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锦鸿:好风凭借力,扶摇上青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1:15:58
好风凭借力,扶摇上青天——浅谈语文教学中人格魅力的塑造阮美玲

【专题名称】中学语文教与学(初中读本)
【专 题 号】G311
【复印期号】2007年05期
【原文出处】《教学月刊:中学版》(杭州)2007年2上期第25~26页
【作者简介】阮美玲,椒江区三甲中学,浙江 台州 318014


    2004年某市的中考题有这样一幅漫画:一块大黑板上写着大大小小的“人格”两字,一个老师手拿教鞭指着黑板让学生认读,可学生扭着头,看也不看地回答说:“看不见!”这幅漫画深刻地讽刺了当前有些学生只重金钱而忽视人格的现状。确实近年来,由于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学生的道德品质出现了一些问题:自制力差,服务意识差,破坏公物,不尊重教师,语言粗野不文明,甚至出现打架斗殴、敲诈勒索等违法行为。
    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总目标首先提出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新教材“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这是一股教学改革的春风,如何凭借这股“好风”,将塑造学生人格魅力的风帆扶摇直上“青天”?语文教师责无旁贷,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深入发掘这一宝藏,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灵魂。努力消除可能制约他们未来发展的非智能隐患,预先为他们营造扶摇上青天的“好风凭借”。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育中塑造学生的人格魅力呢?
    方法之一——在阅读教学中的随机渗透
    一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让他们在感受课文内容的同时,自身的人格受到熏陶。散文、诗歌等文学体裁,作者往往通过具体的叙述和描写来颂扬美的人品和高尚的人格,贬斥丑陋和低俗。这类课文,我们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认真地读、去体会、去感受。读的过程、体会的过程、感受的过程便是人格培育的过程。读《土地的誓言》《我爱这土地》何尝不激起我们对家乡对祖国的爱;读《风筝》《背影》让我们深情地体会到同胞亲人间真挚的爱;读一遍《雷电颂》,我们的心灵便接受一次洗礼。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济世情怀、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无不在我们吟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岳阳楼记》的过程中渗入我们的灵魂。在我们解析这些范例、训练学生阅读的时候,还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努力把模范人物崇高的精神移植到自己身上:克服脆弱,学会坚强;苦练毅力,乐观地承受压力;面对困难,勇敢地迎战挫折;拼搏进取,做好将来吃大苦、耐大劳、敢冒风险、敢为人先的精神准备。要注意的是,一定要以读为主:或范读,或指名读,或齐读,或自由读,或诵读,或默读,或配乐读,或带着问题读,或读后加以点拨。尤其要强调学生的自由诵读,要力避空洞分析,切忌以讲代读。
    二是抓住课文中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引发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辨丑恶、明是非,自悟高尚人格的重要。教材中有些内容虽然是人格培育的好材料,但如果仅是一般阅读而不重点解读,便难以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也难以有理想的效果。对于这些内容,我们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有时,学生会对教材中一些内容提出新的看法和认识,可通过讨论,明确这些认识的正误。例如学习《邓稼先》一文,有学生提出,邓稼先有病不治,带病工作,积劳成疾,看起来精神可佩,实际上做法很愚蠢。那么,果真如此吗?这就有必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让学生懂得邓稼先同志不仅是一个为国家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好党员、好干部,对祖国、对民族发展有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也是一个人格高尚的大写的“人”,对他的这种行为的理解必须要从具体的历史背景和特定的环境出发。张溥在《五人墓碑记》中说:“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一个人在国家需要、人民需要、正义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牺牲自我是高尚人格的集中体现,邓稼先同志正是这样的人。要注意的是,这些讨论的展开,教师要以引导、点拨为主,要让学生在讨论(哪怕是争论)的过程中自悟,还要注意和具体教学内容相结合,绝不可撇开“语文”而大谈“人格”。最佳的境界是水乳交融,潜移默化。
    教材中有许多内容和人格培育联系比较直接,如《最后一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伟大的悲剧》《人生》《敬业与乐业》等,要强调随机渗透、结合自然,强调以感受为主,尤其要防止政治说教和硬塞结论。
    方法之二——在写作教学中直接引导
    作文教学中的人格塑造一般可采取直接的手段。
    首先是让学生懂得人品(人格)与文品的关系。苏轼说,文如其人。鲁迅先生告诉我们,写作“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但更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教师要结合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给学生讲明白这方面的道理。让学生懂得,要写好文章,不仅要有好的语言素养和写作技巧,更要有好的人品。培养自己高尚的人格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先决条件之一。中国历史上文笔好的人及其文章不计其数,而真正能够流传千古的,都是蕴涵高尚人格者及其文章。
    其次是在作文教学中,可以直接提供一些关于人格题材内容的命题,引导学生对人格培育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正面思考。低年级可以提供一些记叙性的命题,如《我和他(她)》《我终于理解了他(她)》等一类题目,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与人的关系问题;《我做了一件后悔的事》可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我生活在温暖的集体中》可以引导他们发现集体的温暖,懂得任何人也离不开集体的道理。较高年级则可以提供一些思辨性的材料作文。如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帝俄时代圣彼得堡的皇宫里,一天,波兰青年钢琴家巴台莱夫斯基出色的演奏引得沙皇及其文武大臣个个陶醉,沙皇在称赞之余吐出一句话:“俄国出了这样的天才,倒真可以向世界夸耀一番呢。”可巴台莱夫斯基立即站起来正色道:“陛下,我不是俄国人,我是波兰人。”
    说明:当时俄国正奴役着波兰。
    要求:①写一篇描写巴台莱夫斯基站起来讲话之前心理活动的文章(200字);②写一篇抒发感想的小议论文。
    此文的写作使学生受到的人格培育是多层面的。首先在阅读材料时就会深深被巴台莱夫斯基的作为所打动、所感染。而在写作过程中,既要设身处地地揣摩人物心理,又要理性地思考其中的道理,还必然会联想到许多与巴台莱夫斯基具有相同或相反的品质的人。这对学生人格的影响就更加深刻了。
    在作文批改中,也可以对学生人格进行较直接的培育。中学生大都率直无隐,他们的思想观点,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常会在作文中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来。我们不能视而不见,要抓住契机进行引导。如果引导得法,会有出人意料的效果。
    方法之三——在语文基本训练中有机结合
    语文基本训练内容很广,下面试举例说明。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绝,学写对联也是初中学生不妨训练的一项技能。为此,中学语文教学应常进行一些有关的训练。如果我们注意训练的选材,也能对学生的人格培育起到很好的作用。如这样一道题:
    请根据所供材料,在下文的两处方框中,应填入哪一项,才能和前面加点的语句构成最佳的对偶句?
    今天在此悼念李公朴、闻一多两位先生,时局极端险恶,□。但此时此地,有话为何不说?我谨以这虔诚的信念,向殉难者默誓:心不死,志不绝,和平可期,□,杀人者终必覆灭。
    A.人民是多么悲痛 争取民主
    B.人心异常悲痛 民主有望
    C.心里也很难过 民主自由
    D.人民生活痛苦 有望民主
    很显然,学生在阅读材料理解材料选出答案(正确答案为B)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李公朴、闻一多两位先生高尚人格的影响。
    听说训练也是如此。比如,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要求听读何为的《音乐巨人贝多芬》,再根据要求回答问题。当然这种训练首先是培养了学生听说的能力,但同时也使学生的人格受到了这位伟人的影响。
    再如这样一道说话训练题:每年的三月份,我校让学生开展“学雷锋、做好事”活动。有名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感到雷锋精神已过时了,你们怎么看?”请你以雷锋的身份回答这一问题。有名学生的巧妙回答使在场的学生都非常满意:假如你在大街上被汽车撞倒在地,不能动弹。一些人从你身边走过甚至嘲笑你,而我却上前把你搀起来,送你上医院。在这种情况下,你是喝令我走开并说我这种精神过时了呢,还是从内心感谢我呢?学生要解答这个题目,必须从雷锋的精神出发并联系社会实际去思考,即使自己没有答正确,在听了上面这名同学的回答后也会发现自己对这一问题理解的差距,这样,人格无形中受到了陶冶。
    见效较显著的是辩论和演讲。从选题到准备素材,从写稿到辩论和演讲,整个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说话能力和组织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如果注意论题的选择和人格培育相结合,则收效会更大。
    总之,新课程为学生的人格魅力的塑造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语文教学致力于品格的雕塑和习惯的培养,也不是避重就轻的务虚,而是功在眼前利在久远的固本,它比单纯的能力训练具有更深远的战略意义。让我们借助语文课程改革这股“好风”,将塑造人格魅力的风帆扶摇直上“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