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滑胶垫价格:黄庭坚书法作品鉴赏(上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8 22:09:49

[十三少作品]黄庭坚书法作品鉴赏(上卷)  

2009-02-09 23:08:12|  分类: 十三少書法鑒賞 |  标签:黄庭坚  行书  法帖  释文  草书   |字号大中小 订阅

黃庭堅書法作品鑒賞(上卷)

太阳堂十三少作品,望观者未经允许不得隨意複制和引用.

 

宋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豫章、黔安居士,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世称“黄山谷”。北宋诗人,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学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推崇杜诗韩文,善于借鉴翻新,诗风瘦硬,气象森严,自成一家,开创江西诗派,为江西诗派之鼻祖。黄庭坚出身于一个家学渊博的世家,父亲为著名诗人,与当时的王安石、欧阳修、梅尧臣都有交往。自小聪慧过人,一生命运多桀,仕途坎坷,与苏东坡极为相似,热衷佛老,也不逊于苏。举治平三年进士,历官集贤校理、著作郎、秘书丞、涪州别驾、吏部员外郎等,曾被以修实录不实之罪名而遭贬谪。他长于诗词,工于书法。其诗,奇倔劲峭,力矫轻俗之习,为江西诗派所宗;其词,豪放秀逸,与秦观齐名。其诗文、禅学出众,与苏轼并行,故又有[苏黄]之称。其书法,真、行、草俱佳。宋徵宗评云:“黄书如抱道足学之士,坐高车驷马之上,横钳高下,无不如意”。《宋史·文苑传》称他:“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他自己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舜钦)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他的行书,如《松风阁》,《苏轼寒食诗跋》,用笔如明代冯班《钝吟杂录》所讲:“笔从画中起,回笔至左顿腕,实画至右住处,却又跳转,正如阵云之遇风,往而却回也。”他的起笔处欲右先左,由画中藏锋逆入至左顿笔,然后平出,“无平不陂”,下笔着意变化;收笔处回锋藏颖。善藏锋,注意顿挫,以“画竹法作书”给人以“沉着痛快”的感觉。其结体从柳公权的楷书得到启发,中宫收紧,由中心向外作辐射状,纵伸横逸,如荡桨、如撑舟,气魄宏大,气宇轩昂。其个性特点十分显著,学他的书法就要留心于点画用笔的“沉着痛快”和结体的舒展大度。至于他的草书,赵孟俯说:“黄太史书,得张长史圆劲飞动之意。”“如高人雅士,望之令人敬叹。”明王世贞谓其“大书酷仿《鹤铭》,狂草极拟怀素”,“老骨颠态、种槎出”。
 

宋  黄庭坚  《报云夫帖》行书<《云夫帖》亦称《致云夫七弟尺牍》、《报云夫》、《竭力田园帖》 纸本32.6×65.4cm,凡18行,242字。无书写时间,从书风判断应是晚年所书,大约书于1100~1105年间。钤有“项叔子”、“安岐之印”等印记。《大观录》、《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等著录。《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谷园摹古法帖》、《宋黄文节公法书》、《宋四家墨宝》等收录。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释文:雲夫七弟,得書知侍奉廿五叔母縣君萬福,開慰無量。諸兄弟中,有肯爲衆竭力治田園者乎?鰥居亦何能久堪,復議昏對否?寄示兄弟名字曲折,合族圖幾爲完書矣。但欲爲其中有才行者立小傳,尚未就耳。龐老《傷寒論》無日不在幾案間,亦時時擇然識者,傳本與之。此奇書也,頗校正其差誤矣。但未下筆作序,序成先送成都開大字板也。後信可寄矣。蘄州藏記亦不忘,但老來極懶,故稽緩如此耳。壽安姑東卿一月中俱不起,聞之悲塞,二子雖有水磑爲生資,子顧弟亦能周旋之乎?窀穸之事,計子顧必能盡力矣。叔母不甚覺老否?徐氏妹孀居如何?調護令不爽耶。無期相見。千萬爲親自愛。十月十一日,兄庭堅。報雲夫七弟 。>

宋  黄庭坚  《伯夷叔齐庙碑》楷书碑刻<黄庭坚撰并书,字极秀丽,笔划瘦润,与生平所作不相同,细察别铙妩媚之趣。>

宋  黄庭坚  《草书杜甫诗卷》草书<从《郁孤台法帖》拓本尺寸来推算,山谷草书《山谷草书杜甫别李义诗》原作应是一个长约二点六米以上的卷子,目前残存者约占原卷三分之一强。此作较他作别有一种情趣,其结字取隶书横式者居多,但其笔势飞动,如流水行云别是一番“浏离浑脱”景象。《山谷草书杜甫别李义诗》,是所谓“夔州诸作”的一种。原诗是一首五言古风,计二十三韵二百三十字,而现仅存拓片五开计十五行九十二字。释文如下:神尧十八子,十七王其门。道国及舒国,实为亲弟昆。中外贵贱殊,余亦黍诸孙。丈人嗣三叶,之子白玉温。道国健德业,请从文人论。丈人领宗卿,肃穆古制敦。先朝纳谏诤,直气横乾坤。子建文笔壮,河问经术存。尔克富诗礼,骨清虑不喧。洗然遇知己,谈论淮湖奔。忆昔初见时,小襦绣芳荪。长成忽会面,慰我久别魂。三峡春冬交,江山云雾昏。正宜且聚集,恨此当离樽。>

宋  黄庭坚  《次韵叔父帖》行书<三希堂刻本。《次韵叔父帖》全称《次韵叔父夷仲送夏君玉赴零陵主簿》,《豫章黄先生文集.外集卷三》有载,约书于元丰三年(1080年)。刻入《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

宋  黄庭坚  《淡山严诗》

宋  黄庭坚  《读书绿荫帖》行书<《读书绿荫帖》亦称《与立之承奉书》行草  纸本  27.1 × 43.1cm。凡9行,81字。书于元祐三年(1088年)左右。钤有“缉熙殿宝”、“友古轩”等印记。《石渠宝笈初编》、《故宫书画录》等著录。《停云馆帖》、《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谷园摹古法帖》等收录。现藏台北故宮博物院。此帖为一则信札,笔法有飞动洒脱之神韵。在字的结体上,充溢着扩展开张之气息。释文:庭堅頓首,辱教審侍奉萬福爲慰。承讀書綠陰,頗得閑樂,甚善甚善。欲爲索兒錄數十篇妙曲作樂,尚未就爾。所送紙太高, 但可書大字,若欲小行書,須得矮紙乃佳。適有賓客,奉答草率。庭堅頓首。立之承奉足下。>

宋  黄庭坚  《二士帖》

宋  黄庭坚  《狄梁公碑》楷书<范仲淹撰黄庭坚书。书于绍圣元年(1094)六月。宋拓本。楷书。凡175行,共1910字。帖心高23厘米。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狄梁公,即狄仁杰(607-700),唐大臣。字怀英,太原(今属山西)人。高宗时任大理丞、宁州豫州刺史等职。武则天时为  来俊臣诬害下狱,贬彭泽令,后又复相。以不畏权势著称于世。睿宗时,追封梁国公。狄仁杰死后,各地陆续建祠堂立碑,据史籍记载,有:唐李邕撰,张庭珪八分的《唐魏州刺史狄仁杰生祠碑》;唐冯宿撰,胡证正书并篆额的《唐狄梁公祠堂碑》;唐元通礼撰,党复书《唐豫州刺史狄梁公碑》。宋代,黄庭坚对狄仁杰的人品极为敬佩,曾作诗云:“鲸波横流砥柱,虎口活国宗臣。小屈弦歌百里,不诬天下归仁。”后来,就书写了范仲淹所撰的《唐狄梁公碑》。此碑自署“左朝奉郎、集贤校理、管亳州明道宫黄庭坚书”考《山谷先生年谱》,绍圣元年(1094)六月,黄庭坚管句亳州明道宫,则碑是书于此时,时值山谷五十岁。刘喜海、任杰、王大成、魏稼孙、沈树镛藏拓。集楼题签;内钤印:"觉盦任杰收藏金石书画","集楼所藏金石","韶九","王大成印","臣喜海印","刘喜海","燕庭","大成", "吉父所得","王成吉金乐石","有金石癖","锡曾读碑之印","郑斋"。此碑书体虽倾侧,但极端谨,姿态未溢,似有嫩气。昔人谓狄公事,范公文,黄公书为三绝也。碑原在江西九江,石久毁,元延佑五年(1318)重新上石,现传世拓本亦少,所传一为宋拓裱本,  一为明拓本。  《苍润轩碑跋》、《石墨镌华》、《书昼跋跋》、《庚子销夏记》等书着录。>

宋  黄庭坚  《伏承帖》楷书

宋  黄庭坚  《公以道安帖》草书

宋  黄庭坚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行书<纸本,纵29.1,横213.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寒山子庞居士诗帖》是唐代隐士寒山劝戒诗与居士庞蕴诗偈,庞蕴(?——八○八),唐代著名禅者。字道玄。世称庞居士、庞翁。湖南衡阳人。曾参谒石头希迁,颇有领悟。遗有《庞居士语录》。《寒山子庞居士诗帖》是黄庭坚晚年杰作,字大如拳,笔画苍劲,风神洒荡,落笔奇伟,点画用笔的“沉着痛快”,笔笔似自空中蕩漾而來,充滿飞动之势。用笔逆入,横画多波动前行,凡主笔都肆意展伸,如长枪大戟,点画瘦而圆劲;结体奇宕欹侧以取险势,四维开张,舒展大度,器宇轩昂,中宫紧收,似车轮作辐射状,在逋峭险劲之中仍有雍容不尽之度,书风豪宕而有韵味,具有典型的黄庭坚特点。释文:我见黄河水,凡经几度清。水流如激箭,人世若浮萍。癡属根本业,爱为煩恼阬。轮迴几許劫,不解了旡明。寒山出此语,举世狂癡半。有事对面說,所以足人怨。心真语亦直,直语无背面。君看渡奈河,谁是喽罗汉。寄语諸仁者,仁以何为怀。归源知自性,自性即知來。任运堂試张通笔为法聳上座书寒山子庞居士诗兩卷。涪翁題。>

宋  黄庭坚  《寒食帖题跋》行书<纸本 34.3×64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行书,凡9行,59字。书于元符三年(1100年)七月至九月间。此跋历来为人们所珍视,与原帖合称“双璧”。曾入元、明、清內府,并经张浩、张金界奴、项元汴、韩世能、安岐等人收藏,后流入日本,展转至台北故宫博物院。《戏鸿堂法书》、《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谷园摹古法帖》、《晚香堂苏帖》、《景苏园帖》、《宋贤六十五种》、《壮陶阁帖》等收录。《寒食帖跋》表现了“黄书”的基本艺术特点。《跋文》用笔锋利爽截而富有弹性。其字写得藏锋护尾,纵横奇崛,其长笔画波势比较明显。由于黄庭坚善于把握字的松紧,因此形成了中宫收缩而四周放射的特殊形式感,人们也称其为辐射式书体。在布局上,《跋文》常从欹侧中求平衡,于倾斜中见稳定,因此变化无穷,曲尽其妙。从局部看,一行字忽左忽右,但从整体看,呼应对比,浑成一体。此跋给人以神情饱满,气势贯通的感受,决无荒率之病,达到了艺术的化境,所以他在最后不无得意地说:“他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释文: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宋  黄庭坚  《花气熏人诗帖》草书<又称《花气薰人帖》,墨迹纸本,无款印,纵三十点七厘米,横四十三点二厘米。此帖书七绝一首,共五行二十八字。钤有“缉熙殿宝”、“贞元”、“连珠”半印、“安岐”等鉴藏印。帖上有南宋「缉熙殿宝」的印,入过南宋内府。也有清代著名的大收藏家安仪周的收藏印安歧。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书于元祐二年(1087),原是附在寄扬州友人王巩二诗之后,今已单独成一帖。前面原有识语,说:“王晋卿(诜)数送诗来索和,老懒不喜作,此曹狡猾,又频送花来促诗,戏答。”可知原诗是为王诜作的,表示难于作诗。前二行界于行草之间,似觉拘谨,从第三行开始便洋洋洒洒,一任自然,于点画亦不大注意,极得天然之妙。而此帖较少萦带的笔意也与其晚年的跌宕多姿有着显著的差别。此帖笔法矫健洒脱,刚柔相济,行气揖让穿插,颇具韵味。笔势苍劲,拙胜于巧,肥笔有骨,瘦笔有肉,“变态纵横,劲若飞动”。其美韵不亚于行楷书。“山谷书法,晚年大得藏真(怀素)三昧,此笔力恍惚,出神入鬼,谓之'草圣'宜焉!”(草书《李白忆旧游诗卷》沈周题跋)究其用笔结字与其草书《刘禹锡竹枝词》极相近。结构严谨,章法讲究,长画不多,短字不少,“中”字一竖垂下,与诗文中此句此字情意之舒展,暗相契合。后两句“所”、“似”均极简缩,甚至“节”字也不拖出长竖。诗情促迫,命笔亦然。综合观之,疏密有致,精致优美,如尺幅山水;着墨不多,却耐人品味。赵孟頫评云:“黄太史书得张长史圆劲飞动之意。”又曰:“黄书如高人胜士,望之令人敬叹。”此时黄庭坚的草书艺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此时草书书法,深得张旭,怀素草书飞动洒脱的神韵,而又有自己的风格。用笔紧峭,瘦劲奇崛,气势雄健,结体变化多端。以静为主,笔笔坚挺。观其行笔,如同写楷书一般,毫无左缠右绕之意,其中的“人”“实”等字,实同行楷。真如诗中所说“心情其实过中年”。但老而不钝,中规入矩却血脉不断,令人想起作者是在用自己的字形笔法来实现章草的古意。它似在给我们一个启示,即缠绕并非草书惟一的方法。释文:花气薰人欲破禅,心情其实过中年。春来诗思何所似,八节滩头上水船。>

宋  黄庭坚  《华严疏》行书<故宫旧藏。现藏上海博物馆。花绫,尺幅:25.1×115 厘米。《行书华严疏卷》是黄庭坚写给化缘僧人换取银两的。整卷运笔沉凝浑厚,笔势遒健,刚健中含妍媚。颇得颜真卿的遗韵,是他盛年时行草书代表作。通卷书法以险侧奇峻、体势开张的风格取胜。此卷曾经明韩世能、清汪日章收藏,钤有“古心堂”、“雷氏裕之”、“钱唐汪曰丞迟云氏图书记”等印记。《真迹日录》、《壮陶阁书画录》等著录。嘉庆七年李廷敬刻入《平远山房法帖》,《海山仙馆藏真》、《宋四大家墨宝》也有收录。1962年,文化部文物管理局拨交上海博物馆。释文:门抽顾颂,衲僧眼皮重。眼皮七八量,雷车打不动。打不动,抽顾颂,时念弥陀三五声,追荐东村李胡子生天,西山裏孟八郎强健,福田院裏贫儿叫唤,乞我一文大光钱。巽上人为华严作佛事,又持此轴来乞作小疏,予以为鹭鸶股上不胜下刀,可持此字去,有能以百千助缘事者与之。鲁直题。>

宋  黄庭坚  《家书》

宋  黄庭坚  《经伏波神祠诗》行书<纸本,行书。或称《书刘禹锡经伏波神祠诗》、《书刘宾客诗》、《伏波帖》等。伏波指汉代名将伏波将军马援。本纸粉笺。黄庭坚书于“建中靖国元年五月乙亥”(1101)。大字行书。凡46行,171字。全卷纵33.6厘米,横535.5厘米。永青文库藏。所书唐代诗人刘禹锡五言排律《经伏波神祠》一首并长跋,乃黄庭坚应从弟黄叔向(字嗣直,叔父黄廉第三子)之请而书。黄庭坚自元符元年(1098)过涪陵于舟中“观长年荡桨,群丁拨棹”而大悟笔法,此后书法不仅一洗周越、苏轼之束缚,且不满足于自家面貌初成的“黄家元祐脚”;元符二年以后,黄庭坚破除酒戒,随缘任运,书法面貌又是一进。晚年尝与其弟论书云:“老夫之书本无法也。但观世间万缘,未尝一事横睛胸中。故不择笔墨,纸尽则已。亦不计较工拙与人之品藻讥弹,譬如木偶舞中节拍,人叹其工,舞罢,则有萧然矣。”书成本卷之时,黄庭坚57岁,出峡东归,知荆南(荆州)。是年前处所书《赠张大同卷(跋尾)》(1100)、《苏轼黄州寒食诗卷跋》(1101)、《松风阁诗卷》(1102)等,与本卷正可互为印证,组成了黄庭坚传世大字行书最为华彩的乐章。8幅相接,接缝处均钤“鲁直黄氏”(凡7见)和“□□龚氏”(凡6见),《书画鉴影》记曰:“高一尺四寸七分,长二丈五尺三寸九分。”卷末钤“山谷道人”白文印一枚,该印在黄庭坚传世书迹中或仅此一见。卷首本纸右下底角见题一“早”字小楷,或系项元汴当年用周兴嗣《千字文》排次天籁阁藏品之编号。本纸末幅见存南宋张孝祥乾道四年(1168)八月观跋,可知其在南郡(荆州)“卫公堂”得观时尚归“养正”(今人韩酉山《张孝祥年谱》订为龚敦颐)所藏。拖尾另纸,见存文徵明嘉靖十年(1531)九月长跋,又另三纸为近世藏家颜世清(瓢叟)三跋、叶恭绰(遐庵)二跋。诸跋均记本卷递藏之若干情形。遐庵跋更以“世传山谷法书第一,吾家宋代法书第一”盛赞之。>

  评论这张 转发至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