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利vs黄猿:艺术无国界------《传世菩萨铜像》鉴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6:57:26
          艺术无国界这一科学论断又一次在历史文物------希腊神、《传世菩萨铜像》和87神仙卷得到认证。           87神仙卷表现的中国唐代白描绘画的最高水平在《传世菩萨铜像》的菩萨短裙中有,在希腊神话中有。                                                                                     艺术传承无国界         希腊神话 , 传世菩萨铜像    , 八十七神仙卷   , 表现的都是活生生的人,与现实生活中的人没有区别,只是装饰不同。在这一时代已形成神人同形同性的观念。希腊的雕塑、传世菩萨铜像的设计、八十七神仙卷  的出现是时代的作品,人生观的反应。是人类脱离原始崇拜的必由之路。              用线条塑造人的衣服也只是神仙和人更近。            希腊式薄衫穿在希腊神的身上,纤细而又繁复的湿衣褶,随着人体的结构而起伏,男,女性人体的优美轮廓生动地展现出来。使得这些雕像不像是由冰冷的大理石雕凿而成,而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追求人体完美是古希腊雕塑家最高理想。          《 传世菩萨铜像 》《结跏趺坐肌体山水画》把《菩萨》的下半身作为一座山,绳饰莲花腰像一座涌水的山泉把十字经箧接受的精神之源向下传输,交叉的双脚和方形双膝自然形成一平台像是“水田”,深刻的U形凹槽像水渠,上面的花式有佛陀脚心“轮”留下的双轮王纹饰,你不觉得更像佛陀的脚印吗?(另文专述)她深刻在肌肉里、几乎要到骨头里,刻骨铭心的佛教不会忘记。青草花纹比脚印浅,最浅的是轻敲慎打的斑斑网状浮纹似“狂奔的鹿”留下的鹿脚印布满了整个空间,形成了一个没有鹿的鹿野苑。菩萨在山水中生活在人的空间,菩萨也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
          八十七神仙卷  所画人物衣褶飘举,线条遒劲,人称莼菜条描,具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更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                                                     【 详文请阅本人百度博客文章           人类脱离原始崇拜的里程碑----《传世菩萨铜像》鉴赏 】 以下图片来自《传世菩萨铜像》照片                 《传世菩萨铜像》用铜雕艺术生动具体的再现其线形艺术形象。《结跏趺坐肌体山水画》用古希腊的神话故事《维纳斯出浴》和《命运三女神》的形式,用曲线变花、凹凸浮深浅适度的三重雕刻艺术再现鹿野苑初转法轮的圣地。表达佛教信徒对佛祖的虔诚崇拜之心。《维纳斯出浴》塑形、《命运三女神》塑仙气、塑灵魂。【详见本人文章《结跏趺坐肌体山水画》】。用大腿和小腿上的肌肉作“肌体山水画”纪念鹿野苑初转法轮的圣地。  《结跏趺坐山水肌体画》上半身只有装饰无衣、圆韵光滑的小臂肌肉平滑的前胸、圆圆的细腰魅力女人的特征让你的自由思想任意驰聘。
      《结跏趺坐肌体山水画》把《菩萨》的下半身作为一座山,绳饰莲花腰像一座涌水的山泉把十字经箧接受的精神之源向下传输,交叉的双脚和方形双膝自然形成一平台像是“水田”,深刻的U形凹槽像水渠,上面的花式有佛陀脚心“轮”留下的双轮王纹饰,你不觉得更像佛陀的脚印吗?(另文专述)她深刻在肌肉里、几乎要到骨头里,刻骨铭心的佛教不会忘记。青草花纹比脚印浅,最浅的是轻敲慎打的斑斑网状浮纹似“狂奔的鹿”留下的鹿脚印布满了整个空间,形成了一个没有鹿的鹿野苑。用深、浅、浮三重刀法表达(   俗称三重工    )
       这就是佛教史中的“青田衣”紧贴身体,像被水浸湿了一样半透明,隐约凸现出全身的轮廓。这种半透明的湿衣效果  衣纹是一道道平行的U字形细线, 具有流水缓动、波动细流、水入青田、草水相容的韵律感。
中间有流水、下面似丝绸飘动、更像水波荡漾。这u形纹就代表佛陀的脚印-----佛陀在人间的道路。

     潺潺的流水从莲花台涌出滋育()这水田、她的流水泉涌向下飘成“燕尾”型的“蝴蝶泉” 她的下裙用中国的丝绸飘动和上面垂下的的M巾、动静和谐



  以下图片是资料图片      来自网络  命运三女神《命运三女神》是帕特农神庙的东面人字形山墙上全部雕像中的一组雕像残片。菲狄亚斯(Phidias或Pheidias)主持制作,时间在公元前447~公元前438年,现收于大英博物馆。人们从三女神的姿态神情中看到的不是神,而是人间姐妹之间亲密动人之情,从坐躺姿态中隐现出各人的个性气质。现存的这三个女神的雕像,头部和四肢都已失去,但那健美的身躯,恬静而潇洒的姿态,仍给人以极其优美的形象。尤其是三女神的衣服的处理,希腊式薄衫穿在三神的身上,纤细而又繁复的湿衣褶,随着人体的结构而起伏,女性人体的优美轮廓生动地展现出来。使得这些雕像不像是由冰冷的大理石雕凿而成,而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
  《命运三女神》生动地展示了希腊古典时期雕刻艺术所达到的高超的艺术水准,令人叹为观止。三位女神坐着的姿势,是随着墙的三角形趋势而变化的,她们都穿着质地很薄的希腊式宽大长袍,衣褶纤细而又繁复,随着人体的结构起伏,极其生动地体现了鲜明的女性人体曲线,女神们身形优美、饱满而丰腴,使人切实地感受到孕育在她们体内的无限生机和活力。那似乎正在随着呼吸而微微起伏的、富有弹性的身体,让每一个看到这一组雕塑的人都几乎忘记了她们是冷冰冰的大理石,她们是那样的真实、那样的亲切、那样的令人崇敬。   古希腊雕刻十分重视形象的整体不可分割性,人体各部分都充分发挥出造型特性,力求表现形象的内在生命。所以尽管形体残缺,但每一个部分都蕴含着生命不息的精神,就是说,雕像的残片也是有生命的活物,观赏者可以通过可视部分的动作姿态联想残缺的部分,从而获得完美的审美感受。   雕刻家运用高超的雕刻语言,真实而细腻地刻画了透过女神衣褶隐现出来的丰满、柔美的肉体。雕刻采用不同的曲线变化造型:坐立女神,松软的连衣裙由于肉体的起伏而形成横竖疏密的变化,丰满的酥胸和乳峰处上平下褶,束腰向下揉褶繁复,从整体看疏密变化有致;躺卧女神,袒胸露出圆浑柔软的肌肤,身体的动势显出优美的体形和波浪式的衣纹曲线疏密节奏的流动,既平稳又柔和。用诗人海涅的话来说,希腊雕像上的衣纹是身体动势的多音反响。,极其生动地体现了鲜明的女性人体曲线,女神们身形优美、饱满而丰腴,使人切实地感受到孕育在她们体内的无限生机和活力。
    维纳斯出浴           在古希腊,全裸的女神阿芙狄洛特是非常流行的雕塑素材。希腊神话人神同性同形是时代的进步,是人类脱离原始崇拜的奠基石。只有人神同形同性才能认识神,了解神,脱离神的束缚,走向人的世界。          维纳斯正身侧面,两臂抬举成对称式。衣着贴身,海水沿着丰满的身体细密地向下流淌,当跨过乳峰顺着起伏的腹部流淌时突然被遮挡下身的布单隔断,布单以横向大褶纹交互成大小不等的弧形曲线,与女神胸前横向小弧形线形成呼应。两边的两个女神一手托着女神后身,一手扯着遮羞布,这又形成以维纳斯为中心的两边女神对称配置的整体造型构图。弯腰曲臂的女神繁复的衣裙褶纹按照身体的变化而变化,整个形象犹如一幅立体绘画。虽然侍奉女神头部已损,但人物仍然充满着生命气息。全图以各种不同的曲线造型组成一首曲线的交响乐曲。     87神仙卷作者: 《八十七神仙卷》为唐代画圣吴道子的冠世巨作。历代宫廷画家,都必须是进士级,考全国三十六名之内为进士,因此,宫廷画家都是很有学识的文人画家。唐代吴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图》,应是有残缺的作品,因为在道家中,八是最高的数字,因此,画作应是八十八或一百零八,而不会是八十七。而且,自古以来,都会画五岳代表中华,但这神仙图只画了三岳,故应是有些部分缺失了。官场上山水大家不如意,便把个人的痛苦经历融入山水中,把心事也抒发出来,他们画的枯草,都融入了感情,但画的远处多有亮点,反映他们仍希望国家太平,思想内容很是丰富。     我国现存的《八十七神仙图》,是北宋时期白描人物的真迹,画卷上有八十七位“朝元”列队行进的神仙,其中女神尤多。吴道子的绘画具有独特风格,是中国山水画之祖师。他创造了笔间意远的山水“疏体”,使得山水成为独立的画种,从而结束了山水只作为人物画背景的附庸地位。所画人物衣褶飘举,线条遒劲,人称莼菜条描,具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被誉为吴带当风--------一种笔法圆转飘逸,所绘人物衣带宛若迎风飘曳之状。人物衣褶飘举,吴道子的佛画艺术有很高的成就,他在东、西两京寺观作壁画四十(一作四百)余间,而且“人相诡状,无一同者”。西京兴唐寺御注金刚经院、慈恩寺塔前面文殊普贤及西面降魔盘龙、小殿前面菩萨,景公寺地狱帝释龙神,永寿寺中三门两神等,“皆妙绝当时”。吴道子画中门内神,圆光最在后,一笔而成。坊市老幼,每日有数百人“竞候观之”;及其下笔之时,“望者如堵”,只见他“风落电转,规成月圆”,围观的人群见他画技如此高明,“喧呼之声,惊动坊邑,或谓之神”。他画的人物,使人感到“虬须云鬓,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可见,他画的人物形象鲜明,真切感人。他画人物,人体各部分比例十分精确。 吴道子所画的《地狱变相》是其代表之作。《东观余论》记吴道子在景云寺所画《地狱变相》时说:“视今寺刹所图,殊弗同。了无刀林、沸镬、牛头、阿房之像,而变状阴惨,使观者腋汗毛耸,不寒而栗。”既然画中无“刀林、沸镬”的恐怖的直觉形象来辅助画面的“阴惨”,那么作品中当然要有比神灵鬼怪等更能强烈地感动人心的力量。据景云寺的老僧玄纵说:“吴生(道子)画此地狱变成之后,都人咸观,皆惧罪修善,两市屠沽,鱼肉不售。”其艺术效果如此惊人,足见吴道子在佛画艺术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文章转载】 徐悲鸿87神仙卷序跋草稿南京现身

日期:2011-08-28 作者:冯秋红 来源:扬子晚报

.h1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 } .h2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h3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DIV.union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 DIV.union TD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

“神仙卷”部分画面。

  龙虎网讯 日前看到本报刊载“徐悲鸿致李宗仁信札在宁亮相”的消息后,南京市民黄先生致电本报,称家中藏有更重量级的徐悲鸿书法。记者昨日在黄先生家中亲见此作,长达2.05米计1043字的这幅长卷,内容是为被视作“悲鸿生命”的《八十七神仙卷》所做的长篇序跋,文中叙述收藏《八十七神仙卷》之艰辛不易,辗转流离中曾得而复失,又失而复得。目前,《八十七神仙卷》已由徐悲鸿夫人廖静文捐赠国家,每年十月面向公众展出。

  收藏者曾为徐悲鸿秘书字迹潇洒随意,应为徐悲鸿所写序跋正文的草稿

  展卷的刹那,历史的气息便扑面而来。此卷卷首有黄养辉用隶书所题“徐悲鸿师八十七神仙卷跋文手稿真迹”字样,题于1976年春,原为徐悲鸿秘书黄养辉所藏,现传至家人手中。

  据其家人介绍,黄养辉自1929年起追随徐悲鸿,长达25年之久,并于1944年33岁时任徐悲鸿秘书,直至徐在北京去世,以其学养和品格深得悲鸿大师倚重。1944年春,桂林即将沦陷之际,徐悲鸿急电黄养辉,抢救其尚存放在桂林岩洞中的大批珍贵文物铜雕及书画共24大箱。黄养辉不惜将结婚金戒指和手表都卖掉,先后动用人力板车、火车、卡车种种交通工具,最后把文物运至重庆。1944年,经慎重甄选,徐悲鸿院长从其数百门生中聘黄养辉为中国美术学院副研究员兼院长秘书。    

徐悲鸿87神仙卷序跋草稿南京现身

日期:2011-08-28 作者:冯秋红 来源:扬子晚报

  年深月久,徐悲鸿与黄养辉间的感情越加深厚,亦师亦友。应该说,黄养辉收藏徐悲鸿的书画作品一点不奇怪。但奇怪的在于,这篇序跋是为被视作“悲鸿生命”的《八十七神仙卷》所写,为何没有跟着《八十七神仙卷》一起走,反而留在黄养辉家中?

  其家人解释:其实,目前留存在徐悲鸿纪念馆的,也有一篇长篇序跋与《八十七神仙卷》装裱在一起,与此文仅有少量字眼的不同,书写风格、内容如出一辙,而那一篇文后题:书于“三七年十月”,即1948年10月。这一篇则题:书于“三七年八月重付装前”,也即1948年8月。也就是说,这幅作品并不是独此一件。推测黄养辉家中所藏,当为徐悲鸿所写序跋正文的一篇草稿,所以从字迹上看,黄家所藏本更见潇洒随意自然之至。

  “神仙卷”历经战乱与偷盗 徐悲鸿用万元现金加自己的八幅画,方才换得此国宝

  在艺术界,徐悲鸿收藏《八十七神仙卷》的故事流传甚广。而此长跋让人们对他的艰辛收藏有更详尽了解。在跋中,徐悲鸿叙述收藏之不易以及对《八十七神仙卷》的推崇,文字之中,真情流露。

  文中写道:“吾于廿六年五月为香港大学之展,许地山兄邀观德人某君遗藏,余惊见此,因商购致流亡之宝,重为赎身,抑世界所存中国画人物无出其右,允深自庆幸也。”讲到1937年5月他在香港大学办展时应许地山之邀,到一德国夫人家中看其故去的先生所收藏的中国字画,惊见《八十七神仙卷》,当即决定为这“流亡之宝”赎身。他以随身所携万元现金再加上自己的八幅画,终于换来了这国宝。

  接下来便是对此神仙卷的极度推崇:“古今画家,才力足以作此者当不过五六人”,“可以颉顽欧洲最高贵名作”,“前后凡八十七人,尽雍容华妙,比例相称,动作变化虑栏杆平板,护以行云,余若旌幡明器,冠带环佩,无一懈笔,游行自在,”他很赞同“吾友张大千欲定为吴生粉本”的看法,也就是作者为唐代画圣吴道子。

  他又称自己得遇上天恩宠,才会有缘收藏此卷,“不佞区区典守兹图,天与殊遇,受宠若惊,敬祷群神与世太平,与我福绥,心满意足,永无憾矣!”他写下这段兴高采烈的文字之时,战乱已至,“先一日倭寇炸毁湖南大学,吾书此正警报至桂林。”

   

徐悲鸿87神仙卷序跋草稿南京现身

日期:2011-08-28 作者:冯秋红 来源:扬子晚报

  随后他携此卷出国,经广州,达香港,走南洋,“留卷于港银行铁箱中,虑有失也,卒取出,偕赴印度,又留之圣地尼克坦。”最后终于携卷回到昆明,岂知“卅一年五月,吾举行劳军画展,五月十日警报至此,画在寓所为贼窃去。于是魂魄无主,尽力侦索终不得。”终于在两年后,在成都发现了“神仙卷”的下落,怕自己亲自出马会惊动卖方,于是找了朋友将其买回,只不过上面的“悲鸿生命”印已被挖去,“题跋及考证材料悉数遗失,幸早在港时中华书局印出,但卅五年胜利后返沪始及见也。”

  徐悲鸿的字受康有为影响较大

  虽是序跋“副本”,历史和艺术价值同样不可估量

  1953年,徐悲鸿突发脑溢血去世。在丈夫去世的当天,悲痛的廖静文就宣布将徐悲鸿留下的一千余件作品和一千余件他收藏的历代优秀字画及万余件图书资料全部献给国家,这里边也自然包括这件价值连城的国宝《八十七神仙卷》。与《八十七神仙卷》装裱在一起的,还有徐悲鸿郑重书写的长篇序跋。现在,南京又冒出了“差不多一模一样”的序跋副本,那么,它将何去何从?

  黄先生告诉记者:现在已经有不少拍卖公司及私人收藏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几次劝说他出让,不过,他现在只想好好地收着。至于捐献,他也颇为“不舍”。

  《八十七神仙卷》是国宝,而徐悲鸿所书序跋,其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也不可估量。

  从卷面本身可见,徐悲鸿的书法艺术虽不及其画作,但也颇有造诣:圆润,平和,自然,用笔、结字和章法非常传统,一点一画无不牢守法度,某些细微处则可见其真性情。徐悲鸿的字受康有为影响较大,结体疏朗大方,但他的作品气息更为冲和平淡、锋芒内敛。通篇读下来,得见国宝的狂喜之情、痛失文物的忧急之态、重得宝物的惜爱之心,无不历历在目。

徐悲鸿87神仙卷序跋草稿南京现身

日期:2011-08-28 作者:冯秋红 来源:扬子晚报

  而在南京的艺术家、收藏家看来,这幅长跋的出现,让人们对中国传统的书画艺术更增添信心。徐悲鸿在序跋中对吴道子的白描艺术极尽夸赞,更将其与希腊帕特农(文中称班尔堆侬)神庙的浮雕相提并论,“吴道子之画艺必于是增其不朽,可断言也。为素描一卷,美妙已如此,则其庄严典丽、煊耀焕烂之群神,应与飞第亚史之上帝、安推娜同其光烈也。”这样的隆重肯定,对于“中国画过时了”等说法都是有力的回击。

  链接

  《八十七神仙卷》

  《八十七神仙卷》为唐代画圣吴道子的冠世巨作,也是吴道子现世仅存的一部白描绢本。是至今存世屈指可数的中国古代重要艺术瑰宝,代表了中国唐代白描绘画的最高水平,原作纵30厘米,横292厘米。画面以道教故事为题材,纯以线条表现出八十七位神仙出行的宏大场景:神将开道,压队;头上有背光的帝君居中;其他男女神仙持幡旗、伞盖、贡品、乐器等,簇拥着帝君从右至左浩荡行进。队伍里,帝君、神仙形象端庄,神将威风凛凛,众多仙女轻盈秀丽。

  《八十七神仙卷》是我国美术史上极其罕见的经典传世之作,现保存在徐悲鸿纪念馆,并为镇馆之宝。

  本报记者 冯秋红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