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伊怎么学雷神天明闪:黄庭坚文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8:35:47
原文中黄山谷的话与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与胸中,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蹭的比较和(理解或感受)浏览次数:904次悬赏分:0 | 解决时间:2010-1-20 21:53 | 提问者:pengjunfuqq 最佳答案
小窗幽记》(即《醉古堂剑扫》)卷十一第48条曰:“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礼义不交,便觉面目可憎,语言无味。”是说,如果士大夫三天不读书,礼法道义就不能在心中相互贯通,就会觉得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这是讲的读书与修养的关系。是为名言。这段话语本宋人黄庭坚。他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见《黄庭坚文集》)苏轼在《记黄鲁直语》一文中也曾经记录下这段话:“黄鲁直云:‘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见《苏轼文集》)明代戏曲理论家何良俊(1506-1573)把黄庭坚这段话辑入了《世说新语补·言语篇》:“黄太史云:‘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礼义不交于胸中,便觉面目可憎,言语无味。’”文字略有改易。后来明代文学家陈继儒在《岩栖幽事》一书中也曾摘引过黄庭坚的话:“黄山谷常云:士大夫三日不读书,自觉语言无味,对镜亦面目可憎。米元章亦云:一日不读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片时废书也。”可见,晚明陆绍珩在编辑《醉古堂剑扫》一书时,这一条是从何良俊的《世说新语补·言语篇》中采录的,因为两书文字最相近,而不是直接采录的黄庭坚的原文。案:何氏、陆氏把黄庭坚原文中的“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句,分别改为“则礼义不交于胸中”和“则礼义不交”。这样,文义就有变化了。“义理”,这里指讲求儒家经义的学问。(清)姚鼐《复秦小岘书》:“天下学问之事,有义理、文章、考证三者之分。”义理不交于胸中:是说心里便不会有新的学问相贯通。(《警语名言词典》)“礼义”,这里指礼法道义。礼,谓人所履;义,谓事之宜。《礼记·冠义》:“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汉语大词典》礼义不交于胸中:是说礼法道义就不能在心中相互贯通。此外,笔者认为,今人对文中的“交”字的解释值得商榷。一种是把“交”字解释为“交谈”,把“则礼义不交”,解释为“就不以礼义交谈”。一种是把“交”字解释为“交往处世”,把“则礼义不交”解释为“就不能严守礼义规范交往处世”。这两种解释都不确切。“交”字在这里当是“贯通;相互通达”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