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的主要化学成分:小依依:生命的力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6:40:30



小丫头也是个爱美的女孩,戴上婶婶买的头箍和眼镜框(因为她老爱抢叔叔的眼镜玩),卖弄了好一会儿。

每个难眠之夜是大家的祝福和鼓励让我和家人更坚强地面对不幸,更乐观地面对将来。更勇敢地面对生活!1天后宝贝就要手术了。要努力!!!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宝贝很想出去接触阳光,接触热闹的人群;外面的世界很无奈!不过外面的世界依然充满爱,希望你长大后内心也充满爱,不应有恨!
小依依:
将近一个月,小依依的叔叔昨天一个人去哥嫂出事故的地方坐了会儿,“也许是稍微放下点儿心了。才敢去那里和他们讲讲。”
将近一个月,当小依依要离开温州市附属第二医院的ICU病房时,我们才敢把这些天追踪采访到的小依依的故事讲给读者听,因为知道:明天,她会含着泪微笑。明天,她定能奔跑!
“依依出生时身子很弱,哥哥取名字时征求我的意见,我说就叫唯依,取之谐音‘唯一’。哥觉得不够文气,他也算半个文人吧,就取了项炜伊这个名字,确实文雅很多。我觉得伊这个字总带着伤感的气息,就一直用依依这个我习惯了的小名。”在名为“小炜伊”的微博上,叔叔始终称这个小女孩为依依。
下周,爱美的小丫头项炜伊,将要离开温州,她人生中的第一次上海之行,是为了赶往华山医院为她设置的那个病房。
经过整整五次手术,这个两岁零八个月的女孩,终于保住了受损严重的左腿。在华山医院这个新“战场”,她将开始接受全新的神经功能恢复和康复治疗,腿部有可能得到更好的恢复。
这个看似孱弱的幼小生命,在列车倾覆后,一个人同死神搏斗了20个小时,在散落的碎片中脱险。
这个名字文气的小女孩,更在一双双大手的托护下,努力同坏死的肌肉一寸寸争夺阵地,一点点储存生的希望。
楔子
夏季的南方小城温州,常常浸泡在如珠帘的暴雨中。
2011年7月23日,又是雷雨交加的“坏天气”。
刚过两岁半的女孩项炜伊来说,那天本是个好日子。在杭州的外婆家做了一次短暂而快乐的探亲之旅后,她正跟随爸爸妈妈,踏上D3115次动车的铁轨,在返回温州的途中。妈妈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心情奇佳的她,显然有点淘气。19时17分,妈妈施李红在“一一成长回忆录”里感叹:“人小脾气大,小宝贝,你什么时候才能长大懂事啊。”
在时空交错的片刻,没有人知道,快乐的终点就在转角处,那么远,那么近。
妈妈的抱怨,对“小宝贝”来说是一曲绝响。
20时38分,从北京发往福州的D301次动车,在驶到鹿城区黄龙街道双岙村的下岙路高架桥时,撞向了在此暂时停靠的D3115次动车。
小依依一家,就在D3115次列车的第16节车厢。
悲剧中没有旁观者。
村民、武警、消防、医院……各种力量自发组成一条绿色生命救援线,去和时间赛跑,直到从死神的关卡中把小依依拉回。
生的起点
“那一泡尿,尿湿了我的手,却暖了我的心。”
鹿城消防大队勤奋路中队指导员
姜建序
7月24日16时,37摄氏度高温,下岙的铁路高架桥,现场救援已经进行了20个小时。
从一开始,这就是一场艰难的战役。
漆黑的夜色下没有光源,停在周边的私家车甚至摩托车,都主动打开车灯照明。侧翻的车厢门踹不开,货车司机刘磊就和村民一起,从破碎的窗户中钻进去。高架桥上的破损车厢够不着,救援官兵便背负着20多公斤重的破拆工具等,翻越湿滑的山路,开掘出一条“通途”,再用破拆工具一点点地撬动车皮。垂直插入地面、“峭壁式”的第4节车厢太险峻,救援官兵或充当人墙,一个架着一个,或通过原走道扶手,向上攀爬。
“一个个生的希望从车厢里抬出,一位官兵因为体力严重透支而晕倒。”现场的记者看到。
时针指到17时。鹿城消防大队勤奋路中队指导员姜建序仍然在D3115变形的16节车厢中,坚持寻找生还的希望。在此之前,他和战友们已经抬出了12个人,无一生还。
突然,在一堆车体碎片的掩埋下,姜建序看到一双小脚,还有一只小手。“是一个俯身倒在废墟中的孩子。就在我试图清理孩子旁边的碎片时,惊奇的一幕出现了,那只小手竟然动了一下。”就这么一下,让姜建序意识到,孩子可能还活着。
这就是小依依的小手。当时,她躺在一截不锈钢管下的狭小空间内,背上被重重的碎片压着。
姜建序和其他几名队员,小心翼翼地用双手刨着碎片。“孩子脚在外面,还在流血。我一只手先抓住了她的脚,随后将另一只手,伸到她身体下方,打算把她先托起来,再抱出来。就在这时,我突然感觉手上一阵‘暖流’。孩子尿尿了。我心里的一块大石头也落地了。”姜建序事后和战友开玩笑,“那一泡尿,尿湿了我的手,却暖了我的心”。
生的渴望
“当我要抽回皮条时,小女孩竟然紧紧地咬住不肯松口。这分明就是一个孩子对生的渴求啊。”
南京军区解放军118医院护士徐慧
后来,她才知道,那个小女孩叫依依。
23日晚上10时,得知下岙段发生重大事故后,以综合科主任罗兴华为领队,118医院迅速派出应急医疗队,到达事故现场,抢在第一时间救人。
24日17时,在坚守了18个小时后,刚从高架桥上保健巡护回到帐篷内休息的罗兴华,听到隔壁指挥中心的通话机中传来“还有一名女孩可能活着”的消息。于是,带着担架和救护人员,医疗队再次冲向铁轨。
“我这辈子从来没跑过那么快,只有出气,没有进气。”护士徐慧如此形容自己百米冲刺的速度。
17时17分,小依依被放上了担架,现场响起一片掌声和加油声。
在车厢里困了20个小时,又经历了白天的暴晒,小生命“脉搏非常微弱,浑身泥土、沾满血迹、脸色苍白,左下肢一片青紫,脱水严重,而且情绪中还夹杂着一点儿烦躁。”罗兴华给依依做了简单检查,确认除左下肢因严重挤压后伤口出血外,头部和重要脏器并无严重损伤。
迅速包扎后,四名医疗人员、八只大手,抬着担架向救护车移动,其中一位战士脱掉身上的迷彩服盖在了小女孩的身上,光着上身前行,护士徐慧则在一旁轻轻扶着氧气瓶。通过60度坡度的救援通道时,为了保持平衡,前面的战士拼命将担架举过了头顶,后面的罗兴华则弯腰撑着前行。
上了救护车后,小依依慢慢醒了过来。为了不让她再睡着,徐慧一遍遍地和她说话:“宝宝不怕,叔叔阿姨就在你身边。”“宝宝,你要坚强哦。”“宝宝乖,宝宝最乖了,回头阿姨给你买‘歪歪’。”这位5岁孩子的妈妈,用呼唤儿子的方式来呼唤依依。
“慢慢地,小女孩好像听懂了我的话,还轻轻地喊渴。于是,我用输液皮条把葡萄糖滴入她的嘴巴。可因为她脱水严重,不适合喝太多,滴了一小会儿,我就想把皮条抽回来,可她竟然紧紧地咬住不肯松口。”虚弱的身体此时还能爆发出如此的力量,让徐慧既惊讶又心疼,也让她至今忘不了欠的那瓶“歪歪”。“我答应她的,等依依好起来,一定要给她买。”
生命的力量
生的企盼
“老奶奶的孙子也是早产儿,她亲自去山上的庙里求了支平安符。现在转送给依依,希望她也平安多福。”
温州医学院志愿者柯秀荣
“请大家保持安静,里面是我们的小依依。大家在进入病房前请洗手、消毒,防止对依依形成交叉感染。”
进入温州市附属第二医院1号楼4层的ICU重症病房,在第一间监护室门口,每个人都能看到上面的这张告示。
7月24日晚上8时,在解放军118医院接受了抢救手术后,小依依被送往温州市附属第二医院。为了更好地照顾依依的病情,讨论室临时被改装成专属病房。直到转院到上海华山医院前,小依依就一直呆在ICU里。
1号楼4层的ICU重症病房外,有一道大门,门外是大约八平方米面积的过道,过道外连着楼梯。夏日的午后,因为空气热不透风,又没有空调,窄小的过道成了一个“大蒸笼”。
可在小依依被送往ICU后,它却成了人们的“希望之门”。
“这是整个医院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之一,可也是最牵动人心的地方。”温州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大三学生柯秀荣,在事故后主动申请,成为温州附二医院的一名志愿者。他被分配到的第一周的工作,就是在ICU病房外看守,和亲属们沟通。
柯秀荣做得最多的工作,就是替从各地赶来看望依依的好心人,转交祝福的礼物。“东西太多了,有一束束包装好的鲜花,有亲手折叠的彩色纸鹤,有小朋友珍藏多年的贴身玩具,有各种童话书……没两天,小依依的病房里就堆不下了。”
最让柯秀荣动容的,就是一位从福建赶来的满头白发的老奶奶,把当年替孙子从庙里求来的平安符,挂到小依依的病房。“和依依一样,老奶奶的孙子也是早产儿,生下来身子就很弱。为了保佑孙子健康,她亲自去山上的庙里求了支平安符。现在从家里取下来转送给依依,是希望她也平安多福。”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体验死亡和眼泪,这位刚满20周岁的男孩,真切体会到生命的重量和父母的奉献。
生的热情
“第一次看到小依依,小小的一张脸上,满是伤口,戴着吸氧面罩,发声也含糊不清,看着很让人心疼。”
小依依父亲的学生陈许艳
在附二医院的一批志愿者中,有一个女孩很特殊,她就是温州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康复治疗学大三学生——陈许艳。
这位圆圆脸蛋、皮肤白皙、每天戴着红色志愿者帽子的女孩,“完全是冲着小依依去的”,而她的红色鸭舌帽,也成了依依百看不厌的东西。
7月24日早上6点,陈许艳主动从家里跑到了温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帮着护士在现场照顾伤患。因为走得太急,她连家里的大门都没有关好。“我们平时也都有去福利院做义工,所以听到有事故,第一反应就是去做点什么。”
当天晚上,听说最后获救的女孩是小依依,是自己崇拜的高中语文老师——项余岸老师的女儿后,她就找到辅导员,提出要照顾依依,做她的对接志愿者。“虽然项老师不帅、1米7不到,可很有人格魅力。即便没有听过他的课,也丝毫不减大家伙儿对他的喜爱。”
也因此,陈许艳有“特权”进入ICU病房看望小依依,和她的家人一起见证小生命一点点儿好转:
7月25日,在重症病房里,“第一次看到小依依,小小的一张脸上,满是伤口,戴着吸氧面罩,发声也含糊不清,看着很让人心疼。”对记者回忆起第一次见面,陈许艳的眼圈一下红了。
7月30日,转到特护病房后,小依依脸上的伤口已经开始结痂,只有些轻微的痕迹,而且还会和奶奶要葡萄吃。“当护士阿姨夸奖她‘依依最乖’时,她呵呵地笑了,伸出手自己把葡萄给吃了。”
而小依依每次看到陈许艳,都会盯着她头上那个志愿者鸭舌帽看个不停,“估计是因为红颜色的关系,小孩都喜欢鲜艳的颜色。”
现在,她已经成为“依依”知心人:小依依最喜欢的漫画人物是巧虎;最依赖的人是奶奶;最爱折的动物是纸鹤……各种依依的爱好不假思索,信手拈来。
生的好转
“除了身体状况的好转,更可喜的是,小依依比刚到附二医院时要开朗许多。”
特护员林晓敏
有一个老虎造型的男孩子,他擅长踢足球,爱吃甜甜圈,害怕打雷和青椒。他的生日是5月5日。他就是日本一部动画片里的主人公——巧虎,也是小依依最喜欢的漫画人物。
“我们把‘巧虎’的动漫拷到电脑上,每天在病房里,都会陪依依看‘巧虎’的VCD,玩‘巧虎’玩具,讲各种童话故事。依依是个有点任性的姑娘,可大家对她比对自己的孩子还耐心。”特护员之一的林晓敏,近一个月常常不能陪着自己三岁的女儿入睡。为了给予依依最好的照顾,附二医院特别安排了三位特护护士,昼夜不休地照顾依依。
在林晓敏的眼里,“除了身体状况的好转,更可喜的是,小依依比刚到附二医院时要开朗许多”:听到《三个小矮人》的故事里,坏继母说谎嘴巴里跳出癞蛤蟆时,她会开心地叫“青蛙、青蛙”;被奖励贴贴纸或者被表扬“很棒”时都会开心地笑,可爱的笑容暖人心窝儿;心情好时还会和大伙一起拍照片,摆弄医生护士的胸牌。
“刚从118医院转来的时候,小依依整个人都很惊恐,惧怕人,话都不敢说,晚上睡觉也是高度警觉,睡一会儿哭一会儿,必须有人守在病房里。”
只不过,对于小依依偶尔提出的“要出去滑滑梯”的要求,林晓敏总得想着法儿岔开。
其实,惊恐,是ICU重症室所有医护人员对小依依最初的印象。
7月25日晚上8点,附二医院ICU主任潘国松见到刚从118医院转来的小依依,“满脸都是泥巴,血液里的钾含量比正常人高,左下肢肌肉被严重挤压,还伴有肾功能衰竭的迹象。而且,最明显的,双眼里满是惊恐,没有安全感。”
小依依的专职医生叶璟也告诉记者,情感沟通是小依依刚入院时的难题。这位身材娇小、一头利落短发的女医生,在小依依转院前,每天都会在病房中出现多次,定时查看她的状况,有时下班后还会多呆一会儿,陪她说说话、玩一玩。“小依依没了父母,很可怜,就希望她能尽快好起来。”
记者手记
七天的时间,去了解一个住在重症病房两岁零八个月的女孩,这在我的采访生涯中,尚属第一次。
这七天里,我是一个特殊的记录者,替躺在病床上的小依依记录下病房外的一幕一幕。
我看见了,从监护室里掩面而出的奶奶。因为不能在孙女面前流露出无助和悲伤,老人只能隐忍着离开病房,我感受到了她内心极力压抑着的痛楚。
我看见了,一整天无怨守在ICU的志愿者。她们一会儿给病人让座,一会儿给伤心的父母送饭,我听到他们血管里爱在奔腾。
我看见了,每天早上7时从病房出来的特护。因为一夜未眠,双眼充满疲惫,可在转身面对依依时,又换上最灿烂的微笑,我触摸到了医者仁心的品格。
我也曾和小依依只有一门之隔。我不仅听到过她撕心裂肺的哭声,更听到了她无邪的笑声,令我体会到生命所能迸发出的力量。
我们没有叮当猫的“时光机器”,让时针重回7月23日20时38分,让悲剧停止。可是,我们有力量让悲剧不再延续,让小依依和所有像依依一样的孩子,忘记苦难,甚至忘记曾被这么多人关怀,在纯净欢乐的世界长大。
希望若干年后的有一天,我能有机会把我所看到的告诉她:孩子,我们都应该学会含着泪微笑。心中充满了爱,明天,你定能奔跑!   J201
放大缩小默认朗读
北京日报报业集团简介 |“京报网”简介 |新闻发展总公司 |新闻人才中心 |北京日报广告 |北京晚报广告 |京报网广告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技术支持: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