新拾取信心、重新获得爱心人士的普遍信任?中国慈善事业又能有甚凭借走出慈善事业低谷、重创慈善事业辉煌?

如果说穷追猛打郭美美是伤害慈善事业的行为,那么穷追猛打贪污腐败是不是也是伤害发展事业的行为呢?畏惧媒体监督的慈善事业,绝对不是中国人民真正放心的慈善事业;拒绝媒体监督的慈善机构,绝不可能成为爱心人士完全信任的慈善机构!新闻媒体对于慈善领域内部的腐败问题,负有义不容辞的监管责任。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新闻媒体对慈善行业的监管之旅,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