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狼电棒哪个好:中医妇科名家朱南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7:50:32

    朱南孙
    中医妇科名家朱南孙
    王采文 胡国华 整理
编者按 朱南孙,江南通人氏,出身于沪上著名的中医妇科世家,现任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教授、主任医师,上海市中医妇科医疗
协作中心主任。1991年被定为全国500名老中医之一,1995年获上海
市名中医称号,是一位享誉全国的中医妇科名家。
    朱氏家学渊源,幼承庭训,得祖父南山、父亲小南之薪传,加之刻
意求新,探微索隐,领悟殊深,行医50余载,在中医妇科领域颇多建
树。临床辨治倡“从、合、守、变”四法。对由输卵管阻塞所致的不孕症
常用补气法以疏通络道。以通、涩、清、养四法治崩漏,宁神定志,顾护
胎元;辨虚实以治子宫肌瘤,巧用药对。其所创制的“加味没竭汤”对
原发性痛经疗效卓著,有关机理的研究被列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并通过鉴定,曾获得
1993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主要论著有《中医妇科临床手册》、《朱小南妇科经验选》、《朱
    南孙妇科临床秘验》等。
        要以良心和尊严来从事医学实践。
    要把患者的健康和生命,作为首要关心的事。
    ———《世界医师会日内瓦宣言》
朱南孙,女,江苏南通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教授、主任医师。1921年1月出
生于一个中医世家。其祖父朱南山、父亲朱小南均是江南名医。朱氏为朱小南的长女,自幼天
资聪颖,性格刚毅,深得祖父钟爱,取其名“南孙”,意在期盼她日后不让须眉,继承家学,宏扬祖
业。朱氏从上海务本女中毕业后,就读于上海新中国医学院,1942年毕业前就随父襄诊。初
涉医林即置身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之中,渐渐成为朱小南先生的得力助手。1952年随父同入
上海市卫生局主办的中医门诊所(上海市公费医疗第五门诊部及上海中医学院附属岳阳医院
的前身)。历任上海中医学院妇科教研组副主任、岳阳医院妇科副主任、岳阳医院妇科研究室
主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全国中医妇科委员会委员、上海市计划生育研究会理事、岳阳医
院妇科顾问等职。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中医文献馆馆员、上海市中医妇
科医疗协作中心主任。1991年被定为全国首批名老中医,1995年底又获上海市名中医称号。
曾经荣获1983年全国“三八”红旗手及全国卫生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是上海市第八届人大代
     
    第四卷467
####表。
    朱氏临证50余年,长期从事中医妇科临床、教学与科研。她秉承家学渊源,在继承祖、父
辈医学成就基础上,亦上宗经旨,下采诸家。《内经》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
化之父母。”朱氏领悟经旨,辨证从八纲,以阴阳为冠,归纳诊治妇人疾之要领为“审阴阳、看动
静”。并将临床施治概括为“从、合、守、变”四法。治病的原则是遵《内经》“谨察阴阳所在而调
之,以平为期”,“所胜平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不虚不实以经取之。”历代医家对女科论述中,
朱氏服膺于张景岳、朱丹溪、傅青主等对妇科较有影响的诸家,比较赞赏《脾胃论》、《妇人规》、
《医宗金鉴》、《血证论》、《傅青主女科》、《医林改错》等学术观点,临证多取其精义,善融会贯通,
    用其所长、择善而从。临证自有其独特风格,审证精细入微,重视审因论治,强调以辨证为本,
衷中参西以提高妇科临床诊治水平,遣方用药则以平淡取胜,临床效验颇佳。她反对“熟读王
叔和,不如临证多”之废理论、重临床的偏见,重视理论探讨,带领研究生及门生开展了“加味没
竭汤(化膜汤)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加味没竭汤治疗膜样痛经的机理研究”、“加味没竭汤对原
发痛经中前列腺素及其相关因素的影响”三个课题的研究,其中“加味没竭汤对原发痛经中前
列腺素及其相关因素的影响”被列为国家自然科学会基金奖课题,并通过鉴定,获1993年上海
市科学进步二等奖。朱氏诊务之余潜心于历代经典,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总结、发表了不
少具有真知灼识的见解。如“妇科临证诊治心得”、“痛经笔谈”、“溢乳闭经诊治心得”、“闭经证
治”、“不孕症辨证论治”、“中医中药治疗25例青春期功血症”、“痛经的疗效总结”等论文,还担
任《妇科手册》(国家星火计划丛书)和《中医妇科临床手册》的主编和副主编。尤其是经她珍藏
而幸免于“文革”之难的朱氏妇科集精萃《朱小南妇科经验选》得以付梓,使肇始于南山公、奠基
于小南先生的朱氏妇科最终得以汇集发展,在医林中一帜独树,朱氏亦因此享有“三代一传人”
之美称。
    学术精华
朱氏独步杏林50余载,虚心勤勉,博采众长,在前辈的学术中,又融入李东垣的脾胃学说、
朱丹溪的滋阴降火学说、张景岳的温阳益肾论及唐容川、王清任的活血化瘀法,并揉合陈自明、
傅青主等临床大师的精髓,融为一炉。她破除门户,扬长抑短,衷中参西,追求创新,大大丰富
发展了朱氏妇科。兹择朱氏主要学术思想、学术特点简述如下。
    一、乙癸同源 肝肾为纲
妇科之说,在宋以前较为简略,且“纲领散漫而无统”,及至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始有
系统而全面的总结,对后世妇产科学影响极大。清代叶天士提出“女子以肝为先天”之说,诸医
尊之,如清·费伯雄曰:“男以肾为先天,女以肝为先天”。朱小南先生就有“肝气不舒则百病丛
生,尤于妇女为甚”的见解。近代也有学者认为肾主先天,无男女之别。朱氏从肝肾同源及冲
任隶于肝肾这一生理特征出发,认为肾为脏腑之本,十二经之根,藏精主胞胎;而肝藏血主疏
泄,肝肾同居下焦,相火寄于肝肾。前人谓“肝肾乃冲任之本”。女子在解剖上有胞宫和乳房、
 
    第四卷468
     
####经孕产乳受肝肾所统,肝肾协调,则经候如期,胎孕乃成,泌乳正常,故提出:“治肝必及肾、益肾
须疏肝”,肝肾为纲、肝肾同治的观点。综观朱氏辨证用药多体现这一特点,如在柴胡、淡芩、广
郁金、青蒿、夏枯草等疏肝、清肝方中,常配以女贞子、桑椹子、枸杞子、川断、寄生等益肾之品;
在滋补肝肾方中少佐青皮、川楝子等疏达肝气之药,并且强调肝肾在月经周期中的作用。经前
肝气偏旺偏重于疏肝理气调经;经后肾气耗损着重补源以善其本。为此朱氏常嘱后学:“此类
药物貌似平常,权衡却在因人因时之宜。”小南先生变通应用于妇科肝旺肾亏的“扁鹊三豆饮”,
经朱氏补充地黄、钩藤等滋肾清肝之品,扩大施用于胎前产后诸症,以及妇人面部褐斑。此外,
朱氏撷取了补益肝肾之菟丝子、金樱子、五味子、石龙芮等数味经验之品,创制了“健壮补力
膏”,广泛应用于崩漏、闭经、月经失调、胎漏、不孕、带下等疑难杂症,收到良好的疗效。
    二、注重冲任 贵在通盛
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二脉皆起于胞中,隶属肝肾而司女性生殖生理。宋·陈自明谓:
“妇人病三十六种,皆由冲任劳损所致。”调理冲任为历代医家所重视,但系统地论述冲任并提
    出理法方药的医家,始于小南先生。他不仅将冲任与脏腑、气血、其他经络的生理、病理关系结
合起来,而且详细总结了冲任二脉的常用药物。朱氏深得其旨,在继承先父学术经验基础上对
冲任虚损的病因病机、选方用药方面更趋全面。如久婚未孕,胞脉阻滞,勿忘气虚鼓动无力之
因,治以补气通络;房事不慎,热瘀交阻,冲任阻塞,又宜清热化瘀,疏理冲任。审因论治,每每
奏效。朱氏针对随着妇女月经周期变化,冲任气血盛衰也会出现生理性变化的特点,将补充冲
任和疏理冲任药分类组合,分别施用于月经周期的各个阶段。如不孕症,期以巴戟、苁蓉、
仙灵脾、枸杞子、菟丝子等以温养冲任;经前期以柴胡、香附、路路通、娑罗子等疏理冲任。朱氏
谓冲任以通盛为贵,任通冲盛,毓麟有望。
    三、衷中参西 务求实效
朱氏虽承家学,但从不囿于门户,曾先后求教于徐小圃、丁仲英、唐吉父等名家。50年代
倡言中西医结合时,朱氏就十分尊重向她学习中医的西医同道,在临诊中时时注意与他们切磋
诊治疾病的心得。她认为,医学在发展,中医学应汲取现代科学技术和诊断手段,借以提高临
床疗效,并由此探讨中医中药的奥秘。这一思想贯穿于朱氏整个医疗实践。朱氏运用现代科
学方法系统地研究了验方“加味没竭汤”(即化膜汤)治疗痛经的机理,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对
输卵管阻塞性不孕,她主张整体调节(中医药调治)和局部治疗(输卵管通液)相结合,疗效明显
提高。对已用西药调节月经周期、控制出血的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中药则重在
化瘀散结;若是功血病人,则以固本复旧为法。如此取中西药之长注重临床实效的精神值得后
辈学习。她引用基础体温、B超的结果作为临床辨证施治的参考。如高温双相多为阴虚内热;
低温双相多为肝肾不足、气血两虚。再如子宫肌腺瘤和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都是内膜异位,
前者活血化瘀、消症散结,后者则加疏肝理气药。参考现代医学的诊断结果调整中医辨证用药
是朱氏临证的一个特点。
     
    第四卷469
####四、处方精专 善于通变
朱氏临诊,胸有定见,素以师古而不泥古著称。其制方多在十味左右,不超过十二味,组方
严谨、味味有据,尤善用药对、自成特色。女子以血为本,血证中尤以血崩最为凶险,医家每每
感到棘手。南山公早年创制出著名的治严重血崩证验方———“将军斩关汤”,小南先生沿用并
推广之,认为有“补气血而驱余邪,祛瘀而不伤正”之功。后经朱氏“治血证以通涩并用为宜”的
学术经验加以演变,以“失笑散”为君,选择“将军斩关汤”中数味主药,更新为一首具有祛瘀生
新止血之效,治疗重症崩漏的验方。同样以“失笑散”为君,配古方“通幽煎”、“血竭散”中诸药
化裁成一首治血瘀型重症痛经的验方———加味没竭汤(即化膜汤),以其独特的疗效被纳入国
家级科研项目,并顺利完成通过科研成果鉴定。朱氏处方讲究配伍,或相须相使,或相反相逆,
药味不多,主次分明,取方或用原方,或用其意。药量适中,依病情而定。如病体极虚,过补壅
中,药量宜轻,常用6~9克,缓缓进取,渐收功效。朱氏主张择药应注意不用或尽量少用气味
难闻、难以入口之品,并告诫学生要全面掌握药性。如苎麻根有养阴清热止血安胎之效,又有
润肠通便之力,尤宜于阴虚血热胎漏伴便结不畅之先兆流产者,脾虚胎漏用之无益。再如莪
术,有开胃之效,症瘕痞结纳呆者多用。
    五、从合守变 燮理阴阳
朱氏认为动静乃阴阳之兆,以平为期。她将诊治妇科疾患的要领归纳为“审阴阳、看动
静”,作为临证之原则,将妇科治法的应用精炼为“从、合、守、变”四个方面,以四法为原则,燮理
阴阳。
    “从”者,反治也。如寒因寒用、热因热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如经少、经愆、乳少、经闭,
病似静闭,应以动药通之、导之,然证属精血不足、元气衰惫,宜以静待动,充养精血,调补元气。
再如崩漏、带下,状似动泄,当以静药止之、涩之,究其病因,属瘀阻、症积、湿蕴,须以动治动,用
化瘀、消症、利湿法治之。
    “合”兼治也。若见动静失匀、虚实并见、寒热错杂之证,制其动则静愈凝,补其虚则实更
壅。两全之法,在于合治,药可兼用,朱氏常取七补三消,寒热并调、通涩并用。如治血瘀崩漏
不止,以通涩并用法调治;体虚证实之症瘕之证,用攻补兼施,常以莪术合白术,消补相伍,寓攻
于补等。
    “守”,恒也。对病程较长,症情复杂的慢性疾患,辨证既确,坚守原则,“用药勿责近功”缓
缓图治,以静守待其功。如治血枯闭经,以补充经源为先,待精血充盈,出现乳腹作胀等行经之
兆时,因势利导,通利经隧。
    “变”,变通也。治病贵在权变,法随证变,并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及时调整治法。如治
实证痰湿阻络型闭经,先化痰疏络以动解凝(静),待湿化痰除,地道得通,邪去正虚,当及时转
变治法,或调补气血,以静待动,济其源流,经水自调。
    “从、合、守、变”四法分述有异,皆从紧扣病机出发。这是朱氏临证经验的高度概括,其内
涵体现在妇科诊疗的各个环节。
 
    第四卷470
     
####    临证特色
朱氏治学严谨,是一位理论扎实,临床功底深厚,既有继承又有发扬的妇科名家。她在吸
收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诊治风格。
    一、诊法特点
中医诊法,分望、闻、问、切四诊,历代相沿、莫之能改,至今仍不失其重要意义。前人有谓:
非四诊无以知标本虚实表里寒热。四诊合参、阴阳表里,当有明辨,断病方毫厘无爽。朱氏行
医半个世纪,深切体会到女子疾病多隐蔽深奥,变化难测,故强调必须四诊合参,于问诊则务求
其详,切诊不惟求脉,亦重视乳房触诊。望诊察禀赋强弱,闻诊知性格急缓。
  (一)首重问诊
    四诊以问诊为首重,知病必贵于问,问而莫贵于能详,病有显微,显证易知,而隐性之症难
察,非细问何以能知?“妇人之疾本与男子同,妇人之性,则与男子异。”盖妇人多怕羞,所患之
疾多隐蔽,有病亦不肯直言相告,非细究则不能悉其隐微,故问诊尤显重要。朱氏先祖父曾仿
景岳十问之意手订妇科诊病要诀十问,朱氏的问诊在其基础上更为细致周到。问诊要注意方
法及问法。对初诊者,必反复询诸起因,言语亲切,循循善诱,悄悄耳语,给患者以信任感,使其
能尽吐病情。对不同年龄患者,问诊要有所侧重。室女经病,必须了解其禀赋体质,月经初潮
的迟早,初潮前后其生长发育情况,自幼多病者肾虚,饮食营养、学习、生活、性格、嗜好等。已
婚妇人除了解经、孕、产、乳情况之外,尤应注意房事情况,此为易被忽略或羞于出口而隐之不
述的起病之由。俗言道,问得清,方能审得明,审证清晰明了,治亦多有效验。
  (二)切脉论证 以脉佐证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脉者,血之府也”。人之气血周流,莫不由此贯通。《女科经论》引
陈良楚之言曰:“人身气血、各有虚实寒热之异,惟察脉可知。”女子之病气血变化最多,阴阳失
和、寒热不调、虚实之变,则经水违期,诸疾纷起,当诊脉以辨别之。朱氏于问诊为首重,亦重视
察脉,以脉佐证,辨脉明证。切脉时凝神于三指之间,候寸、关、尺三部,轻、中、重取之脉的大
小、浮沉、迟数、长短、弦紧、濡缓。凭脉辨证,审察虚实之机、寒热之变、表里之别,阴阳动静变
化,以脉证病。对患者主诉不多者,更是以察脉审其证之虚实寒热。脉象虽繁,然妇人之脉亦
有一般规律可循,朱氏于此颇有心得。如病人情绪易紧张而胆小者,初切脉带数象,切脉时间
宜长,此时脉象由数趋缓;阴血不足者,气火有余,常为左脉细小,右脉弦浮;阳热亢盛、两手脉
均显弦浮带数;肝郁火旺者脉弦细带数。情怀抑郁,性格内向,沉默寡言者,脉见沉弦迟;求子
之脉贵平和有力,尤是尺脉。若见脉沉细软,尺脉尤弱者,当审其有无房劳耗损,肝肾两亏,精
血不足。察脉是为能深入了解疾病,区分阴阳,审明疾病进退深浅,指导用药。如治虚证闭经,
欲以通之,莫如充之,调补冲任,以充经源。当见有带下增多、乳腹作胀之证,再审脉象由沉细
     
    第四卷471
####转为弦细或稍流利之时,此俱为临经之兆,治则可由静守转为通利。此是以脉佐证,作为转变
治法的依据。
  (三)触诊辨别虚实乳胀
    古人切诊,重在脉诊。《伤寒论》虽有切胸腹诊病之先例。然未及妇人病之切诊。张景岳
曾感叹诊治妇人病难曰:“治之要极,无失色脉,此治之大则也。今富贵之家、居奥室之中,处帷
幔之内,复有以锦帕蒙其手者,既不能行望色之神,又不能尽切脉之巧。”故古人多谓:“盖术之
难,医妇人尤难。”是因不能四诊俱备,更谈不上妇科病中必要的切诊。而今病益多,医者欲求
应变以活人济世,不可墨守古法,光满足于指下能明。尤是妇科疾病,隐蔽深奥,说不能全,凭
切脉亦难以全面了解症情。朱氏诊病主张结合新知,博采众法,只要是于病有利,均应采纳。
因此她经常亲为患者作妇科检查。尤对乳房疾病的诊断,提倡必须结合触诊,以触诊辨别虚实
更为确切。一般认为乳胀是以经前为实,经后属虚,然朱氏以为经前乳胀亦可有虚证,以触诊
可辨别之。虽经前乳胀,扪之乳房松软平坦,不拒按者仍为虚证;实证则扪之硬实饱满,乳头硬
且拒按,或有结块,经行则症减。虚实乳胀都可随月经周期循环而作,故诊断本证,必须行触
诊。
  (四)明辨虚实 望闻辅之
    朱氏尝谓四诊缺一不可,故其详于问诊,精于切诊,但亦不废望闻。《内经》曰:“得神者昌,
失神者亡。”是讲望诊之重要,可判生死。因此古人重视望诊,将其置于四诊之首,是不无道理
的。朱氏对诊舌十分重视,对舌象在脉案中描写得颇为详细,对患者舌质变化亦观察得颇为仔
细,诊病中亦常常把舌诊所得作为辨证的重要依据。妇人疾病时,气血、阴阳、寒热、虚实变化
都可在舌象上反映出来。如血瘀者,舌质紫暗边有瘀斑瘀点;脾肾两虚、舌多胖而有齿印;气阴
两虚,舌红边有齿印;舌红少津,阴血不足;舌质淡,边有齿印,气血两虚。望诊中望形体神态,
可以审察人体禀赋强弱。朱氏认为身形瘦长者多为肾虚,易有腰酸,久立不支见证。身形瘦小
者,禀赋较弱,应注意其发育情况,审其先天与后天。朱氏亦常以闻诊所得来佐证,主要闻病人
之声音、气息变化,观察患者之性情,病之轻重缓急,作为辨证之参考依据。如性情急躁,言语
较急者,肝气有余;肝气郁结,情怀不畅者善叹息;欲言又止者,必有隐情;病轻正气未虚者,声
高气粗;病重语声低微,正气虚矣。明辨虚实之证,望闻可佐之。然要全面了解病情仍须凭藉
四诊,必须四诊合参,方能于病情烛照而了然。
    二、治法特点
妇人以阴血为本,阴血常易亏欠,故妇人病以虚证为多。朱氏治病重视治本,注重扶正祛
邪,善用补法,燮理阴阳,通调气血,拨偏颇返于平衡。重视养阴血,滋阴以抑阳,泻阳以保阴。
对脏腑则立足肝脾肾,重视调理先后天。
  (一)擅长补法 治病及善后
    《素问·通评虚实论》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若正气旺盛,自无留邪为患,诸恙可平。妇
 
    第四卷472
     
####人疾病亦多伤损,易反复感邪,致病则缠绵不易速愈。而久病必伤正,肝肾耗损。其次,经、孕、
产、乳每伤阴血,房劳耗损肝肾精血,饮食劳倦累及脾肾,故妇人疾病“虚者极多,实者极少,故
调经之要,贵在补脾胃以资血之源,养肾气以安血之室”。朱氏根据《内经》理论,采纳先贤经
验,治病侧重补益,擅用补法扶助正气。观其平时治法,有开手辄行补者,如治闭经,守调补气
血、润养冲任、补充经源。有邪未尽而间用补者,如治慢性盆腔炎,先疏邪使之稍退,症状改善,
每取清养肝肾以收功。有邪去而后峻补者,如治不孕强调先治病祛邪调经,病愈即予补益助
孕。有病愈以补善后者,如治崩漏,血止后每取健脾补肾固根本。朱氏认为妇人之疾,以虚证
居多,即使确系实证,亦应注意疾病消耗之人正气,攻病之药亦能损耗之人元气,久病必伤正。
故可选择时机,见缝插针施以调补。如治症瘕,除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攻邪之外,常在经后插
入扶正补虚之品。遇虚实夹杂,攻邪致正气更虚,扶正恐闭门留寇,辄以攻补兼施,于补中寓
攻,扶正达邪。补虚主张补而勿滞,以脾胃能容纳为度,尤忌滋腻或重剂蛮补。重视以调补善
后,朱氏常说“邪去则虚者亦生”,病去当及时予以调补,以清养为先,不宜骤然滋补,必待邪尽
方可滋养。常施的补法有滋养肝肾,用六味地黄丸、左归丸、二至丸等;补益气血多用圣愈汤、
八珍汤、十全大补丸;温肾阳喜用温柔濡润,平补阴阳之品,如右归丸、巴戟、苁蓉、菟丝子、川
断、狗脊、杜仲等,谓此等药补肾而性平和,补而不滞;温理脾肾则用四君、附子理中加补骨脂、
怀山药等。
  (二)重视阴血 以养阴见长
    阴阳乃人身之根本,“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失衡,则动静失常,气血不和,经病遂起。
如“阴虚阳搏谓之崩”。“阳太过则先期而至,阴不及则后时而来。”“阴气乘阳,胞宫寒冷,血不
运行;阳气乘阴,则血流散溢。”此为阴阳偏胜致崩漏、月经失调、闭经。然妇人以阴血为用,阴
血常易亏耗,而导致阴阳失衡,临床以阴不足阳有余见症为多。故朱氏治病较为重视阴血的盈
亏,善于养阴血,治法用补阴居多,补益肝肾是常用之法。因为肾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以藏
之,肾阴乃诸脏之元阴,补肾水即为润诸脏。而肝肾同司下焦,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互生,肝肾
同源,故肝肾常常同治。肝肾是为母子关系,虚者补其母,滋养肾阳是也;实者泻其子,滋肾水
以平肝木是也。朱氏调阴阳,是以阴血为基础的,滋阴以抑阳,泻阳以保阴,使阴水足则热降,
从而达到阴阳相济。阴阳互根,阴气根植于阳,补阴亦注意于阳中求阴,使阴得阳升,而泉源不
竭。补阴方药多喜投沙参、麦冬、玄参、二至丸、桑椹、白芍、杞子、左归丸、六味地黄丸等;阳中
求阴,喜佐入性温柔而不燥之巴戟、苁蓉、菟丝子,以柔阳济阴,或选用性平不刚、能平补阴阳的
仙灵脾、石楠叶等。当然朱氏重养阴,却不偏执一概排斥温阳之品,但投阳药极其审慎,辨证确
见阳虚,方投温养。她极不赞成不审阴阳,弃脉证于一旁而随意轻投温而刚燥之品,谓其能重
伤阴血。善调阴血以平衡阴阳偏胜之疾,是朱氏治病的特点,临证脉案中随处可见。如滋肾平
肝调冲任治月经先期、月经量多、崩漏及室女痛经、症瘕等;滋养肝肾治闭经、经少、经行后期;
就是产后病亦不拘产后宜温,亦重视审其阴血调治之。可见朱氏治病是以阴血为重的。
  (三)立足肝脾肾 调理先后天
    妇人以血为用事,经血取资于水谷精气,“其源源而来,生化于脾,总统于心,藏受于肝,宣
布于肺,施泄于肾”,脏腑安和,气血则能充实,苟或调摄不慎,七情伤肝,饮食劳倦损脾,房事不
     
    第四卷473
####慎耗肾气,致肝脾肾失调,经源匮乏,经水疏降失常,精血闭藏统摄失司,以致经事紊乱,诸疾纷
起,是故朱氏治妇人疾较为重视协调脏腑之气,着重调理肝脾肾。
    1调经须疏肝,肝疏经自调
    朱氏认为“妇人善怀而多郁”,况女子以肝为先天,肝气易于怫郁,郁则气滞血亦滞,肝经一
病,则月事不调,难于产育。故临证特别注意审察妇人肝郁之情。如遇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女
子,或大龄未婚女子,以及久婚无孕而思子心切欲速而不达之妇人,谓其隐情曲折较多,怀抱不
畅、肝气易郁。调治其经病,应以疏肝解郁为先,令其肝气条达,气血宣流,经水可调。疏肝解
郁习用柴胡、郁金、合欢皮。取柴胡轻清升散,善解肝郁;郁金解郁而能行气;合欢皮则入厥阴
经宁神解郁。疏肝则又强调不宜过于香燥,以免耗劫肝阴;勿疏泄太过,导致经水失于藏统,使
经水过多,先期而行。同时要注意,木病必妨土,致肝脾同病,应肝脾同治。
    2奠安中州,化源不绝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妇人以冲脉为本,冲为血海,隶于阳明;任主胞胎,联系
太阴。故妇人经血生于水谷之精气。薛立斋曰:“血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
腑。……在妇人则上为乳汁,下为月水。故虽心主血,肝藏血,亦皆统摄于脾。补脾和胃,血自
生矣”。故调理脾胃在治疗妇人疾病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朱氏治病重视脾胃,无论是调经还是
善后处处顾及脾胃,奠定中州,不绝化源。尤其是先天禀赋不足引起的经病,在补肾同时,常常
健脾以后天奉养先天。人以胃气为本,胃气强健,虽重病亦有恢复之望,胃气已败,即为轻证亦
难以挽回。故朱氏常云:治病不可置脾胃之气不顾,攻补均不宜施尽剂,投药量之轻重须视脾
胃之强弱。治病过程中见有脾虚之证,多先予健脾,然后再行图治。朱氏健脾习用茯苓、白术、
陈皮、四君子。调治疾愈善后亦恒用补益脾气固本。
    3补肾固本,安血之室
    朱氏认为,妇女一生,从天癸至到癸水绝,无不与肾气攸关。肾为先天之本,肾中精气为元
气之根。如《医贯》所言:“五脏之真,唯肾为根”。经水出诸于肾,肾司封藏之职,如崩中漏下,
原因不一,可起源于五脏之伤,然穷必及肾。经血过多,日久不止,阴分日亏,则精日涸,而冲任
肾气竭矣。故治妇人必究其根本,从肾论治,亦为治本之道。如用益气固肾法治经水先期、量
多、崩漏、经期延长、胎漏等。朱氏认为肾气宜固,故常在补肾气同时用桑螵蛸、海螵蛸、芡莲
须、金樱子、椿根皮、覆盆子等益肾而能固涩精气之品,取其能固涩冲任之气而止血。
    4辨别瘀血,审因以化瘀
    论瘀血的辨证,朱氏十分赞同唐容川的观点。《血证论》云:“世谓血块为瘀,清血非瘀,黑
色为瘀,鲜红非瘀,此论不确,盖血初离经,清血也,鲜血也。”喻嘉言亦认为:“瘀血,何谓有瘀,
血色紫暗为有瘀,血色鲜红者非为瘀?不然,血注于脉外即为离经之血,离经之血、血色鲜红仍
可为瘀血”。故朱氏对久漏不止一证,提出久漏必有瘀。治久漏宜清,宜化瘀。朱氏认为久漏
之症有离经之血存在,故血不归经,漏下绵绵不绝。其次治本病者恒多以止涩之品投治,又每
致瘀。故对本症辨证,不必以血色之鲜暗,是否见有瘀块为辨证依据,血液在经与离经为辨瘀
血之要领。“凡离经之血,与荣养周身之血,已睽绝不合。”治总以祛为要,常采取通因通用,祛
瘀生新,引血归经。故朱氏治疗漏下之证,每能切中病机,多有效验。
 
    第四卷474
     
####    名案评析
一、经前瘾疹案
  患者张某某,22岁,未婚。初诊于1965年,时发隐疹,经前较甚,今临经未转,腹胀,瘾疹剧
发,呈片状,瘙痒难忍,得冷、卧床则减,头痛目赤,口糜便坚,舌暗,脉弦。辨其为肝气阻滞,风
热相搏。拟祛风活血、疏化导滞。用莶草12克、赤芍9克、红花6克、当归9克、桃仁9克、月
月红3克、全瓜蒌12克、枳壳45克、大黄 虫丸12克(包煎)二剂。药后便畅经转,瘾疹即瘥。
    [评析] 瘾疹俗称“风疹块”、“荨麻疹”。《诸病源候论》云:“邪气客于皮肤,复逢风寒相
折,则起风搔隐疹,若赤疹者,由凉湿折于肌中之极热,热极成赤疹也,得天热则剧,冷则灭也。
白疹者由风气折于肌中热,热与风相搏所为,白疹得天阴雨冷则剧出,风中亦剧,得晴暖则灭,
著衣身暖亦瘥也。”对风疹块之病因详为论述,无论因寒因热,均与风有关,与风相搏终为热也。
患者临经便坚头痛,目赤口糜,肝热甚盛,与风相搏,肌肤发疹搔痒难忍。治以桃红四物加月月
红、全瓜蒌、枳壳、大黄 虫丸疏化导滞;莶草祛风通络,活血止痒。服药后便畅经通,风火内
热得以疏泄,隐疹遂不复作,随访数月均未复起。
    二、经后失音案
张某某,47岁,初诊于1976年4月8日。经事素来提前,量多,时常浮肿,尿常规检查阴
性。上月22日行经之际,突然声哑,至今半月未瘥,无咽痛,神疲纳呆,便调,夜寐不安。脉沉
细缓,舌淡、苔薄腻。更年期肾不摄纳,肺气不足。治拟健脾益气养阴,宣肺开音。方投党参9
克、黄芪9克、白术、白芍各6克、北沙参9克、麦冬6克、蝉衣45克、桔梗6克、甘草3克、玉蝴
蝶45克、凤凰衣45克、枸杞子12克、桑椹子12克、清音丸1粒(吞服),5剂。于9月22日二
诊,上药服后即开音,此后随访3个月未复发。本月6~9日经转,出血较多,旋即音哑,余症如
前,仍以原方服5剂,继以成药归脾丸、二至丸调治,1977年6月随访,经事尚调,失音之症未再
复发。
    [评析] 患者年届更年期,肾气渐衰,冲任失调,因从事重体力劳动,肾不摄纳,故经事提
前、量多。肺主气,肾为气之本,咽喉为肺经所过之处,今肾精不足,肺虚气弱,则声音不扬。来
门诊时神疲纳呆,面浮气促,夜寐不安,气阴两虚。方内党参、黄芪、白术健脾益气;白芍、杞子、
桑椹补肝益肾;合沙参、麦冬、玉蝴蝶、蝉衣、桔梗、生甘草使肺肾相生,加清音丸之宣肺开音,服
5剂即奏效。5个月后因劳累出血复发,以原法治之又效。本患者主要表现为经后失音,实为
    气不摄血、肾阴亏损而累及肺阴不足。以上治疗失音是治其标,求本则宜固摄肾气,嘱平时服
归脾丸、二至丸,标本兼顾,以资巩固。
     
    第四卷475
####三、经行发热案
林某某,44岁,已婚,初诊于1993年2月17日。经行发热一年半,每至经期第三天发热,
体温38~385℃左右,伴腹痛、月经量多,夹有瘀块,不思饮食,形瘦面黄。舌质暗、苔干腻,脉
沉细。曾经B超检查:子宫68×61×66立方毫米,诊断为子宫肌腺瘤。证属湿热瘀交阻,冲任
受伤,胃气失和。治宜清热化湿,和胃宽中。用生地12克、淡芩6克、米仁12克、白术9克、茯
苓12克、陈皮6克、楂曲(各)9克、制川朴6克、生甘草6克、金银花9克,7剂。
    2月24日二诊。药后脘胀已舒,纳仍欠佳,口苦、腰酸乏力,头晕心慌,大便尚畅。舌质暗
淡,苔薄黄腻少津,边有齿印,脉沉细。湿热较前见减,证属肝脾气滞,瘀阻胞中。治宜疏肝健
脾,化瘀散结。药用蒲黄(包)12克、五灵脂12克、焦楂12克、焦内金9克、青陈皮(各)6克、莪
白术(各)9克、柴玄胡(各)6克、茜草12克、海螵蛸12克、川断12克、狗脊12克、寄生12克,7
剂。
    3月3日三诊时胃纳已馨,觉腰酸,口干脘胀。舌质淡红、苔薄少津、边有齿印,脉沉细软。
经期已临,瘀阻胞中,肝脾气阻。再拟健脾疏肝,化瘀散结。药用炒蒲黄(包)12克、炒五灵脂
12克、焦楂12克、青皮6皮、焦鸡内金9克、莪白术(各)9克、炒怀山药12克、广木香6克、焦潞
    党12克、牛角腮12克、炙乳没(各)3克。7剂。
    四诊值经期第三天,尚无发热,仍从上方稍事调整,至3月17日五诊时为经后,末次月经3
月8日,发热较前减轻(379℃)、痛经未作。头晕头痛,脘胀纳呆,神疲嗜睡,口干欲饮。舌质
淡红、苔薄黄干腻、边有齿印,脉沉细。湿热夹瘀交阻,肝脾气滞,拟清热疏肝,健脾和中,投以
蒲黄(包)15克、红藤15克、蒲公英15克、生白术9克、青陈皮(各)45克、生米仁12克、制川朴
45克、广木香6克、姜川连3克、焦楂曲(各)9克。12剂。
    至六诊药后纳佳,神疲乏力,嗜卧、口干欲饮。舌淡暗、苔薄、边有齿印,脉细带数。又临经
前,仍宗原法。药用蒲黄(包)12克、五灵脂12克、蒲公英20克、红藤20克、石见穿20克、刘寄
奴15克、广地龙12克、炙乳没(各)3克、茜草15克、海螵蛸12克、焦楂12克、焦鸡金9克,7
剂。七诊时经水逾期一天,于上方去石见穿,加大小蓟(各)12克,续服7剂。
    5月5日诊时,适逢经转,体温为374℃,纳呆便结。舌质淡红、苔薄少津、边有齿印,脉细
带数。肝肾阴虚,冲任气滞,拟清肝益肾,疏理冲任。药用生地12克、知母12克、淡芩6克、川
柏皮9克、茯苓皮12克、米仁12克、白术9克、蒲公英15克、红藤15克、全瓜蒌12克、柏子仁
12克、枳壳9克。7剂。
    5月28日临经前,脉舌详前,改拟清肝益肾,化瘀摄冲,投以生地12克、地榆12克、侧柏叶
12克、椿根皮12克、茜草12克、夏枯草12克、旱莲草12克、蒲黄(包)12克、炒五灵脂12克、海
    螵蛸12克,7剂药后,经水来潮,发热、腹痛若失,遂以活血化瘀,疏肝理气通滞,消散症瘕。药
用蒲黄(包)24克、赤芍15克、丹参15克、丹皮12克、皂角刺15克、三棱9克、莪术9克、石见穿
15克、留行子12克、川楝子9克、青陈皮(各)6克、楂曲(各)12克。以后每于经前清肝益肾,化
    瘀摄冲,经后活血化瘀、清热散结,随访6、7两个月,发热已平,腹痛未作,经量亦趋正常。
    [评析] 经行发热,经止则热自平,《陈素庵妇科补解》谓与经行血虚外邪易侵及去血过多
阳气独盛有关。本案患者为子宫肌腺瘤,瘀结胞中,经期则发热伴腹痛、月经量多,纳呆口苦,
 
    第四卷476
     
####舌苔干腻,是湿热瘀交结为患,证情历时一年半,朱氏采用先驱湿热之邪,各个击破调治,经期
正虚时湿热猖厥,湿困脾胃,运化失健,故先予清热化湿,祛除湿邪,然后疏肝健脾,活血化瘀散
结。随月经周期,症情变化交替施治,至湿去热减,肝胃健运。当六诊时胃气和,纳渐馨,腻苔
已化,出现口干欲饮,便结不畅,湿邪已尽,治疗重点转为清热化瘀,果然至第八诊时经行体温
已正常。然湿热久蕴,极易热化,资火烁阴,同时出血经久,阴血必耗。因此经前以生地、地榆、
侧柏、椿根皮、旱莲草、夏枯草清肝益肾;蒲黄、五灵脂、茜草、海螵蛸化瘀摄冲,药后经量遂至正
常,阴血不复再损,阳热得以下潜,发热见平。然后治法再层层深入、直捣病所,即胞宫的瘀结。
瘀结胞中,不易速除,经后则以蒲黄、赤芍、丹皮、丹参、三棱、莪术等活血化瘀、消散症结,随访
连续三次无发热,经多腹痛亦趋平。
    四、经前头痛案
汪某某,41岁,已婚。18岁月经初潮,经量偏多,向有痛经。婚后顺产一胎,产后满月时有
大出血史,此后经行头痛逐渐加剧已12年,曾用中西药治疗未平。
    初诊:1992年4月5日。适逢经期第四天,经量偏多,头痛且胀偏于左侧,小腹胀痛,神疲
乏力,耳如蝉鸣,目眩不清,腰脊酸楚,纳可便调。舌暗偏红、苔薄腻、边有齿印,脉微细。证属
肾虚肝旺血热。治宜清肝益肾,调摄冲任。药用生地12克、侧柏叶12克、地榆12克、椿根皮
12克、刘寄奴12克、桑螵蛸、海螵蛸(各)12克、狗脊12克、川断12克。7剂。
    二诊:4月24日。末次月经4月12日,头痛偏左,与小腹痛交作,伴泛恶呕吐。经后则感
神疲乏力,腹中胀气,腰尻酸楚,期中亦有腹隐痛,大便尚调。舌质暗红、苔薄黄腻,脉细。肾气
虚弱,肝火旺盛,迫血妄行,经后则血虚。再拟滋养肝肾。药用生地12克、白芍9克、女贞子12
克、桑椹子12克、潼蒺藜、白蒺藜(各)9克、夏枯草12克、苦丁茶9克、杜仲12克、桑寄生12
克、巴戟天9克、苁蓉12克、狗脊12克,7剂。
    三诊:5月6日。已临经前,小腹胀痛较甚,头晕乏力,精神疲倦,腰背酸楚,纳可便调。舌
质暗红、苔薄腻、边有齿印,脉细软。肝旺血热,冲任气滞。治宜平肝清热调冲。药用生地12
克、侧柏叶12克、地榆12克、茜草12克、蒲黄(包)12克、五灵脂12克、川楝子9克、红藤15克、
刘寄奴12克、柴玄胡(各)6克、炙乳没(各)3克,7剂。
    四诊:5月13日。11日经水按期而转,头痛、腹痛均未作,仍感腰酸,头晕,神疲乏力。舌
质暗红、苔薄腻,脉细软。经后宜清养肝肾。药用生地12克、白芍9克、女贞子12克、桑椹子
12克、枸杞子12克、川断12克、狗脊12克、杜仲12克、桑寄生12克、蒲公英12克、红藤12克,
12剂。
    五诊:5月27日。症如前述,尚为月中,仍从原意增损。前方去蒲公英、红藤,加潼蒺藜、
白蒺藜(各)9克、知母、黄柏(各)9克,再进12剂。
    以后如上法调治3个月,6月8日及7月5日二次行经,经量正常,头痛平息,腹痛亦愈,10
余年之顽疾短时治愈。
    [评析] 经行头痛,证随月经周期而作,必与冲脉之盈亏有关。故每当阴血下行冲脉之
际,则不能上承荣脑,是故头痛不已,治疗不宜概投平肝。
    患者经量偏多,产后又有出血史,阴血亏损已久,阴虚则阳亢,冲任有热,肾气不守以致经
     
    第四卷477
####量过多。肾阴不足,肝失滋养,故头痛目眩、耳鸣,治宜清肝益肾,经量减少,子母相和,头痛告
痊。
    五、暴崩案
徐某某,17岁,学生。15岁月经初潮,周期提前,量多。次年4月突然血崩,住在某妇产科
医院治疗。因出血过多而休克,输血1500毫升,以后服妇康片控制出血,但引起肝功能不良,
停药后又大出血。后经该院中西医综合治疗,服妇康片每天二次,剂量不详,并隔日注射苯甲
酸雌二醇,出血量虽减少,持续一月方止。据患者家长诉,该院建议切除子宫,以免大出血。
    初诊:1970年1月4日。末次月经上月18日转,现在服西药控制大出血,绵延至今未净。
面热灼痛,舌苔黄腻、脉细数。肾气未盛,冲任虚弱,阴血不足,肝阳横逆。恐经量增多,治拟益
气固肾,养血调经。药用当归9克、生熟地(各)9克、白芍6克、川断9克、桑寄生12克、菟丝
子9克、覆盆子12克、黄芪9克、仙鹤草12克、龟板胶9克、芡莲须(各)6克,4剂,并嘱停服西
药。
    二诊:1月9日。昨起经量增多,并有血块,腹胀腰酸,夜寐梦扰,纳平。舌苔黄腻,脉濡
细。治拟固肾摄血。药用生地12克、钩藤12克(后下)、茯神12克、黄芪9克、仙鹤草24克、制
首乌12克、珍珠母18克、海螵蛸12克、旱莲草12克、太子参12克、震灵丹9克(包煎)、三七粉
45克(分2次吞)。2剂。
    三诊:1月22日。经行5天,量渐减少,神疲嗜睡,畏寒头眩,纳呆。舌苔薄白,脉濡细。
治拟健脾益血。投以党参9克、黄芪9克、白术9克、茯神12克、陈皮6克、砂仁壳24克(后
下)、生熟地(各)9克、制首乌12克、仙鹤草12克、芡实9克、莲须9克、归脾丸12克(包煎)。4
剂。
    四诊:1月28日。经行6天即净,出血不多,思食,食后胸闷脘胀,头眩神疲心惕。舌苔薄
腻,脉细数。脾虚血少,治拟健脾益血。药用黄芪9克、白术6克、陈皮6克、茯苓神(各)9克、
制首乌12克、合欢皮12克、枣仁9克、生地、熟地(各)9克、枸杞子9克、麦冬6克、仙鹤草12
克、芡实9克、莲须9克。4剂。
    嘱下次经前复诊。
五诊:2月13日。经期将近,预感头眩心惕,夜寐不安、烦热口燥、面颊热糜蜂起。肝旺血
热,恐经来妄行,治拟平肝清营。
    生地18克、制首乌12克、青蒿9克、麦冬6克、地骨皮12克、朱茯神9克、夜交藤12克、珍
珠母12克、钩藤12克(后下)、固经丸12克(包煎)。
    六诊:2月19日。经水适转,尚准。防狂行,治宗前法。原方4剂。
[评析] 患者肝热之体,肾阴本不足,崩后阴血更虚,五志之火亢甚,症见头晕,心悸,失
眠,口干咽疼,烦热,每于经前两面颊热糜蜂起,全身犹如火燃水沸,经行血热妄行,量多如崩。
按症情先予益气固肾、平肝清营,以塞其流;血止后调脾胃,令思食,脾运功能得健,则于经前治
以平肝清热养阴之药以泻其阳。根据以上次第用药数月,月经周期趋准,量中等,4~5天净,
虚热平伏,体征改善。经随访数次,情况良好,发育亦渐趋正常。
 
    第四卷478
     
####    六、子肿案
黄某某,女,28岁。
初诊:1976年11月30日,第一胎孕8月余、妊娠早期恶阻颇剧,尿酮阳性,无出血史,本月
15日起发现足肿,当时血压正常。25日起全身浮肿++++,咳嗽,胸胁疼痛,纳呆泛恶,便
    溏,头痛鼻血,皮肤搔痒。血压240/160kPa,尿检蛋白++,有颗粒管型;肝功能检查:GPT88
单位;肺部听诊有湿罗音;体温372℃。脉象弦细带数,舌质暗,苔黄腻。唇上及两颊有色素
沉着。肝旺肾虚,虚阳上逆、脾运失司、水湿泛滥。治宜清热平肝降逆,健脾利水消肿。药用赤
小豆12克、绿豆12克、黑豆12克、银花9克、生甘草45克、钩藤15克(后下)、土茯苓20克、
泽泻12克、天仙藤12克、冬葵子9克、桑白皮12克。5剂。
    [评析] 易发生妊毒症之患者,多肝肾阴虚,脾气不足。怀孕后血聚养胎,阴血愈亏,肝失
濡养,则阴虚阳亢。本例系某医院会诊病人。根据症情、脾肾两虚,运化失司,体内水湿壅滞,
全身肿满,并出现蛋白尿及颗粒管型。阴血素虚,肝阳浮越,血压高达240/160kPa,病情复
杂,已呈先兆子痫危候,如肝风内动,则将发生子痫。就诊时患者神志清晰,主诉症状繁多,该
院医师主张剖腹产,但患者家属坚持服中药避免手术,乃采用中西两法并进。方拟清热平肝降
逆,健脾利水消肿,三豆饮加减,全方淡渗滑利,疏泄肝气。10天后据家属来信云:服药后肿
消,血压亦下降,隔数日即顺产一女。
    医论医话
一、论“从”、“合”、“守”、“变”
  吾从事妇科临床50年,体会到女子疾患多隐微深奥,变化难测。以运动学纵观妇女一生是
一个动与静相对平衡的矛盾运动的进程,如经水盈亏满溢,周而复始;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产褥
哺乳,经水暂闭。动静平衡体现在妇女每个生理阶段和每月、每日的生理变化之中,阴阳乃变化
之根据,属抽象概念,而动静则是具体表现。动静平衡协调则健康,动静失衡则必致疾病。
    治病原则须根据《内经》“所胜平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不虚不实,以经取之”及“谨察阴
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此曰“平”、曰“调”,即审其动静之偏向而使之恢复平衡之常态。
刘完素《伤寒直格·泛论》也谓:“凡治病之道,以调六气阴阳,使无偏倾,各守其常,平和而已。”
纠动静失衡之大法有:动之疾制之以静药,静之疾通之以动药,动静不匀者,通涩并用而调之,
更有动之疾复用动药,静之疾再用静药以疗之者。临床运用上分“从”、“合”、“守”、“变”四方面
掌握。
    “从”者,反治也,寒因寒用,热因热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属此。如经少、经愆、乳少、经
闭,证似静闭,理应以动药通之,然审证系精血不足,元气衰惫者当充养精血,以静待动,“血枯
则润以养之”,亦即以静法治静证;又如崩漏、带下,证如动泄,似应以静药止之、涩之,然究其
     
    第四卷479
####因,确属瘀阻、湿蕴、症结使然,当化瘀、利湿、消症,且祛邪务尽,所谓“澄其源,则流自洁”,此即
以动法治动证也。如治钟某经漏,患者经漏年余,日日不断,小腹隐痛,先后进服健脾益肾、补
气固摄、清热凉血、养阴摄冲等方未瘥。淋漓日久,气血两虚,渐现口干,夜寐不安,瘀下色黑如
胶液。脉微细,舌红、苔黄腻、少津液。详询病由,13岁初潮,经汛始调。15岁时临经游泳,经
淋半月方净,此后每转量少淋漓。21岁分配工作为看守仓库,阴暗不见阳光,下半身发冷,经
水绵绵不净。审本证由寒湿引起,下焦虚寒,经血凝结不畅,瘀血不去,新血难生,乃拟活血化
瘀,以动攻动。投以丹参12克、丹皮9克、赤芍12克、刘寄奴12克、焦楂炭12克、蒲黄(包)12
克、炒五灵脂(包)12克、益母草12克、仙鹤草15克、炮姜6克。5剂后经量增多,瘀块骤下,漏
下即止。继以调补冲任,以复周期。
    “合”者,病有夹杂,动静失匀,虚实寒热兼见,制其动则静益凝,补其虚则实更壅。清·石芾
通《医原》谓:“病纯者药纯,病杂者药杂。有病虽杂而出于一源,则立方要有专主;有病虽纯而
夹以他病,则立方要有变通”。故临证需寒热兼调,七补三消,通涩并举,药应兼用。吾喜用药
对组方,如仙鹤草配益母草,通涩并用,有调治月经周期不准之功用;熟军炭配炮姜炭,寒热兼
调,一走一守,治崩漏经久不止;莪术合白术、消补相伍,治脾虚痰凝经闭积聚;血竭协三七,化
瘀止痛止血,疗症瘕积聚之疼痛及出血之证,用之得当,得心应手。如治李某痛经一案,患者
16岁月经初潮,经事尚调。19岁下乡务农,经常临经涉水,乃至痛经。婚后年余痛加剧,经血
    夹有瘀块,伴肛门坠胀欲临圊感。妇检:前位子宫,正常大小,活动,质偏硬,后穹窿可触及一黄
豆大小之结节、触痛,两侧附件阴性。辨证属肝郁气滞,热瘀交阻,病程历久,肾阴亏损。治拟
疏肝解郁,祛瘀生新。药用蒲黄12克、五灵脂12克、楂肉9克、青皮6克、柴玄胡(各)6克、仙
鹤草12克、益母草12克、炮姜炭45克、熟军炭45克、三七粉(吞)15克、血竭粉(吞)15克。
于经前10天左右服至经转,药后经行量减,腹痛亦轻,5天即净。次月如法照服,3个月后受
孕。
    “守”者,意即辨证既确,用药须坚定果断,乃对病程较长、症情复杂之慢性病而论。清·喻
昌《医门法律》谓:“新病可急治,久病宜缓调。”明·薛《薛文清公文集》也谓:“用药勿责近功。”
如血海枯竭之虚型闭经,宜以静治静,证不变,守法守方,待精血充盈,经遂自通。如治钱某闭
经一案,患者经水16岁初潮,每2~3月一转,经量甚少。近数年需用人工周期疗法方行,伴头
晕神疲,腰膝酸楚,面色无华,毛发稀少。脉微细,舌胖质淡红、尖有刺、苔薄腻。现经水半载未
行。辨证为肝肾不足,气血两虚。治拟益肾养肝,充养冲任。药用当归12克、赤白芍(各)9
克、熟地12克、川芎45克、党参9克、莪白术(各)9克、川断12克、桂枝6克、鸡血藤12克、仙
灵脾12克、河车大造丸9克(吞)。上药共服14剂,精力渐充,小腹微胀,阴中带下,肾气已动,
冲任得润,再因势利导,宗原方增进,投以当归15克、丹参15克、赤芍12克、鸡血藤15克、川芎
6克、莪白术(各)9克、川牛膝12克、川断12克、泽兰12克、益母草15克。服至第五剂时经转、
    量中色红,略有腰酸腹痛,5天经净后继用滋养肝肾,填冲调经,先后调治年余,经水40~50天
一周期,经量中等、精力亦充,头晕腰酸皆瘥。
    “变”者,即治法视证情转变,用药须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灵活应用。宋·史堪《史载之方》
谓:“喜为医者,临事制宜,随机应变,审当轻重。”清·石寿棠《温病合编》亦曰:“对证施治,因时
变通。”如不孕症,证情多复杂,年轻者常伴盆腔炎,输卵管受损,缠绵不愈。临证应先治病为
主,然后调经,经调后助孕。调经之法又分经前、经间、经期、经后之别,分期调治,以收事半功
 
    第四卷480
     
####倍之效。又如治实证痰湿阻络型闭经,首当化痰疏络,以动解凝,待湿化痰除,地道得通,而经
转量每涩少。盖邪既已去,正必受损,气血虚亏,当转为调补气血,以静待动,而济其源,则经自
调。如治谈某闭经一案,患者14岁初潮后,周期惯常落后、量少,渐至闭经,已8个月未转。体
胖(体重69千克),神疲嗜睡,头眩,痰多纳呆,腰酸带下,全身肌肉胀痛,皮肤瘙痒,下肢大腿内
侧及腋下有紫纹。脉沉细,苔白腻。辨其为脾阳不足,体丰湿盛,湿碍脾运,则上泛为痰,下注
为带。治先解凝制静,以涤痰汤加减。药用制南星6克、姜半夏6克、陈皮6克、菖蒲9克、制
香附9克、丹皮9克、赤芍9克、川柏6克。服药12剂后精神略振,并有小腹酸胀感,乃因势利
导,改以当归15克、丹参15克、川芎45克、鸡血藤12克、马鞭草12克、鬼箭羽12克、威灵仙
12克、仙灵脾12克、川牛膝12克,养血活血,除湿通络。10余剂后,果使经转,但量甚少。如
    此按月调治约七八个月,痰湿渐化,体重亦减,下肢发胀及皮肤瘙痒消失。以后经水虽不准时,
但能自转。惟仍感神疲嗜睡,纳呆便溏。患者体丰湿盛,脾肾阳虚,气血滋生乏源,所以平时宜
温脾益肾,调补气血,以静待动,用参苓白术汤加肉桂、鹿角片、巴戟、仙灵脾;行经期间以四物
汤合通瘀煎,养血活血通瘀。以后经量逐渐增多,如此动静结合,先攻后补,而收全功。
    二、络道阻塞 勿忘补气
朱丹溪曰:“阴阳交媾,胎孕乃凝,所藏之处,名曰子宫,一系在下,上有两歧,中分为二,形
如合钵,一达于左,一达于右。”“一系”指宫颈,“二歧”指由胞宫分出的两根输卵管,左右各一,
这是精卵结合的通道,助胞宫以成孕。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约占不孕症的30~35%,治疗颇为
棘手,现多以活血通络法治疗为主,伴有炎症者,兼以清热解毒化湿法治之。朱氏认为,络道阻
塞或不畅,血瘀气滞者有之,湿热蕴结者亦有之,气虚鼓动无力者亦非少见。前二者需疏通清
利,而后者则宜以补气法治之。《内经》曰:“气主煦之,血主濡之。”《难经》曰:“气者,人之根本
也。”气血充沛,五脏安和,经脉通畅,冲任充盛,经孕如常;气血虚衰,则冲任衰少,胎孕难成。
现代医学证实,输卵管的正常、有规律的蠕动是精、卵运行结合成孕的必要条件,气虚则胞络蠕
动乏力,造成不畅,甚则阻塞不通。此类病人基础体温每每爬行上升或波动,症见神疲乏力,腰
膝酸软。舌淡嫩、苔薄白,脉沉细软。朱氏谓,中西医应取长补短,临证勿囿西医病名,络道阻
塞不畅这一局部病变常是整个病机的反映,临床总以辨证为要。
    例:杨某,34岁,初诊1990年7月6日。结婚三年未孕,腹腔镜检查:双侧输卵管通而不
畅。测基础体温有双相,但呈爬行上升。自感神疲嗜卧,腰脊酸软,性欲淡漠,大便时溏。舌淡
红、苔薄白、边有瘀斑,脉细软。证属脾肾不足,气血两虚,予健脾益肾、补气养血之法,药用参
芪四物汤加川断、桑枝、桑寄生、狗脊、菟丝子、覆盆子、怀山药等,排卵期酌加石楠叶、仙灵脾、
巴戟;便溏加焦白术、芡实、补骨脂等。调治半年,精力充,大便实。1991年2月1日复诊,经水
过期10日未转,尿HCG阳性,继以健脾益肾,养血安胎,当年得子。
    三、经行乳胀 非独肝郁
足厥阴肝经上膈,布胸胁,绕乳头而行;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两侧,从缺盆部直行之脉经乳
中直至足背上,故古人有“乳头属肝,乳房属胃”之说。肝之性最急,宜顺而不宜逆,顺则气安,
     
    第四卷481
####逆则气动。恚怒忧思抑郁则伤肝,疏泄失常,乳络阻滞不畅。经前阴血聚于下,冲脉气盛,循经
上逆,发为经前乳胀,日久成结成核,故世人惯以疏肝解郁法统之。朱氏认为女子以血为用,经
孕产乳、数耗阴血,“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水者藏阴之根本也。肾之经脉起于
涌泉,“由内廉而上,在太阴经之后行入乳内,傍近膻中。”肾水亏乏,水不涵木,肝木失荣则成郁
或逆,发为经前乳胀,甚者接近排卵期已胀痛难忍。遇此若一味疏肝,则阴血更虚,乳胀愈甚,
非滋肾平肝不能治。朱氏常用生熟地、女贞子、旱莲草、桑椹子、玄参、沙参等滋养肾阴;淡芩、
青蒿、钩藤、夏枯草、川楝子等清解肝热,少佐代代花、绿梅花、柴胡等疏肝郁,路路通、王不留行
通络止痛,更年期经前乳胀者喜加紫草、生牡蛎、白花蛇舌草,效果尤佳。
    例:张某,45岁,1991年4月22日初诊。近一年经间乳房胀痛,经前尤甚,不敢触衣,经行
自缓,经期延长,经量偏多,烦热口燥,神疲膝软。末次月经4月2日,9天方净,时值经间,诸
症蜂起,触之乳房胀硬。舌暗红、苔薄腻少津,脉细滑带数。证属时届更年,肾虚肝旺,冲任气
滞,乳络失和。治拟滋肾平肝,疏冲和络。予女贞子、旱莲草、桑椹子、生地、玄参、青蒿、夏枯
草、紫草、生牡蛎、白花蛇舌草、川楝子等,服药10余剂,5月19日经汛延期而至,乳胀大减,烦
热悉消,经量适中,6天净。再继以滋肾平肝调治2个月,经前乳胀未发。
    四、止血四法 通涩清养
血乃身之本,循行脉中,周流不息,调和五脏、洒陈六腑,滋养神气,濡润筋骨。女子经孕产
乳皆以血为用,虽有经期、产后之出血(经血、恶露),但有正常的期、量,反之为病态。出血乃妇
科一大症,如崩漏、月经过多、经行吐衄、经间期出血、胎漏以及恶露不绝等,其中以崩漏最为常
见。《医部全录》谓:“妇人崩漏,最为大病。”朱氏精于辨证,用药简捷,止血颇具章法。归纳为
通、涩、清、养四法。
  (一)通———祛瘀止血,引血归经
    通者,通因通用也。因瘀血阻络,血不循经而致崩漏乃临床所常见,其因不一:或肝气郁
结,气滞血瘀;或郁久化热,血热煎熬成瘀;或经期感寒饮冷,寒凝血滞;或产后残瘀未尽,新血
不得归经;或气虚运血无力,留滞成瘀;也有因血室未闭,误犯房事,热瘀交结。由瘀致崩漏,必
先祛瘀,瘀散脉通,出血自止。朱氏常用祛瘀止血药蒲黄炭、熟军炭、山楂炭、花蕊石、牛角腮、
茜草、三七末,以及仙鹤草合益母草,中成药震灵丹。朱氏谓血瘀有气滞、气虚、阳虚血寒、外伤
脉络以及与寒、热、湿、痰等邪气夹杂之别,故运用祛瘀止血药需酌情与理气、清热、温经散寒、
益气养血、滋补肝肾等法相结合。妊娠胎漏下血,前人忌用活血化瘀之品,朱氏认为血贵濡润
宣通,安胎之方佐以活血化瘀之品可以促进血供,达到养血活血安胎之效,孕前有子宫内膜异
位症、盆腔炎经常腹痛者尤宜。有些久漏病人常伴全身乏力,懒言少气,腰膝酸软,乍见一派虚
象,万不可见虚误补,须注意有虚中夹瘀之证,所谓“久漏必有瘀”,往往瘀血排除,流血即止,所
伴症状亦随之减轻。
  (二)涩———止血塞流,勿忘澄源
    涩者,收敛固涩,止血塞流。前人止崩有“塞流、澄源、复旧”三法。朱氏主张三法需密切配
 
    第四卷482
     
####合。出血是一症状表现,其因有寒热虚实之别,故止涩塞流应与澄源并举。若不审病源盲目止
涩,往往塞而不止,即使暂时止住,也易复发。如傅山谓:“世人一见血崩,往往用止涩之品,虽
亦能取效于一时,但不用补阴之药,则虚火易于冲击,恐随止随发,以致终年累月不能痊愈者有
之。”临床选择具有双相调节或双重作用的止血药组方,如活血止血药,已见前;凉血止血药:生
地炭、旱莲草、鹿衔草、藕节;益气止血药:焦潞党、焦白术、炒怀山药、芡莲须;补血止血药:地黄
炭、蒲黄、阿胶;固肾止血药:炒杜仲、炒川断、桑螵蛸、旱莲草、麻根、覆盆子、山萸肉、五倍子;
温经止血药:炮姜、艾叶、赤石脂等。
  
    (三)清———清热凉血,血静则宁
    妇女“崩症热多寒少”,热有实热、虚热之分。其因有过食辛辣;有风热外袭、热入血室;有
郁怒伤肝,肝火内炽、热迫血行;有非时行房,热瘀交阻;也有时届更年,阴血虚损,肝旺肾虚。
血“静则归经,热则妄作”,欲使血止,务使热清,热清血自宁。血热出血,势急色红,烦热口渴不
欲饮、舌深红,苔薄少津,脉弦数;而阴虚出血,多见舌暗红,脉细弦数。实热出血,朱氏常用生
地、大小蓟、地榆、侧柏叶、椿根皮、炒丹皮、白头翁、玉米须、贯众炭等;若经行吐衄,多选用白茅
根、藕节、炒山栀;盆腔炎之热瘀交结经淋腹痛者,需加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药,如蒲公英、紫花
地丁、败酱草、红藤、柴胡、玄胡、川楝子、熟军炭之类。阴虚出血,常用二至丸、麻根、桑螵蛸、
龟衔胶、鹿衔草、生地炭等,注重在补阴之中行止崩之法,桑椹子、山萸肉、枸杞子、麦冬均可选
用,俾肝肾阴血充足,血无热迫,则宁静如常。
  (四)养———扶正固本,复旧善后
    养者,一为扶正补虚而止血,一为复旧善后防复发。宋·陈自明《新编妇人良方补遗大全》
曰:“妇人崩中者,由脏腑伤损,冲脉任脉血气俱虚故也。”五脏之中,“脾健则统血,肝平则纳血,
肾足则固血。”冲为血海,任主胞宫,若冲任受损,则经血失约。肝肾乃冲任之本,肝主疏泄而司
血海,肾主胞宫而藏精气,精血同源,肝肾一体,故前人谓“补肝肾即补冲任”。脏腑经脉虚损多
由禀赋不充,后天失养,劳伤过度,将息失宜;或由郁怒惊恐,损及脏腑而致冲任不固,崩漏不
止。脾虚失统,治以健脾摄血;肾阳虚衰,精血不固,治以温肾固冲;肾阴不足,肝火偏亢,治以
滋肾平肝、固摄冲任。心主血,“心和则血生”,崩漏出血病人情绪极易紧张,心神不安,血海难
宁。《医部全录》曰崩漏“治当大补气血之药,奉养脾胃,微加镇坠心火之药,治其心,补阴泻阳,
经自止。”朱氏遇此多选用远志、朱茯苓、酸枣仁、淮小麦、合欢皮、首乌藤之类养心疏肝安神,疗
效颇显。
    崩漏日久,气血耗伤,脏腑虚损,故需复旧善后,既恢复脏腑气血功能,又防止复发。如《叶
氏竹林女科》所说:“如不端本,则散失之阳,无以自持。”《丹溪心法附余》也谓:“若只澄其源而
不复其旧,则孤子之阳无以立。”
    朱氏认为复旧善后需注意几点:①纯虚无邪则补益兼以固涩之品,治以脾肾,可用八珍汤、
归脾汤、左归丸、右归丸等方;②本虚兼有宿疾,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治宜补虚兼以祛
瘀、清热、软坚消瘤;③青春期、生育期妇女崩漏之复旧,要促排卵,调周期,而更年期妇女则需
促其绝经;④慎房事、勿劳作、怡情志。
     
    第四卷483
####  (五)四法兼备,知常达变
    通、涩、清、养是朱氏常用的止血四法,由于崩漏出血病入症情复杂,临证实践中四法多兼
而用之。
    1通涩兼施(祛瘀止血法):单通恐经行量多或伤及肾气,单涩(止)惧留瘀之弊,故寓通于
涩。朱氏常取药如仙鹤草配益母草、熟军炭合炮姜炭、川牛膝伍川断,以及具有通涩双相作用
的药物如楂炭、茜草、花蕊石、海螵蛸、三七末等组方。通涩比例视情而定,或以通为主,辅以止
涩;或以涩为主,佐以活血。
    2清通兼顾(清热化瘀法):宜于热瘀交结之经淋崩中伴腹痛,常见于经期或产后误犯房
事、人流或放环后感染、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盆腔炎等症。朱氏多用蒲公英、紫花地丁、
败酱草、红藤、蒲黄、赤芍、柴胡、玄胡、川楝子、茜草、楂炭、刘寄奴等药。
    3清养并举(清肝益肾法):宜于素体阴虚内热或出血日久,阴血耗伤,虚热内生,迫血妄
行者,滋水涵木,相辅相成。朱氏常用生地、白芍、淡芩或青蒿、地榆、侧柏叶、椿根皮、女贞子、
桑椹子、枸杞子、旱莲草;心火盛加川连、莲芯、炒山栀、朱灯芯、远志等;更年期加紫草、白花蛇
舌草、夏枯草、生牡蛎等。
    4涩养并重(益气止血、益肾固冲法):张从正曰:“邪未去而不言补,补之则适足资寇。”涩
养之法宜于瘀血已净,脾肾气虚,冲任固摄乏力者。取补养和固涩止血药同用,也可选涩养兼
备之药。朱氏善用芡实、莲须、桑螵蛸、海螵蛸、仙鹤草、仙桃草、山萸肉、覆盆子、五倍子、金樱
子、焦潞党、焦白术。
    5通涩清养四法并举(清热养阴、化瘀摄冲法):宜于阴虚内热兼有瘀滞之崩漏出血,如更
年期伴子宫肌瘤之出血、子宫内膜异位症或盆腔炎病久阴血已耗,经行腹痛量多夹瘀之症。
    朱氏亦提倡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如遇经漏、胎漏,用药出血不止,须注意有无宫颈息肉;对
经淋不止,尤其是更年期、老年期经断复来者,尤须排除子宫内膜癌。
    五、宁神定志 顾护胎元
历代医家对安胎之法各有所论,汪石山有养血健脾、清热疏气为主之说;赵养葵提出了固
肾安胎;叶天士主凉血顺气安胎;其中以朱丹溪“清热养血安胎”对后世影响较大。先贤所论安
胎诸法,悉从其亲身实践总结而来,然如景岳所说:“胎气不安,证本非一,治亦不同。……去其
所病,便是安胎之法。”同时又指出:“安胎之方不可执,当随证、随经,因其病而药之,乃为至
善。”朱氏临证善于体察妇人之情及致病之由,对安胎之法,自有其独到之见。经长期临床观
察,妇人受妊之后,常有“胎不安则寐亦不安”之情,提出安胎还须使妊妇神志安宁。
    盖女子以阴血为主,阴血易耗难成,受妊之后阴血聚下以荫养胎元,阴血偏虚,肝木失于濡
养,致虚火旺盛。其次,妇人性善抑郁,受孕之时,生理状况发生突然变化,若精神一时未能适
应,情绪常易紧张不安。尤其前有堕胎史,或多年艰嗣,思子心切,一旦受孕而见有腰酸、见红、
小腹隐痛下坠等胎动不安诸症,或因妊娠恶阻呕吐不食,难免忧心忡忡,以致寝食不安,心绪不
宁。“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悲哀忧思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七情所伤可致胎动不安
甚至胎坠,古人对此早有训诫。胎儿在母腹之中,全赖母之真气,情志失调,脏腑不安,气血难
 
    第四卷484
     
####以顺和,胎必失所养。《女科集略》云:“受妊之后,宜令镇静,则血气安和。”《竹林寺女科秘要》
又云:“胎气宜清不宜热,宜静不宜动。”因此,安胎同时应使妊妇神志安宁,亦为安胎之要。朱
氏喜在安胎药中加用钩藤、首乌藤各15克,谓钩藤能平肝清热安胎,首乌藤则养血安神,二药
相伍,共奏清热平肝,宁神定志以安胎元之功。寐安神宁,肝得濡养,则气血平调,胎亦有所养。
况西医在治疗胎漏、胎功不安或妊娠恶阻时亦常辅以镇静药物如安定、利眠宁等。中药则除具
有镇静宁神作用之外,尚有通过调整脏腑阴阳平衡,从而改善、缓解症状,使神志清宁,情志安
然,达到安胎的目的。安胎的同时,注意妊妇精神情志的调治,是朱氏安胎法中的独到之处。
如治陈某案,患者28岁婚后孕一次不慎致胎坠,此乃第二次受孕,刻下已二月有余,尿妊娠试
验阳性。觉神疲乏力,两目干涩,腰际酸楚,大便艰结。因第一胎流产,恐再蹈覆辙,以致烦躁
不安,夜寐不佳,白昼头痛。舌质红、苔薄少津,脉细滑。辨为阴血不足,虚火旺盛,肝气上逆。
治拟清热养阴,平肝宁神以安胎元。药用:生地12克、淡芩6克、白芍9克、钩藤(后入)15克、
首乌藤15克、合欢皮12克、女贞子12克、桑椹子12克、麻根12克、柏子仁12克、陈皮45
克,药后寐安神宁,肝热得平,诸症亦除。
    六、不孕症辨证论治
女子结婚两年以上,配偶健康,精液检查正常而不受孕,或正产、流产后又有两年不孕者,
称为不孕症。前者为原发性不孕,后者为继发性不孕。有的属于生理性的,也有属于病理性
的。除了属于病理变化引起的不孕症外,若是先天性的生理缺陷,如无子宫、无卵巢、无子宫内
膜,实质性的子宫和实质性输卵管等等,则非药物所能解决。
    祖国医学对不孕症的认识,在《济阴纲目·求子篇》中说:“妇人之不孕……当求源而治之,
至于大要则当审男女之尺脉。”又说:“有因邪伤冲任,宿疾淹留,传遗脏腑,或子宫虚冷,或气旺
血衰,或血中有伏热,又有脾胃虚损不能营养冲任。”这说明古人认为不孕症不能单独责之女
方,并须详审不孕原因。首先要审男女之尺脉,这是因为尺脉属肾,肾藏精气,主生长发育和生
殖。脏腑功能正常,气血旺盛,阴阳平衡为受孕基本条件。如禀赋不足或婚后纵欲则气血亏
欠,冲任虚损而致不孕。其次,当审女方有无邪伤冲任,而致经带为病,络道受阻,胞寒胞热,体
盛痰多,脂膜壅塞胞中,均能导致不孕。同时须注意双方情怀和谐,交之以时,否则亦为不孕原
因之一。
    不孕症在临床上分虚实两大证型。虚证分脾肾阳虚和肝肾阴虚;实证主要是冲任受损、络
道受阻;也有虚实并见者。治疗应按审因论治,治病求本的原则,实则攻之,虚则补之。如有经
带症瘕等证,则当先治病调经,再论种子。
  
    (一)虚 证
1脾肾阳虚
    经期不准,量少、色淡或闭经,神疲纳呆,畏寒,腰部酸楚有寒冷感。性感淡漠,大便溏薄。
脉沉细迟,尺脉沉细软,舌淡苔薄有齿印。基础体温单相型或呈爬行上升,输卵管造影显示畅
通。治法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健脾和胃,养血调经。
     
    第四卷485
####  方药:党参12克、白术9克、茯苓9克、炙甘草45克、陈皮6克、姜半夏6克、广木香45
克、砂仁3克(后下)、当归9克、赤白芍(各)9克。
    成药:十全大补丸、人参养荣丸、归脾丸、附子理中丸等可酌情选用。待脾胃调和,气血充
足,月经通调,然后转入第二阶段调治。
    第二阶段:温养冲任,益髓填精(适用于排卵不理想者)。
方药:党参9克、黄芪9克、当归12克、白芍9克、川芎45克、熟地12克、菟丝子12克、覆
盆子12克、紫河车9克、鹿角片9克、巴戟天9克、甜苁蓉12克。
    上药于经净后起服约7~14剂,以冀基础体温出现典型双相曲线。
第三阶段:温肾助孕。
方药:党参12克、黄芪12克、当归12克、熟地12克、鹿角片9克、仙灵脾12克、仙茅12
克、巴戟天9克、石楠叶9克、蛇床子9克、四制香附丸12克(包煎)。
    上药于月经周期的第十一天起服,用5~7剂。
2肝肾阴虚
    月经失调,量少、色紫或闭经。头晕失眠、心悸、咽喉干痛、口苦口糜,便坚,面色萎黄或有
色素沉着,腰痛肢软。脉弦细、尺弱,舌红或暗红、少苔或剥。基础体温双相或高温双相,输卵
管造影通畅。治疗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滋补肝肾,养血调经。
方药:制黄精12克、生熟地(各)9克、赤白芍(各)9克、紫丹参12克、沙参6克、麦冬6克、
脐带1条、巴戟9克、甜苁蓉12克、山萸肉9克
    上药服后使冲任得润,胞宫充盛,基础体温转为典型双相,然后进入第二阶段以补肾助孕
为法。
    第二阶段:滋肾助孕。
方药:熟地12克、杞子9克、菟丝子12克、覆盆子12克、山萸肉9克、石楠叶9克、巴戟天9
克、仙灵脾12克、紫石英12克、制黄精12克
    上药于月经周期的第一天起服5~7剂。
  (二)实 证
    1邪伤冲任,湿热内蕴
    小腹一侧或双侧刺痛,经临更甚,经前乳房作胀,腹胀,月经失调,量或多或少,色紫质粘,
经后有秽带。脉弦数,舌红苔腻。基础体温多双相,盆腔检查有炎性病变,输卵管造影通畅或
欠畅。
    治则:清热利湿,疏肝调经。
方药:生地12克、丹皮9克、赤芍9克、蒲公英12克、红藤12克、柴玄胡(各)6克、广郁金9
克、知母、黄柏(各)9克、川楝子9克。
    新邪为病时,以清热利湿为主,疏肝调经为辅。旧邪肝郁时,以疏肝调经为主。上药于经
前有乳胀预兆时即服,期中加路路通12克、娑罗子12克、广地龙12克。
    2冲任阻滞,胞脉闭塞
    久婚不孕,乳胀腹胀,经事后期量少或闭经,体肥神疲,腰酸,性感淡漠。脉弦细或濡细,舌
 
    第四卷486
     
####暗苔腻。盆腔检查:阴性。基础体温单相或双相,输卵管造影多阻塞。
    治则:理气通滞。
方药:制香附9克、枳壳6克、留行子12克、娑罗子12克、路路通12克、菖蒲9克、沉香粉
15克(吞服)、小茴香3克、月季花6克。
    上药于期中及经期前服用,同时配合通液治疗,每次月经干净后三天始,排卵期止,隔日通
液一次。
    3瘀阻瘕聚
    经水不调,量多或少,腹痛由轻渐剧、拒按,腰骶酸楚,肛门有坠胀感。脉弦细,舌紫有瘀
点。盆腔检查子宫后穹窿可摸到结节或附件肿块;输卵管造影通畅或欠畅;基础体温双相或单
相。
    治则:化瘀破结,调理冲任。
方药:蒲黄(包)12克、五灵脂(包)12克、三棱12克、莪术12克、青陈皮(各)6克、柴玄胡
(各)6克、刘寄奴12克、石打穿18克、血竭粉3克(吞服)。
    上药于期中至经行停服。如肝肾不足者,待经净后调补。
  
    (三)临床体会
1不孕症患者有病当先治病,病除经调则气血充沛,阴阳平衡。平时宜节欲贮精,精血充
足,交之以时,胎孕乃成。
    2治疗宜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专方不能解决各种不同类型之不孕症,且用药须分阶段,
如此用药力专,可取捷效。
    3不孕患者如输卵管造影诊断为阻塞,而且有附件炎者,系湿蕴冲任、络道受阻,治当清
热利湿,治病为主。如病久热轻湿甚者,用辛温芳开之品、除湿通络,乃能受孕。若因输卵管结
核、为钙化疤痕阻塞,则非药物所能奏效。
    4用中药促排卵必须要辨证,非以温肾壮阳概括。如阴虚火旺更用阳药,则胞宫受热灼
伤而精血枯竭导致闭经。
    七、闭经证治
闭经是妇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闭经时间过长,会出现头晕神疲、胸腹闷胀、食欲和精
神不振等症状,故古代医家对此病向来非常重视。有关闭经的论述最早当推《黄帝内经》,嗣后
在《金匮要略》及历代妇科专著得以不断充实,人们对闭经的认识也渐次越来越丰富,兹择其要
而概括之。
    《素问·评热病论》曰:“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
《素问·阴阳别论》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
《金匮要略》曰:“妇人之病,因虚、积冷、气结,为诸经水断绝。”
    朱丹溪曰:“夫经不通,堕胎多产伤血,或因久患潮热消血,或久发盗汗耗血,或因脾胃不
和,饮食少进而不生血,或痢疾失血……故血闭而不行。”
    刘完素曰:“女子不月,先泻心火,血自下也。”
     
    第四卷487
####  李东垣曰:“妇人脾胃久虚,形体羸弱,气血俱衰而致经水不行。”
    张景岳认为,闭经有血枯与血隔之不同,血枯属虚,血隔属实,但闭经络为虚证,故治疗一
以补养,一以补而通之。
  
    (一)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认为冲脉为“十二经之海”、“冲为血海”、“任主胞胎”。肝藏血与冲脉相连,肾系
胞宫与任脉相连;脾统血、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心主血,心气下通,使月经正常来潮。女子
以血为本,血为气母,气为血帅,月经的构成有赖于气血的生化调节。故闭经的形成与经络、气
血、脏腑功能失调有密切的关系。
    闭经的原因很多,根据审证求因的原则,结合临床分述如下:
1血虚因素
    大出血、滑胎、多产、房事过密、久患热病烁血,或脾胃不和,或久痢、久疟,或食少而生血乏
源,以及寄生虫等引起血海不充,胞宫空虚,导致闭经。
    2情志因素
    以忧思过度、情志郁结为主。《妇人良方》曰:“……感愤而不得言,多有闭经之虞。”此由七
情伤肝,肝气郁结则血滞,引起经水不通,进而肝克脾,致使脾气不畅,运化失职,水谷精微化为
痰湿,以致壅滞胞脉,阻碍血海畅通,引起经闭。
    3食物和药物因素
    过饮生冷或久服寒药则寒凝血滞;嗜食辛热之品或久服热药则热灼阴伤。其他如久服大
剂量镇静药等都能导致冲任失和的闭经。
    4外邪入侵
    直接损害冲任、胞宫的病变,如子宫内膜结核以及产伤引起的急性子宫内膜炎等,都可产
生闭经。
    5先天性畸形
    如无子宫、无卵巢、无子宫内膜、无阴道及处女膜闭锁等先天因素的闭经。前人记载的螺、
纹、鼓、角、脉即属此范畴。
  
    (二)辨证论治
    祖国医学对闭经的治疗同样是从整体观入手,审证求因,循“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规律,
临证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中西药并进,可奏捷效。总其临床诸证,有肝肾不足,气血两虚,肝
郁气滞(或气滞瘀阻),痰湿阻络,寒凝血滞,热结血滞等型,但不外乎虚实二端。
    1肝肾不足
    患者多先天禀赋不足,经水初潮迟至或过早即至。已婚者房劳纵欲,精血耗损。望诊见面
色晦暗,眼眶发黑,双目无神。症见头晕耳鸣、口燥便坚,阴液分泌甚少。脉细、舌暗、苔薄欠
润。病程日久,阴损及阳,性感淡漠,渐致不孕。
    治法:滋养肝肾,填补精血。
方药:当归、赤芍、熟地、怀山药、山萸肉、巴戟肉、鹿角片、川断、川牛膝
其中,归、地等养血之品合鹿角等血肉有情之物,以资其肝血肾精。亦可参景岳的归肾丸、
 
    第四卷488
     
####傅山的调肝汤化裁。待症情好转,精血充盈时,酌加泽兰、红花、益母草等活血催经。
    2气血两虚
    如因出血过多,久患慢性疾病,或纳少便溏经久不愈而致的闭经,必损脾肾。脾肾两亏,则
气血化源不足,遂致血海空虚而经闭。证见神疲、眩晕、纳少、便溏或结,肢软畏寒。脉细软,舌
淡、边有齿痕、苔薄。
    治法:健脾益肾,调补气血。
方药:党参、白术、茯苓、当归、熟地、川芎、鸡血藤、制附块、桂枝、干姜、炙甘草。
此法考虑到先、后天的生理、病理的相互关系,通过健脾益气养血以资肾精,并以附、桂之
温肾助阳化气而加强脾运,达到脾气旺盛,肾精充沛,则癸水自行。此乃“寓通于补”、“补而通
之”之意。
    3肝郁气滞
    肝喜条达,易于怫郁。肝郁能使气滞瘀阻而致经闭。患者多落落寡欢,时感胸胁胀满,纳
少神疲,心烦抑郁。脉弦细,舌暗、苔薄。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调经。
方药:柴胡、当归、赤芍、生地、川芎、香附、青皮、玄胡、桃仁、红花。
方取疏肝解郁的逍遥散合养血活血的四物汤化裁,如气滞腹胀甚宜加三棱、莪术等行气破
滞之峻品。同时,尚需开导患者怡情悦性,以解除其肝郁之精神因素,服药才能奏效。
    4痰浊阻络
    痰浊闭经以身体肥胖为主要症状。可见经水渐少而致经闭,平素神疲嗜睡,纳呆多痰,白
带较多,或四肢麻木,脘腹胀满,大便鹜溏。脉濡、舌淡、苔薄。当责之脾虚运化失职,而致湿聚
脂凝,胞脉受阻,营卫不得宣通,血海空虚而经闭。
    治法:健脾疏化,理气调经。
方药:苍白术、茯苓、姜半夏、南星、菖蒲、枳壳、香附、马鞭草、鬼箭羽、陈皮。
轻则选用二陈汤、越鞠丸合启宫丸加减,重者宜苍附导痰或涤痰汤化裁。如肝热体壮,情
志不悦,心气郁结,脾土受侮而痰火胶结,阴津被劫而致闭经,症见头痛面红,心烦便坚,脉弦,
舌红少津。则宜疏肝气、泻心火,择凉膈散合丹栀逍遥散加减。
    5寒凝血滞
    寒凝血滞之闭经多发于青春期女子、肾气不足的羸弱之体。由于恣饮生冷,或感受寒邪,
或久服凉药而致寒凝血阻之经闭。症见形寒肢冷,面色少华,食少懒言,少腹冷痛,大便溏薄。
脉沉细,舌暗或淡。
    治法:温养冲任。
方药:当归、赤芍、熟地、川芎、陈皮、香附、三棱、莪术、楂肉、青皮。
寒凝较重者可酌加紫石英、鹿角片、巴戟、紫河车等温养之品。同时选右归丸10克,每日
分二次吞服,共20天;继用乌鸡白凤丸每日一丸、温开水化服,共7天。如经水仍未转,再服以
上煎剂7~10剂。景岳云:“……欲以通之,无如充之。但使雪消,春水自来,血盈则经水自
至。”经水已行,日后亦宜常服右归丸、乌鸡白凤丸、十全大补丸等成药,以善其后。
    6热结血滞
    此证多发于已婚经产妇女。由于胞宫胞脉受损,或热邪侵袭冲任等,使冲任之阴血受灼而
     
    第四卷489
####与瘀热交结。症见发热,口干咽疼,便坚腹痛,溺赤等。脉弦细带数,舌红、苔少或剥而少津。
    治法:清热凉血通瘀。
方药:丹参、当归、生地、赤芍、沙参、麦冬、枸杞、川楝子、红藤、败酱草。
此法以祛邪清热为先。如瘀热甚者,可选三黄四物汤合银花、连翘、红藤、败酱等;待邪去
热消,然后加三棱、莪术,重在行滞通瘀。但多次刮子宫,内膜损伤过度,或阴虚火旺、潮热闭经
者,宜一贯煎或百合固金汤加减。如有结核菌侵入胞宫,在活动期,须与抗痨法并进。
    总之,闭经的原因多而复杂,迁延日久必有不同的症状出现,临床证治,除根据辨证求因,
审因论治外,尚需结合实验室检查,力求准确地把握其病因病机,方可对症施药。
  附1:溢乳闭经证治
    闭经伴有溢乳,称溢乳闭经,多发生在产后或因服用某种药物引起,月经往往由稀发到闭
止,诊治必须排除肿瘤。
    本病的症情较为复杂和顽固,迁延日久,能使生殖系统萎缩,治疗也颇为棘手。试就临床
经验所及,谈谈认识和体会。
    1月经和溢乳的生理
    祖国医学关于人体统一性的认识,妇科和其他各科一样,首先是要以内在相互联系的观
点,全面地整体地认识女子的生理特点。
    女子在解剖上有胞宫和乳房,分别为经妊和哺乳的器官,胞宫在脏腑经络的联系中,以冲
任两脉对胞宫的作用最为密切。《灵枢·五音五味篇》:“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素问·上古天
真论》:“……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论证了月经的调畅,主要取决于冲任的通盛。而
冲任皆循腹至胸,与肝、胃、肾三经相关。肝脉经由期门(位于乳下),胃自缺盆而下于乳、胞脉
系于肾。可见乳房、冲任、胞宫在妇女生理上,自有内在的渠道可以沟通。而作为人体物质基
础的“血”,则来源于水谷,化生于五脏,因胃的摄纳充养,肝的疏泄,冲任的通盛,经血乃按时而
下。经、乳二物在性质上是一源二歧。妇女产后哺乳期,阴血上溢为乳则经闭,断乳经行则乳
歇,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2溢乳闭经的病因病机
    哺乳期过长的妇女,断乳后可能有一段时期的闭经,也可能一段时期乳汁不断,尔后逐渐
正常。但有产后不哺乳或断乳后迳自溢乳而经闭者,亦有与产育无关,发生在更年期或服某种
激素药物,致溢乳而经闭不行者,皆为病理现象。
    溢乳闭经,前人鲜有论述,《竹林女科》论闭经,以“乳众血枯”名,治以十全大补汤;《济阴纲
目》乳病门谈到:“有未产前乳汁自出者,谓之乳泣。”治选十全大补丸、逍遥散、归脾汤等方,但
未阐明溢乳与月经失调的关系。
    古人向有“女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胃”之说,而经乳的调节与冲任有密切关系。经云:“冲脉
为病,逆气而里急”,溢乳是“气逆”,里急则经闭,可理解为本病的机转之一。
    因此,凡情志抑悒,肝气郁结,或过食辛辣,胃热壅滞,皆可使冲脉气机失于条畅而造成“里
急”。里急则冲气无由下达,血亦无下达之路,于是,不化经而上逆为乳、溢乳闭经遂成。
    其次,劳倦过度,损及气血,房事不节,伤及肝肾,气血统摄失司,不能与心相交,心阳之气
不得下降,阴血不能按时下注胞宫而为月汛,则反顺为逆,血不归正而上溢为乳汁。
 
    第四卷490
     
####  滋将近年收集的16例有溢乳的月经失调案例,根据其临床症状表现,分为以下三型。
    (1)肝肾亏损,肝气上逆
    症见经水由落后量少而至经闭,乳汁泌溢,质稀,腰痛神疲、头晕、便坚、面色晦暗、乳胀、情
志抑郁。脉弦细,舌暗、苔薄。
    治宜疏肝养血顺经。方以四物合逍遥散加减:当归9克、生地、丹参、赤芍各12克、川芎
45克、柴胡6克、郁金、制香附各9克、蒲公英□克、全瓜蒌12克、枳壳6克、川牛膝9克、留行
    子12克。
    (2)脾肾不足,气血两虚
    症见经闭不行,乳汁自溢,质清稀,面色白光白,头晕腰疼,纳呆便溏、畏寒。脉细缓,舌淡,边
有齿痕、苔薄。
    治宜健脾益肾,调补气血。
方以圣愈汤合右归丸加减:党参、黄芪、赤白芍、枸杞子、巴戟肉、鹿角片各9克、当归、熟
地、怀山药、鸡血藤各12克、川芎45克、肉桂3克。
    (3)肾虚血枯,心肝火旺
    症见经闭不行,乳汁自溢,质稠色黄、乳头痒、头痛、寐不安、心烦易怒、咽喉干痛、便坚溲
赤。脉细数,舌红、苔薄。
    治宜清热养阴,疏肝理气调经。
方以四物、增液合逍遥丸加减:当归、生地、赤芍、钩藤、肉苁蓉各12克、玄参、柏子仁、泽
兰、川牛膝、逍遥丸(包煎)各9克、川芎45克、麦冬、淡子芩各6克。
    3体会
(1)本病为闭经之重症,妇科检查有子宫萎缩者,符合前人“血枯经闭”的论述,所以病程较
长,患者应耐心治疗,且首先要排除肿瘤。
    (2)本病患者多伴情志抑郁症状,可见与肝郁有密切关系,但视其体质强弱,病程长短,或
因肝郁,或因体虚,分别予以辨证论治。
    (3)本病每由月经稀发而渐至闭经,所以贵在早期治疗,且于愈后亦每因内外因素的干扰
而复发,因此要重视调补善后和精神调摄。
    (4)本病病程较长而症情复杂者,单服西药,药物反应较甚,仅用中药,治疗效果缓慢,采用
中西药并治,可尽快改善症状,提高疗效。
  
    附2:肥胖型闭经治验体会
肥胖型闭经一般以中青年患者多见。先是月经落后、量少,渐至闭经,体重随之增加,并有
症状出现。推其病因,多由心意不遂,情志抑郁,或脾虚运化失职,湿聚脂凝,脉络受阻,营卫不
得宣通,血海空虚,体胖经闭遂成。笔者曾治愈多例,现将治疗体会作一粗浅介绍。
    1脾肾阳虚,痰湿阻络
    本型在临床较为常见。其病机突出为后天脾运不健,湿聚脂凝,胞脉闭塞。症见体胖经
闭,头晕,神疲,嗜睡,纳呆便溏,胸闷痰多,面色白光白,腰酸肢楚,尿少,周身肌肉发胀。脉濡,舌
淡、苔白腻。治拟化湿导痰,温脾通络,以涤痰汤加减。方药:陈皮、姜半夏、茯苓、山楂肉、六
曲、白术、制香附、制南星、石菖蒲、桂枝、鸡血藤。待胃纳佳、精力渐充,乃进健脾补肾,益气养
     
    第四卷491
####血调经之剂,方取八珍汤加川断、桂枝、鸡血藤、蜜根。如经水已行,则以附桂八味丸或右归丸
充养冲任。
    案例:谈某某,18岁,未婚,学生。14岁月经初潮后,周期惯常落后、量少。初诊时月经已
8个月未转,体胖(体重69千克),神疲嗜睡,头眩,痰多纳呆,腰酸带下,全身肌肉胀痛,皮肤搔
    痒,下肢及腋下有紫纹。脉沉细,舌苔白腻。良由学习紧张,心脾不足,体胖多湿,湿碍脾运,则
上泛为痰,下注为带。曾经内分泌检查,排除柯兴氏征。治疗先以涤痰汤加减:南星、半夏、陈
皮化痰除湿;菖蒲、香附开窍通心,理气疏络;丹皮、赤芍、川柏清热泻火,活血调经。服药12剂
后,心气下达,精神略振,并有腹胀感。心络于胞中、腹胀为行经先兆,乃因势利导,以当归、丹
参、川芎、鸡血藤养血活血;马鞭草、鬼箭羽除湿通络;威灵仙宣痹疏络;仙灵脾、牛膝引药入胃。
全方通经力专而猛,药下果使经转。如此按月调治约七、八个月,痰湿递减,体重渐降,下肢已
无发胀及瘙痒感。以后经水虽不准时,但能自转。惟仍感神疲嗜睡,纳呆便溏。因患者体丰湿
盛,脾肾阳虚,所以平时宜温脾益肾,调补气血,以参苓白术汤加肉桂、鹿角片、巴戟、仙灵脾投
之,行经期间用通瘀煎活血通瘀,以后经量渐多,如此攻补兼施,卒收全功。
    2肝郁气结,痰湿阻络
    本型患者一般脾胃素盛,体质尚实,由于情志不畅,心气郁结,肝失条达,脾土受侮,痰火胶
结,阴精被劫,脉络空虚。症见体胖经闭,面部升火,头痛,心烦易怒,口干便结,纳旺,胸闷气
促,尿少,肢体肿胀。脉沉细弦,舌红、苔薄。治疗先泻心火,疏肝气,予凉膈散、丹栀逍遥散加
减:丹皮、赤芍、生地、大黄、柴胡、广郁金、川断、牛膝、泽兰叶、卷柏。待便通尿利,胃气下泄,肝
得条达,再拟养血调经,用泽兰汤合柏子仁丸加减:当归、丹参、赤芍、生地、川断、牛膝、泽兰叶、
益母草、柏子仁、卷柏、鬼箭羽、马鞭草。待经行后以归肾丸(当归、熟地、杞子、山药、山萸肉、茯
苓、杜仲、菟丝子)调益肝肾,充养血海。
    八、治疗子宫肌瘤的经验
子宫肌瘤属中医“症瘕”、“石瘕”范畴,首见于《内经》,充实于历代。《素问·骨空论》曰:“任
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灵枢》曰:“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以留止,日以
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金匮要略》曰:“妇人经水闭不利,藏
坚癖不止,中有干血,下白物,矾石丸主之。”之后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唐·孙思邈《千金要
方》、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明·王肯堂《证治准绳》等都对症瘕进行过分类归纳,并提出治
法、处方。朱小南先生综合前人论述,鉴于古代文献关于“症瘕”的含义混淆不清,难以掌握,又
详加辨析,并提出药治原则,即衡量各个人的体质,观察病症的深浅,诊断结块的固着与移动,
然后定治疗的方针。认为乌药散、桃仁煎、穿山甲散、干漆散最为合理,外贴阿魏膏也效。朱氏
幼承家学,博采众长,对子宫肌瘤的辨证用药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一)首辨虚实
    子宫肌瘤属有形之实邪,是以胞中结块为主要体征,“实者攻之”、“结者散之”,乃本病治疗
之大法。朱氏认为依其发病年龄仍可分为虚实两端。青壮年气血尚盛,肾气未衰,症结胞中,
正邪相搏,实证实体,宜攻为主。治以活血化瘀,消症散结,常用生蒲黄、石见穿、皂角刺、三棱、
 
    第四卷492
     
####莪术、赤芍、丹参、铁刺苓、刘寄奴、留行子、青皮、山楂、蚤休、黄药子等。更年期前后,症结胞
中,肾水已亏,肝火偏旺,应遵“五旬经水未断者,应断其经水,症结自缩”的原则,宜攻补兼施。
治以清肝益肾,软坚消瘤,常用紫草、夏枯草、水线草(或白花蛇舌草)、旱莲草、生牡蛎、女贞子、
桑椹子、铁刺苓、石见穿、石打穿、生山楂等,随证加减。前五味药配伍,平肝清热,消瘤防癌,促
断经水,是更年期合并子宫肌瘤缩短经期、减少经量、延长周期直至促其绝经之良药。其中紫
草,研究已证实有很强的拮抗雌激素作用,而子宫肌瘤的发生、发展与雌激素过高有明显关系。
  
    (二)攻补寻机
    子宫肌瘤初病属实,日久正邪相争,或崩或漏,必损正气,每每形成虚实夹杂的证候。朱氏
强调临证必须重视整体与局部(肌瘤)的关系,攻逐肌瘤,贵在时机,攻补得法,方能奏效。
    1按月经周期:将近或值月中,冲脉气盛,肝火始旺,乳胀烦渴,舌红脉弦,宜平肝清热,软
坚散结。经前一周,恐经来妄行量多,属肝旺血热,治以清肝凉血摄冲;若属肝旺肾虚,又当清
肝益肾涩冲;属气虚不固,又宜健脾益气,补肾固冲;如夹瘀者,应酌加活血化瘀药,通涩并举。
经净后阴血耗损,又需养肝肾,补阴血,消症积合而治之。这体现了朱氏在整个用药过程中,较
为重视照顾经事。
    2依体质强弱:年壮初病者实证实体,单攻不补,或先攻后补;久病体虚者正虚邪实,毋忘
扶正,宜攻补兼施。李东垣曰:“人以胃气为本,治法当主固元气,佐以攻伐之剂,必需待岁月,
若期速效,投以峻剂,反攻有误也。”《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亦云:“凡治诸症积,宜先审身形
之壮弱,病势之缓急而治之。如人虚,则气血衰弱,不任攻伐,病势虽盛,当先扶正,而后治其
病;若形证俱实,宜先攻其病也。经云:‘大积大聚,衰其大半而止’,盖恐过于攻伐,伤其气血
也。”朱氏认为,正邪相争,正盛邪却,正虚则瘤易长,“养正积自除”(张洁古语)。扶正者,健脾
养肝益肾也。朱氏喜用枸杞子、菟丝子、桑椹子,三子相配,平补肝肾,补而不腻,温而不燥。久
崩久漏,复旧固本,常伍覆盆子、金樱子等。健脾多用四君子,益气养血投参芪四物。朱氏攻补
兼施思想还体现在药物配伍上,如莪术、白术合用,一攻一补,消补结合;益母草、仙鹤草配伍,
活血止血,通涩并举。
    3重视中西结合:朱氏尊重现代医学,取其之长,相得益彰,提高临床疗效。如子宫肌瘤
病人月经紊乱,崩漏不止,用西药如妇康片控制出血,调整周期。朱氏肯定西药作用,利用此机
会着重化瘀软坚,消症散结,中西药并用,各取其利。对明确是粘膜下子宫肌瘤,或较大的子宫
肌瘤,出血过多以致贫血,正气虚极,不堪攻伐,而绝经尚早、消症无望者,则建议以手术治疗为
宜。对已届更年期不愿手术的肌瘤患者,用中药促使其早日绝经,控制肌瘤继续增长,或延长
月经周期,减少出血,改善体质。
  (三)兼症辨治
    子宫肌瘤除肿块(肌瘤)外,出血和腹痛是常见症状,往往也是病人就诊的主要原因。故止
血、止痛改善症状也是治疗子宫肌瘤的重要环节。
    1止血宜清养通涩:子宫肌瘤出血以经期延长,出血量多为主要特点,也有的病人伴周期
缩短。朱氏认为其出血以热、虚、瘀为主,施治以清热、调补(肝、脾、肾)、化瘀。症见经行先期,
量多,心烦易怒,乳胀拒按,舌红,脉弦数。属肝旺血热,热迫血行。治宜清热凉血摄冲,药用生
     
    第四卷493
####地、炒丹皮、地榆、侧柏叶、椿根皮、大小蓟、茜草、夏枯草。上症兼见腰膝酸软,耳鸣神疲,经血
或多或少,淋漓不净者,属肾虚肝旺,冲任不固。治宜清肝益肾,调摄冲任。药用女贞子、旱莲
草、太子参、桑椹子、炒怀山、芡实、莲须、炒川断、桑螵蛸、海螵蛸、地榆炭、椿根皮、鹿衔草、玉米
须等。症见神疲嗜卧,气短自汗,面色白光白,脉细软,舌淡嫩、边有齿印。属脾肾气虚,冲任不摄
者,治宜健脾益气,固摄冲任。选用党参、黄芪、炒怀山、山萸肉、覆盆子、金樱子、炒川断、炒狗
脊、桑螵蛸、海螵蛸、芡实、莲须、仙鹤草等。诸证兼瘀,酌配焦楂炭、蒲黄炭、炒五灵脂、益母草、
仙鹤草、三七粉、熟军炭、炮姜炭。其中熟军炭与炮姜配伍,一寒一热,一走一守,涩而不滞,动
而不烈,通涩并举,是瘀血内结,崩中漏下之必用良药。益母草伍仙鹤草,活血止血,动静结合,
是经期临近伴经行不畅,畅则又量多者常用配对之品,可使经来不致妄行,止血而不留瘀。亦
常用于治疗瘀阻之经淋不止。二药配伍剂量可视瘀血和出血情况而定。
    2止痛需清通疏理:子宫肌瘤一般无疼痛,若兼疼痛常由于较大肌瘤压迫盆腔血管或神
经,或是由于肌瘤红色变性,或合并炎症、内异症,多表现为平时坠胀不适,经期疼痛加重,中医
辨证属热瘀交阻,冲任气滞。治以清热化瘀,疏理冲任。朱氏一般选用蒲公英、紫花地丁、红
藤、败酱草、刘寄奴、炙乳没、柴玄胡、小青皮等。
    子宫肌瘤增大时常压迫邻近器官,出现膀胱、直肠功能失调症状。若小便频淋涩痛,属热
移膀胱,配金钱草、车前草清热通淋;兼腰膝酸软等肾虚症状,则桑螵蛸合金钱草,补涩通利,标
本兼顾;若大便溏薄,多配白头翁汤、香连丸以清热燥湿,理气止泻。
    九、常用妇科药对
药物配伍乃中医精华,精于方者,必精于药之配伍。“药对”又称“对药”、“对子”、“姐妹
药”。早在春秋战国即有《雷公药对》,北齐医家徐之才著《药对》,惜已失传。药对将中医基础
理论、临床病机、中药性味功效有机结合,由博返约,执简驭繁,或相须相使以增效,或相反相逆
而见功,常可“游于方之中,超乎方之外”,起到画龙点睛、事半功倍之效。朱氏妇科善用药对,
组方简捷,或二味成对,或三、四味成组,药精不杂,丝丝入扣。兹将朱氏常用的妇科药对简述
如下。
    1党参、黄芪:气虚者补之以甘温,参芪健脾培中,益气升阳,凡妇科脾肾气虚所致的崩中
漏下、月经过多、子宫脱垂、白带绵绵、胎漏、滑胎等症皆为首选之药。脾肾阳虚之不孕症多见
基础体温爬升,黄体期短,甚则卵泡发育不良、无排卵,或输卵管欠畅、蠕动无力。参芪相配,可
协力助孕。对气血两虚之闭经、月经过少等,参芪入四物汤,补气以生血。
    2党参、沙参:《本草纲目》曰:党参、沙参“一补阳而生阴,一补阴而制阳”。二参相伍,益
气养阴,宜于气阴两虚之不孕症、内异症,崩漏以及流产后、癌症术后放化疗等症。病后虚羸,
神疲倦怠,食少纳呆,咽干疼痛,舌质暗红,苔干少津者,朱氏以太子参配珠儿参,持久服用,效
力亦著。
    3党参、丹参:党参益气,丹参活血,气行则血行,气充则血活,二药合用,有补气行血,攻
补兼施之意,常用于气虚血瘀之痛经、闭经、月经过少等症。
    4当归、熟地:当归养血活血,乃补血调经要药;熟地滋阴养血,乃阴亏血虚之主药。两药
相伍,走守兼备,动静结合,是调治妇人阴血亏虚之血枯、血燥之佳品。
 
    第四卷494
     
####  5熟地、砂仁:熟地腻膈,久服滞脾碍胃;砂仁行气调中,醒脾开胃,且引气归肾。砂仁(或
用砂仁壳)配熟地,既可防熟地滋腻之弊,又可引熟地入肾,二药合用使补而不腻。
    6怀山药、山萸肉:健脾益肾,填精补髓,固气涩精。朱氏常用于脾肾两虚之崩漏、胎漏、
带下,产后汗证、经行泄泻等症,亦常用于肾精亏耗所致的月经过少、闭经,阴道分泌减少等。
    7菟丝子、枸杞子:常伍桑椹子,三子相配,补而不腻,不温不燥,不论肾阴虚、肾阳虚皆可
应用,是平补肝肾之佳品。
    8肉苁蓉、巴戟天:温而不燥,味厚纯补,入督脉,填肾精,壮肾阳,随滋肾药则滋肾,伍壮
肾阳则兴阳,并对阳虚精衰之虚人便秘有润肠通腑作用,是补肝肾之要药。朱氏亦常将二味与
滋养肾阴药配伍,是取其温柔润养,于阳中求阴之意。
    9石楠叶、覆盆子:温肾壮阳而促排卵;配覆盆子,能促进性欲,对脾肾阳虚型不孕伴性感
淡漠者,药后能增强性欲,但其性味辛热,不宜久服。
    10石菖蒲、石楠叶、川芎:用于垂体功能低下,排卵功能障碍,性感淡漠。三药互相协同
可醒脑开窍,温肾助阳,增加性欲。亦可用治神疲乏力、记忆力差、经行头痛等症。
    11桑螵蛸、海螵蛸:二药均为固肾收涩之品,合用能固冲止崩、涩精止泻、缩泉束带。朱
氏常以之施治于崩漏、经多、带下、溲频、便溏诸症,谓其能益肾固冲。
    12川断、寄生:补肝肾而强筋骨,固冲任且安胎元。又常与杜仲或菟丝子配伍,用治妇科
诸症所致的肾虚腰酸、胎漏、胎动不安之必选药。
    13桑枝、桑寄生:寄生补肾、桑枝为通络之品,二药同使,一补一通,通补结合,用于输卵
管阻塞或输卵管欠畅之不孕症。
    14川断、川牛膝:川断补肝肾、川牛膝活血通经并引药下行,二药合用具有攻补兼施之
效,多用治经闭不行,经行量少不畅之证。
    15川牛膝、怀牛膝:川牛膝活血通经,怀牛膝补肝肾,强腰脊,二药配对组合,寓攻于补,
攻不伤正。适于肝肾不足,腰膝酸软之血瘀经闭,或于久攻恐伤正气方中配伍应用。
    16芡实、白莲须:芡实能益肾固精,健脾止带;莲须能固肾止血。两药均走脾肾两经,都
有止涩作用而互相辅佐。亦常用治崩漏、月经量多、带下及便溏泄泻。
    17夏枯草、旱莲草:夏枯草清泄肝火散郁,又能化痰结;旱莲草清养肝肾,又能凉血止血。
二药合用可清热平肝,凉血止血。用于经前乳胀者,取其能清肝散郁;用于治症瘕则能养阴清
肝,化痰散结,对月经量多者尤为合适;用于热迫冲任所致的月经量多、经水淋漓不止,可以平
肝清热、凉血止血。
    18柴胡、延胡索:肝藏血而主疏泄,两药皆入肝经,疏肝理气,活血止痛。凡妇女少腹、小
腹疼痛,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盆腔瘀血综合征、各种痛经,以及乳癖等所必用,多配川楝
子效佳。
    19茜草、益母草:茜草化瘀止血,益母草活血通络,二药相配,通瘀而不使瘀下过度,止血
而不留瘀。常用于治疗经漏不止,取其能化瘀止血,祛瘀生新;或月经量多而经水逾期,取其能
通能涩,通经又不致行之太过。
    20茜草、海螵蛸:二药为《内经》治血枯闭经的四乌骨一茹丸,全方以二药为君,具润
枯泽竭,能补能通。朱氏化裁古方,用于治疗崩漏、月经过多等。茜草有化瘀行血止血之效,海
螵蛸能益肾固涩,二药合用,能补,能通,能涩。多用于治疗肾虚而夹有瘀阻的月经过多、经漏
     
    第四卷495
####不止。
    21益母草、仙鹤草:益母草活血通经,仙鹤草收敛而能止血,二药相伍,相反相成,一行一
止,仙鹤草制约益母草行之有余,益母草辅仙鹤草则能化瘀止血,常用于经行不畅而行则又经
量过多,经淋不止等证。
    22熟军炭、炮姜炭:熟军炭性偏寒,功能清热化瘀止血,有推陈致新,引血归经之力。炮
姜温经止血。前者走而不守,后者守而不走,二药合用,一寒一温,一走一守,寒热相济,通涩并
举,动静结合,相反相成,温而不热,凉而不凝,能祛瘀止血,为朱氏恒用之配对药,用治崩漏、月
经过多、产后(流产后)恶露不止等症。
    23仙鹤草、仙桃草:仙鹤草益气养血止血,寒热虚实之出血皆可用之;仙桃草又名接骨仙
桃草、芒种草,能补虚损劳怯,健脾胃,活血止血。两药配伍,属强壮性止血剂,凡崩漏下血致形
体虚羸者,皆可应用。此乃朱氏家传经验,颇具功效。仙桃草用量为12~15克。
    24白术、莪术:白术健脾强胃,莪术活血祛瘀、善消痞结,朱氏谓其尚有开胃通脾作用。
二药同用,具有攻补兼施,通补结合的效果。可以莪术之开通助白术加强补脾作用,白术扶正
可制莪术攻破之性,使不损耗元气。常用于治疗闭经,取其健脾开胃以旺化源,通行经脉不伤
正气,对厌食闭经尤为适合,亦用在痰湿阻络型闭经中。用治症瘕则能扶正消积。
    25蒲黄、五灵脂:蒲黄具有收敛止血及活血祛瘀功能,生用则行血之力甚;五灵脂能通利
血脉而消散瘀血,据朱氏临床经验,认为其亦有止血作用。常用生蒲黄活血化瘀消结,五灵脂
化瘀止痛止血。用治经漏不止,取其能祛瘀生新、引血归经;用治子宫肌瘤月经过多,于经前二
药合用,蒲黄炒用,可行瘀止血;用治子宫内膜异位症、膜样痛经、产后腹痛等,能祛瘀止血止
痛。
    26血竭末、三七粉:血竭行瘀止痛,亦有止血作用,其性偏于行;三七粉具活血化瘀与止
血作用,性能行亦能止,二药合用,可互相得益,加强化瘀止血作用,又有行瘀定痛之效。常用
于治疗膜样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肌腺瘤所致的重证痛经伴经量过多者。
    27蛇舌草、紫草:蛇舌草功能清热解毒,朱氏认为其尚有平肝清热散结作用;紫草凉血解
毒。二药配伍则具清热平肝、凉血摄冲作用。常用于更年期有子宫肌瘤、经前乳胀、月经过多、
崩漏等。
    28生地、地榆、侧柏、椿根皮:四味为一组药,朱氏常以此配伍投治肝旺血热之经多、经漏
不止之症又伴有脾虚、大便溏薄者。生地清热养阴凉血,地榆、侧柏凉血止血,但寒凉太过,易
致肝虚便溏泄泻,故配以椿根皮既可止血,又可涩肠止泻。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崩漏者常
见上述证候,用之颇验。
    以上仅是朱氏常用对药中一部分,反映了朱氏善用对药及其比较具有特点的药对。观其
配伍多取药性相反、相近,或不同功能的二味、成双成对投治。通过配对组合,充分发挥药物的
作用,扩大单味药本身的应用范围,针对病机更加切合,又具有相反相成、相互制约、相得益彰
之妙,对治疗虚实夹杂,寒热兼见的病证颇具疗效。在运用中,可据证情轻重决定两药之比例,
如益母草、仙鹤草,视出血与瘀的主次,选择用药分量。
 
    第四卷496
     
####    经 验 方
一、加味没竭汤(又名化膜汤)
  组成:生蒲黄(包)24克、炒五灵脂(包)15克、三棱12克、莪术12克、炙乳没(各)3克、生山
楂12克、青皮6克、血竭粉2克(冲服)。
    主治:妇女痛经,尤其是膜样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和盆腔炎等引起的痛经。
每于经前7~10天开始服用,每日1剂,水煎服。月经量多者蒲黄、山楂炒用;去三棱、莪
术,加三七粉、炮姜炭、熟军炭、茜草;偏寒酌加小茴香、艾叶、炮姜;热瘀交结者,加蒲公英、红
藤、败酱草、紫花地丁等。
    二、将军斩关汤
组成:蒲黄炭(包)12克、炒五灵脂(包)12克、熟军炭6克、炮姜炭6克、茜草12克、益母草
12克、仙鹤草15克、桑螵蛸、海螵蛸(各)12克、三七末2克(吞)。
    主治:血瘀型的崩漏、月经过多、症瘕出血、产后恶露不止等妇女出血之证。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三、紫蛇消瘤断经汤
组成:紫草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夏枯草30克、旱莲草15克、生牡蛎30克、女贞子12
克、大小蓟(各)12克、石见穿15克。
    主治:更年期子宫肌瘤属阴血亏虚、肝火旺盛者。本方功用为清肝益肾、软坚消瘤、断经防
癌。
    水煎服,每日1剂。
    四、健壮补力膏
组成:孩儿参、菟丝子、覆盆子、金樱子、桑寄生、五味子、石龙芮、仙鹤草。
主治:肝肾不足,冲任虚损之崩漏、带下、闭经、月经不调、不孕症、胎漏等症。
制成膏剂每日2次,每次一汤匙,温开水冲服。日常既可治疗,又是滋补之剂。
    五、虚人通腑汤
组成:当归12克、肉苁蓉12克、柏子仁12克、生地15克、地枯萝12克、生大黄6克(后
     
    第四卷497
####下)、枳壳6克。
    主治:产后、术后或年老体虚之便秘。能养阴润燥、行气通腑。
    六、促卵助孕汤
组成:潞党参15克、生黄芪12克、全当归12克、大熟地12克、巴戟天12克、肉苁蓉12克、
女贞子12克、桑椹子12克、仙灵脾12克、石楠叶12克、石菖蒲12克、川芎6克。
    主治:不孕症排卵欠佳、黄体不健者。全方益气养血,补肾助孕。
每于排卵前5天始服,连服12剂。嘱患者择期合房。
    七、香菜蒸气止呕法
组成:香菜(即鲜芫荽)1把、苏叶3克、藿香3克、陈皮6克、砂仁6克。
主治:妊娠呕吐剧烈者。
用法:取上药蒸沸后倾入大壶内,将壶口对准患者鼻孔,令其吸气,能宽胸定逆,悦脾醒胃,
思食止呕。
    八、鲜藕节糯米粥
组成:鲜藕节数段、糯米60克。
主治:妊娠胎漏下血、胎动不安者。能清热止血安胎。
    九、扁鹊三豆饮
组成:绿豆衣12克、赤小豆12克、豆衣12克、金银花9克、生甘草9克。
主治:用以防治先兆子痫、治疗妊娠高血压、妊娠水肿、暑疖、消除妇女面部色素沉着。功
能清热平肝,解毒消肿。
    可煎汤代茶,每日1剂。
    (李千笛 王庆其编)
 
    第四卷4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