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真后传电视剧全集‘:南北朝纪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2:15:24
南北朝纪年 
  南北朝 (公元420-589年)
      北朝中的北魏早在十六国时期的386年已经建国(当年是重建的代国,很快改名),而北魏到了439年才统一黄河流域。通常宋武帝刘裕登基的420年作为南北朝的开始,隋文帝杨坚(581年代周)灭陈的589年作为南北朝的结束。南北朝直接对立的时期是公元439-581年。南朝是继承东晋的地位而来,分为宋齐梁陈四个朝代,为与其他国号相同的朝代区分,可按照国姓和地域称为刘宋、南齐、萧梁等。北朝是继承五胡十六国的地位而来,北魏后来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又各自演变为北齐和北周。这些国家的地位都互相平等,南朝梁国(萧梁)的沉约为刘宋写了《宋书》(注意不是北宋南宋的《宋史》),南朝梁国的萧子显写了《南齐书》,唐朝姚思廉为萧梁写了《梁书》,唐朝姚思廉为南朝陈国写了《陈书》,北齐魏收为北魏、东魏、西魏写了《魏书》,唐朝李百药写了《北齐书》, 唐朝令狐德棻等写了《周书》,唐朝的李延寿又为南朝四国合写成《南史》,为五胡十六国、北朝五国、隋朝合写为《北史》。这样,二十四史中有八部半写的是南北朝的历史,尽管南北朝的历史并不长。
      以综合国力计,北朝较南朝强大,而且占据了当时中华文明的腹心地区黄河流域,南朝则更多的继承了汉族的文化和政治。由于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改名为元宏,坚决推行鲜卑族汉化运动,鲜卑族的语言、文化、风俗全部融入了汉族,后来唐朝人把北朝也认作正统中国。在纪年上南北朝各自的年号是对等的,但是由于北朝经过了分裂、统一、再分裂、再统一的过程,使用南朝的年号较北朝方便

下面我以南朝的年号为标准对比北朝的年号:

宋(420年——479年)通常称为刘宋
从刘宋建国到北魏统一北方的战乱时期(420年--439年)
宋武帝刘裕
420 庚申 永初 元年(北魏明元帝拓跋嗣 泰常五年 )
421 辛酉 永初二年 (泰常六年)
422 壬戌 永初三年 (泰常七年)
宋少帝刘义符
423 癸亥 景平 元年 (泰常八年)
424 甲子 景平二年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始光元年)宋文帝登基当年就改年号
宋文帝刘义隆
424 甲子 嘉元 元年(景平二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始光元年)
425 乙丑 嘉元二年 (始光二年)〈夏废主赫连昌 承光元年〉
426 丙寅 嘉元三年 (始光三年)
427 丁卯 嘉元四年 (始光四年)
428 戊辰 嘉元五年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始光五年当年改为神麚元年)〈夏后主赫连定 胜光元年〉〈西秦乞伏幕末 永弘元年〉〈北凉沮渠蒙逊 承玄元年〉
429 己巳 嘉元六年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神麚二年)
430 庚午 嘉元七年 (神麚三年)
431 辛未 嘉元八年 (神麚四年)〈北燕冯弘 太兴元年〉〈北凉沮渠蒙逊 义和元年〉 (胜光四年 吐谷浑灭夏)
432 壬申 嘉元九年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延和元年)
433 癸酉 嘉元十年 (延和二年) 〈北凉沮渠牧犍 永和元年〉
434 甲戌 嘉元十一年 (延和三年)
435 乙亥 嘉元十二年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太延元年)
436 丙子 嘉元十三年 (太延二年)
437 丁丑 嘉元十四年 (太延三年)
438 戊寅 嘉元十五年 (太延四年)
439 己卯 嘉元十六年 (太延五年)北魏灭北凉,五胡十六国历史结束,南北朝直接对峙局面形成

刘宋与北魏对峙(公元439年-479年)南北朝格局全面形成
宋文帝刘义隆(他已经于424年登基)
439 己卯 嘉元十六年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太延五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形成南北朝直接对峙局面
440 庚辰 嘉元十七年 (北魏 太武帝拓跋焘 改太延六年为太平真君元年)
441 辛巳 嘉元十八年 (太平真君二年)
442 壬午 嘉元十九年 (太平真君三年)
443 癸未 嘉元二十年 (太平真君四年)<北凉沮渠无讳 承平元年> 原北凉王族沮渠无讳逃往新疆的高昌,自称高昌王,重建北凉。高昌地处西域,不列入五胡十六国。要注意作为高昌前身的北凉和五胡十六国的北凉的区别。
444 甲申 嘉元二十一年 (太平真君五年) <北凉沮渠无讳 承平二年>
445 乙酉 嘉元二十二年 (太平真君六年) <高昌王沮渠安周 承平三年>沮渠安周登基未改年号,但不再使用北凉国号。
446 丙戌 嘉元二十三年 (太平真君七年)
447 丁亥 嘉元二十四年 (太平真君八年)
448 戊子 嘉元二十五年 (太平真君九年)
449 己丑 嘉元二十六年 (太平真君十年)
450 庚寅 嘉元二十七年 (太平真君十一年)
451 辛卯 嘉元二十八年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改太平真君十二年为正平元年)
452 壬辰 嘉元二十九年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正平二年) (北魏南安王拓跋余 承平元年) (北魏文成帝拓跋浚 兴安元年)
453 癸巳 嘉元三十年(宋 刘劭 太初元年)(北魏文成帝拓跋浚 兴安二年)
宋孝武帝刘骏
454 甲午 孝建元年 (北魏文成帝拓跋浚 改兴安三年为兴光元年)
455 乙未 孝建二年 (北魏文成帝拓跋浚 改兴光二年为太安元年)
456 丙申 孝建三年 (太安二年)
457 丁酉 大明 元年 (太安三年)
458 戊戌 大明二年 (太安四年)
459 己亥 大明三年 (太安五年)
460 庚子 大明四年 (北魏文成帝拓跋浚 和平元年) 柔然灭前高昌(即重建的北凉)
461 辛丑 大明五年 (和平二年)
462 壬寅 大明六年 (和平三年)
463 癸卯 大明七年 (和平四年)
464 甲辰 大明八年 (和平五年)
宋前废帝刘子业
465 乙巳 永光元年 又改为景和元年 当年宋明帝又登基(北魏文成帝拓跋浚 和平六年) 这一年有4个年号
宋明帝刘彧
465 乙巳 泰始 元年(即宋前废帝景和元年和永光元年 北魏文成帝拓跋浚的和平六年)
466 丙午 泰始二年 (北魏献文帝拓跋弘 天安元年)
467 丁未 泰始三年 (北魏献文帝拓跋弘 改天安二年为皇兴元年)
468 戊申 泰始四年 (皇兴二年)
469 己酉 泰始五年 (皇兴三年)
470 庚戌 泰始六年 (皇兴四年)
471 辛亥 泰始七年 (皇兴五年) (北魏孝文帝元宏 延兴元年) 北魏孝文帝原名拓跋宏,登基后再政权上实施封建化,在民族上推进通婚、融合,在语言文化上推行鲜卑人汉化。从孝文帝起,北魏皇族的姓氏由拓跋改为元
472 壬子 泰豫 元年 (延兴二年)
宋后废帝刘昱
473 癸丑 元徽 元年 (延兴三年)
474 甲寅 元徽二年 (延兴四年)
475 乙卯 元徽三年 (延兴五年)
476 丙辰 元徽四年 (北魏孝文帝元宏 改延兴六年为承明元年)
477 丁巳 元徽五年 (北魏孝文帝元宏 太和元年) 当年宋顺帝刘准又改年号为升明
宋顺帝刘准
477 丁巳 升明 元年(即宋后废帝刘昱 元徽五年) (北魏孝文帝元宏 太和元年)
478 戊午 升明二年 (太和二年)
479 己未 升明三年 (太和三年) 齐太祖高帝萧道成灭刘宋,南北朝进入南齐与北魏对峙时期。

南齐(公元479年-公元502年)此时的中原王朝是北魏
齐高帝萧道成
479 己未 建元 元年(北魏孝文帝元宏 太和三年) 齐太祖高帝萧道成灭刘宋,南北朝进入南齐与北魏对峙时期。这一年也是宋顺帝刘准的升明三年。
480 庚申 建元二年 (太和四年)
481 辛酉 建元三年 (太和五年)
482 壬戌 建元四年 (太和六年)
齐武帝萧赜
483 癸亥 永明 元年 (太和七年)
484 甲子 永明二年 (太和八年)
485 乙丑 永明三年 (太和九年)
486 丙寅 永明四年 (太和十年)
487 丁卯 永明五年 (太和十一年)
488 戊辰 永明六年 (太和十二年)
489 己巳 永明七年 (太和十三年)
490 庚午 永明八年 (太和十四年)
491 辛未 永明九年 (太和十五年)
492 壬申 永明十年 (太和十六年)
493 癸酉 永明十一年 (太和十七年)
齐郁林王萧昭业
494 甲戌 隆昌元年 (齐海陵王萧昭文改其为延兴元年,齐明帝萧鸾再改为建武元年)(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十八年) 这一年南齐政坛动荡,2位君王被杀,换了3个年号。
齐海陵王萧昭文
494 甲戌 延兴元年 (齐郁林王萧昭业 隆昌元年)(齐明帝萧鸾 建武元年) (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十八年)
齐明帝萧鸾
494 甲戌 建武 元年 (齐郁林王萧昭业 隆昌元年)(齐海陵王萧昭文 延兴元年) (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十八年)
495 乙亥 建武二年 (太和十九年)
496 丙子 建武三年 (太和二十年)
497 丁丑 建武四年 (太和二十一年)
498 戊寅 永泰 元年(建武五年)(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二十二年)
齐东昏侯萧宝卷
499 己卯 永元 元年 (太和二十三年)
500 庚辰 永元二年 (北魏宣武帝元恪 景明元年)
501 辛巳 永元三年 (北魏宣武帝元恪景明二年) 齐和帝当年即改年号为中兴
齐和帝萧宝融
501 辛巳 中兴 元年(齐东昏侯萧宝卷 永元三年) (北魏宣武帝元恪 景明二年)
502 壬午 中兴二年 (北魏宣武帝元恪 景明三年) 梁武帝萧衍灭齐,改国号为梁,改年号为天监

南朝梁国(公元502年-557年)
      其中,在534年和535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和西魏都是傀儡政权,分别是北齐和北周前身。在南朝为萧梁一国的时间内,北朝先后存在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国。

南朝梁国与北魏对峙时期(公元502——534年)
梁武帝萧衍
502 壬午 天监 元年(原齐和帝萧宝融 中兴二年)(北魏宣武帝元恪 景明三年)
503 癸未 天监二年 (景明四年)
504 甲申 天监三年 (北魏宣武帝元恪 正始元年)
505 乙酉 天监四年 (正始二年)
506 丙戌 天监五年 (正始三年)
507 丁亥 天监六年 (正始四年)
508 戊子 天监七年 (正始五年)(北魏宣武帝元恪 永平元年)
509 己丑 天监八年 (正始二年)
510 庚寅 天监九年 (正始三年)
511 辛卯 天监十年 (正始四年)
512 壬辰 天监十一年 (北魏宣武帝元恪 改正始五年为延昌元年)
513 癸巳 天监十二年 (延昌二年)
514 甲午 天监十三年 (延昌三年)
515 乙未 天监十四年 (延昌四年)
516 丙申 天监十五年 (北魏孝明帝元诩 熙平元年)
517 丁酉 天监十六年 (熙平二年)
518 戊戌 天监十七年 (北魏孝明帝元诩 改熙平三年为神龟元年)
519 己亥 天监十八年 (神龟二年)
520 庚子 普通 元年 (北魏孝明帝元诩 改神龟三年为正光元年)
521 辛丑 普通二年 (正光二年)
522 壬寅 普通三年 (正光三年)
523 癸卯 普通四年 (正光四年)
524 甲辰 普通五年 (正光五年)
525 乙巳 普通六年 (北魏孝明帝元诩 改正光六年为孝昌元年)
526 丙午 普通七年 (孝昌二年)
527 丁未 改普通八年为大通元年(孝昌三年)
528 戊申 大通二年 (北魏孝明帝元诩 武泰元年)(北魏孝庄帝元子攸 建义元年) (北魏孝庄帝元子攸 永安元年)
529 己酉 改大通三年为中大通元年 (永安二年)
530 庚戌 中大通二年 (北魏孝明帝元诩永安三年)(北魏长广王元晔 建明元年)
531 辛亥 中大通三年 (北魏长广王元晔 建明二年)(北魏节闵帝元恭 普泰元年)
532 壬子 中大通四年 (普泰二年)(北魏孝武帝元修 太昌元年)(北魏孝武帝元修 永兴元年)(北魏 孝武帝元修 永熙元年)
533 癸丑 中大通五年 (永熙二年)
534 甲寅 中大通六年 (北魏孝武帝元修 永熙三年)(东魏孝静帝元善见 天平元年)北魏孝武帝西逃长安,高欢立元善见为魏国皇帝(东魏孝静帝),迁都于邺,史称东魏。

535 乙卯 梁武帝萧衍 大同 元年 (东魏孝静帝元善见 天平二年)(西魏文帝元宝炬 大统元年)宇文泰杀北魏孝武帝,立元宝炬为魏国皇帝(西魏文帝),都城长安,史称西魏。魏国正式分裂。从535年至577年,北朝都是两国并立。

南朝萧梁与北朝两国对峙时期(公元535年——557年)
梁武帝萧衍(他已经于502年登基)
535 乙卯 大同 元年 (东魏孝静帝元善见 天平二年)(西魏文帝元宝炬 大统元年)536 丙辰 大同二年 (东魏孝静帝元善见 天平三年)(西魏文帝元宝炬 大统二年)
537 丁巳 大同三年 (东魏孝静帝元善见 天平四年)(西魏文帝元宝炬 大统三年)
538 戊午 大同四年 (东魏孝静帝元善见 元象 元年) (西魏文帝元宝炬 大统四年)
539 己未 大同五年 (东魏孝静帝元善见 兴和 元年) (西魏文帝元宝炬 大统五年)
540 庚申 大同六年 (东魏孝静帝元善见 兴和二年)(西魏文帝元宝炬 大统六年)
541 辛酉 大同七年 (东魏孝静帝元善见 兴和三年)(西魏文帝元宝炬 大统七年)
542 壬戌 大同八年 (东魏孝静帝元善见 兴和四年)(西魏文帝元宝炬 大统八年)
543 癸亥 大同九年 (东魏孝静帝元善见 武定 元年) (西魏文帝元宝炬 大统九年)
544 甲子 大同十年 (东魏孝静帝元善见 武定二年)(西魏文帝元宝炬 大统十年)
545 乙丑 大同十一年 (东魏孝静帝元善见 武定三年)(西魏文帝元宝炬 大统十一年)
546 丙寅 改大同十二年为中大同元年 (东魏孝静帝元善见 武定四年)(西魏文帝元宝炬 大统十二年)
547 丁卯 改中大同二年为太清 元年 (东魏孝静帝元善见 武定五年)(西魏文帝元宝炬 大统十三年)
548 戊辰 太清二年 (梁临贺王萧正德 正平元年)(东魏孝静帝元善见 武定六年)(西魏文帝元宝炬 大统十四年)
549 己巳 太清三年 (梁临贺王萧正德 正平二年)(东魏孝静帝元善见 武定七年)(西魏文帝元宝炬 大统十五年)
梁简文帝萧纲
550 庚午 大宝 元年(不承认梁简文帝的地区为太清四年)(东魏孝静帝元善见 武定八年)高洋废东魏孝静帝,建立北齐,东魏灭亡。(北齐文宣帝高洋 天保元年)(西魏文帝元宝炬 大统十六年)
551 辛未 大宝二年(梁豫章王萧栋 天正元年)(不承认梁简文帝的地区为太清五年)(北齐文宣帝高洋 天保二年)(西魏文帝元宝炬 大统十七年)
梁元帝萧绎
552 壬申 承圣 元年(梁武陵王萧纪 天正二年)(部分地区为太清五年或大宝三年)(北齐文宣帝高洋 天保三年)(西魏废帝元钦 元年) 西魏废帝元钦没有使用年号,直接在他的帝号后加年份就可以了
553 癸酉 承圣二年(谢天谢地,萧梁几个年号并用的割据局面结束了)(北齐文宣帝高洋 天保四年)(西魏废帝元钦 二年)
554 甲戌 承圣三年 (北齐文宣帝高洋 天保五年)(西魏废帝元钦 三年)(西魏恭帝拓跋廓 元年) 拓跋廓原名元廓,即位后改回皇族的鲜卑姓氏。
555 乙亥 承圣四年 (梁建安公萧渊明 天成元年)(梁敬帝萧方智 绍泰元年)(北齐文宣帝高洋 天保六年)(西魏恭帝拓跋廓 元年)
梁建安公萧渊明
555 乙亥 天成 元年 (就是承圣四年或绍泰元年)(北齐文宣帝高洋 天保六年)(西魏恭帝拓跋廓 二年)
梁敬帝萧方智
555 乙亥 绍泰 元年 (就是天成元年或承圣四年)(北齐文宣帝高洋 天保六年)(西魏恭帝拓跋廓 二年)
556 丙子 当年改绍泰二年为太平元年(北齐文宣帝高洋 天保七年)(西魏恭帝拓跋廓 三年)宇文觉废西魏恭帝拓跋廓,西魏灭亡。
557 丁丑 太平二年 (北齐文宣帝高洋 天保八年)(北周闵帝宇文觉 元年)(北周明帝宇文毓 元年) 宇文觉称帝,建立北周。他的长兄宇文毓废北周闵帝宇文觉,自己登基称帝。他俩都没有使用年号。同年,陈霸先废梁敬帝萧方智,萧梁灭亡,陈朝建立。这一年也是陈武帝陈霸先的永定元年。南北朝进入北齐、北周、陈三国鼎立时期。

南北朝
陈(公元557年--589年)此时的中原王朝先后有北齐、北周、隋
陈武帝陈霸先
557 丁丑 永定 元年(梁敬帝萧方智 太平二年)(北齐文宣帝高洋 天保八年)(北周闵帝宇文觉 元年)(北周明帝宇文毓 元年)陈朝灭亡梁朝,北周代替西魏。
558 戊寅 永定二年(北齐文宣帝高洋 天保九年)(北周明帝宇文毓 二年)
559 己卯 永定三年 (北齐文宣帝高洋 天保十年)(北周明帝宇文毓 三年)(北周明帝宇文毓 武成元年)当了近3年的皇帝后,宇文毓才开始用年号
陈文帝陈蒨
560 庚辰 天嘉 元年 (北齐废帝高殷 乾明元年)(北齐孝昭帝高演 皇建元年)(北周明帝宇文毓 武成二年)
561 辛巳 天嘉二年 (北齐孝昭帝高演 皇建二年)(北齐武成帝高湛 太宁元年) (北周武帝宇文邕 保定元年)
562 壬午 天嘉三年 (北齐武成帝高湛 河清元年) (北周武帝宇文邕 保定二年)
563 癸未 天嘉四年 (北齐武成帝高湛 河清二年) (北周武帝宇文邕 保定三年)
564 甲申 天嘉五年 (北齐武成帝高湛 河清三年)(北周武帝宇文邕 保定四年)
565 乙酉 天嘉六年 (北齐武成帝高湛 河清四年)(北齐后主高纬 天统元年) (北周武帝宇文邕 保定五年)
566 丙戌 改天嘉七年为天康元年 (北齐后主高纬 天统二年)(北周武帝宇文邕 天和元年)
陈废帝(临海王)陈伯宗
567 丁亥 光大 元年 (北齐后主高纬 天统三年)(北周武帝宇文邕 天和二年)
568 戊子 光大二年 (北齐后主高纬 天统四年)(北周武帝宇文邕 天和三年)
陈宣帝陈顼
569 己丑 太建 元年 (北齐后主高纬 天统五年)(北周武帝宇文邕 天和四年)
570 庚寅 太建二年 (北齐后主高纬 武平元年) (北周武帝宇文邕 天和五年)
571 辛卯 太建三年 (北齐后主高纬 武平二年)(北周武帝宇文邕 天和六年)
572 壬辰 太建四年 (北齐后主高纬 武平三年)(北周武帝宇文邕 改天和七年为建德元年)
573 癸巳 太建五年 (北齐后主高纬 武平四年)(北周武帝宇文邕 建德二年)
574 甲午 太建六年 (北齐后主高纬 武平五年)(北周武帝宇文邕 建德三年)
575 乙未 太建七年 (北齐后主高纬 武平六年)(北周武帝宇文邕 建德四年)
576 丙申 太建八年 (北齐后主高纬 改武平七年为隆化元年)(北齐高延宗 德昌元年) (北周武帝宇文邕 建德五年)
577 丁酉 太建九年 (北齐幼主高恒 承光元年)(北齐高绍义 武平元年)(北周武帝宇文邕 建德六年)北齐被北周灭亡。北朝重新统一。

578 戊戌 太建十年 (北周武帝宇文邕 改建德七年为宣政元年)
579 己亥 太建十一年 (北周宣帝宇文齑 大成元年)(北周静帝宇文衍 大象元年)
580 庚子 太建十二年 (北周静帝宇文衍 大象二年)
581 辛丑 太建十三年 (北周静帝宇文衍 改大象三年为大定元年)杨坚废北周,建立隋朝。北朝纪年结束。(隋文帝杨坚 开皇元年)

582 壬寅 太建十四年 (隋文帝杨坚 开皇二年)
陈后主陈叔宝
583 癸卯 至德 元年 (隋文帝杨坚 开皇三年)
584 甲辰 至德二年 (隋文帝杨坚 开皇四年)
585 乙巳 至德三年 (隋文帝杨坚 开皇五年)
586 丙午 至德四年 (隋文帝杨坚 开皇六年)
587 丁未 祯明 元年 (隋文帝杨坚 开皇七年)隋文帝杨坚废掉长期依附西魏、后周、隋的割据政权后梁。
588 戊申 祯明二年 (隋文帝杨坚 开皇八年)
589 己酉 祯明三年 (隋文帝杨坚 开皇九年)隋文帝灭陈,统一全国。南朝纪年结束。从公元291年至589年,中国已历经298年的混乱与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