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怀一:金寨县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中心学校管理体制之我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2:37:24

摘要
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撤消了乡镇教育办公室,成立了乡镇中心学校。由乡镇中心学校代行以往乡镇教育办公室的大部分管理职能。中心学校职责明确,在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教师队伍建设、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实施素质教育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在改革实践中,在人们思想认识上还存在一些误区,凸现一些矛盾和问题。在“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下,通过合理设置中心学校,加大经费投入,强化中心学校管理职能,加强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保持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中心学校管理体制必将会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主题词]学校;管理;成果;问题;建议 

       落实“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目的是进一步落实地方政府举办义务教育的责任,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保证经费投入,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关键是实现从“农村教育农民办”到“农村教育政府办”和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从以乡镇为主转到以县为主的两个根本性转变;重点是解决好教育管理的权责结合,人财事相统一的问题,提高教育资源的统筹配置效率。这次改革的重点内容概括起来就是“一破三立”。“一破”就是撤消乡镇教育办公室;“三立”就是以县成立教育财务结算中心,教育人才管理中心,乡镇成立中心学校。这次改革于2004年全面实施至今已六年了,作为一名农村中心学校校长,通过参加教育部与中国移动组织的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并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就中心学校管理体制问题谈一点自已的粗浅的认识:     

一、中心学校管理体制的成果和经验        

 1、进一步明确了职责。       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初步实现了人权、财权和事权“以县为主”,明确县级人民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负有直接领导和管理责任;乡镇负有支持、指导和监督责任;村民自治组织负有支持和监督责任。乡镇中心学校受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委托,负责本乡镇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的具体事务,直接接受县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接受所在乡镇政府的监督和指导。具体职责是:①制定本学区教育发展规划,报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后实施;②负责本学区学校(含民办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③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指导学区内学校办出各自特色,组织校际交流,结对帮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④加强学校常规管理,规范办学行为,开展教学质量监测和评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⑤建立校本教研的机制,定期开展教研活动;⑥负责本学区年度教育经费预算编制及学区内学校的财务收支管理工作;⑦负责学区义务教育、扫盲教育,做好控制流生工作,巩固和提高“两基”水平;⑧负责学区教育统计、学籍管理、教育资产管理和教育教学资料管理;⑨协助县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本学区教职工队伍、对口支教等具体任务事务;⑩完成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交办的其它工作。中心学校起着连接县、乡、校的桥梁作用和在本乡镇教育教学管理中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2、教师工资有了基本保障。       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由县财政统一按月打卡发放,从2009年1月起义务教育阶段实施了绩效工资,教师收入明显增加,拖欠教师工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3、农村中小学经费基本有了保障。       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后,县教育财务结算中心具体负责对全县中小学教育经费进行管理并提供服务。县教育财政结算中心为每所中心学校设立支出帐户,中心学校及其所管辖学校以收定支,按学期或按月编制支出预算报县教育行政部门审核拨款。2006年春学期,金寨县被确定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试点县。一是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这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困家庭子女上学困难的后顾之忧,使贫困家庭子女能安心上学,不再担心因贫困而辍学,从而巩固了“普九”成果。二是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确保了学校正常运转所需经费。三是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四是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教师工资的按月发放稳定了教师队伍,调动了教师工作积极性。五是为中心学校安排了一定的办公经费,保证了中心学校机构的正常运转。       

  4、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       中心学校成立后,在县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加强了对本乡镇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积极做好教职工晋职、晋级、评优、培训、考核等工作,积极为教师服务。同时,在县核定的编制范围内,按学校规模、班额、生源等具体情况,合理调配教师,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5、教育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       中心学校成立后,切实加强和改进了中小学的德育工作,培养和造就了一支德育工作队伍,形成了全员育人的工作局面。切实加强了教学过程管理,全面落实课程计划,开足开齐了各门课程;加强了学校教科研工作,狠抓了教师的继续教育和校本教研工作,加强实验教学和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管理,重视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应用,建立了较为科学的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体系,加强了教学质量监测。一系列教育活动的开展,使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       

  二、中心学校管理体制的问题与矛盾    

   1、中心学校的设置不够科学合理。       “乡镇中心学校设在乡镇初级中学,一个乡镇有多所初中的,中心学校设在乡镇政府所在地的初中,或者由县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符合条件的初中作为中心学校。”金寨县就有几个乡镇中心学校设在离乡镇政府所在地较远的初中,这种“一刀切”的做法,给中心学校的管理带来了很多不便,中心学校不得不安排人员在乡镇政府所在地办公,形成了两班人马两处办公,中心学校有逐渐蜕变为原乡镇教育办公室之趋势。    

    2、经费投入仍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求。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是一项惠民政策,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拥护。但是它的保障能力还是有限的,保障水平还是较低的。此项政策规定所有公用经费只能保障学校正常运转,不得偿还债务,不得发放教师奖金、津贴、福利等,然而实行了教师定编定岗后,山区学校单班教学点多,单班学校教师只有1人,教师生病需要请假,女教师生产需要请假,学校无法支付教师产病假代课金。农村部分学校生源逐步减少,按照生源拨付公用经费的做法,导致部分学校运转困难。     

    3、校长和教师队伍的现状令人堪忧。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校长和教师队伍是事关农村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根本性问题。如果缺少一支素质较高的热爱农村教育事业的校长和教师队伍,那么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保持农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只能停留在“口号”这个层面上。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中,民师转正教师、顶职教师居多,正规师范类学校毕业的教师较少,中小学教师年龄普遍偏大,素质较低,难以适应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尤其是近几年来教师队伍出现的“孔雀东南飞”现象更是对落后的农村教育釜底抽薪,他们通过考研、进修、调动等形式流动到省外、县外、镇外的城镇学校,他们大多是年富力强、风华正茂、经验丰富的中青年教师,他们有的是“教坛新星”、“学科带头人”,他们的离开对农村教育影响是可想而知的,仅我镇类似情况的教师近几年就有十多人。目前农村中小学“超编缺人”的现象十分普遍。       农村中小学校长的状况也不容乐观。现任校长相当一部分人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可供选择的范围十分狭窄。那么如何改造这批校长,尽快提高他们的素质,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4、中心学校对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管理职能弱化。       乡镇教育办公室是伴随着农村义务教育“分级负责,以乡镇为主”的管理体制产生的,主要负责乡镇初中、小学教育教学和教研等管理工作。随着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变化,撤消乡镇教育办公室应是体制的必然。而目前都是以乡镇设立中心学校,由中心学校代行以往乡镇教育办公室的大部分管理职能。由于机构和编制的局限,中心学校的管理人员有限,作为中心学校校长只能对乡镇其它初中、小学实施宏观管理,而作为教育工作中心的教学工作则由中心学校教务主任负责,而教务主任在全面负责本校教学管理的同时,兼管全乡镇中小学的教学业务管理并提供服务,显然是力不从心的。有的乡镇中心学校在财务上和其它初中、小学发生关系,而教学、教研等工作则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实践证明此项管理呈逐渐弱化状态,其后果是令人堪忧的。      

 5、教育不公问题日益凸现。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这种差异在中小学教育方面也有鲜明地体现,有人形象地比喻“城市学校像欧洲,农村学校像非洲”。由于政策、经费等长期向城镇学校倾斜,导致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发展水平差异非常明显。城镇学校教师编制比农村学校宽,城镇学校教师超编,农村学校教师缺编,城镇学校办公条件、教师福利待遇均好于农村学校,这种城乡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发展的严重不均衡性,不仅有悖于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原则,也与科学发展观不符,给农村中心学校的管理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教育“移民”现象十分严重,给广大农村学生家长带来新的更大的经济负担。      

 三、中心学校管理体制的对策和思考      

 以上这些问题是目前阻碍中心学校管理体制进一步落实的重要问题,必须下大力气进行研究和解决,否则,涉及到中心学校管理工作的职能就很难真正得到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难以收到预期效果。为此,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1、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设置中心学校。       《安徽省农村中心学校管理工作指导意见(试行)》指出:“中心学校可以设在初中,也可以设在中心小学;设在中心小学的只管理本学区内的小学,设在初中的中心学校可以统一管理本学区内的初中和小学等。……同一乡镇可以设2个以上中心学校”。我认为乡镇中心学校原则上应设置于乡镇政府所在地,乡镇政府所在地是乡镇的地域、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依托这些“中心”优势,乡镇中心学校应成为乡镇教育教学管理的中心。当然乡镇中心学校的设置还应考虑平原和山区的因素,也要考虑教育资源整合、名校效应、就近入学以及优化班子建设等因素。        

 2、切实解决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已明确提出:对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中央和省级财政是投入主体。应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使之逐步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应充分考虑中心学校运转的实际困难,在教育经费预算安排时,安排一定的工勤人员、产病假代课人员经费等,如果投入问题不解决,改革就难以深入,中心学校也难以正常运行。      

  3、应强化乡镇中心学校管理职能。       一是乡镇中心学校的校长和领导班子应遵循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原则,对校本部实施微观管理,对本乡镇其它学校实施宏观管理。树立教育教学管理的整体意识,服务意识,改革意识和质量意识,树立现代管理理念,领引学校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二是充分发挥连接县、乡、校关系的桥梁作用,既要对上级负责又要为基层服务,确保政令畅通;三是中心学校在履行其管理职责的过程中,中心学校要努力成为学校管理的中心,教育的中心,教学的中心,教研的中心,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校本部,一手抓其它学校,而首先是要抓好校本部的管理,做好校本部示范表率作用,以带动其他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从而促进全乡镇各校加强教育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4、应抓好中小学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       首先要创新校长选拔任用机制,要打破校域乡域限制,要立足县域范围选拔和配备中小学校长,可通过行政或竞争上岗的方式从城镇中小学选拔部分年轻骨干教师到农村中小学担任校长,要设立农村中小学校长岗位津贴,以体现校长的价值,使农村中小学校长的岗位也逐步具有吸引力。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一直是困扰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县级政府要通过教育人才管理中心,切实解决教师的正常流动问题,及时协调、办理教师因工作、生活等原因的正常流动手续。同时要采取多种渠道解决教师不足问题,可建立城镇与农村中小学教师交流服务制度,对口帮扶制度。要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切实提高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和教育改革的洪流中去。    

    5、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努力实现教育公平。       实现县域内中小学教育公平是实现“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关键。县级政府要综合考虑和预测人口出生率,生源分布,劳动力转移以及城镇化进程等因素对教育的需求和影响,在此基础上做好全县中小学发展规划。要从提高农村中小学校长能力入手,加强培养、选拔和培训工作。通过制度建设和创新,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和敬业精神。经费分配上要改变过去那种向城镇学校倾斜的做法,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和薄弱学校建设。总之,县级政府要通过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使全县义务教育逐步得到均衡发展,让农村的孩子也能接受到高质量的义务教育。  

 参考文献:1、国务院国发[2005]43号《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2、省教育厅教基[2006]27号《安徽省农村中心学校管理工作指导意见(试行)》;3、《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展、问题、建议》《基础教育参考》2005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