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真vs石井英明第几集:春到桃花坞 年画展新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22:15:25
  
  张 雷
  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是苏州吴文化的一张独特名片!
  在北京,在成都,在东京,在卢森堡,在全世界众多历史悠久的名城,她的每一次展出,都受到了热烈的欢迎,被艺术大师们赞誉为“东方古艺之花”。但是,有不少朋友可能还不知道,她曾有过一段枯木逢春的经历——这门古老的传统技艺从草根之乡到国宝殿堂仅仅走过了六十个春秋!
  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起源于明代,发展于清代雍正,乾隆年间,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桃花坞,位于阊门内北城下,自古以来便是苏州城里一个风景秀丽的去处。当时,这里居民稠密,桃花盛开,充满了诗情画意。明代风流才子唐伯虎曾在此建筑桃花庵别墅。苏州年画,也因桃花坞而得名。
  苏州桃花坞年画,题材多为吉祥喜庆图案、风俗民情和戏文故事,表现手法主要是仿传统绘画,继承卷轴画形式,也有仿西洋铜版画效果的,甚至在画面上写明“仿泰西笔法”等字样。她以一版一色的木版套印为特点,色彩鲜明,构图丰满,装饰性强,具有独特的民间艺术风格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再加价格低廉,因此深受民众喜爱,不仅流传于大半个中国,而且传入日本等国,对日本版画尤其是“浮世绘”有相当影响。当时她同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县杨家埠年画,齐称为我国“三大木版年画”。与天津杨柳青素有“南桃北杨”之美誉,闻名中外。但自近代西方印刷术传入我国,特别是上海胶版彩印“月份牌”年画的风行,手工刻印的桃花坞年画受到冲击,市场逐步缩小,同治、光绪以后,销售对象转向农民为主。到抗战前,木刻年画仍不景气,不少年画舖相继歇业或转业,不少艺人被迫改行,有的贩菜捕鱼,有的拉车打杂,有的迫于生计,流落他乡,形同乞丐。及至解放前夕,桃花坞木刻年画舖只剩下王荣兴、朱荣记、朱瑞记三家,已濒临人亡艺绝的境地。
  一唱雄鸡天下白。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扶持下,桃花坞木刻年画从此获得了新生。苏州市文联即对桃花坞木刻年画作了调查,并着手抢救:一是把散失的艺人组织起来,二是帮助年画舖恢复生产,并从中选印了一百多种旧版年画在全国各地展览。1951年,市文联组织画家贺野同志和工艺美术专家顾公硕先生及多名艺工,用桃花坞木刻形式创作了《太平天国在苏州》八幅组画:《清兵抢劫》徐绍青作,周玉菁刻;《内应外合》沈冠奋作,叶金生刻;《忠王入城》徐近慧、陆国英作,叶金生刻;《忠诚感服》费新我作,华开荣刻;《贸易街》贺野作,周玉菁刻;《儿童教养》陈志华作,叶金生刻;《军事会议》吴钟英作,华开荣刻;《民不能忘》陈涓隐作,吴麟昆刻,作品参加“太平天国革命百年纪念展览”后获得赞誉。这些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如刻版艺人叶金生和印刷艺人魏阿毛加入雕刻工艺社后,在画师顾仲华和徐绍青的帮助下,先后刻印了“兰花”信笺、《新春牛图》、《屈原》、《仕女》和《巩固祖国国防、保卫世界和平》新门画,都得到了好评。王荣兴等三家年画舖在合作化高潮中组成合作小组后,生产运转良好。1957年,江苏省博物馆举办“桃花坞木刻年画展”,大部分作品就是他们提供的。1958年,年画合作小组并入苏州文化美术工厂后,工作尤有起色,不仅印销了45套旧版年画,还创作了《丰收》、《渔家乐》等新年画和伟人、名人像。此外,叶金生在画师徐绍青的指导下,完成了明代木刻《九歌图》和《水浒叶子》的复刻。作品刻印俱佳,纸墨精良。作品送往北京,受到郭沫若院长和著名画家傅抱石的高度评价,郭老不但为复制品题写了笺头,还为“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题了字。
  1959年,桃花坞木刻年画社正式成立。当时创作设计人员有杨云清、凌虚、徐云,刻工有叶金生、许良甫、徐国良、许泉林,印工有魏阿毛、房志达、谭土林等。1961年各工种又招收了28名学徒。1963年春,合作社由桃花坞大街迁至西中市,全社共有七十余人。
  1965年,与苏州漆器雕刻厂合并为桃花坞木刻年画厂,厂址设在文衙弄艺圃内,规模扩大,正可大展身手,不料“文革”来临,桃花坞年画被斥为“封建迷信品”,以致一百多种旧版被扔在露天烂毁。1969年末并入苏州雕刻厂,年画人员分别调至其它单位,桃花坞年画全面停产。可是桃花坞年画毕竟是民间艺术,属于“劳动人民的创造”,因此到1974年有了松动:在民间工艺厂重建桃花坞木刻年画小组。市文化局借调了王祖德、刘振夏、温尚光等青年美术工作者到局创作组,从事桃花坞年画创作。他们先后创作了组画《风华正茂》和《春风杨柳》、《山泉育苗》、《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丰收图》等作品,并在全国展出,受到各界人士好评。
  桃花坞木刻年画社的重新恢复,是在大地春回的1979年,这年又成立了桃花坞木刻年画研究会。会长段东战为重振年画雄风,组织了全市三十位美术工作者,创作了五十多幅桃花坞年画,如《正是果熟花香时》、《各族人民大团结》、《送喜报》、《将相和》、《大闹天空》、《江南集锦》等,通过国内巡展,再次扩大了影响。1980年3月,“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县杨家埠民间木版年画联展”在苏州展出后,又以“中国年画展”名义在卢森堡、比利时、意大利三国展出,又一次把影响扩大到海外。
  1985年桃花坞木刻年画社并入艺石斋。当时创作设计人员有杨云清、王祖德、张晓飞、段文海、苏起峰、庄素英等,刻工有叶金生、叶宝芬、卢平等,印工有魏阿毛、房志达、单礼芳等。桃花坞木刻年画在新时期的再次崛起,激发了从业人员的工作热情,自后年画精品迭出,张晓飞创作的《比绣艺》、《水乡四季图》、《水乡元宵》和王祖德创作的《渔家书屋》,在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届全国年画展连连获奖;还有复制刻版的传统桃花坞木刻年画《百子图》,在文化部举办的“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中获奖,形成了丰收高潮。
  然而在好评如潮的当口,问题来了:她遇到了市场“瓶颈”,产品除一些艺术家和爱好者慕名前来求购外,需求量不大。为扩大销路,有部分年画一度采用胶版印刷,由全国新华书店发行。但是这样做,木版套印的原汁原味丢失了,显然不是出路。还有从业人员老龄化,后继乏人,这都使年画生产面临难以为继。
  为了有效地保护、传承桃花坞年画,2001年6月,由苏州市工艺美术工业局和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向苏州市人民政府提出了关于“桃花坞木刻年画社划转工作请示”。2005年5月,经市政府批准,把年画社划入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这次与往常的调整不同,她的体制变了:由生产经营型转成了科研教学型,自此有了专项资金,有了重点科研项目,为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可持续发展舖平了道路。学院还利用教学优势,创办了桃花坞木刻年画研修班,先后培养了三批新一代桃花坞木刻年画接班人,为这一传统民间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接着,好事纷至沓来:2004年,国家邮政总局在苏州举办了《桃花坞木刻年画》邮票首发式,使桃花坞木刻年画成为国家“名片”。2005年,经苏州市文广局努力,桃花坞木刻年画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市文广局又组建了“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在朴园开放,馆中环境优雅,亭台楼阁、池塘假山、花木葱茏。博物馆辟有二馆一室:桃花坞年画历史沿革馆、传统民俗年画陈列馆和桃花坞木刻年画工作室。二馆以展示图片和实物为主,一室即作坊,用以演示年画绘、刻、印的制作过程。观众来到这里,可以全面了解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历史源流,工艺流程及艺术魅力。同时出版了《桃花坞木刻年画》精品集,并有一批精制的传统桃花坞年画面世,使这朵“东方古艺之花”更为耀目。就在这一年,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荣列国家公布的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此成为“国宝”。一时举办的展览和论坛等活动,无不围绕这一主题,把这一年变成了桃花坞木刻年画年。2008年,在北京举办奥运会期间,经典的桃花坞年画带着苏州人民的祝福闪耀在中国年画展上,她和三百多幅来自天津杨柳青、四川绵竹、河北武强等全国各地的民间木版年画佳作在北京朝阳文化馆展出,让奥运像过春节一样喜庆热烈,受到来自世界各国朋友们的喜欢。 
  如今,市文广局又组织专业人员编写的《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桃花卷》一书,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任主编,此书即将出版发行,为弘扬祖国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传承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春到桃花坞,年画展新姿。我们衷心祝愿这枝古老的民间艺术之花在祖国的百花园中,开得格外鲜艳夺目,多姿多彩!
     (作者系苏州市吴文化研究会理事、苏州市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