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的翅膀张韶涵 下载:嫦娥奔月与织女下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4:23:18

嫦娥奔月与织女下凡

    人们对痛苦和不幸的体验,往往是在思之不得的时候、在愿望和追求不能实现的时候最强烈、最深刻,因而痛苦和不幸通常被认为是人生不能实现某一目标的伴生现象,仿佛只要实现了目标,欢乐就会永存。确实,在社会发展连人的一些摹本需求尚不能满足的阶段,在人的愿望和要求还总是难以实现的阶段,在人的欲望不得不受到压抑的阶段,人生的基本矛盾主要表现为追求与障碍的矛盾,因而人生最普遍,最外在的痛苦和不幸就是表现为对某一目标的向往和该目标的难于达到。但实际上,人生的痛苦和不幸要比这种愿望的满足与末满足,目标的达到与末达到所产生的痛苦和不幸要深刻得多。倘若痛苦和不幸仅仅限于这种最基本的层次,则人世间就会存在无数无忧无虑、绝对幸福的人,社会状态也会因进入某一进步阶段而达于理想境界。但笔者前面已从人类整体的追求租文化人群体的追求的角度谈到过目标的实现与痛苦和忧虑同时降临的情况,那么作为个人,同样存在追寻到目标却末追寻到幸福的普遍现象。

 

    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嫦娥奔月与织女下凡的故事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两个神话传说中女主人翁的愿望和追求不同,但结局却同样令人忧伤。

        

    嫦娥奔月的故事,讲述的是上古英雄羿年轻貌美的妻子嫦娥,厌倦了人世间的生活,对时光易逝、红颜将老、生命将灭怀着极大的恐惧,对逍遥自在,长生不老的神仙世界无比向往。为了成仙不死,嫦娥偷吃了羿从大神西王母处求来的两粒灵药,独自飞往月宫,成为月中仙子;很显然,这个神话传说突出的是嫦娥对永生的渴望和追求,在爱情和不死之间,嫦娥选择了不死。从嫦娥的这一愿望和追求来看,嫦娥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达到了长生不老的目的。由于服下不灵药,她永远留住了青春和美丽,成为世人倾慕的对象。但是,嫦娥怀着极大的勇气,以牺牲爱情和家庭生活为代价换来的月宫生活,却并未给嫦娥带来想象中的幸福和欢乐,消除她内心的忧伤。月中只有白兔桂树,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没有笑语,没有歌声,"十分清冷寂寞。嫦娥的生命即使在这样孤寂无趣的时光中永无尽止,但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世人虽然倾慕嫦娥的美丽,却并不认同她的人生归宿:

 

     “白兔铸月秋复春,女亘娥孤栖与谁邻?”(李白)

   “斟酌女亘娥寡,天寒耐九秋。”(杜甫)

    “烁居应寂寞,祷月青具愁。”(陈陶)

    “兔寒蟾冷桂花白,嫦娥今夜应断肠。”(李商隐)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

        

    在古代诗人们的想象中,嫦娥的日子寂寞而悲凉,因而笔下流露出的都是对嫦娥不幸生活的同情和怜悯,因此,嫦娥向月宫的飞升并不是奔向幸福的彼岸,至少按人世间一般的标准来衡量应该是如此。

        

    与嫦娥的向往天界,追求成仙相反,织女下凡的传说却是讲述一个天上仙女思慕尘世生活,向往人间爱情的动人故事。织女不耐在天上日日与机抒相伴的寂寞孤独,暗恋人间牛郎,私自下凡与牛郎相爱成婚。织女对天界的背弃行为使王母极为震怒,她派遣天将掳走织女。牛郎闻讯奋力追赶,王母使用玉簪划出一条天河,将牛郎和织女阻隔在天河两旁。从此,只有每年七夕,牛郎和织女才能在鹊桥上短暂相会。在这个神话传说中,织女最大的追求是男女恋情;从两心相许这点来讲,织女应该说是实现了自己的愿望,织女深受着牛郎,牛郎也深爱着织女。然而隔河相望。相爱却不能相聚,织女所遭受的痛苦和折磨,恐怕较之缺乏爱情和恋人的日子更其巨大。汉代《古诗十九首》中有一首就生动地抒写了织女的痛苦与不幸: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杆。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下水间,脉脉不得语。

         

    相爱而不能相聚,这本是人间热恋男女最大的不幸,但无凡心则无凡人的痛苦,动了凡心,便难免凡人的痛苦,"这恐怕是织女始料所不及的。虽然织女下凡的故事中,并未告诉我们织女下凡,追寻到思之若渴的恋情后,在尘世生活的那段月子心态有何变化,有否世俗的其他种种忧患,而是将织女的不幸落实在相爱而不能相聚的爱情缺陷上、但不能相聚的痛苦毕竟是一段轰轰烈烈的恋情积执著地了却思凡心愿的结果;这依然说明了人所苦心追求的吕标在给人以幸福和快乐上并无终极的意义;倘若再假设牛郎和织女的夫妻生活未被王母强行拆散,作为无数世俗夫妻中的一对,谁又敢保证他们不会像其他夫妻一样,为油盐柴米等世俗之事所烦恼、所折磨呢?

        

    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人心所感受到的什么也不想做的痛苦和什么也还未做的痛苦一样多,不知道该追求什么的焦虑和求之不得的焦虑一样难于消除。回顾一生,每个人都有过无数的愿望和追求,不是充当过嫦娥,就是扮演过织女,都有过在目标追求中失败与成功的体验。但完全的心满"意足,彻底的无怨无悔可以说没有,任何人生目标在经历过追求之后总是若有若无,难以把握;颇有点“草色遥着近却无”的况味;所以在燃烧着先数梦想,拥挤着无数追求的现实世界,追求者们发出了痛苦的疑问:

 

    为什么纯粹的事物总是稍纵即逝,

    而痛苦一如流水睁大的眼?

    从零到零,

    四季其实就是灰烬,

         我想起我钟爱一生的音乐和诗,

    它们永远在诞生中死亡。(安琪《闪现》)

 

    从诗中,我们不难发现诗人隐约的幻灭感;"纯粹的事物"'是:人们理想之所在,但人们却无法对其长期地真实拥有,"获得的同时也就是失却;因而痛苦依然,一如流水长年如斯。在此种人生景况下,人们希望通过不断的奋斗与追求来改变和提高自己命运的梦想也就随之成空,人们在历经磨难'和垂力之后发现,无论自己站在什么新的人生位置,最深刻、最真实的自我却未曾改变,孤独依然,焦虑依然。就像一位当代诗人所哀吟的:

 

    每次走过这条街巷,

    我总会发觉,一个从前的我,

    多么孤寂,茫然。

    一颗心在遥想南方,

    一颗心在轻浮的天平中失重。(刘恩波《怀念》)

 

   一种渴望改变自我和无法改变自我的情绪纠缠在一起,心的充满追求和心的无所追求并存于一窒,这就是人们在千般呼唤,万般寻求之后的惆怅和痛苦。

        

    由此,后悔便成了人世间最普遍的心境。人们为学错了专业而后悔,为选错了职业而后悔,为错误的婚姻而后悔,为没有下海经商而后侮,为下海经商失败而后悔,另没有当官而后侮,为当下官而后悔,为没有跳槽而后悔;为跳错了槽而后悔,为没有炒股票而后悔,为炒股亏损而后悔……殊不知,在每一种后悔后面,都可能蕴含过最真诚的愿望;最热情的向往、最深思熟虑的计划、最合理性的决策、最炽烈的追求,只不过是被看得很重的目标,走近了方感觉很轻、很渺小罢了。笔者有位通讯朋友,其追求的无所顾忌和目标达到之后的失落感与后悔颇具代表性,现将她最近给笔者的一封信摘录于下:

        

     ……在我的天性中,浪漫的成份很重,因而在种种人生选择和追求上总是随意而不实在。我在,大学念的是金融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一家税务所工作,这在今天是最吃香的单位和最实惠的工作。可我当时崇尚虚名,认为该单位在行政级别上属于区,级单位,档次低,名声不好听,一心想进省级机关,所以就没有去报到。在家待业一年,直到工作指标;快要作废,才匆忙托人联系了一家准省级单位,勉强算是圆了进省级单位的梦。然而没过多久,枯燥乏味的机关工作又使我深感不耐烦。经商热、公司热兴起后,我不顾家人的反对和朋友的劝阻,毅然辞职,放弃铁饭碗,跳槽到一家民办公司,以为能有所作为,谁知却是寄人篱下,干一些心所不愿的杂事,反不及在原单位自在,在爱情方面,我也是颇多烦恼。刚从学校毕业,便热恋上一位已有家室的男子,对方并未给我以婚姻的许诺,但在情难自拔的我看来,只要两心相许,两情相好,婚姻只不过是一种世俗的形式,无关男女相爱的实质,所以迄今已在无婚姻关系的情况下,与对方保持了数年的恋人关系。但不知何故,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内心愈来愈失去了当初那种倾心相爱的充实,"感觉很空虚,即使是在与对方相姓时。也常常心不在焉,难以热烈投入。为此我在想。我决心以牺牲自己的婚姻来求取的这份恋情究竟有什么意义,甚至连目的自己是否还挚爱着对方,对方是否还看重自己都说不清翅,滇有一种“剪不断,理还甜”的感觉。……现在我常到寺院去,希望能在面对大智佛像的默念中觅到一份答案,获得一种指引……

        

    这位朋友在信中所谈到的痛苦,其实就是人生追求在获得之后又无可奈何地必然失落的痛苦,是在为目标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和生命激情之后发现不过如此的隐然追悔。在现实生活中,在我们的周围,类似的情况实在是太多太多,因为我们都把目标看得太重、太珍贵,都缺乏一种洞察人生本相的睿智眼光和超然的意识。所幸的是这位朋友现在常到佛寺去寻求慰藉,如果撇开烧香供佛、顶礼膜拜的俗形式;这位朋友可以说是在未生的忧患、痛苦和懊悔中捕捉到了一丝觉悟的契机,因为正是佛家的精深法理、恢宏智慧和洞穿一切的超越意识,乃是帮助人们祛除忧患,摆脱痛苦,获得红尘觉悟的人生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