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威翰:隋纪年、唐纪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1:04:35
隋纪年   

      隋朝是继承北周的地位而来,唐朝的李延寿为为五胡十六国、北朝五国、隋朝合写了《北史》。唐·魏徵寿则为隋朝写了《隋书》。这样,二十四史中有两部直接与隋朝有关。

隋(公元581年-618年)  
隋文帝杨坚

581 辛丑 开皇 元年 (陈宣帝陈顼 太建十三年)(北周静帝宇文衍 大象三年 大定元年)杨坚废北周静帝宇文衍
582 壬寅 开皇二年 (陈宣帝陈顼 太建十四年)
583 癸卯 开皇三年 (陈后主陈叔宝 至德元年)
584 甲辰 开皇四年 (陈后主陈叔宝 至德元年)
585 乙巳 开皇五年 (陈后主陈叔宝 至德元年)
586 丙午 开皇六年 (陈后主陈叔宝 至德元年)
587 丁未 开皇七年 (陈后主陈叔宝 至德元年)
588 戊申 开皇八年 (陈后主陈叔宝 至德元年)
589 己酉 开皇九年 (陈后主陈叔宝 至德元年)隋文帝灭陈,活捉陈后主。中国重新统一。
590 庚戌 开皇十年
591 辛亥 开皇十一年
592 壬子 开皇十二年
593 癸丑 开皇十三年
594 甲寅 开皇十四年
595 乙卯 开皇十五年
596 丙辰 开皇十六年
597 丁巳 开皇十七年
598 戊午 开皇十八年
599 己未 开皇十九年
600 庚申 开皇二十年
601 辛酉 仁寿 元年
602 壬戌 仁寿二年
603 癸亥 仁寿三年
604 甲子 仁寿四年  
隋炀帝杨广

605 乙丑 大业 元年
606 丙寅 大业二年
607 丁卯 大业三年
608 戊辰 大业四年
609 己巳 大业五年
610 庚午 大业六年
611 辛未 大业七年
612 壬申 大业八年
613 癸酉 大业九年
614 甲戌 大业十年
615 乙亥 大业十一年
616 丙子 大业十二年
617 丁丑 大业十三年 (隋恭帝杨侑 义宁元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宣布废掉昏君隋炀帝,尊为太上皇,拥立代王杨侑为帝。很多典籍称这一年为义宁元年,以隋恭帝杨侑为天子,实际上当时杨广并未退位,中央政权使用的纪年才是大业十三年。
618 戊寅 大业十四年 (隋恭帝杨侑 义宁二年)(唐高祖李渊 武德元年)(隋越帝杨侗 皇泰元年)隋炀帝杨广被杀,隋恭帝杨侑禅位于唐,此后以唐纪年。与此同时,杨侗称帝,第二年被王世充所废。史家以唐朝为正统,一般不承认隋越帝杨侗的地位。作为中央政权的隋朝结束。       自五胡乱华以来,鲜卑人在中原王朝地位独特。北魏、东魏、西魏是鲜卑人建立的;北齐、北周是鲜卑化的汉人建立的;隋文帝杨坚是北周外戚;唐太宗李世民的祖母、外祖父、外祖母都是鲜卑人。唐朝不是一个纯粹的汉族或胡族政权,它成功地实现了多个民族的融合。
      唐朝和武周的历史原本由后晋宰相赵莹写为《唐书》,宋朝欧阳修、宋祁等人编写《新唐书》后改称《旧唐书》。因此,二十四史中有两部写唐朝的历史。《旧唐书》的缺点较多,读史应重点读《新唐书》。



唐纪年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

初唐时期(公元618年--689年)
唐高祖李渊
618 戊寅 武德 元年(隋炀帝杨广大业十四年)(隋恭帝杨侑 义宁二年)(隋越帝杨侗 皇泰元年)
619 乙卯 武德二年(隋越帝杨侗 皇泰元年)王世充废隋越帝杨侗。
619--625年 武德三年至武德八年 像这样年号不发生变化的年份,我下面就只列第一年和最后一年,使它简便。
626 丙戌 武德九年
唐太宗李世民
627 丁亥 贞观 元年
630 庚寅 贞观四年 由于唐朝大破东突厥,“西北诸蕃,咸请上尊号为天可汗”。李世民成为唯一被加以可汗尊号的皇帝(不同于称帝的可汗)。唐朝人有“大唐天朝”的说法。
649 己酉 贞观二十三年
唐高宗李治
650 庚戌 永徽 元年
655 乙卯 永徽六年
656 丙辰 显庆 元年
660 庚申 显庆五年
661 辛酉 改显庆六年为龙朔元年
663 癸亥 龙朔三年
664 甲子 麟德 元年
665 乙丑 麟德二年
666 丙寅 乾封 元年
667 丁卯 乾封二年
668 戊辰 总章 元年
669 己巳 总章二年
670 庚午 改总章三年为咸亨元年
671 辛未 咸亨二年
673 癸酉 咸亨四年
674 甲戌 改咸亨五年为上元元年
675 乙亥 上元二年
676 丙子 改上元三年为仪凤元年
677 丁丑 仪凤二年
678 戊寅 仪凤三年
679 乙卯 改仪凤四年为调露元年
680 庚辰 改调露二年为永隆元年
681 辛巳 改永隆二年为开耀元年
682 壬午 改开耀二年为永淳元年
683 癸未 改永淳二年为弘道元年(李治改年号太过狂热,也不向他老爹李世民学学)
唐中宗李显
684 甲申 嗣圣 元年(唐睿宗李旦 文明元年)(唐武后称制 光宅元年)这一年连换3位君王,武则天以皇太后身份称制,还不是皇帝。
唐睿宗李旦
684 甲申 文明 元年(唐中宗李显 嗣圣元年)(唐武后称制 光宅元年)
唐则天顺圣皇后武曌(称制)
684 甲申 光宅 元年(唐中宗李显 嗣圣元年)(唐睿宗李旦 文明元年)
685 乙酉 垂拱 元年
688 戊子 垂拱四年
689 己丑 永昌元年 又改为载初元年

      中国历史上有多个临朝称制或掌控实权的太后,包括汉朝吕太后、清朝慈禧太后等有卓越领导才能的女性。武则天最初也是一个太后,由于唐朝受鲜卑人女性地位较高的影响,得以登基称帝。705 年,宰相张柬之乘武则天年老病危,拥立中宗复位,尊武氏为“则天大圣皇帝”。同年冬,武氏死,享年82岁,遗诏“去帝号,称则天顺圣皇后。”虽然武则天称帝期间使用“周”的国号,史称武周,但是她的帝位是得到唐朝人认可的。唐朝复国也是太后把皇位交给儿子,不是一般的改朝换代。武周是唐朝的一部分,通常把武则天称为唐朝的女皇帝。

武周时期(公元690--704年)这段时间使用周历,年月的计算方法和其他朝代不同
周则天皇帝武曌(已于684年临朝称制)
690 庚寅 天授 元年(武后称帝改国号为周)
691 辛卯 天授二年
692 壬辰 天授三年 如意元年 长寿元年
693 癸巳 长寿二年
694 甲午 长寿三年 延载元年
695 乙未 证圣元年 天册万岁元年
696 丙申 万岁登封元年 万岁通天元年
697 丁酉 万岁通天二年 神功元年
698 戊戌 圣历元年
699 己亥 圣历二年
700 庚子 圣历三年 久视元年
701 辛丑 大足元年 长安元年
702 壬寅 长安二年
703 癸卯 长安三年
704 甲辰 长安四年 武周纪年结束


复国以后的唐朝(公元705年--907年)

唐中宗李显(他曾经在684年短暂地登上皇位,这次复位也恢复了唐的国号)
705 乙巳 神龙 元年
707 丁未 神龙三年 景龙元年
708 戊申 景龙二年
710 庚戌 景龙四年 (这一年又是连换几个皇帝,下面是他们的年号)
唐殇帝李重茂
710 庚戌 唐隆元年(唐中宗李显 景龙四年)(唐睿宗李旦 景云元年)
唐睿宗李旦
710 庚戌 景云 元年(唐殇帝李重茂 唐隆元年)(唐中宗李显 景龙四年)
711 辛亥 景云二年
712 壬子 太极元年 延和元年(唐玄宗李隆基 当年即改年号为先天)
唐玄宗李隆基
712 壬子 先天 元年(唐睿宗李旦 太极元年或延和元年)
713 癸丑 先天二年 开元元年
714 甲寅 开元二年
715--740 开元三年至开元二十八年
741 辛巳 开元二十九年
742 壬午 天宝 元年
743--755 天宝XX年
756 丙申 天宝十五年(大燕皇帝安禄山 圣武元年)安史之乱爆发(唐肃宗李亨当年改年号为至德)
唐肃宗李亨
756 丙申 至德 元年(唐玄宗李隆基 天宝十五年)(大燕皇帝安禄山 圣武元年)
757 丁酉 至德二年 (大燕皇帝安禄山 圣武二年)(大燕皇帝安庆绪 载初元年 天成元年)
758 戊戌 至德三年 乾元元年 (大燕皇帝安庆绪 天成二年)
759 己亥 乾元二年 (大燕皇帝安庆绪 天成三年)(大燕皇帝史思明 顺天元年)
760 庚子 乾元三年 上元元年 (大燕皇帝史思明 顺天二年)
761 辛丑 上元二年 唐肃宗李亨 元年(不知道李亨为什么去掉年号)(大燕皇帝史思明 顺天三年 应天元年)(大燕皇帝史朝义 显圣元年)
唐代宗李豫
762 壬寅 宝应 元年 (大燕皇帝史朝义 显圣二年)
763 癸卯 宝应二年 广德元年 (大燕皇帝史朝义 显圣三年)安史之乱结束
764 甲辰 广德二年
765 乙巳 永泰 元年
766 丙午 永泰二年 大历元年
767 丁未 大历二年
779 己未 大历十四年
唐德宗李适
780 庚申 建中 元年
783 癸亥 建中四年
784 甲子 兴元 元年
785 乙丑 贞元 元年
786 丙寅 贞元二年
804 甲申 贞元二十年
805 乙酉 贞元二十一年(唐顺宗李诵当年改年号为永贞)
唐顺宗李诵
805 乙酉 永贞 元年(贞元二十一年)
唐宪宗李纯
806 丙戌 元和 元年
820 庚子 元和十五年
唐穆宗李恒
821 辛丑 长庆 元年
824 甲辰 长庆四年
唐敬宗李湛
825 乙巳 宝历 元年
826 丙午 宝历二年
827 丁未 宝历三年(唐文宗李昂当年改年号为大和)
唐文宗李昂
827 丁未 大和 元年(宝历三年)
828 戊申 大和二年
835 乙卯 大和九年
836 丙辰 开成 元年
840 庚申 开成五年
唐武宗李炎
841 辛酉 会昌 元年
846 丙寅 会昌六年
唐宣宗李忱
847 丁卯 大中 元年
858 戊寅 大中十二年
859 乙卯 大中十三年
唐懿宗李凗
859 乙卯 大中十三年(李凗沿用唐宣宗李忱的年号)
860 庚辰 大中十四年 咸通元年
861 辛巳 咸通二年
873 癸巳 咸通十四年
唐僖宗李儇
873 癸巳 咸通十四年 (李儇沿用唐懿宗李凗的年号)
874 甲午 咸通十五年 乾符元年
875 乙未 乾符二年
880 庚子 广明 元年 (大齐皇帝黄巢 金统元年)
881 辛丑 广明二年 中和元年 (大齐皇帝黄巢 金统二年)
882 壬寅 中和二年 (大齐皇帝黄巢 金统三年)
884 甲辰 中和四年 (大齐皇帝黄巢 金统四年)
885 乙巳 中和五年 光启元年 (大齐皇帝黄巢 金统五年)黄巢被杀
886 丙午 光启二年
887 丁未 光启三年
888 戊申 光启四年 文德元年
唐昭宗李晔
889 己酉 龙纪 元年
890 庚戌 大顺 元年
891 辛亥 大顺二年
892 壬子 景福 元年
893 癸丑 景福二年
894 甲寅 乾宁 元年
895 乙卯 乾宁二年
896 丙辰 乾宁三年
897 丁巳 乾宁四年
898 戊午 乾宁五年 光化元年
899 己未 光化二年
900 庚申 光化三年
901 辛酉 光化四年 天复元年
902 壬戌 天复二年
903 癸亥 天复三年
904 甲子 天复四年 天佑元年
唐哀帝李柷
905 乙丑 天佑二年(李柷沿用唐昭宗李晔的年号)
906 丙寅 天佑三年
907 丁卯 天佑四年 唐哀帝李拀被迫禅位于权臣朱温,唐朝灭亡,五代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