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罐和铁罐视频:青基中标后的感受与体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6:39:48
青基中标后的感受与体会 
收到科研秘书的邮件,青基已经中标,高兴中。首先感谢国家,感谢政府,感谢党,感谢基金委,感谢各位领导(不说这些会出问题的,你懂的)。感谢上苍的眷顾,感谢实验室课题组的各位兄弟姐妹,感谢小木虫坛子里的各位虫虫们这些天的最新消息。由于我是新虫,初来乍到,注册才不到一周,没多少金币,都散了吧,以表心意。主要想掰一掰中标后的一些个人想法,虽然不如金币实在,但希望能对虫子们有些帮助。文章有点长,你若觉得讲的有理,你就姑且看完,你若觉得我讲的不对,拍砖时候也请手下留情,我是新来的虫虫,也不要人肉我是哪里的。此外由于学科的不同,研究方向的不同,一些经验想法也未必适合每个人。
     先掰一掰申请的背景,本人985学校工科博士毕业,留校,青椒(讲师)。进入课题组,各位师兄师姐们都是小牛人,都有基金支持,就我一个穷光蛋,虽说发文章的版面费,实验材料等这些师兄师姐们都会帮衬支持的(在此,再次谢谢他们),但时间久了也总归是不好意思。相信坛子里有些虫虫也是同样的情况,说一起进来的都中了,就自己没中,我很能理解他们的心情,因为我体验过同样的心情。那种压力,不仅仅是经费上的压力,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压力,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这种压力如影随行,象空气一样时时刻刻包围着你,很难受。国家基金是为数不多的救命稻草,“成者王,败者寇”,虽然我们搞科研的人不应该这么功利,但是领导们就是拿科研经费做指标,他们也没办法,从学校开始上头一层压一层,每次开会都是强调科研经费多少多少。放眼看去,现在的高校都是重科研,轻教学,严格说应该是重科研经费,只要你能拿到经费,管你怎么来的,管你拿到之后怎么做,你就是好样的。我不是什么牛人,只是草根一个,要说我对基金申请也很功利,除了在此发发牢骚之外,我也只能顺应这个环境,毕竟还要混口饭吃。我们这边其他大多数项目的申报还是限项申报的,就是给你学校多少申请的名额,学校再分到学院多少个名额申报,这样一来,要申请什么项目一般要先在学院内部先答辩,先PK一番才有资格申请。对我们这样初出茅庐的小青椒而言,研究基础肯定不如那些资深教授,失败了,也是输的心服口服。所以如此一来,能够自由申请的国家基金几乎就是唯一的救命稻草了。可惜周期太长,一年一次,机会太少,20%的中标率。今年是第二次申请,第一次申请时候,因为临时更换研究方向和内容,写了个自己都不满意的本本,属于“打酱油”探路性质等待专家修改意见,这次申请根据专家的修改意见认真调整过,并做了一些研究基础,给师兄师姐们都看过,评价还不错,我自己也觉得有信心。7月中旬有渠道的人就知道了会评后的结果,可惜我没渠道,只能干等,到了8月中旬,差不多是最后放榜的日子了,也没有得到任何的消息,也不知道去哪里打听基金的动态。有一天上google搜索基金消息时才无意中发现小木虫,那时才注册了个帐号,小木虫坛子确实人气很旺,虫虫们都是志同道合等待消息的申请者,所以消息也很灵通。到了17号开始,坛子里更是一股热潮,一波接一波,我也开始不淡定了,而且很不淡定,几乎做不了什么事情,简直就是寝食难安。坛子里的虫虫们可能都知道17号开始“船时”通知,接下去就是那个“复审”通知公布了又撤了,然后就是19日上午的内部查询,后又不能查,下午快下班时候才发正式公告,最后才是通知发放到各个依托单位。至此坛子里才稍微安静一些,接着没多久就是新一拨的成功者发金币和失败者求安慰的帖子,总之放榜了揭晓了,有结果了,从小木虫坛子里面得到的消息果然是最快的第一手消息。回头看我们学校,奇怪,静悄悄的,没有任何动静,网页上没有,BBS上没有,QQ群中也没有任何消息,而且没有任何人讨论这个事情,难道大家都很淡定,还是都已经事先得知消息。最后我实在忍不住了,因为已经过了下班时间,只能发了邮件。晚上得到回信,说是清单已经通知到各个学院,明天可以到各个学院去查,而且那老师很热情很能体谅我们焦急等待的心情,答应帮我查。但那时候我又犹豫了,我担心着万一查到是失败了怎么办。说起来人真的是很矛盾的,一方面又想着早点知道结果,另一方面又害怕失败的打击,又退缩了,印象中好像心理学上有个专门的名词解释这种现象,不是搞这行的,不做深究。就这么忐忑忐忑的过了一个晚上,辗转难眠,什么也做不了,下载个片子看也没看进去,也不知道几点,总算睡着了。今早(20日)一起床,先开机,收邮件,因为坛子里有虫虫说中标的邮件是0点开始机器发送的,虽说我有点不信,但是这时候的心情,大家都能理解吧,任何的小道消息风吹草动都会让人信以为真的。说实话,我还不敢直接收邮件,我先是邮箱“远程管理”,先看看是否有邮件,看到了,标题为“2011国基清单”,我想可能有希望,又一想,可能这个是群发邮件吧让全部的老师都收到而已,不管怎样,结果就在眼前。调整好心情,收邮件,第一眼看到邮件内容“祝贺…”,再看附件清单,有自己的名字,心中的石头总算落地了。高兴的心情同大多数人一样,在此不表。写完这些,自己再回头看看过程,觉得自己太在乎这个结果了,太不淡定,太急躁,太功利,这样不好。虽然一再告诫自己不要太在乎结果,应该努力认真扎实的去研究,告诫自己要淡定,告诫自己要宁静要平和不要浮躁,但,但我还是无法做到。写下这些文字算是对这些天焦急心情的一种纪念吧,今后也用来提醒自己遇事还是要淡定,要“泰山崩于前而不改色”,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吧。
      无关的事情说了这么多,现在掰一掰我对基金公平性的看法。其实也不是什么新观点,同大多数人一样,我还是认为国基是相对而言比较公平的一个。百分百的公平不可能,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我就听传言说有人可以弄到5个函评专家名单,剩下的事情你懂的。坛子里一位高人的帖子里说的好,就算有10%的不公平,你为什么要想尽方法往里面钻呢?为什么不做那90%公平里面的佼佼者呢?而且,我觉得函评专家提出的意见还是很到位、很中肯的,你把这些都完善了,把本本写的滴水不漏,等你觉得函评专家提出的意见你不接受的时候,再来考虑公平不公平吧。再退一万步来说,即便这里面是有内幕有关系,那又怎么样?你不交本本么?不交一点希望都没有,交了本本,先做“分母”,多做几次,多完善几次,就慢慢爬上去变成了“分子”。写的本本很烂很垃圾,连自己都不满意,那不正好给专家揪住你这个“小辫子”,正好有藉口把你搞下去,所以无论如何,不管怎样,先把本本写好。
     下面掰一掰申请过程中我觉得需要注意的一些地方吧,坛子里的高人很多,我在这里讲这些,有点班门弄斧的感觉,而且各个学科各个方向未必相同,我也不是函评专家,仅仅申请过两次,这里不敢太过造次,所以谈不上经验,仅说我个人想法,供各个虫虫参考而已。
    首先要重视和发挥团队的力量,团队合作实验和科研的重要性在此就不多说了,这里仅仅掰一掰团队在写本本过程中的作用。很庆幸我能够在这样的一个团队中工作,中标过的师兄师姐们是真诚的帮助我,能够把中标的本本供我参考,虽然研究内容不同,但是大方向都差不多,看看人家中标的本本,会很有收获,知道怎么去写,要把握哪些内容。其次,在自己完善本本之后,给过来人审核审核,他们也会给你不少有用的建议和意见,因为毕竟一个人的思路有限,有时候容易进入死胡同。最后关键要讲一下,我们的老板专门集中时间让课题组的所有成员讨论申请书,每个人的本本用投影仪投影到大屏幕上,逐字逐句的过,我认为,这样的效果很好。因为人多了,容易形成讨论,有讨论的气氛,就容易有思路和创新,因为很多时候你的本本通过邮件请教某些大牛修改审核,毕竟大家都很忙,而且不是自己的本本,不大可能逐字逐句的过,而且有时候他的意见仅仅是他个人的。但是如果有几个人一起看,某个人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就可能会引起共鸣或反驳,大家都会乐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讨论的过程中就肯定会有所收获。坛子里的虫虫们,你们若有一个好的团队,若有条件,明年申请时不妨试试,应该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其次,写本本的过程中,要重视“科学问题”的凝练。我老板(导师)、学院科研副院长在给我们指导的时候一再强调这个问题,在坛子里的不少函评专家也多次强调这个问题。《科学通报》2006年发表了一篇“从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看科学问题的凝练”,是基金委生命科学学部的专家写的,看完之后很有收获,虫虫们一定要重视这个问题,强烈推荐虫虫们一定要去认真研读一下这篇文章。我又仔细研究了师兄师姐们中标的本本,确实,他们提出的科学问题很到位。这里再多掰一掰我个人对“科学问题”的理解,不对之处,欢迎讨论,以免贻误后人。自然科学基金同其他基金不同,肯定是对“科学”问题进行研究,而不是其他技术问题。这里我想就我个人观点再掰一掰“科学问题”同“技术问题”的区别,因为很多人容易把这两个混为一谈。你有好的基础,好的项目,很好的应用前景,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甚至很好的商业价值,这些都不属于“科学问题”,你拿这个项目去申请“科技计划”或许很好,去申请“产学研”资助也或许很好,但是如果直接拿来申请“自然科学基金”或许要做一定的调整和修改。譬如研究成某项技术能够大幅度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提高产量,就我个人观点,这属于“技术问题”的范围,若能研究出这个技术为什么能提高产量,同提高质量之间有何关系,有哪些因素影响质量的提高,机理如何等,这或许更加的靠近“科学问题”的范畴吧。总之,大家都认为这个问题很重要,那究竟如何凝练到位,这就看各位的本事了。
      第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把握。本本都要求要有创新,而且创新是最重要的因素,但是说实话,哪来那么多的创新,我们的创新是本质上的根本创新还是小创新。我们也知道本本都是送到“小同行”手里函评的,“小同行”整天研究这个,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因此,多少不可避免的会存在“轻估”的现象。尤其是当你把研究方法写的很详细很实在的时候,可能那点小创新就根本算不上什么了,可能就象一层纸张似的,一捅就破,说穿了就没啥值钱的了。但是呢,写的时候也不能写的太虚,否则专家会认为你的方法不到位,仅仅有想法,没有具体实现的过程。这是个“度”的问题,如何把握这个“度”,既不能太“实在”也不能太“虚幻”,这也就是需要个人各自的创作了,要靠个人的经验或者让过来人指点指点吧。在此我只能提醒各位虫虫,这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四,本本中,细节问题的把握。本本中最重要的是创新,研究内容、方法,除此之外一些小小的很细节的内容也不可忽视。成功的本本是若干个因素的“布尔与”运算而得到的,每个因素都要为1,有一个为0,就失败了。这里所说的细节或许不会影响到最终的结果,但是如果做的好的话,或许能增加一下印象分。首先是本本中排版方式,字体、字号、行间距、段间距、黑体、着重斜体等都需要注意。好的本本,有图有表,文字安排的很好,不说内容如何,仅仅一眼,就让人觉得舒服、清爽,让人可以感觉得到写本本人的态度认真和严谨的科研精神。试想,一个函评专家十来份本本,每份都是二三十页,你搞了个5号字体,全部是字,密密麻麻,看的不火大才怪。其次是研究方法中最好增加一个技术路线图,用什么样的框,直角还是圆角,实线还是虚线,间距如何,自己都慢慢一一去调整,最终做出来的效果,你说不出来哪里好,但是整体上美观大方、赏心悦目、心旷神怡,这就对了。我这次写这个本本时候,就这个技术路线图折腾了我整整两天。最后就是若你的老板是大牛,或者是圈内有很好的人脉关系,不妨在你的个人简历中写上这么一句:“师从***教授”,因为人嘛,总是有感情的,说不准,你的本本送到了某个同你老板关系好的函评专家的手上,希望他(她)能看在老板的面子上手下留那么小小的一点点的情份,或许就够了。这些都是不影响大局的细节问题,关键还是本本的研究内容和方法要靠谱,不过这些细节问题多少注意一下的为好,总归不是坏事。
      最后掰一掰拿到基金的感受。上午时的喜悦已经逐渐退去,突然想到“一将功成万骨枯”这句诗,或许是基金申请很好的写照。20%的中标率,意味着一份成功的本本后面躺着4份失败的本本,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无声的战场上,你PK掉了4个同仁,其实是一场很惨烈的厮杀。或许我们成功的人们应该感谢那些未中标的同仁们,他们未必比我们差,但是是他们成为了分母,我们才可能成为分子。没拿到基金,你吃喝玩乐荒废时光是你自己的事情,但拿到了基金,肩上的担子应该更重一些,是国家对你的信任,你用的是国家的资源,更应该要认真去完成既定的目标,为了几年后验收的考核,也为了自己内心深处那份不变的理想。失败的虫虫们,我理解你们的心情,看过坛子里的那篇“喝过那瓶黄酒,来年还是个申请人”,我有些动容,竟然是热泪盈眶。不要紧,20%的中标率,也意味着平均申请5年才有结果,听听刘欢的“从头再来”吧,“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心若不在了,梦也不在,白送给你个基金也是浪费国家资源。科研很难做,高校的青椒们压力很大,既要教学又要科研,还要兼顾家庭,不容易啊,申请个基金还争个“头破血流”,慢慢熬吧,那些资深教授们当年也是这么过来的。我相信现在我们这些青椒们已经成为或逐渐成为中国科研的中坚力量,再过5年,10年,20年,今天这些面对种种压力的青椒们、虫虫们一定是中国科研的脊梁。我们在抱怨这个社会太浮躁,周围的环境太浮躁,其实是我们的内心太浮躁,我们不能安静的以平和的心态去做学问,我们很多时候的不快乐是因为我们想要的太多,基金仅仅是工作中的一部分,工作也仅仅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很喜欢坛子里一位留美GG的收获总结,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3484708,这几天等待过程中心烦的时候总会去读读他的文字。借用他的文字来结束我的体会,你我共勉吧。
“其实,生活不是要我们急匆匆的迎上去,而是静静坐下来。只有静静坐下来,才会有云淡风轻的注视和凝望,才会有可触可感的深邃,才会有静静的陪伴和守候。”

                                                                   
                                                     —— 写于青基中标后(2011.8.20)
                                                                  by 乖乖的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