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多少人:八年上unit10反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6:35:14
  八年级第十单元的话题是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smoothie? 语言目标只有几个很简单的句子:First, peel the bananas, then cup up the bananas, next put the banana and pour the yogurt into blender, finally turn on the blender. 本课要求学生通过香蕉奶昔的制作,实现如下教学目标:   1. 复习和区分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 2. 学会使用How many/How much 问句;3. 学会描述制作某个事物的过程和步骤;4. 学会使用first, then, next, finally 等叙述过程的词汇;5. 通过小组合作动手制作奶昔,培养学生用英语交际的能力。本课的教学目标并不难达到,学习过程本身也充满趣味性,原以为这一定是一堂成功的课,可变化比计划来得快。走进教室,学生处于异乎寻常的兴奋状态。这是自然的,我拎着的装有搅拌机,酸奶,香蕉等教具的大包鼓鼓囊囊地散发着神秘感,学生们带来的各种水果也刺激着他们的神经。看来,学生的兴趣已经被调动起来了,我正这么想着,却发现教室里个别学生已处于失控状态,抢别人水果吃,互相扔水果皮,站起来眺望我包里秘密,俨然是几个懵懂儿童。于是只好重申纪律,先稳定学生们的情绪。事先做好的香蕉奶昔被分装在几个小杯里。“Would you like to taste it? Come on, just try!” 煽动并未起到预期效果,台下的学生哄笑着,私语着,似乎在静观其变,有好事着甚至喊“老师,能喝不?不会有毒吧?”“Ok, I try it.” 于是我喝掉其中一杯,做出陶醉表情, “It’s so delicious!” 这时才有学生做出积极反应,尝试并给出“Good!” “Nice!” “I don’t like it.”等评价。无论如何,总算能让我引入正题了。正题是教授奶昔的制作过程并让学生学会英语描述这个过程。首先要教会学生blender, smoothie, yogurt 等必备名词及 peel, cut up, put…into…, pour, turn on 等动词及动词词组。我采取通过实物教学教名词,肢体语言教动词,通过制作过程巩固的方式教授,期望学生能通过耳濡目染,跟读掌握基础知识。然而,问题很快出现了。我所期望的小组合作制作食物及操练对话的过程基本上成了鸦雀无声的实验过程,偶尔的窃窃声也是不被允许的中文。学生们专注于食品的制作并不顾及英语的使用。学生这种仅凭兴趣舍本逐末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于是我提醒他们交谈,描述。但除了几个学生,开口者仍寥寥无几。我试着要求几位学生描述他们正在进行的动作,才发现真正的问题是他们根本没有掌握基础知识。于是,我只能打断他们,用实物和动作再一次强调词汇。但沉湎于操作的他们并不理会老师的担心,继续忙于手头的实验,不得已,我沉下脸来重申课堂纪律,学生们这才不情愿地回到学习中来。“真是失败”我暗自想,这样原本生动有趣的课弄成如此的气氛,更失败的事,有关于英语的知识学生们没掌握多少。用英语交际在这堂课上基本是一句空话。课后,我反思本课的失败之处,我甚至怀疑,假如采用传统教学法,不要学生带实物实验,只进行纯对话练习,或描述练习,是否学生的收获会更多一些,是否会学得更扎实一些。我请教了几位同行,就如何将学生的兴趣与英语学习很好的结合起来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同行给了我很好的建议。有些地方是完全可以改进的。如在教“cut up the bananas” 时,我一边切香蕉一边领学生读了三遍,事实上有的学生并未掌握。不妨将手中的物品交给可能没掌握的学生,让其一边做动作一边读,这样,动作和语言同时得到了巩固,印象就加深了,兴趣也更浓了。另外应该改进的地方是我给学生定的目标太高了。首先就要求学生完成所有的制作过程同时进行对话难度太大,应该将步骤进行分解,目标更容易实现,学生也更愿意参与。其三,在整个过程的操作中,我也应让学生明确,不但要比谁的食物做得好,更要看谁能对制作过程能予以清晰明确的阐述,可以请动手能力强的同学和英语表达能力强的同学首先做一个示范,这是因为学生和老师的示范起到的作用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竞争和艳羡心理,同龄人优秀的表演和示范是一种强烈的刺激与鼓励,是学生们try their best 的动力。新课程理念注重三个方面的内容:1.生活性(——回归生活,体现生活性,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 追求教学的真实性,淡化教学的纯艺术性追求,即教学语言滴水不漏;教学环节天衣无缝;细节处理独具匠心;时间安排精确无误;教学运行波澜壮阔。我们宁要有缺陷的真实,也不要虚假的完美。要回归生活,强调对话、交往、互动的生成性教学。 2.发展性——发展性教学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教学的根本任务。 一线教师要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反思原有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及造成的原因,积极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在理论上研究,在实践中探索,从根本上摒弃陈旧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构建新课程精神指导下的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强调课堂上师生互动,关注课堂中愉悦和谐的群体生活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新课程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教育专业工作者的要求,这就是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内容的研究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学校制度建设的参与者,校本课程的开发者。 3.生命性——生命化教学 要把教学提升到生命层次,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的一段生命历程,一种生命体验和感悟,这是新课程教学的最高境界。 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生命价值的体现。 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中做出过这样一连串的追问:“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振作?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以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否唤起他的力量?你能否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你能否觉察出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你能否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你能否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受关注?你能否使学生觉得你的精神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你能否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你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也许,还可以再列出一百个这样的问题,但却不可能穷尽一个真正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可能发生的一切。” 这不正是我们新课程苦苦探求的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吗? 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是全身心投入,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 生活性——体现了对学生的现实关怀——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活气息; 发展性——体现了对学生的未来关怀——让课堂教学以人的发展为本; 生命性——体现了对学生的终极关怀——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气息。 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就会使知识变得鲜活起来,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教育其实一件看似简单却有许多门道的事情,单就这一堂课,我相信还有更多更好的教授方法,希望能得到同行们的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