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思大作文教育类进步:储蓄“大搬家”隐喻的民生现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04:59:45
储蓄“大搬家”隐喻的民生现实

2011-08-22 07:18:52

浏览 1020 次 | 评论 1 条

本文为时代商报专栏,刊于22日      央行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7月人民币存款减少6687亿元,同比少增8166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减少6656亿元。多位银行业内人士指出,这是继4月之后又一次出现储蓄“大搬家”。其主要原因是商业银行度过存款半年度“中考”后,吸储意愿下降所致。而分析存款减少的其他原因,除了高通胀背景下投资者趋向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之外,愈发火爆的民间借贷也成为存款的重要去向。(21日《中国证券报》)
    人民币存款减少,是宏观经济和微观民生共同作用的结果。6月份CPI同比增幅6.4%,7月份同比增幅达6.5%,8月份专家预计CPI还会破六,这意味着通胀的惯性依然存在,使宏观经济面临着相当的压力。对民生而言,最难熬的就是物价贵,尤其是日用消费品价格涨得让人心焦。在社保体制不健全的情境下,人们习惯性的就是储蓄救急。可是,虽然年内进行了三次加息,但由于2月份开始就进入了负利率通道。这个时候,人民把钱存在银行,就有些“冤”。
    此外还有,房市调控进入关键期,但是一揽子宏调计划只是近期才使得一线城市的环比个别下降,同比价格依然处于增长之中。二三线城市则处于房价攀升之势,近期市场上弥漫着一片限购声音。房市紧缩,钱入房市的投资投机预期也大不如从前。受美债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双重影响,美欧股市熊市连连,让全球股市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中国股市,固然不如美欧日韩和香港东南亚的股市敏感,但也受到了影响。
    房市、股市,有钱的赚了就跑,没钱的不敢再次成为“房奴”或套成“股东”。最保险的钱存银行,一年定期下来,按照现在的CPI增幅和利率,一万块要折本300元左右(按7月7日后一年定期存款利率3.5计),谁还敢把钱存在银行去?
    这个时候,公众投资不趋向银行理财产品和信托产品才怪。但是银行理财产品和信托产品,就一定符合民生期待?未必。无论是理财产品和信托产品,其收益也只是稍微高于银行利息而已,但在保险性上,却远不如储蓄。问题在于,大多数人并不明白理财和信托产品的风险,而银行在宣传这些金融产品的时候,只强调收益,却有意无意地在回避风险,投资这些金融产品值得公众警惕。
    火爆的民间借贷,更是一把双刃剑。中国城乡各地,现在雨后春笋般地冒出了许多投资公司。这些投资公司,以高回报率来吸纳民间资金,再以更高的利率贷出去,赚取利差的方式和银行并无二致。但民间借贷市场方兴未艾,处于市场紊乱状态,由于缺乏有效监管,人们擅入这一借贷市场,被高回报诱惑的结果可能是血本无归。应该说,民间借贷是合法的,但是有原则规定。在有息借贷中,民间借贷的利率可高于银行利率,但是不能够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4倍,否则就成了高利贷。因此,民间借贷的收益高,风险也最大,市场也最不规范,对公众而言,要慎行慎入。
    市场经济,亟需多元的投资渠道,这是正常的。但是,当公众被迫选择风险投资管道时,尤其在中国这样的储蓄型社会,意味着市场出现了警讯,社会出了问题。尤其当民生出现投资紊乱之时,全社会就会充溢着一股焦虑的市场氛围,然后传导至市场的各个方面。在全球化市场下,这种传导往往会演化为更强烈广泛的蝴蝶效应,造成全球性的市场动荡。
    有专家预测,中国通胀或到拐点,物价或可回落,人们希望这成为现实的民生愿景。但现实是,物价依然高企,负利率依然存在,政策性增收或补贴依然没有着落。在此情境下,人们无法相信储蓄,只能在忐忑不安的风险投资中求得不确定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