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火隔离带厂家:南北朝書法鑒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0:42:37

南北朝書法鑒賞  

 

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
朝代  书法家  碑帖名称  书体  收藏地  收藏情况
================================================================
南朝宋  佚  名  《刘怀民墓志铭》 楷书碑刻 <《刘怀民墓志》刻于南朝宋大明八年(464年),出土于山东益都。此志与《爨龙颜碑》、《嵩高灵庙碑》两碑书风相似,笔法凝重圆润,书体介于隶楷之间,是难得的精品。>

南朝宋  佚  名  《爨龙颜碑》 楷书碑刻<全称《宋故龙骧将军护蛮校尉宁州刺史邛都县侯爨使君之碑》。南朝·宋大明二年(458)刻,楷书。纵338厘米,横146厘米,24行,行45字。在云南陆良县。此碑同《爨宝子碑》合称“二爨”,是研究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爨氏家族政治、文化的重要资料。对研究当地乃至整个南朝书法发展情况亦有重要意义。此碑在明代已有著录,但于清代阮元父子重新访得以后才大显于世。此碑笔画浑劲,结体跌宕恣肆,变化极为丰富,含韵于朴,寓巧于拙。在众多碑刻中不失自己的独特面貌。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列神品三种,此为三种之首。谓为“雄强茂美之宗”。并形容为“若轩辕古圣,端冕垂裳”。又说“如昆刀刻玉,但见浑美;布势如精工画人,各有意度,当为隶楷极则。”也有人将此碑视为“南碑之冠”。总之,清代碑学风行以后,此碑和《爨宝子碑》—起,受到书学界的普遍重视。>

南朝齐  王  慈  《柏酒帖》 草书<王慈,(451-491),字伯,临沂(今山东临沂)人,王僧虔之子。善隶,行书。王慈草书运笔圆浑,含蕴凝重,然体态十分灵动,纵横姿肆,使人联想到王献之书作风格。书作有《柏酒帖》、《尊体安和帖》等存世。>

南朝齐  王  慈  《尊体安和帖》

南朝齐  王僧虔  南朝齐书法家。字简穆,琅琊临沂人。王羲之四世族孙。官至尚书令。喜文史,善音律,工真、行书。书承祖法, 丰厚淳朴而有骨力。《齐书》本传称:“僧虔善隶楷书, 宋文帝见其书素扇,叹曰:‘非惟迹逾子敬,方当器雅过之。’”唐代张怀瓘《书断》称:“祖述小王,尤尚古直,若溪涧含冰, 冈峦被雪, 虽极清肃,而寡于风味。”窦臮《述书赋》称其书:“致丰富,得能失刚。鼓怒骏爽,阻负任强。然而神高气全,耿介锋芒。发卷伸纸,满目辉光。”墨迹有《王琰帖》。著有《论书》等。负正”。

南朝齐  王僧虔  《王琰帖》 行书摹本<《王琰帖》,见于辽宁省博物院藏的《唐摹万岁通天帖》,传为王僧虔书,唐摹本。王僧虔(426—485) 琅琊临沂人。南朝齐书法家。字简穆,王羲之四世族孙。官至尚书令。喜文史,善音律,工真、行书。书承祖法, 丰厚淳朴而有骨力。《齐书》本传称:“僧虔善隶楷书, 宋文帝见其书素扇,叹曰:‘非惟迹逾子敬,方当器雅过之。’”唐代张怀瓘《书断》称:“祖述小王,尤尚古直,若溪涧含冰, 冈峦被雪, 虽极清肃,而寡于风味。”窦臮《述书赋》称其书:“致丰富,得能失刚。鼓怒骏爽,阻负任强。然而神高气全,耿介锋芒。发卷伸纸,满目辉光。”墨迹有《王琰帖》。著有《论书》、《笔意赞》等。>

南朝齐  佚  名  《刘岱墓志》 楷书刻石<南朝·齐永明五年(487)刻,楷书。纵55厘米,横65厘米。藏江苏省镇江博物馆。1969年在江苏省句容县袁巷公社小龙口出土。过去南齐墓志仅存《吕超静墓志》一方,且文字残损严重,而此志志文三百六十一字,皆清晰完整,为研究南齐时期社会政治和书法艺术情况提供了重要依据。此志结字或长或方皆随字形,而以扁字居多。多用方笔,下笔横画呈上锐下钝的三角形,竖画呈左锐右钝的三角形,折笔则向右下方铺毫后逐渐提笔,呈上宽下窄形。“札”字的末笔先左斜再折笔右拐。结字疏密适中,行笔干净利范,风格秀美典雅,形成此志书法的一些典型特征。从结体和风格看,它和南朝锺、王一派有继承关系,并直接影响了隋代碑刻,,而同北朝“斜画紧结”者有别。 >

南朝齐  佚  名  《吕超静墓志》 楷书刻石<南朝 齐永明十一年(493)刻,楷书,15行,行19字。此志于1916年11月出土于浙江绍兴螭阳之谢坞。虽泐蚀严重,但由于南朝碑刻传世甚少,故出土以后即引起社会的极大重视。鲁迅曾亲自为之考释。此志书法结构严谨,一丝不苟,笔法刚健,风神秀丽典雅。同1969年在江苏句容县出土的《刘岱墓志》风格极为接近。有人曾评此志说:“明秀浑穆,而意在《曹娥》、《乐毅》之间,当原本二王隶法,由此一变至此。固当时书体之正宗,而为后世端楷所祖。”从此志与《刘岱墓志》确可以看出当时书法递变的轨迹。如隋《董美人墓志》等,当与此志有承继关系。>

南朝梁  梁武帝萧衍  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字叔达,南兰陵人。曾任齐雍州刺史,镇守襄阳。后乘齐内乱,起兵夺取帝位。在位四十八年, 长于文学, 善乐律, 精书法。《梁书刘孝绰传》称其“雅好虫篆”。唐代张怀瓘《书断》称:“帝好草书,状貌虽古,但乏于筋骨, 无奇姿异志。”对书学理论、书法技巧和锺繇、王羲之书法艺术成就之特点,颇有精到之见。著有《观锺繇书法十二意》、《书评》等。

南朝梁  梁武帝  《异趣帖》草书<近于章草:“爱业愈深,一念修怨,永堕异趣,君不......”此帖清时入于内府。对其作者,向有萧衍和王献之两说,以倾向前者为多,明董其昌断为萧衍作品。>

南朝梁  陶弘景  南朝梁道教思想家、书法家。字通明, 号华阳隐居、华阳陶隐、华阳真逸、华阳真人, 时人谓之山中宰相,谥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人。仕齐、梁,官至诸王府侍读。崇尚道教,《宣和书谱》谓其:“神采耸秀,有仙风道骨,老而童颜真神仙中人也。”工书,师法锺繇、王羲之、而能变化,作风遒媚俊峭。唐代张怀瓘《书断》称:“弘景书师锺繇、王羲之,采其骨气,时称与萧子云、阮研等各得右军一体。其真书劲利,欧、虞往往不如。隶行入能。”张彦远《法书要录》载有其《与梁武帝论书启》,为研究魏晋书法的重要资料。北宋黄伯思认为传世石刻《焦册瘗鹤铭》是其手笔。能画,善琴棋医术。著有《图象集要》。

南朝梁  陶弘景  《瘗鹤铭》 楷书摩崖<刻于南朝·梁(传)天监十三年(514年),陶弘景书。楷书摩崖。存90余字。原刻在镇江焦山西麓石壁上.中唐以后始有著录,后遭雷击崩落长江中,南宋淳熙间挽出一石二十余字,康熙五十二年又挽出五石七十余字。乾隆二十二年嵌于焦山定慧寺壁间,共九十余字。未出水时之拓本称“水拓本”,字数不多;出水后初拓本(五石本)即上皇山樵书。唐人孙处元《润州经》认为系王羲之书,宋黄庭坚、苏舜钦等亦持此看法;因陶弘景曾自号华阳隐居,宋人李石《续博物志》即认为系陶弘景书,后附和此说者最多;欧阳修认为华阳真逸是顾况的道号;还有人认为是唐人王瓒所书;也有人觉其字同颜真卿《宋广平碑》接近,认为是颜真卿书。总之,各持己见,至今仍不能定论。《瘗鹤铭》发现以后,得到历代书家的高度评价。如黄庭坚认其为“大字之祖”,作诗说:“大字无过《瘗鹤铭》。”《东洲草堂金石跋》云:“自来书律,意合篆分,派兼南北,未有如贞白《瘗鹤铭》者。” 其书法意态雍容,格调高雅,堪称逸品,是艺术性术高,影响极大的著名碑刻。>

南朝梁  《王慕韶墓志》 楷书<南朝·梁天监十三年(514)刻,楷书。纵49厘米,横64.4厘米,31行,行23字。 1980年9月于南京出土。同时出土的还有王慕韶的丈夫桂阳王萧融墓志。王慕韶为东晋丞相王守的七世孙女。墓志撰写者为王慕韶从兄吏部尚书、国子祭酒王暕。王氏家学源渊,文、书都有相当功力。此志笔画劲拔,结构严谨,字势略呈扁形。可谓点画精致,结体庄和,显得娟秀、精美、典雅而富于韵味。同南齐《刘岱墓志》等一脉相承,隋《董美人墓志》等当是此种书体的继承和发展。南朝墓志存世不多,此志和《萧融墓志》的出土,为研究南朝书法的发展提供了实物资料。>

南朝梁  《萧澹碑》 楷书<全称《始兴忠武王萧澹碑》。南朝梁普通三年(522年)书,楷书,36行,行86字,在南京市尧化门外东花林村。额正书《故侍中司徒骠骑将军始兴忠武王之碑》。东海徐勉造、吴兴贝义渊书,房贤明刻字,郜元上石。原碑有三千多字,早期拓本存二千五百余字,可谓洋洋大观。此碑结字平正公稳,气势浑厚大方,是南朝丰碑大碣的典型。康有为谓此碑为“峻美严整之宗”。又说:“《始兴王碑》如强弓劲弩,持满而发。”又说:“意象雄强,其锐,直与率更(指欧阳询)《皇甫君碑》无二,乃知率更专学此碑。”率更是否学过此碑,不敢武断,但从此碑碑额来看,苏轼书法似更接近一些。>

北朝北魏  “龙门二十品”,尤其以杨大眼、孙秋生、始平公、魏灵藏为最佳,是龙门造像中的最精品,并最有代表性,世称“龙门四品”

北朝北魏  《崔敬邕墓志》  楷书<全称《魏故持节龙骧将军督营州诸军事营州刺史征虏将军大中大夫临清男崔公之墓志铭》。楷书。此志刻于北魏熙平二年(517年)。清康熙十八年(1679)河北安平出土。不久石佚,故流传拓本甚少。现上海图书馆、南京博物院有藏本。翻刻本则形神全失。。此志书法与《郑文公碑》大小虽殊而体式相近,结字十分严谨,用笔浑圆迟重,与唐碑区别甚大。颜,柳用笔两头顿挫,中间无变化,而此志笔划中间遒劲多有变化,生古拙之气。书家评此碑:“妙在张猛龙、贾使君之上”。“书法直接无常。”。清人何义门评论此碑说:“入目初似丑拙,然不衫不履,意象开阔……”也有人认为此碑在《张猛龙》、《贾使君》两碑之上。此志结字严谨,一笔不苟,行笔迟重,墨色饱满,笔画间也富有变化,表现出圆浑、妍美之致并颇具雍容气象,与一般魏碑表现的质直峭厉颇异其趣。但若论变化无端、格高韵厚,是无法同《张猛龙》比肩的。>

北朝北魏  《吊比干文》  楷书<全称《孝文皇帝吊比干墓文》。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十一月刻,楷书,传崔浩书。原石久佚,宋翻刻, 28行,行46字。在河窗汲县比干庙。崔浩(?~450),字伯渊,小名桃简。河东武城人。官至太常卿。崔浩博览经史,通天文。工书,世宝其迹。后因修国史得罪诛死灭族。此碑在魏碑中个性鲜明,笔画方正、匀称。字亦多呈方形。结字宽博。许多地方略仿隶书笔意,但已无典型隶书的含蓄、冲和之气。笔画、结字都略近板刻,可能同宋人临写有关。杨守敬评此碑说:“瘦削独出,险不可近。”康有为评其为“瘦硬峻峭之宗”。认为“其发源绝远,自《尊楗》、《褒斜》来,上与中郎分疆而治”。>

北朝北魏  《刁遵墓志铭》  楷书<北魏熙平二年(517年)十月刻。墓志为楷书,其书法结体严整茂密,圆腴厚劲。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刁遵志如西湖水,似秀美名寰中,”把此志列为精品。杨震方《碑帖叙碌》:“六朝墓志峻劲胜,此志有六朝风度而无其习气,转折回环居然两晋风流;唐人若徐浩,颜真卿等皆胎息于此。”>

北朝北魏  《大方广华严经》  楷书<《大方广华严经》是我国重要的大乘经典,有东晋佛陀跋陀罗所译的六十卷本与武周实叉难陀所译的八十卷本两种,这件写经书东晋六十卷本第三卷的〈卢舍那佛品第二之二〉,为向李兰女士所捐赠与台北故宫博物院。这件写经卷的首尾完善,纸墨如新。纵25.2公分, 横778.2公分。字形扁方,结体紧密。用笔稳健扎实,转折方硬,已具楷形;但横画拉得较长,收笔重按,尚见隶书的馀韵。全作行气疏朗,具有一种古朴的趣味。由于这卷的书法与纸质都与敦煌藏经洞的北魏写经相似,无怪乎卷后曾熙辛酉(1921)年的题跋称:“此敦煌石室藏北魏人书《大方广华严经》也。”>

北朝北魏  《高庆碑》 楷书<全称《营州刺史贞侯高庆碑》,碑额篆书阳文“魏故光州刺史贞侯高君之碑”。北魏正始五年(508)八月立,楷书,22行,行42字,存山东德州。清光绪二十年(1894)在山东德州出土。同地出土的还有《高贞碑》和东魏《高湛墓志》,合称“德州三高”。高庆为高贞兄弟,此碑比《高贞碑》早刻十五年,书法风格及篆额书体如出一手,或为一人所书。此碑平画宽结,结构严谨,笔法干净达练,寓险峭于平稳,望之端整大方。比略早的《晖福寺碑》显得更加成熟。而同《始平公》等结法、风神大异其趣。在北魏碑刻中应属雅正一路。篆额富于装饰性,篆法亦极精美,同《高贞碑》碑额并为世人所重。>


北朝北魏  《高贞碑》楷书<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2年)立。雍正、乾隆年间出土。该碑是北魏刻中相当于典型的模式,结体端严方正,用笔灵动畅达,尽管刀痕明显却不呆硬刻板。字里行间充满人情闲逸之境。>

北朝北魏  《法行造像》 楷书
北朝北魏  《封君夫人长孙氏墓志》楷书<志盖篆书镌“长孙氏墓志”2行共五字。石高47公分.宽47公分,志盖同。>

北朝北魏  《故城阳康王元寿妃之墓志》 楷书<北魏故城阳康王元寿妃之墓志,【銘文】故城陽康王元壽妃之墓誌」妃姓麴,沮渠時揚列將軍澆河太守麴寧孫之長女。妃姿量外洞,貞豐內效,德比九親,行徵一國,五訓俱備,禮染家人。天罰謬嬰,濫鍾斯亮。春秋七十有三,維大魏正始四年歲次丁亥八月戊子朔十六日癸卯薨于京師。葬于長陵之」東。●于其子懷王之塋>

北朝北魏  《皇甫驎墓志》 楷书<全称《魏故泾雍二州别驾安西平西二府长史新平安定清水武始四郡太守皇甫君墓志铭》。北魏延昌四年(515)刻,楷书,23行,行40字。清咸丰年间于陕西户县出土。曾为端方收藏。收入《六朝墓志精华》。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评此志说:“奇古则有若《刘玉》、《皇甫驎》。”又说:“安雅之《王僧》,岂若《皇甫驎》、《高湛》。”还曾形容说:“《皇甫驎》如小苑峰峦,雪中露骨。”此志在魏碑中应占何等地位,还可研究,但它确有自己的特点。笔画比较细瘦,且画间粗细差别不大。书写比较自然,有如浑金璞玉,外表不甚修饰而精气内含,使人感觉浑朴而劲健。>

北朝北魏  《晖福寺碑》 楷书<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年)刻,楷书,24行,行44字,藏西安碑林。篆额为“大代宕昌公晖福寺碑”。碑石原在陕西澄城县,当地人禁拓,故传本很少。此碑是具有独特风格的北魏早期(迁都以前)作品。此碑笔画拙重,章法、结字都不甚严格。直斜俯仰皆似随意,故呈现一种自然、质朴的美。和同期而早一年的南齐《刘岱墓志》的秀美、精巧相比,表现出一种豪放、朴拙的北方民族的气质。康有为,曾誉其为“丰厚茂密之宗”,认为“宽博若贤达之德”。又说“丰厚之《定国寺》岂若《晖福寺》”。并认为它是《谷朗碑》和钟元常一派的“法嗣”。>

北朝北魏  《刘贤墓志》 隶书<北魏早期,隶书,高101.5厘米,宽30.3厘米。碑额篆书为“刘戌主之墓志”。1963年在辽宁省朝阳西上台墓葬出土。立碑年代约在魏孝文帝迁都(493)以前。墓志规模不大,反映了一个下级军官的墓葬情况。字体基本为隶,但已向楷书过渡,字形不甚严整,书写较为随便,且杂有篆法、草法。简体、俗体字较多。从气质上看,也已无典型汉隶的雍容典雅。这可能同刘贤地位不高,书者也并非书法高手有关。但也正因如此,反而较多地透露出书者浑朴、厚重和自然的素质。此碑的出土,为研究北魏书法盛期到来之前北方广大地区的书法情况提供了实物资料。>

北朝北魏  《南石窟寺碑》楷书<北魏永平三年(501年)四月刻,楷书,23行,行38字。额篆书《南石窟寺之碑》,额上横列楷书云:“石窟寺主僧斌”。民国初年于甘肃泾川县王家沟出土。奚康生造,碑阴有五十六人题名。罗振玉谓“从分隶出,颇似《中岳庙碑》”。其实,其雄浑、朴拙处倒更近《爨龙颜碑》。此碑结字略呈扇形,许多字下部笔画和布局都比上部略重,故有较强的稳定感,然而由于纵向过于压缩,稍有不够舒展之感。少数笔画,如“六”“靡”二字的横画,保留了隶书的“蚕头燕尾”。在行笔方面,迟重含蓄,似乎可以伸缩,同挺拔刚健者不同。总之,笔画迟涩凝重,结字稳定而富于变化。形象稚拙而带有古意,是本碑的主要特点。>

北朝北魏  《贾思伯碑》楷书<亦称《贾使君碑》。北魏正书碑刻。额题《魏兗州贾使君之碑》。神龟二年立于兗州。《金石萃编》载:碑高六尺五寸,宽三尺四寸,文共二十四行,满行四十四字,书法高古,极似《张猛龙碑》。>

北朝北魏  《李超墓志铭》楷书<全称《魏故怀令李君墓志铭》。北魏正书石刻。永安二年立于偃师。《金石萃编》载:石高二尺三寸,横二尺三寸五分,文共二十六行,满行二十六字。书法清隽,为北魏书之善本。传世以“陵”字阝部未损为旧拓本,考见《校碑随笔》。>

北朝北魏  《司马景和妻墓志》楷书<全称为《魏代扬州长史南梁郡太守宜阳子司马景和妻墓志铭》,又称《司马昞妻盂敬训墓志铭》。北魏延昌三年(514)正月刻,楷书,20行,行21字。原石已佚。清乾隆二十年河南孟县八里葛村出土。同时出土的还有《司马昞墓志》、《司马升墓志》、《司马绍墓志》,合称“四司马墓志”。四志中以此志最好。此系北魏墓志中的代表作品之一。多用方笔,锋芒毕露而不失于纤弱;结体逸宕而富有韵致。比某些千篇一律的元氏墓志略高一筹。王昶《金石萃编》评此志说:“字画古质可喜,往往有隶意,尤多别体,为魏晋南北朝所罕见者。”《孟县志》载:“若其笔迹之佳,乃深得书家三昧,正如黄山谷评杨风子书,所谓散僧入圣者,当为魏碑中佳刻。”杨守敬亦以“风华掩映”赞之。>

北朝北魏  《司马显姿墓志铭》楷书<《司马显姿墓志》,全称《魏故世宗宣武皇帝第一贵嫔夫人司马氏墓志铭》。此志书刻皆精,为其时墓志铭中的上品,梁启超评为“于俊拔之中,别饶韶秀”,是初学楷书的佳品。>

北朝北魏  《司马悦墓志》<1979年元月在河南孟县城关斗鸡台村修渠取土时从司马悦墓中出土。原存孟县文化馆。该志刻于北魏永平四年(511年)二月十五日。盖志均呈长方形,盖长110厘米、宽78厘米、厚8厘米。上刻“墓志盖”3字。志长108厘米、宽78厘米、厚12厘米。志文楷书,二十二行,行三十二字。首题“魏故持节督豫州诸军事讨虏将军渔阳县开国子豫州刺史司马悦墓志”。无撰书人姓名。司马悦墓志的铭文书法,笔画棱角锐利,与著名的“龙门二十品”中的尉迟、元详、杨大眼等造像记题记风格相近。形体刚健,结构紧密,气均力匀,俊逸拙雅,棱角突出,刀锋毕现,堪称魏碑体中之上品。>

北朝北魏  《石婉墓志》<又称《石夫人墓志》,全称《魏尚书江阳王次纪石夫人墓志铭》,为北魏永平元年(公元五○八年)十一月刻,其高五十七厘米,宽五十九厘米,正书,志文十八行,满行二十字,于清宣统元件(公元一九○九年)在河南洛阳城北张年材西出土。现藏上海博物馆。书法上运笔畅快清径,风格精整遒美,笔法与神韵上呈现明显的南北书风影响与交融。>

北朝北魏  《孙叔协墓志》楷书

北朝北魏  《天水氏造金佛像记》 楷书<北魏孝昌元(五二五)刻。属于一件十分另类的作品,其篆意极浓,笔画似佛若仙,是一件以楷意为构架,略掺隶笔,主以篆法而行的作品。虽不完整、飞天的衬托,整幅作品显得相当完整而大气。>

北朝北魏  《王安定造像记》楷书<北魏永平四年(512)刻。整饬并风格化,但古拙意味被完全地保留下来,在处理点画的过程中极为精细,虽用方笔但不是以尖劲逋峭的方式介入,书写的流畅性被镌刻的精细化所阻隔。笔画既畅叉涩,使两者的长处巧妙融合,妙不可言,不愧为龙门造像的名品之一。>

北朝北魏  《魏灵藏造像记》楷书<北魏刻石。全称《魏灵藏薛法绍造像记》。无年月。无撰书人姓名。在河南洛阳龙门古阳洞北壁。所谓龙门精品之一。清乾隆年间钱塘黄易访拓后始显于世。书法酷似《杨大眼造像记》,或疑同出一手。楷书。十行,行二十三字。额楷书题〖魏灵藏〗三字,额左题〖薛法绍〗三字,共九字,但中间一行〖释迦像〗字略大于两侧。北魏造像每用别体字,此记尤多。《广艺舟双揖》将此记列入〖能品下〗,并云:〖若《杨大眼》、《魏灵藏》、《惠感》诸造像,巨刃挥天,太刀砍阵.无不以险劲为主。〗乾隆拓本第三行〖腾空〗之〖腾〗字〖马〗部可见,〖空〗字未损。共应二百一十五字。有一裂纹,自左上第二行斜下至第一行第十四字处。中有四处当是空格无字。光绪拓本〖空〗字已泐大半。民国十年凿损百余字。碑额已仅存〖藏迦像薛法绍〗大字矣。此碑应是方笔露锋之典型代表,因此最显见用笔之妙。起笔都将锋颖露在画外,有的角棱若刀,有的细锋引入,煞有情趣;即使画也挺直有力,折笔显见方棱;收笔处,有时敛毫便止,有时放锋犀利,有时如《宝子》之上扬。笔画或大或小,大者纵矛横戈,如虎奔龙吟,小者轻微一点,如蜻蜓掠水,皆能顺势合情.绝无率意轻发。结体或取横势,或取纵势,皆极意显示雄踞盘关之威仪,怀隐瑰玉之神采。整篇看来,严整肃穆,端庄隽洁。学楷书,二般只考虑单个字的处理,而忽略字距行间的分布,因而一写便与练习时的效果不大相同。《魏灵藏》在这方面颇有建树,望能于此多作一些体会。>

北朝北魏  《杨播墓志》<全称“魏故使持節鎮西將軍雍州刺史華陰莊伯墓誌銘”。北魏熙平1年(516)9月2日。陝西省華陰市五方鄉五方村出土,1970年出土,石現存華陰市西嶽廟文物管理所。拓片。32行行32字,63×62cm>

北朝北魏  《杨舒墓志》<魏故鎮遠將軍華州刺史楊(舒)君墓誌銘(熙平二年九月二日)【誌蓋】魏故鎮遠將軍華州」刺史楊君之墓誌蓋【銘文】魏故鎮遠將軍華州刺史楊君墓誌銘」君姓楊,諱舒,字延景,恒農華陰潼鄉習仙里人也。河內清河二郡府君之」孫,洛州刺史恒農簡公之第六子。漢太尉震,晉儀同瑤,即其世矣。君體河」岳之淑靈,膺積福之餘慶。淵度凝深,風流濬邈。閨門垂孝敬之譽,鄉黨流」泛愛之仁。爰自弱冠,銳情典誥。終朝下幃,薄暮潭思。業尚三禮之學,廣采」百家之論。才藝優贍,道術通洽,汪汪焉,詳詳焉。允所謂黃中之俊髦,德音」之令准者已。太和中,以勳望之冑而除散騎郎。暨世宗即祚,壽春送欸。君」為揚武長史,受降納附。未幾,以援接之功除大鴻臚丞。弼贊九儀,賓翼四」門,蕃衛載緝,戎陌來庭。義陽之役,君參鎮南軍事。職掌壘和,任屬防禦。嚴」柵櫓之制,峻雲梯之險。憑陵之志莫展,窺?之望斯絕。又監別將田益宗」軍事,破偽釣城而還,俘虜二千,收甲萬計。以功遷司空府中兵參軍。俄而」偽臨川王蕭宏敢率蟻徒,殲我梁城。以君歷試惟允,復參征南軍事。都督」元王特深器眷,杖以幃幄之任,諮以決勝之謀。及偽軍一道,烽煙四起,君」領羽林鐵騎,長驅淮滸,救其焚燒之委,收其器械之資。乃今邊儲載衍,軍」士充仍者,君有力焉。永平初載,望府啟建,寮佐之選,妙盡時英。以君為伏」波將軍,參太尉高陽王府事。於是翼亮台鉉,毗道鼎司,剋昭文薄之能,實」允官人之職。及遭新昌君艱,幾盡者二三。孺慕之音,晝夜不絕;漿溢之禮,」歷口莫飲。自尒尪頓,日就危惙。雖顏丁之居憂,遠有慚德;曾柴之銜恤,寧」或能擬。春秋卌有六,以延昌四年九月九日於洛陽縣之依仁里第瘠甚」而卒。皇帝悼惜,朝野嗟痛。詔遣謁者持節冊贈鎮遠將軍華州刺史。」所以旌崇孝德,禮也。粵以熙平二年九月二日卜窆於本縣之舊塋焉。乃」作銘曰:於鑠使君,清風獨絕。太尉之胤,儀同之裔。冠蓋三秦,本枝百世,」粵挺明德,聿遵前列。如玉之瑩,如冰之潔。永言孝友,率志貞厲。沖年受業,」雅愛斯文。銳情無●,潭思能懃。終朝章句,旦夕典墳。淵才博贍,高志脫群。」九流畢鏡,八素咸分。振韍玉墀,濯纓朱廡。四門載穆,九儀率序。帝求鼎」佐,唯德是與。我有俊哲,攬衣而處。三緝戎機,再遊台府。軍政允洽,槐風克」舉。新昌殞世,瘠甚而卒。忪忪遺嗣,哀哀弟姪。書宮寂寥,琴庭蕭瑟。皇鑒乃」眷,追贈顯祑。輝賁泉門,光昭松室。輒勒徽猷,恧慚無述。陝西華陰出土。見《文博》一九八五年第二期《陝西華陰北魏楊舒墓發掘簡報》。>

北朝北魏  《于仙姬墓志》楷书<又称“于夫人墓志”。于仙姬墓志北魏孝昌二年(526年) 高46厘米,宽38厘米,盖与志同 1926年河南洛阳北南石山出土。魏帝先朝故于(仙姬)夫人墓誌(孝昌二年四月四日)【誌蓋】大魏文成皇帝夫人于墓誌銘【銘文】魏帝先朝故于夫人墓誌」世曾祖文成皇帝故夫人者,西城宇闐」國主女也。雖殊化異風,飲和若一。夫人」諱仙姬,童年幼●,早練女訓,四光自整,」雅協后妃。聖祖禮納,寓之玫宇。齡登」九十,耋疹未蠲,醫不救命,去二月廿七」日薨於洛陽金墉之宮。重闈追戀,無言」寄聲,旨以太牢之祭,儀同三公之軌。四」月四日葬於西陵,謚曰恭。攸頌辭曰:」混混三饒,渾渾大夜,姝彼靈人,奚不化」乘。暉入穸,照彼玄宮,匪我留晷,銘刊永」終。大魏孝昌二年歲次丙午四」月己巳朔四日壬申行葬。>

北朝北魏  《元怀墓志》魏碑<元怀墓志,北魏熙平二年(517)八月刻,1925年河南洛阳张羊村出土,原石现藏开封市博物馆。书刻精妙,字口清晰中新,便于临暮学习,是初学“魏碑”书体的较好范本。>

北朝北魏  《元略墓志》楷书<元略墓志,全称“魏故侍中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尚书令徐州刺史太保东平王元君志铭”。志文正书,共三十四行,行三十三字。北魏建义元年(五二八年)刻,一九一九年在河南洛阳安驾沟出土。此志曾归固始许氏、武进陶氏,现藏辽宁省博物馆。志右下半部稍有断裂殘损。此志书法笔致遒丽隽美,清逸流畅,历来倍受推重。我国现代著名书法家吴玉如先生认为,“元略志”用笔与二王息息相通,结构似不同,实则由质而妍,亦自然趋势>

北朝北魏  《元倪墓志》楷书<全称《魏故宁远将军郭煌镇将元君墓志铭》北魏正光四年(公元五二十年二月刻),其高七十二.五厘米,宽六十二.五厘米,正藏上海博物馆。书法上笔法精整,点画圆润,风格畅润雅秀,精健秀逸、风华旖旎,兼具钟王神韵,开隋唐书风之先。>

北朝北魏  《元寿安墓志》 楷书<北魏元寿安墓志。志高八十六点八厘米。广八十六点八厘米。文卅三行,行卅五字。正书。一九二二年出土于洛阳马坡村东北。曾归武进陶兰泉。>

北朝北魏  《元珽妻穆玉容墓志》 楷书<北魏元珽妻穆玉容墓志,全称《魏輕車將軍太尉中兵參軍元珽妻穆(玉容)夫人墓誌銘》(神?二年十月廿七日)?二年十月廿七日)【誌蓋】魏羽林監輕車將軍太尉府中兵參軍元珽字珍平妻穆夫人墓誌銘【銘文】魏輕車將軍太尉中兵參軍元珽妻穆夫人墓誌銘。」夫人諱玉容,河南洛陽人。曾祖堤,寧南將軍相州刺」史。祖袁,中堅將軍昌國子。父如意,左將軍東萊太守」昌國子。世標忠謹,冠蓋相仍。夫人幼播芳令之風,早」勵韶婉之譽,聰警逸於機辯,諠讌華於姿態。」待中太傅黃鉞大將軍大司馬安定靖王,實惟」景穆皇帝之愛子。名冠宗英,望隆端右,清鑒通識,雅」長則哲。既鎮穆門之貞孝,又戢夫人之麗音,乃為子」珽纁帛納焉。既奉君子,禮德汪翔,家富緝諧之歡,親」無嫌怨之責。宜闡遐齡,永貽仁範,不幸遘疾,以魏神」龜二年九月十九日徂於河陰遵讓里,春秋廿七矣。」粵十月廿七日癸酉窆於長陵大堰之東。乃作銘曰:」昌宗盛族,實鍾茲穆,漢世楊袁,吳朝顧陸。閨門仁善,」室家多福,遂誕英娥,蘭輝豔淑。言歸帝門,剋儷」皇孫,晨昏禮備,箴諫道存。奉上崇敬,接下喻溫,鄰無」濁議,邑有清論。綺貌虛腴,妍姿晻曖,溢媚纖腰,豐肌」弱骨。蕙苡初開,蓮荷始發,為玩未央,光華詎歇。明鏡」踟躕,錦裘儵忽,翠帳凝塵,朱簷留月。慨矣天長,嗟乎」地久,婿慟賢妻,兒號懿母。飛芬一墜,誰云臧否,獨有」玄猷,脩傳不朽。>

北朝北魏  《元显隽墓志铭》楷书<此碑全称《魏故宁远将军敦煌镇将元君墓志铭》。北魏正光四年(523)二月刻。楷书。19行,行22字。纵74厘米,横73.5厘米。民国初年在河南洛阳姚凹村出土,现藏上海博物馆。河南洛阳为北魏孝文帝迁都以后的都城。北魏皇族原姓拓跋,孝文帝为了推行汉化,改拓跋为元姓。洛阳城北邙山一带为元氏祖坟,陆续出土了大量墓志铭,统称元氏墓志。《元倪墓志》是元氏墓志中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元倪为魏太祖道武皇帝玄孙,墓志的书写者应是当时高手。此志刻工亦甚精,能将原书笔意较细致地传达出来。从刻本看,原书书法熟练,墨色丰腴饱满,形成圆润秀美的基调。结体具有一般魏体的基本特征而属其中平正规矩者。>

北朝北魏    《元羽墓志铭》<立于北魏宣武帝景明二年,最近才刚出土的。元羽为北碑王室,因此墓石字体优美,刻工极精细,如果不是当代大师是做不出来的。其笔画方折峻厉,而亦参用圆笔,直画收笔多做悬针形,苍劲不足张猛龙碑而凝链端整足以并驾,浑脱北朝粗犷之风。>

北朝北魏  《元桢墓志铭》 楷书<北魏元桢墓志。此志是目前所发现北魏墓志中刊刻年代最早者。1926年夏出土于洛阳城北高沟村东南,后经于右任先生收藏并移存西安碑林至今。其笔画茂实刚劲,结体紧峻,意态恣肆,气势雄奇。>

北朝北魏  《元诊墓志铭》 楷书<全称《魏使持节骠骑将军冀州刺使尚书左仆射安乐王墓志铭》为北魏延昌元年(公元五一二年)八月二十六日刻,其高七十九.三厘米,宽为七十六.五厘米,志文二十二行,满行为二十三字,正书。一九一七年于河南洛阳城北三十里伯乐凹村西北出土。现藏上海博物馆。书法上笔势挺健,结字茂密,呈现较多的雄劲峻险,朴茂自然的北魏风格。>

北朝北魏  《张猛龙碑》楷书<北魏正光三年(522年)正月立。楷书。现在山东曲阜孔庙。此碑是北朝碑刻中最有代表性的碑刻。自古以来为书家推崇。清杨守敬评:“《张猛龙碑》整练方折,碑阴则流岩奇特”。又曰:“书法潇洒古淡,奇正相生,六代所以高出唐人者以此。”赵函谓此碑:“正书虬健,已开欧、虞之门户。”结体跌岩起伏,妙不可言。在魏石中应首屈一指。>

北朝北魏  《张玄墓志》楷书<张玄字黑女,清代为熙帝讳,一般称《张黑女墓志》。此魏普泰元平(531年)十月刻。清包世臣跋:“此帖骏利如《隽修罗》,圆折如《朱君山》、疏朗如《张猛龙》、静密如《敬显隽》。”康有为跋:“化篆、分入楷、遂尔无种不妙,无妙不臻,然遒原精古,未有比肩《黑女》者。”此志集雄健、轻灵秀逸、含蓄为一体,其艺术水平之高,鲜有匹敌。代表北魏善墓志的最高成就。>

北朝北魏  《郑文公碑》<全称《魏故中书令秘书监使持节督兖州诸军事安东将军兖州刺史南阳文公郑君之碑》,又名《郑羲碑》。刻于北魏宣武帝永丰四年(511年)。系崖刻,共有内容相同的上、下两碑。上碑在山东平度县天柱山,下碑在掖县云峰山。下碑51行,行23~29字,比上碑书写略晚,字亦较大,剥泐较少,因而比上碑更为著名。此碑为郑昭道书写,字体均为楷书,其结字宽博舒展,笔力雄强圆劲,有篆隶趣相附,为魏碑佳作之一。碑文内容是记述郑羲的生平事迹。郑羲为郑道昭之父,久官光州(掖县、平度均其所屑),死后归葬老家荧阳(河南荥阳)。其故吏程天赐等为纪念他的政绩,故有此刻。此碑雄浑凝重,为书家所重。如包世臣、龚自珍都将它同南碑之冠的《瘗鹤铭》相提并论。欧阳辅评此碑说:“笔势纵横而无莽野狞恶之习,下碑尤瘦健绝伦。”叶昌炽更谓“其笔力之健,可以刲犀兕,搏龙蛇,而游刃于虚,全以神运。唐初欧虞褚薛诸家,皆在笼罩之内,不独北朝第一,自有真书以来,一人而已”。又说:“余谓郑道昭,书中之圣也。。康有为曾誉《郑文公》为“魏碑圆笔之极轨”。从拓本看,此碑用笔确很浑圆,但看原石,实方笔居多。给人以圆笔感觉是因为它属摩崖>
 
北朝北魏  寇谦之  《中岳嵩高灵庙碑》 楷书刻石<《中岳嵩高灵庙碑》为北魏著名碑刻之一。北魏太安二年(456年)立,一说太延年间(435~440)立。楷书,23行,行50字。在河南登封县是由隶书向楷书过渡书体。传为寇谦之书。寇为昌平人,著名道学家,活动于嵩、华间。康有为评此碑书为“体兼隶楷,笔互方圆。”由于它脱胎于魏晋隶书,所以隶书森严;又因为是尚未成熟的楷书,故结体自由,用笔无拘无束。此碑以其独特的风格,世人所重视。>

北朝北魏  朱义章  《始平公造像记》楷书刻石<全称《比丘慧成为亡父洛州刺史始平公造像记》。魏孝文帝(元宏)太和二十二年(公元498年)九月十四日造讫。楷书,10行,行20字,有方界格。额正书阳文"始平公像一区"二行六字。 在洛阳市南部郊龙门石窟古阳洞北壁。此记署为孟达撰文,朱义章正书。然撰文者及书家身世皆不详,可能是当时的工匠。其文字作为书法艺术则在著名的“龙门二十品”中尤为第一珍品。清乾隆年间为钱塘黄小松访得后,始显于世。造像,即雕塑佛像。造像立碑始于北魏,讫于唐中叶,所造者以释迦弥陀、弥勒、观音、势至为多。其初不过刻石,或刻山崖,或刻碑石,或造佛龛,其后或施以金涂彩绘。造像者自称佛弟子、正信佛弟子、清信女、优婆塞等。出资造像者称像主,副像主等。此造像实高75厘米,宽39厘米。龙门造像题记,一般都不刻书手姓名,仅此碑和《孙秋生题记》刻有书手之名,诚为可贵。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称他们是"工绝一时,精能各擅"的书家,并进一步指出此碑书手朱义章比孙秋生更高一筹,评曰"雄重莫如朱义章"。北魏时期崇尚佛教,凿窟造像祈福之风盛行,而《始平公造像记》即是当时所造石像的一篇题记,内容充满了迷信宗教色彩,但其文字却为书法艺术的珍品,一反南朝靡弱的书风,开创北碑方笔的典型,以阳刚之美流传于世。国家图书馆藏最佳整幅拓本,系第三行"邀逢"之"邀"字,仅末笔稍损,其余笔画完好;第五行"始平公"之"公"字,横画犹存;第六行"匪乌"之"乌"字完好之乾隆嘉庆时拓本。高90厘米,宽40厘米,卷轴装。其本为胡鼻山旧藏,有其在清咸丰九年(1859)题记,文曰:"字型大小如星散天,体势顾盼如鱼戏水。"其余尚有题跋十一则,如钱叔盖咸丰八年(1858)题记曰:"此龙门石刻中冠于当世者也。石刻中文之阳文,古来只此矣。层崖高峻,极难椎拓,自刘燕庭拓后无复有问津者。仲水于琉璃厂得四本,殆刘氏物,此贻鼻山。戊午七月叔盖记。"此外,拓本上还钤有"黄节读碑"、"胡鼻山藏真印"、"钱松叔盖印信宜长寿"、"竹节砚斋金石文字"等印章。《始平公造像记》通篇为阳文镌刻,为历代石刻所罕见,而未署撰人、书人,在魏碑中也是少有的。此碑是北魏书法艺术全盛时期年代较早的作品,全碑文字端严飘逸,将森严方朴的北朝书风,写得婉畅流动,如杨守敬《平碑记》云:"始平公以宽博胜。"特别是在笔法上破隶而出,大胆创新,变柔为刚,变藏为露,实为北碑石刻中之异彩。《龙门二十品》是龙门石窟中的二十尊造像的题记拓本,北魏书风的代表作。康有为称龙门石刻“皆雄峻伟茂,极意发宕,方笔之极规也”。而《始平公造像》又是龙门石刻中的代表作。此碑与其它诸碑不同之处是全碑用阳刻法。笔画折处重顿方勒,锋芒毕露,显得雄峻非凡。>

北朝北魏  王  远  《石门铭》楷书摩崖<《石门铭》刻于北魏永丰二年(509年),王远书。楷书摩崖,纵244厘米,横304厘米,28行,行22字。在陕西汉中。是北魏著名的摩崖石刻之一。王远,太原人,当时任梁、秦二州典签(处理文书的小吏)。刻字人为武阿仁。古代汉中地区是南通川蜀、东控襄樊的交通要道。汉代以后此道即屡通屡坏。北魏时梁、秦二州刺史羊祉,重开此道。为了表彰羊祉及参加此项工程者的功绩,故有此刻。康有为将其列为“神品”,云:“石门铭飞逸奇浑,翩翩欲仙,若瑶岛散仙,骖鹤跨鸾”。>

北朝北魏  王子椿  《徂徕山佛号》
北朝北魏  萧显庆  《孙秋生造像记》楷书刻石<全称《孙秋生等二百人造像记》,北魏宣武帝(元恪)景明三年(502年)五月廿七日造讫。楷书,在洛阳龙门石窟古阳洞南壁。六朝碑刻中书家署名者不多,此署萧显庆书,但书家情况不详,当为地位低下的工匠或经书手。此碑书犀利刚劲,宽博朴厚,较《始平公造像》笔法多变,龙门碑刻书法艺术的代表作品之一。>

北朝北魏  赵文渊  《大代修华岳庙碑》<按《魏书》,文成帝兴光二年三月己亥改元为太安,故《魏书》兴光无二年,而此碑云“二年三月甲午立”者,盖立碑后六日始改元也。其曰“阐皇风于五叶”者,自道武、明元、太武至于文成,才四世尔。太武之弑南安王余,立不逾年亦被弑,不得成君。而景穆太子文成父也,追尊为帝,立庙称宗,故以为世也。魏自道武天兴元年议定国号,群臣欲称代,而道武不许,乃仍称魏。自是之后,无改国称代之事。今魏碑数数有之,碑石当时所刻,不应妄,但史失其事尔。由是言之,史家阙缪可胜道哉!然予于史家非长,故书之以待博学君子也。>

北朝北魏  佚  名  《杨大眼造像记》楷书刻石<《杨大眼造像记》刻于北魏景明正始之际(500年-508年)。楷书,刻在洛阳龙门古阳洞。与《始平公造像》、《孙秋生造像》、《魏灵藏造像》并称“龙门四品”。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将其列峻健、丰伟之宗。>

北朝东魏  《程哲碑》楷书<《赠代郡太守程哲碑》造像碑刻,原立于长治县东呈村,石灰石雕造,碑阳中间开龛雕佛像,龛内外布满线刻图饰。背光、龛饰、胁侍菩萨,供养人等均用线刻表现。纪年、造像主铭刻背面。刻画碑铭俱为上乘之作。高约135厘米,正书。拓本。32行,行45字。有方界格。现存山西省博物馆。《山右石刻丛编》、日本《书道全集》有著录。碑额题“大魏天平元年岁次甲寅十一月庚辰朔三日壬午造讫”,可知立石时代为公元534年的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碑文内容记述了上党长子人程哲、字子贤的家世、身世、品行、事迹、官职等,可补史志所阙。碑刻文字体型较小,但刻工精到,保存完好,仅缺数字,十分珍贵。清光绪年间发现,现藏于山西省博物馆。文字书法用笔劲直,结体纵长,楷法劲整。上承东汉劲直派分书之余绪,又融以汉魏砖文书风,是北朝直笔隶意的真书流派中的典型代表。>

北朝东魏    《高归彦造像记》楷书<此碑全称《高归彦造白玉释迦像》,东魏·定武元年(543)四月刻。楷书。造像座为白玉石造,上部释迦像已佚,造像记刻在佛座四周。计二十七行,行七字,中有二行六字,末行三字。1921年在河北定县料敌塔前(众春圆)出土。出土时字迹十分完好。刻工极精。现存河北定县。高归彦官至太傅、太宰,是一位位显权重的人物,后因谋反被杀。此造像当为其在世时所作。书家亦应为当时高手。南北朝以前碑刻,多有所谓“金石味”,北朝碑刻更多以方严、粗犷著称,此造像刻石可算一个特例。它结字宽博、严谨,笔面极为圆润秀美。再加刻工十分精细,原书丹时用笔用墨的效果能够比较充分地体现出来。有人曾将其誉为“魏代石刻之冠”,对这种看法虽然不敢苟同,但“馨逸绮丽”、妩媚娇艳到这种程度,在北碑中确是少见的。有人认为是“赵孟頫所自出”。赵氏是否见过此碑,不好妄言,但从字迹上看,在某些神采方面确有一定相通之处。故宫博物院藏有《高归彦造像记》初拓本。此记书法娟静和美,俊秀温雅。与北朝造像记中方笔锐锋,棱角森挺的书风不同,也与一些粗头乱服、率稚拙的造像记的字迹迥异,在北朝书法作品中实属罕见。>

北朝东魏  《高盛碑》<此碑全称《侍中黄钺大师录尚书事文懿公高盛碑》,篆额为《魏侍中黄钺大师录尚书事文懿高公碑》。东魏太平三年536)五月刻 。楷书。30行,行25字。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在直隶磁州(今河北省磁县)出土。碑存上半,左下角缺。此碑同《高肃碑》、《高翻碑》合称“磁州三高”。《高翻碑》书法佳美与此碑赂同,然字残损太重,不若此碑保存完好。此碑笔画挺拔,结字工稳,格局极为宽博,气势甚为宏大,无小家之气。尚存有某些隶书笔意。个别字尚沿袭篆字写法,可谓笔画劲练、结字洞达,在北碑中别具一格。唐代褚遂良《伊阙佛龛记》等碑刻或受其影响。>

北朝东魏  《敬使君碑》楷书<又名《敬显隽修神静寺碑》、《禅静寺刹前铭》、《敬使君显俊碑》, 全称“禅静寺刹前铭敬使君之碑”。东魏正书碑刻。兴和二年(540)立于长社。清乾隆三年出土,后移至陉山书院。现存河南长葛县。《金石萃编》载:碑高六尺八寸,宽三尺五寸,文共二十六行,满行五十一字。此碑书法婉雅朴厚,间有与《张黑女墓志》相契合者,为著名北碑之一。碑文长达二千五百余字,可谓洋洋大观,且无漫漶,刻工极为精严,颇能传达原书笔意。属于罕见的丰碑大碣,刻工精良,保存完好。杨守敬谓:“碑阴沈青崖跋云:书法自晋趋唐,为欧、褚先驱。余谓六朝正书多隶体,此独有篆意,古意精劲,不肯作一姿媚之笔,自是老成典型。若谓欧、褚前驱,恐不相及,而亦不必祖欧、褚也”。又说:“化方为圆,暗用篆笔,而流美无对。”康有为列此碑为“逸品上”,又谓:“圆静则有若……《敬使君》”,“《敬显隽》独以浑逸开生面”,“《敬显隽》为静穆茂密之宗,《朱君山》、《龙藏寺》辅之。”又形容说:“《敬显隽》若闲鸥飞凫,游戏汀渚”。此碑结体近方。笔画都略呈弧形,如“田”字、“唱”字,使人感觉方中带圆,笔画短促而明快,有一种向内凝聚的力量,在众碑中别具一格。《校碑随笔》称:“鲸、筹、阃、骑、招、夷、秉、闉、木、府、自等字未泐损者,为旧拓本。”康有为列其为“逸品”上结体宽绰,用笔化方为圆,明快又含蓄有篆籀笔意。>

北朝东魏  《李仲璇碑》楷书<此碑全名为《李仲璇修孔子庙碑》。隶书额题“鲁孔子庙之碑”六字。东魏正书碑刻。王长孺书(王长孺,生卒年月不详,任城人)。兴和三(541)年立于鲁县孔庙。25 行,行51字。藏山东曲阜孔庙。《金石萃编》载:碑高七尺四寸,宽三尺六寸,字共二十五字行,满行五十一字。此碑运笔朴拙劲拔,兼具篆隶遗型。 宋欧阳修《集古录》评此碑说:“笔画不甚佳,然亦不俗。”《石墨镌华》称:“碑正书,时作篆笔,间以分隶,形容奇怪。”《金石史》云:“《李仲璇碑》笔力劲骏,如偏面骄嘶,又如辫发章甫,殊俗揖让。”康有为谓:“亢夷超爽,莫如王长孺之李仲璇碑。”又谓:“李仲璇如乌衣子弟,神彩超俊。”书体似隶似楷,并时有篆字杂入。所谓“杂大小篆、分、隶于正书中”,因而被认为“形容奇怪”。这种情况在北朝碑刻中时有发现,如西魏《杜照贤造像记》、《张世保等人造塔》。直到隋代《曹于建碑》都如此。此碑笔画老健,结字宽博,雍容大方,并有一种古雅隽迈之气,非常耐看。传世拓本以碑文中“尚想伊人”四字未损者为明拓,考见《校碑随笔》。>


北朝东魏  《司马升墓志》<东魏天平二年535刻。 多用方笔,锋芒毕露而不失于纤弱;结体逸宕而富有韵致。>


北朝西魏  《杜照贤造像》<又称《杜照贤杜慧进等十三人造像》。隶楷杂体。西魏·大统十二年(546)十一月刻 (马子云谓大统十三年)。8行,行21字。上半为像,侧为小字,各3行,前3行存2、3字不等,后3行村5、6、7字不等。又二列14行,行10~20字不等。下列7行。在河南禹县。此碑笔画细瘦活泼,字体在隶、楷之间,然兼有篆、草写法,可谓集各体于一碑的大杂烩。如“为”字,有行草笔意;“三”字则是典型的隶书。就整体来说,称此碑为隶、为楷,似都无不可。从历史上看,杂采某一、二体而书于一碑,从汉至隋,时有所见。如汉《夏承碑》、东魏《李仲璇碑》、隋《曹子建碑》等都是如此。但像此碑这样集篆、隶、真、行、草于一身的“集大成”的碑刻,还是十分少见的。书写此碑时已是六世纪中期,其时楷书已经普遍使用,出现这种情况则更是一个特例。>

北朝北齐  《报德象碑》<武平六年,释仙书>
北朝北齐  《杜孝绩墓志》楷书<杜孝绩墓志,全称“齐故骠骑大将军东徐州刺史杜君墓志銘”。>

北朝北齐  《故夫人仲姿墓志铭》 楷书
北朝北齐  《隽修罗碑》<皇建元年十二月>
北齐  《刘悦墓志》<首題:“齊故特進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廣州刺史濟陰郡開國公贈朔肆恒三州諸軍事朔州刺史尚書右僕射泉城王劉王墓誌”;蓋陽文篆書題:“齊故泉城王墓誌之銘”。北齊武平1年(570)11月12日。河南省安陽市櫟鎮出土。安陽金石保存所藏石。拓片版本。隸書,31行行31字,蓋3行行3字。刘悦,字优昕,年轻时就以勇猛闻名,初仕西魏,北齐时特进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广州刺史,封齐阴郡开国公,武平元年七月十五日去世,寿53岁,葬于邺城,死后赠朔肆恒三州诸军事、朔州刺史、尚书右仆射、泉城王。刘悦的祖父刘折,领民酋长;父亲刘跋,官任司农卿。>

北朝北齐  《水牛山文殊般若经碑》楷书<在山东宁阳水牛山。原在汶上水牛山顶,现存汶上县博物馆>

北朝北齐  《泰山经石峪》楷书<《泰山经石峪》,又名《泰山佛说金刚经》,摩崖石刻,北齐天保间刻,刻于山东泰山斗母宫东此一公里山谷之溪床上。字径50厘米,字体介于隶楷之间,据民国初拓本计,存九百六十余字。是现存摩崖石刻中规模空前的巨制。通篇文字气势磅礴,其优游自如从容不迫之仪态,若具仙姿;其用笔圆润可人,包融篆隶而妙化为楷,结构舒博壮健,颇含浑穆宽阔之趣。清杨守敬曰:“北齐《泰山经石峪》以径尺之大书,如作小楷,纡徐容与,绝无剑拔弩张之迹,擘窠大书,此为极则。”用笔安详从容,风神澹泊雍荣大度,结体奇特斜倚相生,充满个性。被尊“大字鼻祖”和“榜书之宗”。清人冯云鹏在《金石索》中盛赞:“如印泥画沙,草情篆韵,无所不备。”《泰山经石峪金刚经》,无撰书人姓名,因笔法与山东邹县尖山摩崖《晋昌王唐邕题名》相近,后人或以为唐邕所书。又与《徂徕山大般若经》相似。《徂徕山大般若经》上有“齐武平元年王子椿造”字样,因此后人又有推测为王子椿所书。清阮元《山左金石志》则作北齐天保间(公元550--559)人所作。《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多有一些不常见的俗字,其中“万” 、“无”二字,竟与现行通用的简化字相同。这封於研究我国书体的历史演变和书法艺术成就,具有相当重要的价格。>

北朝北齐  《朱岱林墓志》楷书<四十行,行三十四字。北齐武平二年(五七一)刻。据传此志明季出土于山东寿光,未受重视。清雍正三年(一七二五)寿光人王化洽发现后拓得数纸,始为流传。此志书被誉为“上宗魏晋,下开隋唐”,虽为楷书又参以篆隶笔意,于古朴中又含婀娜刚健之姿,从中可见楷书嬗变之踪,是北齐墓志的精品。今据清人王化洽初拓本>

北朝北齐  梁恭之  《陇东王感孝颂》<北齐武平元年(570年)《陇东王感孝颂》。额题“陇东王感孝颂”为篆书两行,颂文为隶书。申嗣邕撰文,梁恭之书。文后又刻有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杨杰题记。陇东王是当时担任齐州刺史的胡长仁。石刻字迹工整,笔势开张,用笔近似楷书,这是北齐隶书的共同特征。>

北朝北齐  郑述祖  《重登云峰山记》
北朝北齐  郑述祖  《天柱山铭》<《天柱山铭》原刻在山西麓“劈石门”旁,已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后搜得残石200余字今存平度县博物馆。郑道昭之子北齐光州刺史郑述祖于天统元年(公元565年)书镌的《天柱山铭》。>

北朝北周  《曹烙碑》
北朝北周  《窦卢恩碑》
北朝北周  《贺屯植墓志》<保定四年>
北朝北周  《寇炽墓志》<魏故廣州別駕襄城順陽二郡守寇(熾)君墓誌(宣政二年正月四日)【誌蓋】闕【銘文】魏故廣州別駕襄城順陽二郡守寇君墓誌」君諱熾,字紹叔,上谷昌平人。高祖秦州哀公,曾祖雍」州宣穆公,郢州威公之孫,順陽府君軌第四子,繼第四叔父朝請南陽府君孚之後。永安三年,詔除伏」波將軍廣州別駕。君威以馭左,政以綏夏,撫荒悅近,」期月教成。詔遷長史。累加龍驤將軍金紫光祿大」夫。為左之治雖隆,制錦之才不盡。俄宰襄城之郡,又」轉順陽太守。脩明禮,緝熙風俗;近者悅,遠者懷附。福」善無徵,禍釁奄及。春秋五十七,寢疾而殞。吏民哀號,」朝廷傷痛。以周宣政二年歲次己亥正月四月窆於萬安山宣穆公之墓次。」夫人天水姜氏,詔除昌城縣君。」長子素,廣州主簿本州司馬都督博平縣開國男,穎」川陷沒。妻裴氏,無子,以士璋長子文超繼後。」小子士璋,廣州主簿輔國將軍中散大都督德廣期」城襄城三郡守義安縣開國侯。妻郭氏。」長女順華,適天水姜曇進,本州主簿。」第二女婉華,適河東裴景徽,郡中正。」第三女將男,適天水趙子信。」第四女休華,適趙郡李恩曜。北京圖書館藏拓>

北周   口咸韬  《小铁山佛经铭》
北周   匡喆  《小铁山刻经颂》<又名《匡喆刻经颂》>
北凉  佚  名  《沮渠安周造佛寺碑》 楷书刻石<北凉沮渠安周承平三年(445)刻,22行,行47字,存德国拍林。原碑于清光绪年间在新疆吐鲁番高昌故城出土。1903年被德人盗往柏林,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原碑断裂。光绪三十二年(1906)端方赴欧时拓以完本;拓本纵132.2厘米,横85.8厘米,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北凉为羯族沮渠蒙逊所建,位置在今甘肃省西部,后为北魏所灭。沮渠安周为沮渠蒙逊第十子。该碑撰文为中书郎中夏侯粲。北凉石刻甚为少见,除此碑外只有比它晚十年的封戴墓表(承平十三年,455)。它们为研究北凉情况提供了实物资料。此碑为隶书,但已具楷意。主用方笔,横笔两端多呈锐角并向上翘起,笔画挺拔,锋芒毕露。结字稳健中具有活泼气氛。和《露宝子碑》有相近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