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吴起县跆拳道馆:对新闻发言人的理解不应偏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2:59:43
对新闻发言人的理解不应偏移 2011年08月19日 09:52:30    来源: 长江日报    

    近日,据铁道部透露,原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将赴波兰华沙担任铁路合作组织中方委员,不再担任原职。

    王勇平的离任也许并不让人感到意外,“奇迹”、“我反正信了”引发的公众强烈反弹,可以视为公众对其作为新闻发言人的履职表现的一种评判。

    王勇平离任的消息再次激起人们的热议。只是这次,舆论出现了一些分化。有一种声音认为,王勇平是现有新闻发言人制度困局下的“牺牲者”,王勇平的离任调岗被蒙上了一层悲情的色彩,甚至有网友力挺“平哥”,开始怀念他。

    王勇平作为个人,其职业生涯或者说个人事业发展遇到一些挫折,出现一些风波,他本人内心有些想法、怨气,很正常,他人对处于类似状况的个人有些感慨,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作为新闻发言人,承担一种公共角色,表现欠佳,以致公众对他的表现并不满意,那么对新闻发言人人选进行调整,就没有什么不妥的。你处于新闻发言人这个位置上,就应该拿出符合这个公共角色的表现,这对王勇平或者其他人,都是一样的。

    也有一种意见认为,一个部门的新闻发言人,必须代表所处部门的利益,他们功能有限,没办法,因此对王勇平的离任充满同情。作为新闻发言人,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公共事件,以什么样的方式表述、用哪一种态度作答,当然代表的是所处职能部门的相关态度。但这并不是说,代表相应部门作出回应抑或成功化解舆论危机,就称得上合格的发言人。

    从根本上说,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是为了及时回应公众关心的公共事宜,满足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因此,判断新闻发言人是否称职的标准,既不是其为本部门危机公关是否成功,是否最大程度维护了本部门的利益,也不是从其语言多么富于技巧、答问多么睿智等,而是能不能充分发挥公共角色,成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桥梁,向公众反馈情况,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必须承认,在现有环境下,更多的时候,照本宣科式的发布、被动地制式应答,往往成为不少新闻发言人的行为常态。相比之下,个性发言人极为难得。但与新闻发言人的公共性相比,个性如何倒在其次。

    有媒体回顾了近年来包括王勇平在内的多位个性发言人相继去职,一些意见进而提出寒蝉效应,担心后继者会更为出言谨慎、缩手缩脚。需要看到的是,相对于过去发言人怎么说都行,怎么不让人满意都还能继续干,部分新闻发言人的离任,可以说是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一种进步。新闻发言人总是容易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这是这一角色本身所决定的,不适应这种要求,并不是没有选择,这正如官员承受不了压力因而“抑郁”,那么就改革制度把那些能够承担压力、适应角色的人选拔上来。

    总之,需要在新闻发言人的公共角色和个人之间做出区分,并且要坚持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指向现代政治文明理念的制度设置不偏离。

    (文/付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