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神911怎么设置显卡:从“私民社会”到“公民社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8:54:39
从“私民社会”到“公民社会”
http://free.21cn.com/newbbs/mainframe.jsp?url=/forum/bbsMessageList_3167415.html

  钱 宏                           21cn-社区

  2011年7月12日,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的刘忠祥副局长,在《中国财富》(改版上市)和北京大学法学院、北京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一次会议上说,公益不等同慈善,公益是社会财富的第三次分配,体现了公平竞争法则,更体现了公民社会自觉觉他﹑自助助他的共生法则。

  中国扶贫基金会的执行副会长何道峰先生、北京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师曾志女士,也都基本秉持此论。

  我同意公益是第三次分配,但想补充一点意见。在人类对于财富的分配链条中,第三次分配不只是公益,同时,分配链条无论在哪一个环节缺失或者断裂,都是社会交易成本的增加,且这种社会成本的增加是呈叠加至几何级数放大,最后走向财富、权力的整体格式化——即社会革命。

  那么,“社会分配链条”是如何分布的呢?

  我在《时代呼唤中国经济学——将共生法则引入经济学基础建立“全生态社会经济体系”》(2010)一文中,对社会分配链条的划分是这样的:一次分配,是“劳-资:生产性”;二次分配:“国-民:福利性”;三次分配:“投资-消费-公益:货币扩展性”:四次分配“生产国-资本国:信用货币可印钞性”;最后,五次分配理论:“社会革命-重新洗牌-战争推倒重来”。那么,如何避免社会分配链条的缺失或断裂呢?第三次分配中的“公益”是个拐点,而公益是否得以顺利实行,就引进了“公权”、“公信力”等现代制度文明、政治文明的概念,而公权能否正常运行、公信力是否达到社会满意度,归根结底,取决于人,即是掌握公权的人,是“私人”、“私民”——即只知出人投地光宗耀祖的承载者一般了无个性,还是“公人”、“公民”——即与众不同丰富个性人格完整的社会公共性载体。

  请微脖们讨论!

  据说,最近有一种言论,说公民社会是“陷阱”,可是谁能想象没有公民而有公益,而既有公民却没有公民社会?难道要中国人永远在“私民社会”停滞不前?

  现代政治文明,是一种制度文明,其核心就是把“家天下”和“朋党政治”操纵的国家权力,用宪法法律这种制度形式把“私权”转变成了“公权”,而有了真正的“公信力”。因而凡是进入现代政治文明的国家,其国民,都要求相应地把自己从“私人”、“私民”转变成“公人”、“公民”,从而把“私民社会”转变为“公民社会”。

  私民社会不改变,不把“私民”、“私人”转变成“公民”、“公人”一切好制度都只能是种下龙种长出跳蚤!中国从1912年就确立了共和国制度,然而,百年来,袁世凯﹑蒋介石﹑林彪﹑四人帮﹑权贵资本和有毒食品,以及所谓“对外无奈,对内无赖”(慈禧名言“宁赠友邦,不予家奴”的翻版)人物和现象,层出不穷……咎其根由,盖因中国从来未完成从“私民社会”向“公民社会”的国家转变和转型。

  但是,无论怎么说,三十年改革开放、一百年共和国实践,不管走过多么漫长的暗夜,走过多么曲折的坎坎坷坷,如今,中国的公民社会毕竟走到了曙色黎明的前夜,那些说公民社会是陷阱的言论,不过是中国式私民社会及其政治形态对国家转型的最后反抗表征而已。

  在这次聚会上,国务院法制办政法司的朱卫国对三种力量的表达很贴切,他说当今世界上有三种力量:一是权力﹑二是财富﹑三是没有权力和财富的人的联合。如果没有公民社会的成长,三种力量中哪一种力量失范,即失去宪法法律制度文明的约束、规范和保护,后果都是不可想象的!

  有朋友指出:如果这样发展,必将迎来中国财富、权力重新格式化的那一重大变化时刻。这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但现实在朝这条路走。

  早上,打开电脑,看到有人发布微博提问:新闻纵横今天8点节目推荐,朱民被任命为IMF的副总裁,这是中国人出任这一组织最高职务,朱民是一个文质彬彬又不乏幽默的人,16岁进工厂当扛包工,劳累一天回家还不忘拉小提琴。朱民此次的任命能否改进新兴经济体在IMF更多的话语权呢?

  这件事新任IMF登台亮相即有预告。我想,无论中国人做了多少国际组织的副总裁甚至总裁,有没有话语权,不取决于这个职务,而取决于担任这个职务者内心,是否完成了从“私人”、“私民”到“公人”、“公民”的转变。在现代文明背景下,只有公民才能适应从国家到国际组织的任职,这是话语权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