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e大调圆舞曲几级:谁最该反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17:06:55

饶毅落选院士谁最该反思?

2011年08月19日 10:20
来源:光明网

字号:T|T
1人参与1条评论打印转发

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增选,每两年进行一次。增选的含义很丰富,一是增加院士数量,二是在候选者名单里评选,三是每一轮评选结果都要公示。看来,谁被评选上还真的很费功夫。

8月17日,201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对外公布。同日,一篇“从今以后不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博客文章也见于网上,再度引发公众对院士话题的热议。博客作者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在中科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中出现过,但在中国科学院当天公布的初步候选人名单中落选。饶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早就预计到了这个结果”,“任何学生物的人都会知道原因”。(北京晨报 8月18日)

饶毅的落选,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不仅仅在于他“从今以后不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客文章的发布,更在于他的优秀。作为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兼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学术副所长的饶毅,2007年9月全职回国,放弃了已经加入的美国国籍,成为很有名气的“海归”派。

回国之前,他曾任美国西北大学Elsa Swanson讲席教授、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他负责研究神经发育的分子机理和社会行为的生物学基础,担任了多个国际学术杂志编委。在斯坦福、哈佛、麻省理工学院、东京大学等国际著名大学做学术报告。

回国之后,马上出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的饶毅,被认为是新时期归国潮中的代表性人物之一。舆论将他的回国与上世纪50年代钱学森、郭永怀的回国相提并论,因为他们都是在海外成名后,壮年归国效力的科学家,这份爱国情十分难得。

然而,对于这位神经生物学家,公众更熟悉的不是他研究的领域,而是他大胆、犀利的言论。2004年,在饶毅回国之前,他就在英国《自然》杂志上撰文,对中国政府的中长期科技规划表示关心,并直言不讳地提出了自己的批评和建议。

人们注意到,学术造诣深厚,又极富个性的饶毅,始终梦牵祖国的繁荣发展。他曾希望,本世纪的华人能创造一个“中国梦”,那就是全体华人,不分地域、国籍,集体努力建设一个群体幸福的中国,以中国的实践为世界提供新的模式。在这个前提下,希望有更多的人回国,失去的是以个人成功为标准的“美国梦”,获得的是以个人与群体共同幸福为自豪的“中国梦”。

在这个前提下,他希望归国者和国内的人成为同志,摒弃以关系为导向的旧习性,建立以事业为导向的新文化,携手并肩共同探索新道路。如果大家携手并肩,有可能以中国为基点推动人类进步。

饶毅曾说,我记得,文革末期,我生活的江西南昌连蔬菜都要定量,肉类已经极其缺乏多年,中秋月饼也要定量,每年春节才有按家庭人口供应的所谓“年货”,不过是目前的常见食品腐竹、香菇、木耳、冰糖等。通过中国人民30多年的努力,中国不仅远离经济崩溃的边缘,而且能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起飞。我相信,中国还能在其他方面取得了不起的成就。……

饶毅的希望,简直就是一个中国梦。他带着中国梦,致力于自己的神经生物学研究事业。对此,我们很钦佩。这样一位名副其实的科学家和爱国者落选了,实在可惜,或许是明珠暗投,或许是遗珠之漏。不管怎么说,都是一种遗憾,而且让本人很伤心,不再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了。

饶毅的落选,是否可以刺疼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增选机制,引发一场增选革命,尽可能地将那些富有成效的科学家评选上来,该是人们期盼的结果。人们不想,也不愿意看到这样的情景:“对于行内来说,都清楚中国生命科学这二十年的基本情况:国外做过博士、博士后,回国立即做正教授,再做一两篇Nature、Science、Cell,或者几篇同领域最好杂志的论文,就可以做院士。”“中国科学界浮躁是自然的,不浮躁倒奇怪:因为职称高,没有‘后顾之忧’,不怕评审,就热衷通过搞关系奔经费、而不是靠学术。中国生命科学界,90%以上的教授在90%以上时间不听学术报告。有些人(国内所谓做得好的人)不听国际重要科学家的报告,而为了当选院士的投票只听国内院士的报告,给现在的学生树立不良榜样。”

因此,饶毅的落选,需要反思。谁来反思呢?一言以蔽之,首先是那些投机钻营者需要反思,不老实做学问,靠跑关系、跑钱、跑场子当院士,岂能对得住“科学家”这几个字?最该落选的是这些人,而不是饶毅;其次是评审委员会成员需要反思,手中的那一票是否投准了,公正的分量能否让人们掂量出来,而不再成为人们指指点点的笑料?最该反思的是这些人,而不是饶毅。

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是我国科学界的大事,也是国家发展的大事。集结人才,发挥精英作用,不能没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增选。但愿能对得住所有候选人,让人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