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仆总攻大人19楼:内丹修炼系列讲座 ---郭长宏 第二讲、筑基的原理与方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1:43:59

第二講、築基的原理與方法

 

(一)、築基的內容

 

修持有兩個要緊的險處:修煉至六根震動,尤其是走意根的時候,容易起內魔、著外魔,有危險;煉到元神出關,有生死之憂,主要是那時不容易把持自己身體的變化,因為氣脈通了,氣足了,會對心神有一定衝擊,使心神產生變化,象做夢一樣,很難把握自己。如果平常意識不端正,這時,氣也就隨之而散了。所以需要提前打好基礎,處處嚴一些好,態度端正些。心中坦然安靜,就清靜了,如果心裡還有障礙,還有「結」的話,闖關時就會出現麻煩。六根震動很難闖,以後的路也很難走。

 

有人說道家修煉講究先煉命法,煉到一定程度時再煉化心性,而在實際上不是這樣,從修煉一開始就應該做到性命雙修。一般講,佛家強調化性,化到身體內外皆空、出金光以後再開始煉命法溫養,面壁還虛。而道家講究精氣神,這三者哪一個都不丟下,都需同時煉。在煉精的時候,注重小腹;煉氣的時候,一般都是河車搬運、周天運行;煉神的時候則內含化性。在築基階段也有化性的內容,雖然只能起到調節性情而養心神的作用,但為了以後的還虛煉神修煉,歷代修煉大家還是把它提前至修煉之初時即已經訓練了。潛移默化,習慣成自然,善行為本,少為惡行,持之以恆等修煉所必有的信念,也成為修煉的內容,這也即是基礎階段的煉己內容。

煉己就是化心性。好的念頭繼續努力,壞的念頭去掉。一般是先要明理,修煉之理明白之後,知道該怎麼去走,就順理成章,不明白的話,就容易鬧亂子。

 

1、應先瞭解什麼是修持

 

欲使個體的生命完善,想煉好個體,就要首先明白怎麼才能煉好個體,知道個體都存在些什麼,知道修持的內容。還要講究人天觀。

 

對修持而言,只知道自身是遠遠不夠的,比如煉氣,氣的轉化需要外界的參予,就像人為了生存需要吃糧食、喝水,為了讓身體長得結實一點,需要外界的營養,人的生長過程就是從大自然吸收能量、交換能量的過程。如果在道理上還認識不到人與外界有能量溝通的話,就無法吸取大自然的氣,無法主動地去采,那就不屬於自煉了。只靠本能地吸收,那樣太少。這些基本的人天關係事先都應該知道。根據自己對修持的認識,再去修煉、去體驗,體會到了,用身體證實了,便會確認這個原理,接受這個原理,才能踏踏實實地去煉。當身體出現新的狀態,就會認識另外的思想觀念,再用它指導自己下一步修煉,用思想理論來指導自己的行為。

 

(1)、修持的緣由:提高生命質量

 

築基的內容包括什麼?咱們講修持,首先要瞭解修持包括什麼內容,要明白我們為什麼而修持?下面就講述這個問題。

 

我們生活在現實中,都要吃喝睡,養兒育女,贍養老人,獻身國家,發展事業;每天靠吃一些物質方面的東西來充實身體,靠休息來溫養自己,靠工作來實現自己的責任。但是久了之後,會發現生命中還有更多的內容,比如說除了靠休息、吃藥來調整身體以外,還有其它鍛鍊方法。想報效國家,憑現有的學問、體力、智慧,能做到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果能力增長一些,就會做得更好一些,更大一些。修持能從根本上完善一個人,如果自己對現實個人情況不完全滿意,希望能變得更有能力一些,那就應該修持。一般講修持,不管出於什麼原因,結果都是提高自己的生命質量。

 

首先要身體健康,之後心情平和,進一步是行為方面比較合理,人生比較幸福,修持可以是這個目的。還希望如古人所說能長生不老,希望不會在哪一天因無奈而死亡,希望對自己的生命有所把持。把持生死是很難的事,雖然古時傳說中的神仙家們都說長生不老,但以秦始皇那麼大的權力,也沒有求到,原因是秦始皇去外邊求了,希望吃長生藥,卻忘記內養自煉之道才是生命完善的根本。所以修持者對生死之事,希望能成仙,達到身心健康的真人境界,成為一個真實的人。

種種原因,導致人們希望去修行,通過修行,得以不同程度地提高生命質量,完善人生。

 

(2)、修持的過程:以丹道言之

 

《心印經》曰:「上藥三品,神與氣精」,精氣神三者構成人的生命現象,構成一個活的人體。既然人由精氣神這三種材料構成,那麼就應該煉精、煉氣、煉神,煉得越多越好、越純越好,使人的生命元能夠有一個再造的過程。父母生養是靠別人塑造我的生命,現在希望自己努力達到再造,使生命質量能夠提高與完善。道家是這樣認識生命的,所以修持方面就圍繞此三者,通過煉精、煉氣、煉神,來達到目的。

 

其修煉的大致途徑,第一階段築基,第二階段煉精化氣,第三階段煉氣還神,第四階段煉神返虛,第五階段煉虛合道,第六階段就是行道了,有個漸進的過程。只是從理念上認識人體有精氣神,但到底精是什麼?氣是什麼?神是什麼?要煉它,先要瞭解它,那就必須從身體氣血上入手,從一、二、三入手,往前去走,走到最高位置。中國道家的修持之法很實在,是循序漸進的,中間不留空檔,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往前走。修至煉虛合道,也就達到真人的境界了,自己生命質量、外在行為都很完美,真正頂天立地,是人之至善的境界。

 

因為道家修煉的法門很多,是意守上丹田,還是中丹田,還是下丹田;是直接坎離相交,還是河車搬運;是入手就溫養命胎,還是從煉精、煉氣開始;是從形體還是從意唸著手;是以動功為主,還是以靜功為主等等,各自不同,但總的原則大致是一樣的,不管走哪條脈絡,身體大致的變化大體都如上面所提到的。這是道家的認識。

 

(3)、修持的結果:生命完善

 

一般修持能達到什麼結果?人只要踏踏實實每天去鍛鍊,涵養自己的身體,至少能比不照顧它更健康、更少些無奈的事,少一些疾苦;能使生命活得更長,就是長壽;當然還能使人生價值體現得更好。還有就是真人境界,古人認為修持好了,就能成神仙、成菩薩。神仙和菩薩就是能認識自己的本來,回歸自己的本來。不是講煉精氣神嗎,神仙就是把神煉圓滿了,人煉完美了。

以上三個方面可以概括為因、行、果。應該經常想一想,要確認修持到底有哪些內容,是否認可它。一個修持者如果要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等,必須首先確認什麼是精氣神。佛家一般把人劃分為,第一有人的本性,這是生命的內在本質,第二就是肉身。佛家把肉身看作是可以「四大皆空」的東西,是載體,可有可無,只要把持住本性,就能使生命的質量提高。

 

總的說來,認識方法不同,修煉時著手之處就不同。一般人認為,人就是由肉體和精神構成,這樣一來,對身體的照顧,只能靠體育運動和吃飯等,精神方面,只能用品格、道德修養等來安慰自己一下。這是因為對事物的認識不一樣,便會導致人的所作所為不一樣,當然結果也就不同了。

2、修持者應該研究什麼

 

修持並不是說什麼都不管,告訴意守小腹就意守小腹,讓煉小周天就煉小周天,讓靜坐就靜坐,它更要明理,要用智慧,才能往前走。所以人比大象更有本事,儘管人沒有大象的力氣大。要明理,就應該需要研究些什麼?

 

(1)、明天地

人的存在,是要先清楚我們個體。但人卻不易看清楚自己,也不知精、氣、神到底都是些什麼,氣血到底是怎麼變化的,這些自己看不到。但是可以觸類旁通,應該知道外面的物理效應、化學效應,同樣也適用於修煉這方面。通過日的升落、月的盈虧等外面世界的變化,找出規律,從而印證自己身體內部的變化,這樣才能修煉自己的生命。而最根本的外界是什麼?是天地。

天是什麼?蒼穹。地是什麼?水土。能夠構成蒼穹和水土的是什麼?中國古人講究太極,它構成一切,構成宇宙萬物,包括人,這些就是由陰陽兩種材料或者元素構成;古人講究陰陽,認為天地是由陰陽構成的,「輕清者上浮而為天,重濁者下凝而為地」。以陰陽升降來表示天地之變化,表現萬物的生機與活力。《易經》講「一陰一陽之謂道」,這個「道」字蘊含著升降開闔的規則。

 

老子是道家的鼻祖,被後世的道人尊為太上老君,《道德經》是他留給後人的。《道德經》認為宇宙就是一個道,或者說宇宙的存在是由於道的存在而存在的,宇宙當中的變化、人的變化也是因道的變化而變化。道充塞於天地之間,無所不在,一切都是道構成的,包括陰陽也是道,這是道論。用道這一個字代表一切,而道是什麼?老子設立了這樣一個最大的概念,它必須是無形無質的才可以,但它也得必須有內容貫穿其中。所以古人設立第二個概念就講氣,宇宙由氣構成,日月山川也是由氣構成的,茫茫四海也是氣,包括人、生命,還有神也好、精也好,那也是氣的不同形態,或者是另外一種概念而已。把氣分成諸多方面,也只是為了把事物表達得更清楚罷了。

 

天也好,地也好,一切都是由氣構成的,形形色色的物體都是氣的不同組合、不同變化而構成的不同存在態,大千世界皆為氣。修煉要是不知道氣是怎麼回事,怎麼去煉?要瞭解同源之理,人天同源,物我同源。同源之理即為道,即為氣。在道教的廟觀大門兩邊都寫著「道氣長存」,這便是道家思想很實在的體現。

 

天地也好,宇宙也好,萬物萬事也好,它只是由氣的不同組合而構成的不同物象,其大致的模式是怎麼樣的?或者說宇宙的模式是什麼?那就是道的演化。道是天地存在與變化的根本,《道德經》裡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是無形無質的,「一」是無形有質,「二」是有形無質,「三」是有形有質。「道」沒有形狀,也沒有質量,只有一份萬物之本的內容;「一」也好,「二」也好,都是物化的過程,「三」就是有形有質,成為物體了。

其實道也可以看作是「0」,一切都是無形無象的。由無生成有,有無之間交替變化,構成生命物質的存在與消亡。活著的不能永遠活下去,所以要有新陳代謝,所以道就是無。老子講有、無論,講有生於無。一、二、三、萬物這都為有,而從無到有的過程就是生一、生二,生三,生萬物的過程。

 

(2)、明生命

天地是一個大整體,個體生命是一個小整體。人之所以區別於石頭、木頭,是因為後者為精與氣構成,而人體內還有神的存在。其他動物、植物、一切活的東西,都有神存在。當精氣神三者聚在一起時,才能構成活的生命。也可以說由道而為氣,氣化為三,為精、氣、神;或者說道分陰、陽,陰陽分三才,人之三才為精、氣、神。

 

既然講人天合一之理,萬物都是相通的,那麼,道是怎麼跟萬物、跟人相通的呢?

《道德經》的宇宙模式圖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由此,我們可以把生命模式圖寫為:心——神——氣——精——身。可以把人看作是心和身兩部分,當然這裡的心不是指心臟,可以把道看成心,心是一個概念,它也無形無象,但人卻不能否認它的存在;接下去把一看作神,二是氣,三就是精了。所以,由道至萬物的生成變化過程,具體到人,就是由心主宰一切行為,心能生神,神生氣,氣生精,精變化出人的身體及其行為,這是大致的脈絡。

 

(3)、明修行

我們從宇宙模式圖和生命模式圖中能不能再找出一條生命修持的模式?老子講返朴歸真,講無為之靜,我們修道呢?可以像樹葉之精華往樹根去走一樣,回歸它本來的地方。歸根才能達到覆命,回到生命的本來,能夠再造生命,完善生命,所以叫歸根覆命。老子的書起名叫《道德經》,可見把道看得是多麼的重要,認為宇宙因為道的存在才存在,如果失去了道,宇宙就變得混濁不堪,翻天覆地;人失去了道,就變得神魂顛倒。天地不能失去道,生命修煉也不會失去道。

 

一個生命產生後,經成年到老年、最終趨向於死亡,人們希望能像天地一樣長久,這就需要往回返。順則凡,逆則仙,這是修持界的話。為了成仙,就要回歸嬰兒的位置。由萬物到三、到二、到一,歸於道,修行也是往這方面走的。也就是《道德經》所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如人得一就成為「仙人境界」了。

 

儒家通過「敬」,尊敬天地,尊敬君主,尊敬師長,通過正襟危坐的形式,端正身心培養浩然正氣,得大智慧,通曉一切,也是通過肉體往回走。佛家通過放棄心外之物,不執著,直接溫養本性,心神為本性,也是往回走。道家更是如此,煉精為了化氣,為了還虛,為了回歸本來,為了生命之胎的圓滿。

 

以上所言,僅是大致內容。平常要琢磨。琢磨得透一點,思想認識就提高一步,行為就更完善一步。具體說來,修行包括以下內容:

 

一是人天合一思想。因為修行是建立在人與天地之間的整體觀上。人天合一思想,源自《老子》道論。經書上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強調生命存在與完善的整體觀。自然就是「隨之」,如河流奔騰而下,是謂「自然」。反之,硬要河水逆流而上那就不自然了。

二是無為思想。講修行,明白人天合一思想後,用什麼態度去修去實行呢?

 

《道德經》講無為思想。佛家用戒律去掉執著,放棄一切外緣,回歸本來。道家通過化精、化氣、化神,達到命胎。化精也好,化氣也好,煉神也好,人都得放棄平時的不良習慣,如果去跟人喝酒、吸煙,就不可能很好地溫養命胎了。要求能放下,這就是一種無為思想。無為思想,就是無慾之為。物慾方面要淡化,這樣,複雜而繁瑣的社會生活行為就變得淡了。這個「淡」字的結構,右邊兩個火上之火字構成「炎」,給它澆點水,讓它清涼一些,不就淡了嗎?淡了之後就能安靜下來。所以由無慾而能返朴,而歸於靜,靜下來了,就能回覆於道。一切都受道的影響,能夠自然變化,所以《道德經》還有一句話,「萬物將自化」,萬物自化,生命就得以轉化,精氣神就得以培養,這就是修持。

 

三是神氣融合。道家講究煉金丹。用什麼才能煉金丹?用氣。又怎麼培養元炁呢?通過煉精化氣,即化為後天氣,後天氣化成先天炁,先天炁化成元炁,元炁才是金丹之所煉。所煉之金丹才能跟神相合,烘托出元神。而元炁是怎麼烹煉出的?最根本的一句話叫神氣融合。內丹修煉之法無論在哪個階段都是神氣融合。築基階段也要求神氣融合,雖然融合得不夠好;到煉元神的時候,也是神氣融合。

 

所以講修持,第一用人天合一思想,強調生命存在與完善的整體觀;第二是行為態度,要做到無慾無礙,達到清靜,這樣「萬物將自化」;第三,實際內容就是為了神氣融合,融合之後自我就能轉化了,就能達到生命的圓滿。

 

3、修持應具備的條件是什麼

修煉不是想煉就能煉的,還要講條件,所需要的條件簡單地說就是四個字:法、侶、財、地。

(1)、法

一為真師。什麼叫法?天地思想,生命思想,修行思想,這些都需要瞭解,這都為法。這些內容怎麼知道呢?可以看書,所以書就是老師,還必須看寫得明白的書,這是真正的老師;或者去聽別人講,別人教你,這也是老師。所以法的第一個含義就是真師。

真師傳你道,授你業,解你惑,這為老師的責任,老師的行為,如果不夠這三個條件的,就不是真正的老師。傳道即傳理,授業即傳法,解惑即去掉人的障礙,以明心睛,使心裡的眼睛能亮。

二為明理。有真師之後,才能明理。但真師只是教理,也就如別人把飯放進嘴裡後,還需要自己嚥下去,還要靠自己消化吸收。所以這裡所說的明理,就是說從書本上從別人身上所學的東西,必須通過自己的悟,來消化變成自己的東西,明理的過程就是悟的過程。只有真師才能給人帶來「覺」,把昏昧的元神「喚醒」,把「善性」澆醒。醒了之後,靠自己去活著,這叫悟。明什麼理?明修持之理。

 

三為方法。修持是貫穿人的生命及人周圍環境的事情,這也是人天合一思想。雖然修持是立足於現在,但修持之後達到什麼結果?怎麼實現這個結果?這需要修持的方法。這個方法裡面的各個環節都要知道,一步不知道,就像黑暗中走樓梯一樣,看不清楚,有一步踩空,就有可能掉到樓底,所以處處都要明白。實修時的方法,是結合自己的行為,用老師教授的,自己悟到的,踏踏實實地去走,用整個身心去做,而不是琢磨琢磨就行了。

 

修行是培養自己的生命,而生命必須是一個人完整的東西,不完整的東西不叫生命。所以要修行也必須用自己完整的東西去修。什麼是完整的?就是用肉體和精神、或者說身和心、或者說精氣神整體去煉,不能只付出一部分。如果在這裡琢磨琢磨,或者在那兒比劃兩下子,這不行。打個比方,一個研究哲學思想的人,才智達到很高很深的境界,但可能身體也會不好,為了健康,可能會去跑步鍛鍊;他研究學問時用的是精神,跑得汗水淋漓時用的是肉體,兩者沒有調合在一起去做,對生命而言,沒有起到本質上的修煉,所以不一定能改變自己健康的程度。這些年社會上有些老年人,只是自己踏踏實實地煉一些小功法,一天煉半個小時,結果藥物沒能治好的病,靠這個就好了,變得面色紅潤,身體健康,心情平和。而老人們所鍛鍊的事不一定有那些「哲人」研究的深刻,也沒有他們付出的代價更多。主要是因為這些老人們沒有身心分離而是融在一起去做。什麼叫修持?能把自身整體融在一起去幹一件事就是修持。用道家的語言來講,就是精氣神融一而化;這三個融在一起,不能分離,融在一起才能轉化,轉化之後,才能使生命質量得到提高,這就是實修。

 

(2)、侶

有伴即為侶,即非個體。人的存在不是只靠自己就可以的,人需要萬物包括飲食、空氣、水來養他,靠父母親情來滋潤他、照顧他,無論在感情上還是物質上都需要外界的幫助,否則人就無法生存。同樣,人身體產生的糞便、鼻涕等垃圾或感情上的垃圾,都需要外界承納。人的存在不是個體的,同樣的,修持也需要侶。具體講包括三個方面內容。

 

一為同參。就是志同道合,共同研究,互相探討的夥伴。通過這種形式,能使自己心中的難解之結解開。一個普通人往真人方向去修,但過程中還不是真人,還是普通人的身體素質、心理素質,身體不可能不需要照顧,心理不可能不需要安慰,這時就需要同參來幫助。修行經常講一個「苦」字,佛家入手就講苦集滅道,以苦為首,認為人生即為苦;道家煉丹的時候,行為上苦,身體上苦,心理上也苦。修持當中不可能不遇到種種障礙,包括內心障礙,遇到之後,就需要有侶來互相化解,有可能互相一笑而了之,或者互相踢幾腳就發洩完了。這是同參的作用,互相探討,共同深入。

 

二為護持。修持到關鍵階段的時候,如六根震動、元神出關等,都需要護持,這是必須的。在元神出關修煉中能夠獲得成功的希望很小,不成功即為死亡。六根震動階段,身體上的痛苦也需要護持,在這時連做飯、洗衣自己都做不到,真的無能為力了,就像初為人母者坐月子時需要別人照顧,因為生產時,骨縫開了,容易受風寒,外邪易入侵,過於勞作,會對自身造成傷害。修煉與此差不多。

 

三為印證。修煉到一個階段,通過明理和方法就應該知道這個階段對應在哪個位置,煉到下一步時,再對照一下。就像看地圖似的,知道下一個路標,只有去過或瞭解到,才能知道。修煉熬到某一階段時,就差那麼一點點,自己怎麼熬都熬不過去,如果有同伴來印證此時的狀態,就可能受益非淺。而且在平時積累修煉的時候需要一段時間,或一個月、或兩個月,之後就到一個關卡,這就需要悟,這個悟也需要印證,這樣才能效率快,否則自己聞,就費時間了。當談到悟時,還有受外界現象的影響而得悟的,比如《周易參同契》講陰陽交,如果是清修之人,偶然看到兩個蝴蝶或者兩隻猴子在一起交合,或許會豁然開朗。這就是悟,需經過外界的點撥,有感而悟。

 

(3)、財

財就是有資財。有物質基礎之後,才能安心去修。餓著肚子,沒有衣服,天氣一冷,就哆嗦,怎麼可能放下心來去修?因此,必須先準備好條件,這就需要必須有資財的基礎。

 

一為了俗。了俗是什麼意思?很多事情都不在乎了,能看得開。人的生存離不開物質方面的東西,離不開財,也離不開感情方面的東西;如果具備了,就有了財,如果又能放下了,即是了俗。就像沒有結過婚的人,對男女之事無論如何都有一種憧憬,一種幻想,當一個人的時候,他可能還安靜,但如果看到別人成雙結對時,他可能就會有太多的感覺。在身體方面也一樣,身體健康的時候,不在乎什麼疾病,如果病得很重,就不可能安心。所以為了修持與修煉首先應該從養生入手,踏踏實實地讓身體健康起來,之後才能往後去修。

 

這也就是說,在境界方面不夠的話,就擺脫不了這些。境界上去了,就會對下面的東西不在乎,酒色財氣都如此,人情也一樣。這是了俗。

 

二為根性。財也指個人之財。現在是什麼基礎,是認識幾十個字還是幾千個字?是一個老年人的身體還是青年人的身體?能放下很多事情還是放不下?已經明白修持之理,只要踏踏實實去做就可以了,還是一竅不通?別人一提修持,就搖頭,就嗤之以鼻,還是勤而行之?這些都是根器的因素,是原有的東西,是根性,是修煉之財。

 

三為物資。修持時需閉關,需護法。閉關,過得快需幾天,過得不快,需幾年。自己要吃喝,還要找個護持之侶,這需要在閉關期間有足夠的物資,這也即為財。人生活中的一切東西,都是財。為什麼古時修道人以富家子弟為多?因為有錢人才能讀書學知識,知書達理,才能知道修持這回事,否則他可能沒有機會知道。

 

(4)、地

一為斷緣。斷緣和了俗不一樣。了俗為了欲了情方面,了的是外在的東西;斷緣是能夠回到本來,能夠赤裸裸一些,這樣才能做到佛家的「空」,道家的「靜」,儒家的「中」,這才叫斷緣。不是與外界隔絕的意思。而了俗之後,回歸到自己內在之中,回歸本來,回歸神境,這都為地,這叫斷緣之地。

 

二為風水。修持之人從古至今都講云游,其目的是求法,實際上法在真師講法的過程中差不多已經得到了,只是需要以後逐漸參悟而己,所以這還不是最重要的;主要目的是求能量,求氣,這是很關鍵的。為什麼叫求氣呢?中國有八卦陰陽學說,強調萬物的存在都是由不同的氣構成。八卦強調,不同的卦位,不同的排列組合,有不同的能量存在態,而人是宇宙中的一部分,都偏重於某個方面,肯定有不足的部分,要把生命修持圓滿,就需把不足的東西補足。若在同一個地理環境修煉,儘管春夏秋冬四季變更,陰陽消長也在不斷進行著,但已經滿足不了繼續前進所需的要求了。就只有四處去走了,哪個地方好,就席地一坐,煉幾天,如果非常需要,就在那裡結廬。

 

所謂結廬在山間,不管道家還是佛家,都講結廬,住的是茅蓬,不是蓋的那些廟宇。廟宇都是自己修完了,給後人留下的思想傳播地,象學校似的,道家、佛家大多通過這種形式把思想傳下去。什麼叫茅蓬?就是找一些樹枝、茅草搭成一個棲身之所,遮蔽風雨。云游修行都是走到哪修到哪,可以說云游的目的就是為了找風水。環境之不同,氣脈之不同,無論對身體能量的補充還是對心情的滋養也就都不一樣。

 

三為環境。就是地方。我們今天講課,就在此時此地這個環境,那麼今天的法侶財地是怎樣的呢?我站在這裡講課,講的內容,就是法;我們這些人就互相為侶;你們手裡有筆和紙,我有黑板、粉筆,這是財;這個房間,就是地。修煉的地方要選擇那些安靜的、清靜的、乾爽的,能夠使心情平淡的場合,然後安安穩穩、踏踏實實地去修行。

 

(二)、築基的理法

 

1、煉己

必須要煉己,否則前途渺茫,前途危急。

 

(1)、化情

化情即煉己。情指慾望、想法等,我們知道,眼、耳、鼻、舌、身、意為六根,眼睛整天往外去瞅,神肯定往外跑,這樣就悖離修行了;耳呢?哪裡音樂好聽,就去聽哪,就忘掉自身的溫養了;鼻呢?哪兒香,就湊到哪兒去聞;舌呢?就講究吃,吃得五臟都累了,這怎麼行。要淡。色、聲、香、味、觸、法對應著六根,化情就是化這些內容。人們所造成的罪孽主要是由貪慾導致,無論是物質方面還是情感方面的。要想六根清淨,要想踏踏實實去修持,就必須去貪,去貪慾,去無明,去掉糊塗,破除迷信,別再盲目,這樣才能夠明明白白。

 

(2)、化性

築基小而言之是固本培元,培養氣,培養物質基礎。煉已是煉性情,化心,化性。無論是品性、德性、根性,都是性。怎麼化?情是外面的色、聲、香、味、觸等周圍的物質世界與情感世界,而化性是內在的,它需要修持者能夠做到坦誠、樸素和樸實。

 

一是誠。怎樣才能做到化心性?這就要求人在平時的生活行為中以誠待之。如果人在日常行為中能處處做到這個字,便會使本性趨向平和,得到清靜。誠是敬而朴的意思。

 

二是中。中也是儒家的,其實哪家都有這個字的內容,如佛家講的不二法門,道家的陰陽觀,也都是中。能夠率性而為又能做到中的時候,人對本性的修持就比較圓滿。

 

三是真。做不到真,外表行為就做不到「誠」;做不到真,人的實際內容就體現不出「中」。一個小孩天真爛漫,出言無忌,率性而為,這為本來,這是修持人所應具備的天性。當小孩安靜時,與成人的清靜不一樣,那是真的清靜,那是一種祥和。別看他平時總在動,他的率性就是一種靜,是另一種靜。就如腎主水,為坎,屬陰,而裡面有真陽;心為火,為離,屬陽,裡面卻有真陰一樣,所以動中之靜即為真靜,靜中之靜只是一種表象而已。修持人能做到真,即可得無為之靜,本性將自得涵養,而得自在。

 

(3)、養心

化性也好,化情也好, 目的都是為了養心,因為煉己的內容就是通過化情化性達到養心。清靜時就能養心,以《老子》的話來說「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這句話用於養心是很合適的。

 

一是慈。對「慈」字怎麼理解呢?在實際上,認為什麼是慈都可以,只要它對自己適用就可以了。若過了幾天,認為那樣做才算是慈,那就按照那種理解去做。其內容隨著人認識的提高而變化。修持本來也是這樣,所以不立文字,不執著於文字相。隨著人境界的提高,會對事物有不同的認識。

 

慈者,即善而和也。如果人的性情、行為都是善的,就能達到和;能達到和,就能表現出慈。如果能做到善而和,便會實現養心的目的。

二是儉。生活儉樸,性情比較安靜,即朴而靜的意思。能做到樸素,即淡於外幻,淡於色、聲、香、味、觸,去掉貪、嗔、痴。能淡於物質生活方面的享受也就容易做到樸實、樸素,就能靜,就能養心。

 

三是不敢為天下先。這樣說好像是很消極的,不爭上游,不思上進,其實並不是這樣。《道德經》裡有一句話,「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不相往來」。上學時老師告訴我們「老子的思想是消極的」,而如果老子的思想真是消極的,他寫道德五千言做什麼?他何苦去研究、去苦口婆心地講什麼道,講什麼做人之理、生命之理、修持之理?其實他是用這句話告訴人要踏踏實實地來完善人自己,要放棄那些沒用的事情,安安靜靜地象嬰兒一樣,只有無為之時,才能回歸於道,人的生命才能不被耗損,才有機會往前去發展。《老子》講「上善若水」,而儒家之《大學》提倡「止於至善」,他們對人生問題的認識是一樣的。《老子》有「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這些皆應看作是生活的標準。水雖不爭,但正由於其不爭,才得以保持自己的本來,這叫無爭而涵養,不去做一些無謂的事情。涵養,是周全生命之理法,這是養心了。其實做到平和就行,真實的平和,本來的平和,而不是消極的平和。

《管子·內業》講:「內靜外敬,能反其性,性將大定」。內在之靜,外在之敬,儒家強調這個敬。對這個敬,我們可以理解為如果人能敬天地、敬父母、敬一切,當人敬萬物的時候,會自然地達到一種無慾無爭、一種平和的境界。就像「道德」似的,內在之體驗為道,外在行為之表象為德;換句話說,自身的境界為道,德是別人評價的。就是一個東西從兩邊看,這是整體觀,靜與敬也是一樣。人能做到靜與敬這兩個字,便能反其性,性將大定,大定為本,之後如果在修煉中出現任何障礙,都能闖過去,都會坦然處之。泰山崩前灰飛散,過眼煙云我坦然,這叫大定。內魔不起,外魔不入,一縷白雲上青天,就修成了不敢為天下先之先的境界。

 

這些前人說的理,真的挺好,所以我們要看書。心明而靜自得,這種變化是自然產生的,才能養心,養性,性得以自化,精氣神才能互相融一而化。

 

2、築基

 

築基的目的就是培元,培養氣。就靜法修持而言,只靠意守小腹來達到築基的目的是不夠的,還得靠平時的運動來活動氣血,舒展筋骨,否則就淤滯了。還有調整呼吸,通過調息,慢慢地使氣血融合,通過氣血融合,衝開百脈,逐漸進入內外交融,這樣才進入胎息。胎息得先有胎,這個胎指內在生命之胎,大周天不開,神不顯現,神不得以養,永遠不叫胎。內外能量交流叫息。調息就是調氣血。所以先煉正常的呼吸,不是煉腹式呼吸,這是養生的內容,不是修行內容。調呼吸養生需通過吐納,吐納有外吐納、內吐納、鼻吐納、口吐納之分。當然修持而言的呼吸;是靠氣脈,如果玄關竅已經開啟,采聚天地之氣就方便了。當初時期修煉,竅沒有開,可以通過吐納來調整氣血,這是調息最初的簡單運用。

 

在築基階段,只有在靜中,人的想法、念頭、意識,才可能有真意的內容,才會產生心液之氣。真意即是心液之氣,這即為火。水是什麼呢?水是精。在《陰符經》裡說:「機在目」,人與天地相通,其機竅在目,通過自身的氣血變化,感知外界與溫養內在,皆在目。根據陰陽論,目為周身唯一之陽竅,其它竅位包括耳、鼻、口等皆為陰。所以要想煉精化氣,得靠一點真陽來闖破萬般黑暗,這也算性光。眼藏神,所以有眼神之說。

 

眼神為陽,下注於心坎即為真意,真意通心液,心液下沉於腹,才能煉精化氣。通過叩齒,使全身經脈之氣發動,發動之後,口中產生津液,名之玉液,一下嚥,內氣就沉下去了。感覺是意念,事實上,能感覺到玉液至小腹,達至小腹,就能把精引出來,所以這個精可以叫玉液之精,這是概念。也叫坎離交,也叫心腎交融,坎為水,離為火,玉液為坎,內有真陽,心液為離,內有真陰。怎麼去做呢?機在目,迴光返照,回歸祖竅。什麼都是找根本,其他竅位都是氣竅,那不是根本,神是人的根本,神的竅為祖竅。通過眼神內斂下注到黃庭,真意一走,有心液之氣下注,以中丹田的氣下注到腹內之氣,互相勾引交參。簡單說來就是用上丹田的神光作用到中丹田的氣,使中丹田的氣下注於小腹,然後在小腹中烹煉,來築基。

 

在修煉命法之初,人體之氣從督脈上升至印堂位置時,眼睛要往回含,過山根,回到祖竅,這樣就通神了,之後到達泥丸宮,由此下落到心坎絳宮,繼續下行至小腹丹田,然後默默觀照。象燒水一樣,水燒開了,就氣化了。氣化之後,小腹發熱,有充實感、圓融感,但沒有力量感與飽脹感。慢慢氣會轉動,四處亂竄,但力量不強,又緩緩地匯聚成球狀。只有球狀的東西才能做到周邊沒有障礙。出現的這個氣化了的球體,就叫小丹。有些修煉者所出現的精氣外洩現象,也容易在這個階段出現,氣不純時才容易外走。主要是因為督脈不通暢,氣過不去就變成精而洩了。

靠揉腹也能做到小腹發熱,即揉小腹時也能使神往回含,再落意腹內,如常說的眼觀鼻、鼻觀口、口觀心,只要這樣靜靜地呆著,就會逐漸地做得好,丹氣就會自然的產生。只要神光能達到心坎,就是真意。

 

在下丹田水火相濟,之後運化、結丹,這時小周天還沒有通。修煉不要著急,不要覺得有氣了,就引著它走,那不合適。當丹田氣足了時,它自然會發動,這即是火候,丹苗是最有用的,充足了,就不聽使喚了,自然會走,一次就通了。不要煉一點就引一點,那樣很容易散成筋骨之氣。這就是結小丹的過程。結小丹,通小周天,然後玄關竅開達到天人合一的第一步。再結中丹。大丹在大周天之後,通過三花聚鼎結大丹,通過五氣朝元結金丹。金丹跟神相合烹煉出元神、出嬰兒,這才是命胎階段,才是根本,到此,修行才算入門。

 

修持脈絡,第一階段講斷緣,佛家稱戒行,道家是築基結小丹。第二階段是佛家的化緣,道家是小周天結中丹過程。第三階段佛家的金光位置,即是道家大周天結大丹階段。第四階段佛家的舍利子,即是道家的金丹層次,中間有舍利光、舍利珠,那都是五氣朝元的過程,金光之後才出舍利子,火化之後得到的那些東西不是真舍利子,舍利於跟金丹一樣,是空靈之氣,具空靈之性。通過舍利子達到第五階段的佛子,佛子顯現,之後出法身。道家第五階段講元神出嬰兒出法身,兩者在此階段是一致的。

 

道家走的是化氣之道,佛家走的是化性之道,相比較而言,只要踏踏實實地走,還是道家容易實行。佛家的戒律要分人,有人貪、咳、痴極強,如果難以戒掉,那麼化性之道就沒法走。當然有些素質好的,築基根本不需要修,幾天就出金光了。其實,素質好的人修什麼都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