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材料的分类:王则柯:课堂开放的理想与现实(南方都市报 2007-11-17)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3:57:38
课堂开放的理想与现实   2007-11-17 10:12:27  来源: 南方都市报   作者: 王则柯

  

  在大学讲课,偶尔有人打电话来问是否可以旁听,我总是回答:“如果后面还有位置,可以进来旁听。”偶尔我还会多说一句:“我理解的大学课堂,是开放的课堂。不必特别征求我同意。”这里我用了两个“偶尔”,确实都是实情。我之所以有这样的反应,说是出于大学精神的熏陶,也不为过,虽然我们离开前辈那些作为大学精神载体的人物,已经非常遥远。不过即使崇尚大学课堂开放,我对于正式修课的学生和名单以外旁听的学生,也做不到“有教无类”,并且在座位无多的时候,“课堂开放”精神的物化,也只好让一让。

  比如有一次,我们请来邹恒甫教授介绍的一位博士,给我负责的本科双学位班的同学讲授宏观经济学。我走到教室,发现一些去得比较早的研究生,已经占据了前排最好的位置。我马上向大家说明,这门课是为双学位班的同学开设的,其他同学要听的话,我们欢迎,但必须保证最好的位置留给双学位班的同学。结果“令行禁止”,大家非常配合,研究生们马上疏散到了后面。

  我们做事情,不仅要看是否需要,尤其要看是否可能。“有教无类”的理想也许是很好的,但是资源有限,我们也就不必因为做不到“有教无类”而耿耿于怀。如果读者对于现在大学里面认真教书的先生们的工作量有所了解,一定同意我的这个看法。工作量已经很大了,自然首先要善待在册的学生。教师的敬业精神,就体现在这里。进一步,如果要求旁听的人很多,教室挤不下来,那么“课堂开放”的理想也只好暂付阙如。不见得“胸怀开阔”得容忍不在名册的学生和居民把教室的大部分位置占了,才能够体现“大学的包容”吧?

  最近,因为北大宣布将对进入教学楼的人员抽查学生证件,就引发了广泛的批评。我看到的有《大学应有靠近民众的胸怀》和《到北大旁听已是逝去的传统》等几种。有评论说,“任何一种政策或措施的出台,都必然源于某种现实的困境。”是不是“任何一种”政策或措施的出台都必然源于某种现实的困境,我不敢说,但是北大宣布将对进入教学楼的人员抽查学生证件,恐怕真是源于某种“现实的困境”。

  记得在阅读民国年代一些大师的故事的时候,曾经发现许多耳熟能详的学者,虽然学科不同,却原来相互都是密友甚至亲戚,感叹那个时候学者圈子之“紧致”。那时候全国每年招收的大学生,恐怕也就数以千计吧。现在可好,每年的大学新生,数以百万计,差了整整三个数量级啊!过去容易办到的一些事情,现在没有办法办哪!

  资源的约束,是最权威的约束。当环境已经改变,人们的做法也要随之改变,不能墨守成规。注意这里我不敢说墨守陈规。慈善组织向长者派发善米,精明的商户让利促销,民间人士召集元宵灯会,在过去差不多总是很好的事情,甚至可以作为祥和的标志,可是在现在,弄得不好就容易出问题,甚至可以闹出人命。漠视变化了的情况,漠视资源的权威约束,恐怕就食古不化了,只会把事情弄糟。

  在资源的严厉约束之下,文化和传统也只好受点委屈。樵夫猎人,都是文化乐意沉淀的传统职业,田园生活,诗情画意,多么令人向往。可是现在即使在环境保护得最好的发达国家,砍柴打猎如果不是完全禁止,也已经被限制得够呛。与其抱怨资源约束之下不能发扬这些传统,莫若正视现实,看看现在我们该怎么办,解决僧多粥少的问题,小心翼翼走出生态脆弱的险境。

  叹息人心不古,叹息得深沉感人,当然是可以的,所以《红楼梦》和《随风而去(乱世佳人)》成为最伟大的文学作品。但是生发开来,变成沾上“文化”和“传统”就不容更改或者变通,变成凡人事不古就要声讨批评,恐怕就有失偏颇了。

  有评论说,“大学,顾名思义当然是有容乃大,大门都应该朝所有的人开放,教学楼应该敞开胸怀欢迎人们来听课”。这些语句听起来慷慨激昂,但是只要现实地想象一下,就会发现这些语句展示的图景并不美妙,不知道把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放在什么地方。至于“大学”是否可以这样“顾名思义”,应该也可以商榷。

  有评论还说,“北大是用国家资源办的”,“理应属于所有中国人”,从而“挤占学校教学资源”说法“不知从何说起?”对此,我们也不敢苟同。的确,北大是“所有中国人”的北大,但是把这个概念具体物化为“所有中国人”都可以进入北大的课堂旁听,恐怕也不大妥当吧。至于因为是国家资源办的,就不存在资源被挤占的问题,这个逻辑怎么能够成立呢?古代的秦皇陵和当代的中小学,都是“国家资源办的”,更不用说那些实验室了,如果“所有中国人”都可以随意进去走走看看听听动动,将会是什么样子?

  世纪之交以来,“人文关怀”的旗帜猎猎作响,所向披靡。但是如果漠视资源约束和环境变迁,那样的“人文关怀”还是收敛一些好。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spqy/200711170259.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