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秀有依赖性吗:數位學習十年來的物換星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0:13:56

數位學習十年來的物換星移 

作者:鄒景平

 

數位學習(eLearning)這名詞,是1999年時,由美國專家Jay Cross首先喊出來的,接者有政府推出的長達九年的「國家型數位學習計劃」,轉眼間,匆匆已過了十年,十年間,觀念、工具、組織和人物像走馬燈,變換頻仍,有崛起,有消逝,有的茍延殘喘,有的如旭日東昇,急遽的汰換和演化,究竟,它將有什麼樣的新面貌呢?

 

2003年火紅的數位學習標準,以SCORM 2004收場後,逐漸銷聲匿跡,metadata也被tag打得落花流水,可再用教材倉儲立意雖好,卻擋不住使用者創造內容(UGC)的龐大洪流,「以數位教材為核心」的傳統思維,是web 1.0環境下的產物,在web 2.0及web 3.0的接續衝擊下,顯得形支力絀。

 

有心人士也熱心的用eLearning 1.0、eLearning 2.0、eLearning 3.0來做區隔,其實誰也難以準確預測未來,只能看出一些大趨勢,以下即是我觀察到的幾個大走向:

 

第一個是學習行動化、微小化,學習者使用大量的、不同的工具。無論是工作或生活,我們離不開這些大大小小的工具。很多工具都能透過智慧型手機來操作。

 

假如大家追蹤英國在此領域最活躍的女士Jane Hart,就會發現她最近剛剛宣佈2010年的百大熱門網路工具的調查結果,佔得鰲頭的是Twitter,亞軍是YouTube,殿軍是Google Doc。這三者,都是後起之秀。

 

珍哈特從2007年開始,就進行熱門工具的調查工作,以前是調查前十大熱門工具,從去年開始,就變成百大,主因是為著各種不同用途,人們需要越來越多的、不同的工具來協助,珍哈特這次是針對他的讀者發出邀請,請他們填寫問卷,結果有五百五十位人士參與,所以這個調查的結果,具有歐美地區與學習專業人士的特殊色彩。

 

珍哈特依據這次調查結果,寫了幾篇文章,其中我我最喜歡的是「2010 best in breed list」,他把這一百個工具,用分門別類的方式來呈現,每個列別,在一次排名,對大家的助益會更大,他的分類方式,也是瞭解學習工具的好方法。

 

我們來分析他的分類,有以下二十八項,每一項,我們或多或少都聽過或使用過。每一項,都操作簡易,學習者都可自行摸索,不需要特別由老師指導。

microblogging

blogging tools

photo sharing and editing

Social networks and networking platforms

Wiki tools

Audio tools

Screen capture/ screencasting tools

Document creation hosting/sharing

Video creation and sharing

Web conferencing

Presentation creation/hosting

File and resource sharing

Twitter/social media dashboards

Social bookmarking

Communication tools

Personal dashboards/start pages

RSS readers

Email

Mind mapping

Browsers and player

search & Research

Survey and questionnaire tool

Virtual worlds

Productivity

E-Learning content authoring tools

For Schools & Education

Intranet and collaboration platforms

Course/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s

 

第二個是大量出現的視訊,將使數位教材的開發,由創作進入選編的新時代。

 

例如,美國Google公司訓練經理Julie Clow,她曾參與Google University的營運, Google University的重點是培育員工的管理與領導能力。他們不想遵循現有的數位學習導入方式,而是從原點開始思考,為了達到「快速見效」的公司要求,他們不再沿襲企業開發數位教材的老路,因為他們發現有許多現有資源可利用,因此決定停止開發教材。

 

同時Julie認為教材不是重點,員工討論的過程才是核心關鍵。例如領導力培訓,他們選取一個簡單的「情境領導」的內容,然後請學員經由小組討論過程,逐漸領悟其內在深意,以及分享將其運用在工作中的方法與實驗效果。Julie認為理論並不重要,可貴的是學習者從討論過程中所得到的啟發和體悟。

 

茱莉總結Google公司eLearning的特色就是「不創建內容」,他說:「我們停止開發內容,只是用巧妙的、有創意的方式,把既有內容連結在一起。」茱莉所作的,就是「選擇和串連數位內容,編寫促發討論的問題」的工作。

 

Google公司的作法,正是「企業數位教材的開發,由創作進入編選」時代的前奏曲。

 

第三個是數位課程將由「獨自學習(self paced learning)」進入「合作學習」的新時代。

 

茱莉提出Google公司對員工學習的看法:「我們發現不管主題是什麼,不管是什麼樣的訓練計畫,員工最終帶走的,只是與其他人的互動而已。」,既然Google無法以教室方式提供互動,那就要用Google的科技,採用精心設計的方法,來促成分散全球員工之間的互動。這方法就是選取簡單的內容,讓學習者共同合作,去理解這內容對他們的意義何在。

 

美國Masie Center以學習科技在企業的前瞻應用聞名,它的負責人Elliott Masie訪問茱莉時,提出自己的困惑:「很明顯的,在管理領導領域,你很容易找到好多內容,但若碰到重大新聞事件或者非常科技性的主題,你們也這麼做嗎?」

 

茱莉回答:「是的,事實上,我們靠團隊的力量來收集資源,Google擅長這種學習模式,我跟工程師合作密切,我們完全仰賴他們,即使突破性的最新科技,也讓他們彼此間相互教導,這就是Google最偉大的學習策略。」

 

「Get them to teach each other(讓他們彼此間相互教導)」不就是合作學習的真諦嗎?

 

對於負責訓練紀錄的專業人員而言,「合作學習」模式的課程經營和績效評估方式,遠比「獨自學習」複雜,學習者的參與和貢獻,也不容易單純由數量上來計算,若要作品質上的確認,就需要老師、教練或專業人士協助,這就降低了執行上的可行性。但是,若要讓學生獲得深度與高品質的學習,這是必走的路。

 

第四個是協助學習者建立新學習觀的時代來臨了。

 

我國雖然有國家型數位學習計劃,但一開始,就以產業發展掛帥,忽略了為數最多的學習者。結果就是大家對學習仍然抱著傳統觀點,國家計畫以「數位教材」為核心,撒下一大把銀子,卻未營造出有機的、有利大眾學習的新生態環境,更難以孕育出有獨立思考內涵,有分享和合作精神的新學習文化了!

 

我們都傳承著二十世紀的學習觀,很多人離開學校之後,就不學習了,即使他們持續學習,也都是採用在學校的方式來學習,以閱讀、記憶資訊和準備考試為主,我們相信「學海無涯,唯勤是岸。」、學習要「多多益善」,卻很少注意「要對內容多加思考。」

 

美國開國元勳富蘭克林說:「讀書是易事,思考是難事,但二者缺一,便全無用處。」尤其隨著年齡增長,思考的重要性與日俱增。若我們對所看到的訊息,不加批判的完全吸收,恐怕比不看還糟糕。

 

二十一世紀的新學習觀,可以用三個「刻」來代表,那就是學得深刻、練得刻意和悟得刻骨。這三個刻,環環相扣,相輔相生。

 

學得深刻,主張的是學習要有深度,不是浮光掠影而已,現在大家都會很直覺的認為讀的材料越多越好,其實深讀一、兩份好材料,比泛泛瀏覽數十份資料來得有價值,若是深讀之後,能再寫出一百字之內的總結,或是提出幾個要持續探索的問題,那你的知識樹就更牢固。

 

二十世紀時,因為資訊匱乏,我們的學習,大多從教科書而來,教科書大都只能點到主題,無暇旁及與主題相關的背景。例如我們都讀過杜甫的「春望」,老師的教學重點都放在對這首詩的解釋,以及詩的格律、體裁上面,卻忽略了要解說杜甫創作這首詩的時代背景,使得學生難以體會遭逢兵荒馬亂的詩人沉重心情。

 

其實現在網路這麼發達,老師可以把「分析杜甫創作春望的時代背景」,作為學生分組的學習任務,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接著可以用「舉出一首與『春望』類似心境的杜甫的詩」,作為釣餌,讓學生逐步探索和認識杜甫詩作的特色。這種活潑的、主動探索的學習方式,因為有網路,才得以實現。

 

練得刻意指的是有計畫的、持續的練習,至少要幾千小時以上,英裔加拿大作家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以《引爆趨勢》、《決斷兩秒間》等暢銷書聞名,他堅信「創意得花大量的時間來培養、練習。」

 

去年底,葛拉威爾出版第三本書《異數》(Outliers),探討傑出的成功人士為什麼與眾不同。他指出,不管哪一種專業,成功的最大前提,都是要有一萬個小時的不斷練習。成功的創意與創新,往往需要相當長的醞釀期,而充滿創意的成功人物全都經歷過一段長時間、專注又有紀律的鍛鍊期。

 

古代讀書人最大的問題,就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只有書中世界,缺乏跟現實世界的交流與互動,離不開網路的人,似乎跟古代讀書人也沒有兩樣,「練得刻意」偏重於用身體或手來練習,讓眼睛休息一下,讓心寧靜下來!

 

假如我們「學得深刻」,也「練得刻意」,自然體悟就深,要悟得刻骨銘心,也跟思考和觀照有關,通常我們都太沉浸在主體的內容之中,以「當局者」的角色與內容互動,過於計較考試的成敗得失,卻忽略了要轉換角色,從「旁觀者」的冷靜心情,來觀察和省視自我的學習,如此,才能獲得更高層次的領悟。

 

 

學得深刻、練得刻意和悟得刻骨,這三件事,都要花費很多時間,要學得深刻,自然不能學太多項目,所以明朝大哲學家呂坤強調「學貴有擇」,要狠下心來割捨成千上萬的魚目,才找得到珍珠。尤其在媒體肆虐的時代,我們要學會「節制」的功夫,不但要減少訊息的吸收,還要對所吸收的訊息嚴加評估。

 

總而言之,人類發明科技,科技改變人類的行為與文化,也逼迫我們要不斷在數位學習上變革和創新!數位學習不是一個事件,而是持續快速演化的過程,也是一條無止盡的旅程。期望我們一齊攜手、共同探索、快樂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