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村和光头强有关系吗:回归生活的含义是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3:44:45
回归生活的含义是什么?

    回归生活世界是课程变革的重要趋势。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在目标上意味着要培养在生活世界中会生存的人,即会做事、会与他人共同生活的人。这种人既具有健全发展的自主性,善于自知,又具有健全发展的社会性,善于发现他人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发表了题为《学习:内在的财富》的报告,这是自《学会生存》(70年代发表)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出的最重要的教育报告。该报告确立了面向未来的终身教育的宗旨是四种基本学习(即四个知识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是现代人一生发展的四大支柱。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应在培养目标上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关注学生的发展正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与基本目标。

    21世纪将为信息的流通和储存以及传播提供前所未有的手段,因此,它将对教育提出乍看起来近乎矛盾的双重要求。一方面,教育应大量和有效地传授越来越多、不断发展并与认识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知识和技能,这是造就未来人才的基础。另一方面,教育还应找到并标出判断事物的标准,使人们不会让自己被充斥公共和私人场所、多少称得上是瞬息万变的大量信息搞得晕头转向,使 人们不脱离个人和集体发展的方向。可以这么说,教育既应提供一个复杂的、不断变动的世界的地图,又应提供有助于在这个世界航行的指南针。

    根据对未来的这种展望,仅从数量上满足对教育的那种无止境的需求(不断地加重课程负担)既不可能也不合适。每个人在认识之初积累知识,尔后就可无限期地加以利用,这实际上已经不够了。他必须有能力在自己的一生中抓住和利用各种机会,去更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最初获得的知识,使自己适应不断变革的世界。

    为了与其整个使命相适应,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可以说这四种学习将是每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学会认知,既获取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以便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共同生活,以便与他人一道参加人的所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合作;最后是学会生存,这是前三种学习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当然,这四种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一个整体,因为它们之间有许多连接、交叉和交流点。

    在任何一种有组织的教育中,这四种知识支柱中的每一种应得到同等重视,是教育成为受教育者个人和社会成员在认识和实践方面的一种全面的、终身持续不断的经历。

    学会认知:这种学习更多地是为了掌握认识的手段,而不是获得经过分类的系统知识。既可将其视为一种人生手段,也可将其视为一种人生目的。作为手段,它应使每个人学会了解他周围的世界,至少是使他能够有尊严地生活,能够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进行交往。作为目的,其基础是乐于理解、认识和发现……今天,一个真正受到全面培养的人需要有广泛的普通文化知识并有机会深入地学习研究少量的学科。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应该促进这两方面同时发展……如果最初的教育提供了有助于终身继续在工作之中和工作之外学习的动力和基础,那么就可以认为这种教育是成功的。

    学会做事:学会认知和学会做事在很大程度上是密不可分的。不过,后者与职业培训问题的联系更为紧密。如何教会学生实践他所学的知识?还有在不能完全预计到未来工作变化的情况下,如何使教育与未来的工作相适应?……已经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简单地理解学会做事的含义就是为了培养某人去从事某一特定的具体工作,使他参加生产某种东西。学习应有相应的发展变化,不能再被看作是单纯地传授多少有些重复学习的实践方法,即使这些方法仍具有一定的不应忽略的教育作用……由于知识和信息对生产系统起着支配作用,个人能力的概念被置首要地位。能力是每个人特有的一种混合物,它把通过技术和职业培训获得的严格意义上的资格、社会行为、协作能力、首创能力和冒险精神结合在一起,交往能力、与他人共事的能力、管理和解决冲突的能力越来越重要。

    学会共同生活,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这种学习可能是今日教育中的重大问题之一。当今世界是一个充满暴力的世界,它与一些人对人类进步寄予的期望背道而驰。人类历史始终是一部冲突史。一些新的因素,特别是人类在20世纪期间创造的奇特的自毁能力,正在增加冲突的危险……另外,普遍的竞争气氛已成为各国内部尤其是国际上经济活动的特点,它愈来愈突出竞争精神和个人的成功。事实上,这种竞争现在已经导致了无情的经济战争,导致贫富之间的紧张关系,从而造成各国和整个世界的分裂;这种竞争也激化了历史上存在的敌对情绪。教育有时因为对竞赛概念的解释不正确而有助于这种气氛继续存在下去,这是令人遗憾的。教育似乎应该采取两种互相补充的办法。发现他人,即教育的使命是教学生懂得人类的多样性,同时还要教他们认识地球上所有人之间具有相似性又相互依存,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当人们为一些能使自己摆脱日常习惯、值得一做的项目共同努力时,人与人之间的分歧甚至是冲突就会逐步减弱,有时就消失了。

    学会生存: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于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理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

    人的发展从生到死是一个辩证的过程,从认识自己开始,然后打开与他人的关系。从这种意义上说,教育首先是一个内心的旅程,它的各个阶段与人格的不断成熟的各个阶段是一致的。因此,教育是人为实现成功的职业生活的一种手段,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建设相互影响的社会关系的过程。

    传统教育过分倚重了学会认知,然而教育新概念应谋求这四种知识支柱中的每一种应得到同等重视,谋求这四者的整合。这四个支柱中,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集中体现了教育和课程回归生活世界的发展取向。学会做事,决不只是熟练某些操作技能,学会某些重复不变的实践方法,而是要从资格概念转向能力概念学会共同生活,是信息社会对教育的又一挑战。信息技术既方便了人与人的交往,但也有可能造成地球村里人的孤独和疏离。因此,教育应采取两种相互补充的方法,既要教学生逐步发现他人,懂得人类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又要帮助学生寻找人类的共同基础,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当人们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的时候,就能够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学会生存 

    该报告还进一步确立了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指出教育处于社会的核心位置,认为教育并非被动适应纷繁复杂、良莠并蓄的社会生活,而要对社会进行主体参与式回归,通过培养每个人的判断能力而对社会进行批判和超越。 

    回归生活世界是课程变革的重要趋势。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在目标上意味着要培养在生活世界中会生存的人,即会做事、会与他人共同生活的人。这种人既具有健全发展的自主性,善于自知,又具有健全发展的社会性,善于“发现他人”。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在内容上意味着要突破狭隘的科学世界的框束,首先把科学世界理解为生活世界中的科学世界。生活世界尽管离不开科学世界,但却不只是科学世界。除了科学以外,艺术、道德、个人世界、自由的日常交往等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在教育价值上丝毫不亚于科学,而且只有当科学与这些资源整合起来的时候,它才能在走向“完善的人”的心路历程上贡献积极的力量。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在范围上意味着要突破狭隘的学校课程的疆域,要秉持一种“课程生态学”的视野,寻求学校课程、家庭课程和社区课程之间的内在整合与相互作用。看来,是到了建构一种“生活世界的教育学”的时候了。

  


上一篇:国际理解的含义是什么?
下一篇:关爱自然的含义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