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顿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曹刿论战》案例展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8:11:39
《曹刿论战》案例展示#TRS_AUTOADD_1292557413428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292557413428 P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292557413428 TD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292557413428 DIV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292557413428 LI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JSON--{"":{"margin-top":"0","margin-bottom":"0"},"p":{"margin-top":"0","margin-bottom":"0"},"td":{"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0"},"li":{"margin-top":"0","margin-bottom":"0"}}--**/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相关文学常识(2)课文大意的理解和重点词句(3)课文的结构和详略安排。(4)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充分认识到战争的胜负取决于民心的向背。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像曹刿一样开动脑筋,运用智谋,使自己成为一个聪明的人。

 

2.教学实录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国历史上有很多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我们今天要学的长勺之战就是其中著名的战例之一,而在这次战役中有一个人物起了重要作用,他是……

 

生:曹刿

 

:不错,今天我们就走进这位平民政治家,一起来学习《曹刿论战》!看看曹刿的风采。 

 

(二)介绍相关知识,熟悉课文背景

 

:我们先看看注释①,看看对课文相关资料的介绍。本文选自《左传》,大家对这部书了解吗?

 

:不了解。

 

:好,那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优美,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我们这篇课文就很好地反映了这些特点。

 

(三)朗读课文,熟悉内容

 

:大家都知道,要学好文言文,首先要读好。下面就请大家放声将课文朗读一遍。

 

(生读)

 

:现在我请一位同学将这篇课文朗读一遍,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听他读的字音和节奏有没有问题。

 

1:“十年春……”

 

:这位同学读得还是很流畅的,不过也有些美中不足。大家听出来了吗?

 

2:“又何间焉”的“间”他读成了第一声。

 

:对,这个多音字要注意。

 

3:“下视其辙”的“辙”也读错了。

 

4:还有,“吾视其辙乱”的节奏应该是“吾/视其辙乱”。

 

:大家说得都很好,读文言文就应该读准它的字音和节奏。下面就请全班同学听一遍朗读录音。

 

(四)分组讨论,互相质疑

 

:大家已经初步读熟了课文,在此基础上,我们来了解课文的大意。以大家现在的水平,应该可以大致上看懂它。那现在请大家分组讨论,可以将自己的疑问提出来向其他同学请教,也可以把自己的心得拿出来向其他同学问难。

 

1:我有一句话不是太懂。“齐人三鼓”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以前我们学习的“三”有作“三”讲的,有作“多次”讲的,在这里应该是哪一种呢?

 

2:我认为是三次。这从第三段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是可以看出来的。

 

3:“必以信”这句话我总是翻不通顺。

 

4:这句话应该仿照注释3来翻,可以翻成“一定上报实情”。

 

:这种翻译的方法不错,其他同学应该向她学习。

 

:刚才的两位同学都是有疑而问。其他同学没有举手,看来这篇课文确实不难理解。那有没有同学在讨论中有所收获,来考验一下其他同学呢?

 

5:我觉得有个词很重要,“牺牲玉帛”的“牺牲”,它的意思是猪、牛、羊,和现在完全不同。我想请其他同学再找几个这样的词。

 

6:这很简单。“小大之狱”的“狱”,古代是案件,现在是“监狱”。

 

7:还有“弗敢加也”的“加”,它的意思是虚报,和我们现在也不一样。

 

8:我有一个问题:“登轼而望之”是什么意思?

 

9:这有注释啊。就是“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军”啊。

 

8:这我也知道,可是谁知道这句话里的道理和哪句诗一样?

 

:……

 

9: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吧?

 

8:对。

 

:这位同学的联想非常丰富。所提的问题也很有创造性。

 

看来大家对课文意思的理解确实比较透彻了。好,让我们再把课文齐读一遍,边读边思考句子的含义。

 

(五)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描写人物

 

:通过对课文的翻译,大家已经了解了课文的大意,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地探索了。我国古代的历史著作不仅仅是为了记事,更多的时候是在写人。就拿本课来说,大家对文中的人物还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吧。

 

1:是的,我对曹刿的印象很深。我觉得他是一个非常有谋略的人,这次战役能够以少胜多,全是靠他的指挥。

 

2:我还觉得曹刿是一个爱国的人,国家有难,他主动要求出战。

 

3:我觉得鲁左公是一个没用的人,他对打战的战术完全不了解,就连胜利了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4:不过,鲁左公也有可取之处,他能好好断案,这是最好的战争准备,他还比较得民心。

 

:大家分析得都不错,那大家是怎么得出这些结论的呢?这篇课文又是怎样刻画人物的呢?

 

1:我是从人物的对话中看出来的。第三段曹刿说的那些话不但说明了胜利的理由,更说明了他是一位军事家。

 

2:我也是从对话中看出来的。第一段中曹刿说的“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表现出了他对那些达官显贵的蔑视。

 

3:而鲁公在第一段说的话也表明,他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战争的根本,平时为政也有不少缺点。

 

4:我是从人物的动作中看出来的。第二段中曹刿在追击敌人之前,“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说明他做事十分小心。

 

:大家说得都很好,这也正是我们在前面介绍《左传》的特点时说到的:它善于通过对话和动作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而通过分析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来分析人物的性格也正是我们分析人物性格的主要方法。

 

师:既然课文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如此精彩,那让我们来尝试一下,看看我们能否将课文中的对话绘声绘色地读出来,将课文中的动作活灵活现地演出来。请一、二、三组的同学准备第一段的朗读;四、五、六组的同学准备第二段的表演。

 

(学生准备)

 

:大家准备好了吗?我想先问一下,等会儿朗读和表演的时候,我们有什么要注意的呢?

 

5:朗读要注意语气。比如“肉食者鄙”这句话要读出轻蔑的感觉。与鲁公对话中的肯定与否定语气也要很明显。

 

6:表演也一样。要突出曹刿的坚决与果断。

 

:大家说得都很好,想必大家的表演会更加精彩,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学生表演)

 

(六)分析课文结构,理解战争内涵

 

:看到大家精彩的表演,可以看出大家确实是理解了这篇课文,理解了课文中的人物。以大家的演技,都快可以考虑让大家去拍一部《曹刿论战》的电视剧了。不过,话说回来,我们这篇文章描写战争的过程好像和我们平时看到的电视不大一样啊。

 

1:是的,平常看战争片,打仗的场面占了很大的比例,而课文没怎么描写厮杀的场面。

 

:确实,那我们这篇课文详写的是什么内容呢?

 

1:课文详写的是战前和战后。

 

:战前的什么和战后的什么呢?

 

1:战前的准备和战后的总结。

 

师:很好,那课文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而不像电视一样多描写一些战争场面来吸引读者呢?

 

(学生面露难色)

 

:那我来提示一下。我们的史学家记载历史并不仅仅是记录事件,他们更希望后人从中能够得到一定的教训。

 

1:我明白了,作者详写战前和战后是希望后人能够更好地明白这场战争胜负的原因。

 

:好,一针见血。那大家不妨探讨一下,到底是什么原因让鲁国在长勺之战中以弱胜强呢?

 

2:我认为是因为他们有一位好的统帅,精通谋略的指挥者,就像赤壁之战中的火攻之计一样,是用智谋获胜的。

 

3:鲁国抓住了最好的作战时机,趁“彼竭我盈”的机会出击,一举奠定了胜局。

 

4:还有,课前提示中说,齐国发动的是一场以强凌弱的战争,它不得人心,所以才会失败。

 

师:大家总结得非常正确,确实,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除了实力的强弱,更重要的是民心的向背、战略战术的运用。大家讨论一下,历史上其他的战争是不是符合这一规律。

 

5:抗日战争时,日本的军事实力比我们强,但他们是侵略者,我们又运用了正确的游击战术,所以最后获胜的是我们。

 

6:赤壁之战,曹操的部队在数量上有绝对的优势,但是由于他中了对方的火攻计,结果一败涂地。

 

7:我们学过的陈涉吴广起义也是一样,起义军的装备虽然不好,但由于他们反对暴秦,是正义的,所以他们的起义能够成功。

 

8:所以我们以后一定不能支持那些不正义的战争,比如美国入侵伊拉克。

 

9:我们还要向曹刿学习,多用计谋,不能蛮干。

 

:大家归纳得非常好。看来,学习了《曹刿论战》,我们的最大收获就应该是认识到战争的内涵。我们身边虽然没有战争,但我们无法避免矛盾与冲突,面对它们,我们要像课文中说的一样。第一,我们是不是有理的一方;第二,我们要多开动脑筋想办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生活中的胜利者。下课后,请大家再收集相关战争的资料,补充到自己的摘抄本上。

 

3.教学反思

 

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真正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文的朗读、翻译和分析基本上都是由学生完成的,教师只是做了相应的一点点拨,充分地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没有采用逐句翻译的传统方式,而是采用朗读、表演等形式从整体上去把握课文。这样做,不但可以消除学生机械翻译的枯燥感,还能让学生从课文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思想教育应该贯穿始终。如果不能透过故事看到其中的本质,学习这篇课文的意义就少了一半。学习了这篇课文,学生能够从中初步认识到战争的本质,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正确面对矛盾冲突,对学生很有帮助。

 

学习语文知识绝不能仅限于课文,课文只是一个例子。学习了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在相关文章中运用,这样才能做到举一反三。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培养这种习惯,如果学生的条件有限,老师也要尽可能地给他们提供帮助,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这也正是新教材新课程强调的。

 

4.专家点评

 

本课的教学效果可以说是令人满意的。自主、合作、探究三大学习方式,始终贯穿整堂课。其中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避免了 “公式化”、“概念化”的语言讲解,把知识交给学生自己去探究,一叶知秋,引导学生探求了事物的规律,学生在提问过程中不断地产生新的问题,一环扣一环,从中也把课文的内容理解了。教师引导学生不仅仅是单向的分析,而且是双向的分析。从文言文教学来看,往往字词句的讲析比较认真,而课文内容的分析则比较马虎。此课分析却相当细腻,教师不因为这是一篇文言文而淡化分析,也不因其只有220来字而轻率处理。给学生贯注一个意识:在阅读中,要善于从多角度、多侧面,善于从不同的视点来分析阅读内容,从而获得对知识的全面的辨证的理解。课堂不仅教给学生一定的语文知识,还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

2010-12-13  人教网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