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燮霞婚礼:(0700)铜陵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2:02:21

 

中国重要有色冶金工业基地之一,安徽省辖市。位于省境中南部,长江右岸,芜(湖)铜(陵)铁路终点。辖3区及铜陵县。面积1113平方公里,人口59.61万;其中市区227平方公里,人口26.01万。素有皖南铜都之称,采铜史达1500余年。1952年成立铜官山矿务局,1956年设立铜官山市,1958年铜陵县并入后改称铜陵市。市境依山面水,西北沿江一带地势低平,湖泊散布,为洲区和圩区,海拔一般约10米;东南部岗峦起伏,低山绵延,主要山峰有铜官山(493米)、天门山(577米)等。铜陵地居长江沿岸,交通方便。水运可上至武汉、重庆,下及南京、上海。铁路也可直达南京、上海。公路可至省内青阳、贵池、南陵、芜湖等地,是皖南山区通向外地的重要门户。 市境矿藏丰富, 除已开采的铜、铁、煤、硫、金、银、钴、钼外,尚有石灰石、大理石、硒、碲等30多种稀有金属和非金属矿藏。工业以有色冶金为主,化工、纺织、电子、电力、建材次之。铜产量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中国第1座现代化大型有色金属矿山已于1991年3月正式投产。 市属铜陵县为中国重点产金县,1990年产量达1万两。土特产以铜陵糖冰姜、 凤凰山牡丹著名。主要风景区有天门山、五松山、螺丝山、羊山矶及天井湖公园等。  

目录

·                                 • 自然地理

·                                 • 历史沿革

·                                 • 城市建设

·                                 • 经济发展

·                                 • 社会事业

[显示全部]

铜陵市-自然地理

 

 

 

 1、地理位置铜陵,位于安徽省南部,长江下游南岸,在东经117°42′00″——118°10′6″、北纬30°45′12″——31°07′56″之间。总面积1113平方公里,是黄山、九华山、太平湖的北大门。沪宁铜铁路、合铜黄高速公路、徐(州)黄(山)公路线在铜陵长江大桥过江、长江黄金水道,使铜陵的交通便捷、快速。至2004年底,全市总人口71.63万人。

2、矿产资源  铜陵地阜物华,自然资源丰富,尤以矿产资源储量丰,矿种全而闻名。已探明的矿种主要有铜、硫、铁、金、银、煤、石灰石等,其中铜、金、银、硫铁矿和石灰石储量均在全省名列前茅。大理石、灰硅岩、膨润土、铅锌矿、珍珠岩、钾长石、石英石等,也有一定储量。

3、农产资源  铜陵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农作物生长的有利条件。农业生产以粮食和经济作物为主。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大豆、油菜、花生、芝麻、茶叶、苎麻、油桐、大蒜、生姜等。

4、水产资源  据初步调查,铜陵水域的鱼类有8目15科44种。其中商品鱼类有青鱼、草鱼、黄鲢鱼、白鲢鱼、鲤鱼、鳊鱼、团头舫、黄鳝、泥鳅等。珍贵鱼类有鲚刀鱼、银鱼、鲟鱼、鳜鱼、鲥鱼、鳗鱼等。鳖、龟、蚌、螺、虾、螃蟹等品种资源也很丰富。稀有水生动物有白鳍豚、江豚、扬子鳄等。

5、植物资源  查出确定学名的88科600余种,其中,观赏植物、园院及行道绿化乔木类36种,灌木类33种,绿化观赏竹类17种,蕨类60余种,草木类34种,水生类10种。药类约1400余种。药类植物中以凤凰山丹皮最为著名。铜陵泡桐资源丰富,素有桐乡之称。

6、旅游资源  在二十几处人文和自然景观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个,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1个,省级风景名胜区1个,省级森林公园1处。其中,铜文化特色尤为明显:铜陵牡丹(亦称“凤丹”)与洛阳、荷泽牡丹齐名:养育的“江豚”等珍稀动物世所罕见。安徽省六大旅游节庆活动之一的“铜陵青铜文化博览会”新颖独特。

铜陵市-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时期,铜陵地区先后属吴国、越国、楚国,秦统一中国后,铜陵属彰郡。

西汉时彰郡改为丹阳郡。铜陵地区先后属丹阳郡春谷县、陵阳县。东汉时期,设置铜官镇(在今铜陵县城)。

三国时期,铜陵地区先后属吴国丹阳郡春谷县、临城县。

西晋时期,铜陵地区属宣城郡春谷、临城二县。东晋义熙年间(405——418),由于北方战乱,大批山西流民进入此地,在此侨置了定陵县,县治设在今顺安镇。定陵县的设置,使今铜陵地区的区域大体确定下来。

南朝宋、齐时期,定陵县属淮南郡;梁、陈时期,属南陵郡。

隋统一后,将定陵县并入南陵县,属宣城郡。

唐朝前期,铜陵属宣城郡南陵县;唐朝后期,从南陵划出工山、安定、凤台、归化、丰资五乡,设置义安县,县治在今顺安镇,属宣州。五代时期,仍为宣州义安县。

南唐保大九年(951),改义安县为铜陵县,属昇州。铜陵县设置后,即将县治由顺安镇移至铜官镇(今铜陵县五松镇),当时称江浒。

北宋开宝七年(974),曹彬伐南唐,闰十月克铜陵县,初属江南道(路),后改属江东路池州。

元朝,铜陵属江浙行省池州路(后改为池州府)。

明朝,铜陵县属池州府,直隶于南京。

清初,铜陵县属江南左布政使司池州府;后江南左布政使司改为江南省。康熙元年(1662),江南省分为江苏、安徽两省,铜陵县属安徽省池州府,后设徽宁池太广道,池州府为其所属。

民国元年(1912年)元月废府,铜陵县直属安徽省。1914年6月至1928年8月属安徽省芜湖道。1932年10月后属第二专区。1938年8月6日改属第八专署至解放前夕。

1949年4月21日,铜陵解放。同年5月13日划归皖南行署池州专区管辖。

1952年2月4日,皖南、皖北行署合并以后,铜陵县隶属安庆专区。

1956年10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铜官山市,属省直辖。

1958年9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铜陵县建制,市、县合并,改名铜陵市,属省直辖。

1959年4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 ,保留铜陵市建制,仍属省直辖;恢复铜陵县建制,属安庆专区。

1964年7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铜陵市改为铜陵特区,实行政企合一,为省直辖。

1971年12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 ,改铜陵特区为铜陵市,属省直辖。

1974年11月8日,铜陵县划归铜陵市辖。

铜陵市-城市建设

 

 

 

以建设生态山水铜都为目标,完成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构建起较为完善的规划体系。

城市建设完成投资60多亿元。

实施了铜都大道、石城大道和环天井湖地区的综合整治工程,建成铜文化园及观湖、临湖等游园广场,整治了一批老旧小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7平方米,城市环境景观明显改善。

新建和改造湖东路、北京东路、隆门路等城市道路76.4公里。

城市住宅增加210万平方米。

日供水能力增加10万吨。

公交运营线路长度增加42公里。

天然气置换工程基本完工。

城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连续三年超过300天。

交通基础设施完成投资27.6亿元。

全市等级公路里程突破1000公里,比2002年增长62%;合铜黄高速、沿江高速铜陵至芜湖段通车,结束了铜陵境内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新建和改造了滨江大道与沿新路(一期)、铜胥路、坝白路、顺凤路、九凤路等,干线路网逐步完善。

铜九铁路铜陵段建成,沿江城际客运铁路开工在即,铜陵长江公铁大桥列入国家“十一五”建设规划。

铜陵港被国家定为万吨级海轮进江终点港。

铜陵市-经济发展

 

一、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全市生产总值跨过了两个百亿元台阶,由2002年的93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9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6.6%,总量在全省前移2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财政总收入跨过五个十亿元台阶,由9.4亿元增加到50亿元,年均增长39.4%,总量在全省前移9位。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年均分别增长21.9%、41.8%和58.1%,总量在全省的位次分别前移了5位、2位和6位。“861”行动计划顺利实施,有色金隆电解铜扩建、铜化60万吨磷复合肥、海螺三期、国电一期等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或开工建设,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95亿元,相当于2003年前47年投资额的总和。

二、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

铜工业、化工等主导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电子元器件及基础材料产业呈集群化发展态势。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进滨江等循环经济园区建设,兴建了一批循环经济项目,资源综合利用率不断提高。实施了金昌冶炼厂主工艺改造、金隆余热利用、海螺余热发电、电厂烟气脱硫等工程,关闭了一冶鼓风炉,累计淘汰小水泥产能195万吨,关停小采石产能240万吨,节能减排见到实效。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累计开发各类新技术、新产品410余项,组织实施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12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五年前的16.5%提高到35%。商业服务设施不断优化,现代服务业逐步壮大。实施品牌和质量战略,新增中国名牌4个,中国驰名商标1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92家增加到213家,有色控股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突破400亿元。县区与园区经济快速发展,县区3个开发区成为省级开发区,铜陵经济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两番,铜陵县经济发展进入全省动态十佳县行列。

三、农业农村工作成效显著

认真贯彻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工作方针,全面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落实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补贴等政策,在全省率先免征了农业税、免除了洲圩区防洪排涝水电费、实行了公益林生态补偿机制。农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主要农产品连年丰收。累计投资6亿多元,完成了江堤加固、45座水库除险加固、骨干排涝泵站建设等水利工程,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组织开展了“乡村规划整治、建设美好家园”行动,在全省率先完成乡镇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开展了村容村貌整治活动并取得成效。五年完成了1.8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解决了8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建成村级组织活动场所57个。农村自来水普及率70.6%,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51.7%,实现了村村通油(水泥)路,村村通广播,村村通宽带。

四、改革开放实现新的突破

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累计有248户企业实施了以“两个置换、两个退出”为主要内容的改革,中小工业企业改制任务基本完成。有色控股公司、铜化集团等37户企业实施主辅分离和辅业改制。企业上市工作取得新进展,新增上市公司2家,上市公司总数6家,形成“铜陵板块”;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全面完成,有色控股公司铜主业上市经国家核准实施;累计在证券市场融资66.7亿元。资源枯竭矿山关破工作扎实开展,企业办社会职能分离工作稳步推进,企业债务重组工作取得实效。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改革进展顺利。公共财政体系框架初步建立。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革开始启动。私营企业新增1862户,注册资本增加到41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1.1和2.3倍,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比重由12.2%提高到52.5%。五年累计利用外资3.7亿美元、内资160多亿元;2007年进出口总额达27.5亿美元,是五年前的6.5倍。加强了境外资源开发工作,新设立境外企业7家;对外交流合作渠道进一步拓宽。

铜陵市-社会事业

 

一、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加强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教育“两基”成果不断巩固,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初步实现,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开始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初步建立;高中阶段教育在全省率先普及,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职教园区建设启动。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及广播电视设施得到改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好戏连台,文艺创作精品迭出,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成功举办了建市五十周年庆典及第八、第九届青铜文化博览会。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水平和层次不断提升,“五城联创”工作不断取得新成绩。公共卫生体系和卫生应急机制建设不断完善,农村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建设全面加强,血吸虫等重大疾病的预防控制措施不断强化。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成效明显,人口自然增长率稳定在5‰以内。社区建设实现“四有”目标,正在向“四优”迈进。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和双拥工作扎实开展。残疾人事业、老龄服务和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得到加强。审计、统计、物价、地震、气象、档案、地方志、民族宗教、外事侨务等工作都取得新的成绩。坚持开门接访、带案下访,信访工作力度不断加大。深入推进依法治市,基层民主建设有序展开。安全生产监管体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明显加强。平安铜陵建设不断深入,公安“三基”建设全面展开,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日趋完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二、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高度重视和妥善解决民生问题。通过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等,新增就业岗位7.1万个,并基本消除零就业家庭,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建立健全“五大保险”体系,在全省率先建立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率先实现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覆盖,率先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五年共组织实施为民办实事项目56个。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5.5%和11.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16亿元,是2002年的2.3倍。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增加4.5和6.5平方米。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铜陵市-名人

 

盛度(970~1040),字公量,铜陵县石洞耆(今天门镇)人。幼小读书,敏而好学,北宋祥符七年(1014年)中进士。初任济阴尉,后任尚书屯田员外郎。契丹扰犯大名(今冀、鲁、豫部分地区)时,他数次上疏朝廷,陈述戍边之策。旋奉使陕西,详览疆域,并参考汉、唐故地,绘成《西域图》,呈献宋真宗,且应答咨询如流,真宗称其博学。继入翰林为学士,任兵部郎中。后几经谪起,于景祐二年(1035年)任参加政事,四年任知枢密院事。曾奉旨同编《续通典》、《文苑英华》,并著有《愚谷》、《银台》、《中书》、《枢中》四集和制书二集。后任应天(今南京)知府。宝元二年(1039年)辞官归里。

 

陈翥(982~1061年),字风翔,号虚斋,咸聱子,桐竹君,铜陵县贵上耆土桥(今钟鸣镇)人。5岁读书,14岁入县学,曾有悬梁苦读跻身科举的愿望。后因父亲早逝、兄弟不和兼自身患病十余年之故,至40岁时,方“志愿相畔,甘为布衣,乐道安贫”,一面闭门苦读,一面参与耕作,坚持不辍。60岁时,他在家中数亩山地植桐树(泡桐)数百株专事研究,除悉心钻研前人有关著作外,还“召山叟,访场师”,尤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北宋皇祐年间(1049~1053年)撰成《桐谱》书稿约1.6万字。全书除序文外,正文共一卷,依次分“叙源”、“类属”、“种植”、“所宜”、“所出”、“采斫”、“器用”、“杂说”、“记志”、“诗赋”,凡十篇,《桐谱》系世界上最早记述桐树的科学技术著作,其中6篇专论植桐技术,为全书的精萃。

佘翘(1567~1612),字聿云,号燕南,铜陵县合二耆(今郊区大通镇)人。4岁即能授书成诵,稍长,遂工习诗文,研究经史。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赴应天府乡试中举。后屡赴京会试不中。归里后,遍访名胜,潜心著书。有诗集《浮斋百韻》、《秋浦吟》,文集《翠微集》、《幼服集》、《偶记》、《白下游草》、《齐山奇记》、《三忠传》,传奇剧本《量江记》、《赐环记》,杂剧《锁骨菩萨》等刊行于世。其中以《量江记》成就突出,笔法奇特,假借神鬼,借古讽今。时戏曲评论家吕天成在其著作《曲品》中称“量江记全守韵律,词调俱工,一胜百矣。”冯梦龙称《量江记》为罕见珍本,能与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并立。万历四十年(1612年),佘翘应池州知府李思恭聘请编修《池州府志》,编次未几,于同年八月病逝。

章啸衡(1896—1965),原名章家霖,化名童天一,太平乡钱家湾人,出身贫苦。1919年进省立五中读书。1925年任贵池县卷烟税局局长。1927年3月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三十三军三师六旅独立营营长。蒋介石背叛革命后,章啸衡因参加反蒋斗争被捕,后被营救归里。1930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任铜陵县动员委员会组织部长。1939年,在沙洲创建本县第一支抗日武装—沙洲游击队。1939年—1940年任新四军三支队特务营营长,后改任长江游击纵队队长。“皖南事变”后,组织群众护送新四军突围人员安全北渡。1942—1945年任皖江参议会驻会委员。1946年至1949年4月,辗转宁、沪等地,从事地下情报工作。1949年4月章啸衡任芜湖市军管会交际处副处长。后参与芜湖市政协筹建工作。历任芜湖市政协驻会委员、省文史馆馆员、芜湖市政协副秘书长、副主席等职。

陈尚和(1911—1947) 又名陈唤群,化名丁长春,永丰乡湾里村人。 1934年在崔村设私塾执教。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因党组织破坏而脱党,1938年重新入党。历任中共铜陵一区宣传科长、中共铜陵敌后县委宣传部长、中共北二区区委书记、中共铜青南县委委员、敌工(联络站)副站长、中共凤凰区区委书记、中共铜青南工委书记、铜青南游击队负责人等职。抗日战争爆发后,陈尚和致力抗日,先后组织起农民抗敌协会、青年抗敌协会、妇女抗敌协会、民兵等组织,建立民主政权,配合抗日部队开展斗争.县境沦陷后,他一面坚持武装斗争,一面坚持统战和敌特工作。皖南事变后, 陈尚和安排地下交通人员接应,护送新四军突围人员。1942年,陈尚和在崔村召开有关方面负责人会议,因汉奸告密,不幸被捕,遭到严刑逼供,一只耳朵被辟掉半个耳朵,但始终守口如瓶,严守机密。后被组织营救出来,未及养伤即投入战斗。1945年日军投降后,他随新四军北退,10月奉命重返皖南坚持斗争。1947年春,建立石壁乡等革命政权。同年11月16日, 陈尚和陪同孙宗溶在铜南繁根据地传达中共皖南地委九月会议精神后宿营南陵张家山。次日,遭国民党军队三面伏击。在激烈的突围战中, 陈尚和壮烈牺牲。时年36岁。

巫希权(1911—1943),别名希权,福建省宁化县城关镇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任班长,后升为排长、连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红军主力北上, 巫希权奉命留守闽浙赣边境坚持斗争.1937年任新四军二支队新三团三营营长。1941年元月,巫希权在“皖南事变”中率部300余人,突出重围,在繁昌县油坊嘴北渡归队。同年5月奉命返回皖南,任铜陵大队大队长。1943年7月16日,巫希权率铜陵大队两个排在埂塘伏击日军后,宿营顺安焦家埠目连庵.是夜,中共铜青南县委书记张伟烈在此召开工作会议.由于叛徒告秘,次日遭日伪军500余人合围。巫希权立即率部还击,掩护张伟烈等安全转移后,被迫退至范

 

家弯河畔,弹药告罄.时正值夏讯,水深流急, 巫希权振臂高呼:“同志们,游过河去,宁死也不做俘虏.” 巫希权及27位战友在突围泅渡时全部壮烈牺牲。为纪念巫希权等28位烈士,铜陵县人民政府于1980年元月将烈士遗骨安葬于顺安镇长龙村范家湾东侧,立墓树碑,命名为范家湾烈士墓。

刘四姐(1912—1947),女,无为县禄丰乡虎背村人。12岁随三哥来顺安城山铺落户。1942年末,任乡妇女抗敌协会主任,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9月新四军北撤后,隐蔽身份,从事地下工作,收集情报。1947年秋刘四姐随队参战,专司游击队后勤、伙食工作,并兼任交通员,传递信件和情报。同年8月,在高桥战役中,为游击队带路。12月31日,在青阳茗山冲天门山反“清剿”战斗中,刘四姐壮烈牺牲。建国后,电影《渡江侦察记》中的刘四姐的艺术形象即根据刘四姐烈士的原型塑造。

铜陵市-名优特产

 

 

铜陵白姜

铜陵生姜系铜陵“八宝”之一,多年生草本植物,一年生栽培作物。

铜陵生姜经安徽省农科院园艺所科学鉴定,属白姜,排姜类型。鲜姜皮为白略呈黄色,姜块成佛手状,瓣粗肥厚。姜指饱满,色白鲜嫩汁多,味辣而不呛口,属多功能食用产品。铜陵生姜以“块大皮薄,汁多渣少,肉质脆嫩,香味浓郁”等特色而久负盛名。

铜陵生姜的营养十分丰富。据化验资料分析,生姜除含有姜油酮、姜油酚、姜油以外,还含有蛋白质1.4%、糖8%、脂肪0.7%。此外还有人体所必须的钙、磷、铁、胡萝卜素、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抗坏血栓和无机盐等营养成分。老姜具有健胃、止血、顺气去寒、化痰解毒、发汗消热、调味蔬菜、增进食欲等功能。铜陵人喜食生姜,并视生姜为良药,铜陵有民谣:“一片生姜,胜过丹方”、“一杯姜汤,老少健康”。

铜陵产姜的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就有种植。在北宋年代,铜陵已成为全国著名的生姜著名产区,并被列入朝廷贡品。据嘉靖〈铜陵县志〉记载,明代铜陵生姜已成为“热门”特产。“邑产姜、蒜、苎麻、丹皮之类,近亦间有贩贾者,但远人市贩者居多。”(清.赵锦风〈俗篇.新城记〉)。清顺治13年(1656年),〈铜陵县志.物产〉记载,当时姜的产量“每岁不下十万担”。 至民国年间,年产量约720吨左右。时大通经营生姜的私营行商有6家,每年采购鲜姜销往安庆、芜湖、镇江、扬州等地,象安庆的“胡玉美”、扬州的“四美”、镇江的“恒顺”等有名的酱园采购铜陵生姜,加工糖冰姜、糖醋姜、酱姜等。建国初,生姜仍以私商经营。50年代末60年代初,因片面的抓粮食生产,生姜种植面积受到影响,生产量亦减。80年代,在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指导下,面积与产量均不断增长,生姜除供销社收购一部分外,大都为酱园长直接至产地收购,或姜农运至市场自销。1964~1990年,供销部门收购量最大的为1966年,计收购60800公斤,最少为1978年,仅收购350公斤。在70年代年种植面积徘徊在200亩左右,年产生姜一般为150吨左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生姜种植发展较快,1980年种姜315亩,总产324.3吨;1985年种姜945亩,总产1122.6吨;1990年种姜1362亩,单产1113公斤,总产量1516吨。随着生姜产业化开展的有声有色,成效显著,姜农种姜积极性空前高涨,2005年生姜的种植面积已达到8000亩,总产量达到1万多吨。涌现出一批龙头企业,产品有五大类40多个品种。“铜官乐”牌开胃姜、富硒铜陵白姜,“和平”糖醋姜获得安徽省名牌农产品称号,“大院”牌糖醋姜获安徽特色农产品称号。姜制品销售范围为周边县市、一些大中城市超市及出口欧盟等市场。

铜陵凤丹

牡丹是属于毛茛科多年生落叶小灌木,经培育繁衍至今已有几百个品种,分属中原牡丹、紫斑牡丹和江南牡丹等三个品种群,铜陵牡丹属江南品种群,其根皮有镇痛、解热、抗过敏、消炎、免疫等药用,具有根粗、肉厚、粉足、木心细、亮星多、久贮不变质等特色,素与白芍、菊花、茯苓并称为安徽四大名药,亦是全国34种名贵药材之一。铜陵丹皮主要出产于新桥镇和金榔乡,其中新桥镇凤凰山地区的凤凰、牡丹、陶凤三个村,由于独特的土壤、气候条件所产的丹皮被历代医药实践证明为药效最好。《中药大辞典》明文记载:“安徽省铜陵凤凰山所产丹皮质量最佳”,故称凤丹。

凤凰山地区位于长江南岸,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较长,光照充足,土质为金沙土质(该土质在分类学上命名为红壤性麻砂土),适宜丹皮种植,且该地区又无工业和化肥农药污染,植保保护较好,所以种出的丹皮质量好,经济价值高。

铜陵凤丹种植历史悠久,据史考,在崇祯年间(1628-1644年)凤凰山地区的牡丹皮生产发展到相当规模,到清代,凤凰山的三条冲东山、西山地区已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牡丹皮生产地区,凤丹也成为名贵出口特产,据清代撰修的《铜陵县志》把生产牡丹皮列为本县主要物产之一,“邑产、姜、蒜、苎麻、丹皮之类,近亦间有服贾者,但远人市贩者居多”的记载,同治年间(1862~1872年)铜陵牡丹皮一度紧销,凤丹皮市价昂贵近达“万斤稻谷易其担”,清末民初年间,是铜陵历史上丹皮生产的鼎盛时期,1924~1926年间,产量曾达700吨,以后由于时局动荡,丹皮运销困难,丹皮产量逐年下降,1949年铜陵凤丹仅产21吨,解放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丹皮生产,从1953年开始,牡丹皮生产列为国家统一购销物资,价格稳定,国内外需求量大,1985年种植面积256.2公顷,产量达113.9吨,1992年产丹皮591吨,1995年丹皮937吨,2000年产丹皮1140吨,解放后至八十年代丹皮是由国家药材公司统一收购、经销;进入九十年代则有不少个体药材经销商参与经销。1992年国家农业部授予新桥镇凤凰山地区中国南方牡丹商品基地,使我市丹皮种植及生产得到长足的发展。目前已有一万亩生态牡丹园,年产牡丹皮1000吨,其中凤丹700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丹皮受主要出口地区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价格大跌。

凤丹所含的化学成份有芍药甙、丹皮酚、丹皮甙、丹皮多糖、苯甲酸、甾醇、挥发油等多种物;其中丹皮酚含量的高低是检验丹皮品质优劣的主要指标,我市目前主要加工产品为丹皮酚,用来做抗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药物,还可作为牙膏、香皂、花露水等日化产品添加剂,如食品防腐、卫生保健等方面大有市场潜力。

1998、2002年铜陵县医药有限公司“铜凤”牌凤丹皮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授予“安徽省名牌农产品”。1999年,“凤丹皮”作为国家“农协会”的指定产品,参展北京国家“农博会”。作为安徽省名牌农产品,“凤丹皮”还先后参加了在广洲、西安、上海、深圳、珠海、合肥等地农产品展销会。

铜陵茶干

铜陵茶干在本市及周边有一定的消费基础及美誉度,它是近几年兴起的名优农产品。特点口感细腻、久嚼不烂、营养丰富,回味元穷,适宜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人群食用。

铜陵茶干主要有铜陵月亮食品公司和铜陵八宝食品有限公司生产。

铜陵月亮食品公司产品有三大系列十二种新品种。(一)休闲系列:45g麻辣、65g无糖80g五香、80g鸡汁、80g低脂、110g高钙。(二)烹调系列:150g原味、300g五香、400g高钙、500g烹调食用干。(三)礼品系列:20袋装五品种小礼盒、26袋装五品种大礼盒。2000,2004年铜陵“月亮”牌茶干获安徽名牌农产品称号。产品已打入南京、合肥、芜湖等大中城市,并成功入驻沃尔玛国际大卖场及南京苏果超市。

铜陵八宝食品有限公司主导产品金八宝豆干有400g、227g、200g、148g、80g、118g、45g麻辣茶干、80g香干、110g火腿干、98g麻辣串。茶干销往上海联华、南京苏果超市公司、深圳华润、深圳万家、深圳百佳、家乐福、中国沃尔玛等中国知名超市公司。

铜陵野雀舌

铜陵野雀舌茶简称野雀舌,为历史名茶,属绿茶类。乾隆饮后誉为“江南佳茗”。

野雀舌在明未至清未年间就有生产,民国十一年(1922年)记载:(安徽省六十县产业调查表)野雀舌,产铜官山和东乡、西乡等山区。制茶方法:以生叶用火烘焙,茶叶质量:质浓而味清香,惟所产甚少,年产百担,每担百元,销售芜湖顺安。┉┉但以后野雀舌工艺失传“。

1987年高级农艺师解子桂女士创意策划了名优茶开发项目,提出新的制茶工艺设计,对历史名茶野雀舌进行恢复和研制。1992年2月28日市农经委邀请了省内外茶叶专家对开发名优茶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1992年4月22日及1993年4月20日野雀舌样二次送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示中心鉴评,认定为名茶评语:外形微扁、形似矛、嫩香、滋味鲜爽、汤色清澈明亮、叶底嫩绿明亮。生化及卫生指标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1993年松兰茶也鉴评为名优绿茶。

野雀舌1997年注册为五松山牌,1999年2月茶名又进行注册,1999年在市农经的组织下,又邀请了省内外著名茶叶专家、市技术监督局、市科委、农委有关专家对五松山牌野雀舌Q/WSC-01-1999、松兰Q/WSC-02-1999进行了审定;并由市技术监督局备案(QB328-1999、QB329-1999)。

野雀舌从1987年-1992年平均年产量331千克左右;1993-1998年,平均年产量稳定在450-500千克;一直未达到5000千克的历史年产最高水平。松兰茶1991年-1993年平均年产量918千克左右;1994-1998年,平均年产量稳定在15-20吨;2000年以后一直稳定在70-80吨。

野雀舌茶由五松茶林场组织生产。野雀舌茶及松兰茶1992年、1995年两次获得省级名茶并授予优质农产品称号;1992年获铜陵科技一等奖;1993年获安徽省星火四等奖;1994年荣获首届“中茶杯”一等奖;1995年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1999、2001年连续两年获得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农产品。松兰茶1995年获铜陵科技进步三等奖。

铜陵市-出土文物

 

铜陵,地处皖南西北部,与江淮地区隔江为邻,先秦时期曾为淮夷和百越人活动地区,依照习惯说法,归属吴越文化范围。铜陵目前发现的青铜器大多数来源于墓葬和窖藏,部分采自矿冶遗址,数量有100多件。这些铜器大体可分为生活用具、乐器、兵器和生产工具等几大类,不但品种繁多,工艺精美,而且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年代上早到商代前期,多数为春秋至战国阶段,文化面貌上既有与中原青铜文化相同的因素,又有吴越铜器所特有的南方风格,还有一些则反映强烈的皖南土著文化色彩。先秦时期,铜陵为吴头楚尾,先后归属于吴、越、楚,又与淮夷文化仅一江之隔,地理位置上处于南、北文化的交汇点,故青铜文化面貌较为复杂,有多方面的特点。

从形制、纹饰和铸造工艺看,铜陵县西湖镇出土的商代饕餮纹爵、饕餮纹斝以及铜陵县顺安镇出土的边体兽足甗、铜陵县钟鸣镇出土的兽面纹大鼎等,和中原作风基本一致,其中爵、斝的壁范过足包底,底部丫形铸缝,器物纹饰多以器足为界而对应成组,器形一般庄严浑厚,纹饰工精致,这些都与北方风格无异,尤其是商代爵、斝同中原同期类形器相比毫不逊色,由于铜陵是重要的产铜地,与中原地区是有交流和联系的,皖南青铜文化成熟期与中原是接近的。

铜陵青铜器在文化面貌上有不少与淮夷文化相一致,如铜陵出土的几件甗形盉与淮夷地区妯土的同类盉如出一辙。1978年江淮地区庐江出土的西周龙柄盉同铜陵钟鸣镇出土的西周龙柄盉形制一样,鋬曲长,鋬顶端也为一龙首状。另外,肥西、舒城、怀宁等地也相继出土过类似铜陵的甗形盉。史载商代晚期商王多次伐淮夷,迫使一支淮夷败过江南定居,联系到在铜陵地区一些古文化遗址上采集的一些陶片,如鬲足、罐、盆、甗以及石铲、石斧、石簇等,也有不少同淮夷文化基本一致,由此可见,铜陵地区先秦青铜文化同江淮文化同江淮地区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铜陵出土的称秦青铜器,更大程度上表现出强烈的地方特色,与南方吴越铜器有着较大的共性。如1971后在铜陵火车站出土的鸟形纽盖鼎,平盖上塑一鸟,双目炯炯,昂首直立,造型生动;钟鸣镇出土的西周龙柄盉,曲柄项端呈龙首状,两眼圆睁,府视盉口,造型突出器皿用途,设计新颖,一改中原铜器雄浑凝重的风格。另外铜陵出土不少青铜纹饰上也明显有别于中原铜器,如窃曲纹被分解或简化,云雷纹当作主体纹饰,鸟纹华美繁缛,工艺纤细,绳纹、弦纹普遍使用,器目多作绳状等。尤其是有一件浅盆式春秋蹄形鼎,腹饰重纹在一周连接处突然改为折线纹,这种随意性强烈表现。

铜陵出土的春秋中晚期铜器,还有不少地方与楚器械相似,受楚文化影响较大,特别是在兵器方面,如铜剑扁茎无格,两“从”份凹收成血槽,铜戈长胡直内,狭长援,锋端呈三角形,这些都与楚兵器相似。吴王馀昧十一年(前516年)楚复伐吴,战于鹊岸,春秋《左传》又载:“冬十月,楚子以诸侯及东夷伐吴……吴人败诸鹊岸。”鹊岸即铜陵县鹊头山一带,距铜陵县城北十里。春秋时期,楚与吴国多次在铜陵一带争霸,势力已达到皖南大部,其文化对皖南冲击很大,南方铜器的融合统一,也就由此开始了。

饕餮纹爵和饕餮纹斝(商代)
1983年月12月出土于狮子山区西湖镇墩村,是铜陵,也是整个皖南地区迄今发现的两件年代最早的珍贵文物之一。爵为直壁平底,菌形单柱,柱顶饰涡纹,三角锥足,腹部饕餮纹,上下一周连珠纹,经弦纹作界栏,饕餮纹以鼻梁为基准线,两边为对称的目纹,通高23厘米,流到尾长18.9厘米。斝为筒腹、口外侈,双菌状柱,柱顶饰涡纹,平底,三角锥足,腹部上下各饰一周饕餮纹,上下对称,共三组,通高33厘米,口径18.1厘米,腹径13.8厘米。爵为饮酒器,一般前面有饮酒的流,后有尾,中有杯,一侧有鋬,下有三足,流与杯口之间有柱。斝为盛酒器,兼可温酒,圆口,有鋬有流。与爵常常组合在一起使用,西周早期以后,这两件器物逐渐消失。
这两件青铜器从纹饰到器形,都和湖北黄陂盘龙城出土的爵和斝基本相同,年代都为商代前期。值得注意的是,两件器物的表面都呈铁锈色,显然是含铁较高,这和铜陵出土的铜鼎、编钟等青铜器都为铁锈现象相吻合。铜陵矿体中的铜矿石含铁品位比较高。再联系到铜陵境内众多的古铜矿遗址和出土的铸铜石范来看,说明就是当地所铸。由此看来,铜陵地区的青铜文化最迟在商代前期就已产生,迄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

 
龙柄盉

龙柄盉(西周)
1979年出土于铜陵县钟鸣镇,为西周时期器物。这件龙柄盉上部盆形敞口,颈部饰一周变形窃曲纹,下部鬲形三袋足,曲柄仰起,顶端为龙首,双目圆睁,俯视器口。器高18.2厘米,口径12.6厘米,柄长18厘米。整个器物构思巧妙,造型别致,一改中原青铜器雄浑凝重的风格,给人以清新、活泼的愉悦感受。
除西周龙柄盉外,铜陵地区还出土几种甗形盉,时代属春秋中晚期,在形成风格一都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兽足弦纹甗
1991年出土于铜陵县顺安镇,甗、鬲连体,中间无箅,侈口,长方形双耳立于口沿。甗口高大腹深,腹饰雨花弦纹,鬲分档三柱足,足饰兽面纹由有两道箍形圈饰。甗高35厘米、鬲高26厘米、口径31厘米。该甗同河南洛阳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甗形制相似。

鸟纽铜盖鼎(春秋时期)
1971年出土于铜陵火车站基建工地。通高27.1匣米、口径13.9匣米,球腹蹄足,腹饰蟠虺纹和弦纹,并有对称两扉楼间隔,环形双耳,耳作双角兽面。鼎盖中央伫立一鸟,圆眼尖喙、双翅并拢。全器造型生动活泼、构思巧妙、一改中原庄严厚重的传统风格。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

铜熨斗(唐代)
1991年11月,铜陵市文管所征集。长柄圆斗,斗为平底敞口,内径11.5米,柄长26厘米,斗与柄连接处为葵形花边。

四喜铜娃(清代)
清代。一对活泼可爱的娃娃系着肚兜,一手拿着芭蕉扇,一手紧握金元宝,呈现出调皮嘻闹的神态,欢乐祥和的气氛。经过巧妙组合,两个娃娃转化成四童戏耍,意趣盎然,惹人疼爱。在静态中,通过孩童腿脚的屈伸,给人以动态之美。无论是上是下,是左是右,你从哪个角度观赏,孩童或立或卧,或背或对,相互构成四个完整的戏耍孩童,这正是此吉祥物的独特和妙趣所在。据清乾隆史书载,在当时婚嫁礼俗中,“四喜娃娃”以“喜神”供养,可见人们对“四喜娃娃”的崇尚和喜爱。古代男子有在腰间悬挂各种饰物的习惯,或是一种装饰,也有避邪趋利之意。该物当为饰物。“四喜娃娃”原器铜质锃亮,铸造精致,造型准确牛动,纹饰细腻精美,尤其是娃娃肌体丰满,眉日清秀,双耳硕重,福态稚嫩,反映了古代设计制作工匠的智慧和技艺。
现依原样放大,成为铜陵市区铜雕塑之一。并开发成有铜陵特色的铜工艺品。

 

(0700)铜陵市. 铜陵市烟草专卖局(公司)政(企)务公开考核暂行办法 市卫生局关于实施干部《工作日志》制度的通知_综合文件_铜陵市卫生局 安徽省铜陵市 官员日记上网任看(南方都市报 2011-7-28) 安徽省铜陵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多措施强化小餐饮整治和规范 安徽省铜陵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探索建立五大机制全力保障餐饮安全 铜陵市义安区 - 原铜陵县 中国青铜文明发祥地之一 全国重点产金县区之一 安徽省发改委门户网站——统筹城乡发展 共建和谐铜陵
——铜陵市推进城乡统筹工作情况
(0700)潍坊市 (0700)新乡市 (0700)钦州市. (0700)晋中市. (0700)张掖市. (0700)江门市(中国第一侨乡) (0700)张家口市[又称张垣 武城] (0700)鄂州市(鄂东冶金 服装 建材走廊) (0700)南平市(福建辖区面积最大的设区市) (0700)赣州市江西最大的行政区 第二大城市) (0700)锦州市 [中国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开放城市] (0700)汉中市[简称“汉”,美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 (0700)松原市 [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地级市 东北十大魅力城市] (0700)丽江市[著有“国中贵原,云中丽江” 世界文化遗产地(“丽江古城”)] (0700)常德市(湘西北重要的交通枢纽、能源基地和政治文化中心 非金属矿产之乡) (0700)连云港市 [古称郁洲、海州,民国时称连云市,后称新海连市,别称港城 全国十大海港 十大交通枢纽 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 中国水晶 新能源之都 神奇浪漫之都 中国药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