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融资管理:中医名家——《路志正医林集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0:28:36
化湿清热治糜烂性胃炎
糜烂性胃炎在症状上与中医“胃脘痛”、“泛酸”、“心下痞”、“湿阻”等病症有相似之处。此病在中焦脾胃,其病情可缘体质、病因、治疗、病程等诸因素而呈见寒、热、虚、实之不同,而脾胃的功能失调是发病的关键。
脾与胃以膜相连,共居中焦,经脉互相络属,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里一表。胃腑性刚,喜润恶燥,脾脏阴柔,喜燥恶湿,刚柔相济,燥润相和,升降相因,共同完成饮食受纳、腐熟、吸收、转输的功能,故称“后天之本”。内伤脾胃,百病由生。阳道实,阴道虚,脾病多生虚候,胃病多呈实证。阳土受病多从热化、燥化;阴士受病易从寒化、湿化。热为阳邪,易化燥伤阴,治宜甘寒濡润;寒邪、湿邪均为阴邪,易伤阳气,阻滞气机,当化湿运脾,但又须详辨寒热。湿热又应分清热重于湿、湿重于热、湿热并重等偏胜之不同,再立法遣方始能有的放矢,如响斯应。
《素问·六节藏象论》日:“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说明饮食五味乃人体生命活动之重要保证。倘若饮食无节,寒温不适,则易损脾碍胃,变生诸疾,所谓“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是也。如:过食、偏嗜肥甘厚味,则助湿、生痰、化热,久则易生疮疡;过食生冷食物和浓茶汽水,易伤脾胃之阳气而致寒湿内生,变生腹痛、泄泻等疾;偏食辛辣,肠胃积热,而见大便燥结、痢疾、痔疮等症。阳盛之体,多成胃热或湿热之证;阳虚之质,易成寒湿之候。
曾治一男性患者卢××,61岁,干部,形体壮实,素嗜茶酒,吸烟有年,胃脘疼痛不适间断性发作已数年,并常感腹胀、泛酸,纳谷渐减,一年前在某医院诊为“糜烂性胃炎”、“胃溃疡”(胃镜检查有5块2.5mm×5mm之病灶),曾服西药,病症稍减,因有副作用而停药,诸证如初。1983年10月16日来我院就诊。
症见胃脘隐痛,灼热,时泛酸,口干舌燥,口粘而苦,腹胀多矢气,大便溏薄不爽,小便短黄,面色晦暗,神倦肢楚,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小数。为饮食不节,过用烟酒辛辣厚味,损伤脾胃,湿热中阻之候。正如《千金方·食治》引扁鹊语说:“久饮酒者腐肠烂胃,溃髓蒸筋,伤神损寿。”由于胃为阳土,两阳相搏以化燥伤阴;脾属阴土,湿邪易聚,湿蕴热蒸,搏结难散,久则胃膜溃烂而灼热疼痛;气滞不舒故腹胀矢气;湿热困脾,运化失职,清气在下则便溏;湿性粘滞故不爽,湿热下注膀胱故溺短黄;湿热阻滞,津不上承故口干舌燥。此为湿热互结之证,当化湿与清热为治。药用藿香芳香化湿;茵陈清湿热;杏仁利肺气,气化则湿化;滑石辛淡而凉,清湿中之热;半夏燥湿健脾,降逆和胃;茯苓健脾渗湿;黄芩清热燥湿;谷、麦芽健脾和胃;炒枳实、玫瑰花疏肝理气,消胀除满。
12月6日二诊:服上方二十余剂,胃脘胀痛、呃逆泛酸等症均见减轻,大便成形,矢气减少,余症同前。湿热有渐化之势,既见效机,前方继进。为了缩短疗程,特配散剂以直接作用于局部。药用汉三七、珍珠粉、瓦楞子粉、白芨、炙乳没、生乌贼骨、凤凰衣、醋元胡、木香、甘草,共为细末,装胶囊,每次服1.5~2克,每日2~3次,温开水送下,冀其制酸生肌,活血止痛,促进糜烂面早日愈合。
1984年2月20日三诊:进上方十五剂,胃脘疼痛见缓,泛酸大减,纳谷有增,但又以胃脘部灼热感较突出,并有轻微咳嗽,痰多。此为湿热内生,贮藏于肺,肺气上逆所致,其本仍在脾,故未用止咳之品,前方去谷麦芽、黄芩、枳实、玫瑰花,加入左金丸清肝泻火,一寒一热,辛开苦降。加苍术、陈皮、薏苡仁燥湿健脾,脾运复则痰湿自除,厚朴花以利气消胀。
5月11日四诊:诸症均减,日前在某医院胃镜检查糜烂已经愈合,目前自觉胃脘微胀不适,偶尔隐痛,口微干,食后略感痞塞,纳谷渐增,二便调,舌质略红,苔薄,脉沉弦小滑。为脾虚湿邪未尽,胃热尚存。治宜健脾化湿,和胃清热法,方以半夏泻心汤加藿、佩调理之。1984年10月追访,饮食增加,胃痛未作,康复如常。
通过该例体会到:
1.胃痛一症,当辨其寒热虚实、在气在血、新病久病。不可一见痛症概以香燥理气之品投之,以免损伤胃阴,改用药尽量选理气而不伤阴之玫瑰花、绿萼梅等品。
2.“不通则痛”是病之常,而“不营则痛”为病之变,气血亏虚,气不温煦、血失濡养,脏腑络脉失养同样可以引起疼痛之发生。本案乃胃热脾湿,湿热中阻,气机不利,治以宣上、清中、渗下之法,热清湿去,脾健胃和,枢机调畅,此为化湿清热之通法也。诚如《医学真传·心腹痛》所说:“夫通则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
3.效不更方,这是在治疗慢性病中的一个重要原则。有效则说明前方切中病机,“不更方”也绝非死守原方,而应在确定证的前提下根据病情变化而适当增减,但一定要抓住病机,确立大法,法据证定,方随法立。
4.本例前后共治年余,主以加减正气散和黄芩滑石汤进退,其中只一次用了制酸生肌、活血止痛之粉剂以治标,始终贯穿清热化湿之法,调脾胃以治本,直至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