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os支持红米note3:孙东东教授的悲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1:51:34

             孙东东教授的悲剧

2010年06月07日07:17长江日报刘林德我要评论(193 )字号:T|T

北大教授孙东东的媒体形象,几乎就是一个人形化的炮筒,每俟他出场,人们已没有另外的期待,除了捡拾几句雷语。

我不知道孙东东具体是个怎样的人,但媒体形象或许并非完全与他的真实形象一致,那些被挑拣的雷语肯定不是他学识的全部。他说的话,是个人观点,也未必不是一个群体的心声。

孙东东最新语录是“记者没文化,人民日报的除外”。这番话的背景是孙东东在一个论坛上不满记者经常对他言语的误读,恰巧台下有一位人民日报记者。显然,在孙东东眼里,记者可以区别为有文化的和没文化的。这是一种概念偷换,以模糊的事实判断来代替自己情感偏好。其实在孙东东内心,记者应该区分为自己觉得负责任的和不负责任的,可信赖的和不可信赖的。

当然,孙东东不是在区别记者,那太难了,他区分的实际是记者所属的媒体机构。记者可以流动,媒体机构和它的特性则是相对固定的,如果一个记者从人民日报流动到不入孙东东法眼的媒体,那你肯定是明珠暗投,把文化从脑袋里拿出来留给了老东家。

孙东东对人民日报记者高看一眼,新华社的,央视的以及同类媒体的记者大可不必难过,只不过碰巧台下的是人民日报记者,孙东东便因地而宜地将人民日报作为一个“属类”的代表。在这个类之下,还可以例举一串名单。

就像“老上访户99%是精神病”的判断,“人民日报之属的记者才有文化”判断同样毫无根据,只是纯粹的个人感受,但不可否认有此莫名其妙感受的人,并不只有孙东东一人。在我大学毕业的那个时候,上世纪末期,新兴媒体出现未久,甚至在新闻学的教授们眼中,也只中央级媒体和地方大报才算正经媒体。

新兴媒体蓬勃十余年,它们中的许多成为地方媒体中的佼佼者,有的甚至赢得了国际声望,代表着新闻媒体真正应有的走向。但这并不能改变类似孙东东教授的人群即有的感受与偏好,在他们内心,只有某一类的媒体,才是值得信赖的。他们也一样主要从新兴媒体接受信息,但还是轻视它们。

虽然某一类媒体在那个疯狂的年代里有许多疯狂的表演,散播无数疯狂的谎言,在这个年代的也并不总是以真相作为追求,没有关系,忠诚仍在,信赖依旧。尽管起作用的是背后的因素,媒体机构和记者个人只是寻找自己人感受的通道。

我一时想不起合适的词语描述这种感受,我想起了一部电影:《再见列宁》。一位东德母亲在柏林墙被推倒后,无法适应历史已经变化的事实,他的儿子只好在一间小公寓内,精心制造着一切依旧的假象,这是让他的母亲活下去的保证。

我还想起了民国初期一个特殊群体:前清遗老。历史虽然翻天覆地,他们还是恪守之前的生活和信念,留着他们的辫子,穿着他们的长袍马褂。

这些人,你很难说他们的忠诚是因为他们从所忠诚的对象那里获得了什么好处,他们甚至有许多的不满;你也很难把他们视为笨瓜,他们中的许多人,其实有着极好的学识和素养。但是在精神上,他们被牢牢地焊接在了过去,再也无法分开。

这是个人在历史中的悲剧,悲剧往往在历史中反复重演。孙东东教授虽然咄咄逼人,察诸于历史,又何尝不可视为一个悲剧。

相关阅读:

·刘洪波:灭绝人性的孙东东言论 2010.06.07
·顾思齐:孙东东的问题是“逻辑启蒙的缺乏”? 2009.04.23
·于建嵘:支苗们是如何为孙东东辩护的? 2009.04.22
·郭宇宽:孙东东事件说明中国缺乏逻辑启蒙 2009.04.20
·郭宇宽:对孙东东道德审问不能替代专业评价 2009.04.13
·吁请卫生部追究孙东东冒名之责 2009.04.12
·展江:孙东东引发的善待访民之愿 2009.04.11
·乔新生:孙东东的观点为何引起轩然大波 2009.04.10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