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巴尔虎旗人民法院:2011国家公务员考试冲刺:最后13天复习技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0:24:56
离国考开考还有最后13天。在这最后的时间里,考生该怎样抓住重点进行复习?怎样才能在冲刺阶段得到突破?专家表示,最后这段时间,考生们不宜再全面铺开,别走入过于关注偏、怪、难题的死角之中。

  国考冲刺:重视真题须防进入“偏怪难”死角

  ■考生状态

  在迷茫中冲刺

  一想起即将开考的国考,第一次参加国考的应届生小黄手心就不自觉捏一把汗,因为她报考的职位属于竞争最激烈的职位之一。

  小黄称,虽然自己已经复习了将近两个月,但对笔试仍旧十分没有把握。“对于行测而言,最大的难度就是如何平衡做题的速度与准确度。而对于申论而言,目前我毫无头绪。”

  对于行测的各种题型,小黄早就十分熟悉,谈起来“如数家珍”。但当记者问起她最擅长、最拿手的是哪个部分,她却稍显尴尬,答不上来,“每个部分的题型都比较熟悉了,但是没有哪一块是特别精的,许多技巧都还没有把握住,并且做起来特别慢”。

  最近,小黄也会时常自我测试,但结果却更让她焦虑,“行测从来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过,很多时候就只能做110道,准确度也不高。比对了网上的行测评分标准,我目前测试的平均成绩在45-50分之间,照这样下去,肯定是过不了线的”,谈到这些小黄就十分懊恼。

  而提起申论时,小黄的状态已经不能用焦躁来形容,简直有些“抓狂”。据小黄介绍,决定报考之后,她就从各种论坛、辅导机构网站上找来了各种各样的“申论复习经验谈”。“许多过来人和专家都说答好申论要先背好理论热点,我现在基本把理论热点都背会了,可是答起题来却还是与标准答案谬以千里……”每次看到自己申论的答题思路与标准问题的差距时,小黄称都“非常想放弃”。

  对于自己目前的状态,小黄这样评价:每天都在迷茫和绝望中度过,特别担心坚持不下去,却又不甘心就这么放弃。“有时候,我就会幻想,要是考试那天报考我这个职位的人都不去考试就好了。”小黄开玩笑地说。“就剩十几天了,我还报名参加了一个国考的辅导班,希望能有老师点拨我一下,说不定我就开窍了呢?再把一些技巧补足一下,改变一下申论的思维方式,应该还能提高一些吧!”说起这个,小黄似乎又信心十足了。 本报记者 张晓鸽

  ■专家支招

  真题练习是最有效方法

  中公教育集团公职考试研究院院长李琳表示,行测试卷全部由客观性试题构成,主要是以公共知识为载体,所以从绝对意义上讲,行测试题相对没有过于困难的,只要时间足够,多数人都可以完成70%。但是共有140题的卷子考试时间只有120分钟,平均解题时间为51秒。所以考生想要脱颖而出提高效率并且保证正确率,掌握正确的解题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整体来说,真题练习是提高效率最有效的方法。

  最后阶段应放弃难题怪题

  李琳表示,许多考生对于真题的使用存在一定误区,总觉得考过的题目不会再出现,或者感觉只有真题才能测查自己的复习情况,导致忽视、错用真题,走入过于关注偏、怪、难题的死角之中。其实从目前来看,考生们不宜再全面铺开,而是应该根据情况判断自己在哪些题型上还有上升空间,或者哪些是自己薄弱的环节,重点攻克一下。考试中大部分的题难度适中,因此一些难度较大短时间内难以掌握的题型,可以适当放弃一些。

  ■专家建议

  出场专家:中公教育集团公职考试研究院院长 李琳

  1.有所舍有所得 在行测考试过程中不要在一道题上停留太长时间,140道题舍弃20道,树立目标把握先易后难的原则,充分利用120分钟把自己所会的题都能够保证答对。

  2.不要轻易放弃 面对数学运算和推理这样比较难的题型时坚决不要放弃,仍然要尝试一下,抓住其中的中低难度题型。

  3.必带考试“装备” 比如手表、直尺,多戴块手表,相关有钟表计算的题可以用拨表来解答;几何问题可以拿直尺量。

  4.充分利用真题 一定要精读以前做的真题,拿过来反复推敲、总结经验,能够明确它命题的考点是什么,命题思路是什么,当中隐藏着哪些做题的方法和技巧,把这一类题都理解透彻。

  5.考前模拟要真实 一定要做考前模拟,并且选择高质量的,跟真题十分接近的模拟卷,并且模拟真实的考试感觉,适应考试的紧张气氛。通过模拟调整心态得出适合自己的答题思路。

  6.考前休息要合理 考试前要平静下来,不要打破自己的习惯,调整好自己的作息时间,以最饱满的状态去应对考试。



  行测试卷全部由客观性试题构成,主要是以公共知识为载体,所以从绝对意义上讲,行测试题相对没有过于困难的,只要时间足够,多数人都可以完成70%。但是共有140题的卷子考试时间只有120分钟,平均解题时间为51秒。所以考生想要脱颖而出提高效率并且保证正确率,掌握正确的解题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整体来说,真题练习是提高效率最有效的方法。
---------------------------------------------------


  过来人经验:国考冲刺放平心态最重要

  因为当年的考试地点在顺义,李飞为了适应环境,提前三天就在考点旁边的一家宾馆住下。考试前一夜,他更是没怎么合眼,“可能压力太大了,太想赢了”。就在这样高强度的心理压力下,李飞成功夺魁,在所有报考者中位列第一,直接被中央某机关录取,目前已工作三年。

  选择国考的人都有想法

  对于目前备考者的状态,李飞建议要慎重对待,但要放平心态。

  李飞说,选择参加国考,就说明考生们有自己的想法。毕竟整个社会对于“金饭碗”还是十分推崇,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能进入体制内工作。

  “面对国考要慎重。因为国考考查的不是考生某一方面的知识,而是全面的素质和能力。可能看起来,那些题也不怎么样,但事实上还是很考究的,等你真正到了公务员的岗位上工作就会明白了。”李飞称。

  冲刺阶段以做真题为主

  在最后20天的冲刺阶段,李飞建议大家以真题为准,对比标准答案,举一反三。“不要再去做乱七八糟的模拟题。我自己就犯过错,考前一个月我买了一套模拟题,共10套卷子,说是密卷。每天做来做去,不仅没有提高,反而弄得之前做题的感觉都没有了。现在想来,一是因为那些模拟卷不是真正的命题组出的,出题的思路和风格都很奇怪,而且准确度也不高;二是因为做那些题目的时候,我对他们的题目和答案本身也会打个问号,还是不信任。”

  李飞对行测复习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尽量提高做题速度,培养自己做题的感觉,不要死抠某些细节。二是要尽量按照每部分题目的分值去分配时间。三是一定要认真。比如资料分析题,我认为是最容易得分的题。因为这些题目都是比较简单的运算,但是很考验考生对细节的把握,不仅要思路清晰,而且要认真审题,注意答案中的单位和时间以及对比对象的变化。仔细分析一下,其实挺简单的。

  申论写作靠努力

  对于申论,李飞则认为,“一半靠努力,一半靠天分”。之所以这么说,李飞称,其实申论的语言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学会的,许多人从小写文章就不是那个风格,一味强求在短时间内符合公文写作的思路和语言组织方式,几乎不可能。申论的语言要求环环相扣的逻辑性、有理有据的准确性,还要有高瞻远瞩的客观性等等,如果想拿高分,最好能在这些方面下工夫。我当年考试时,有同学就给自己列了一个申论答题的框架,我觉得还是挺聪明的方式。你有了申论语言的形式,就会占一些优势。

  另外,对于许多人临考前心里一有压力就在论坛上发泄灌水的方法,李飞认为非常不可取。“有那个时间,你还不如上网看看最新的时事呢!压力的缓解固然重要,但时间也是很宝贵的。一定要在心理上重视起来,内心要强大一些,因为你面临的是国考。”

---------------------------------------------------

  2011年国考冲刺:行测复习要点总结

  1.数量关系

  1)数字推理:必有3道基本数列题

  中公教育专家李琳表示,数字推理从国考出现,就始终保持着5道题目的测查量,而从近3年的趋势上来看,必然会有3道题目的基本数列。基本数列的特点是单调递增,根据递增幅度的不同就会决定题目本身所测查的数列类型。

  2)数学运算:两种题型是复习重点

  在2010年的国考中,这种题型从原有的15题减少到了10题。这一部分中,要把最后的重点放在两个方向上,一个是近3年一直在考的题,一个是2008年考过,但在随后的两年没有出现的题型。侧重对知识点的总结归纳,深入理解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唯有如此,才可以真正应对现在变化莫测的题目。

  例题解析:

  (2010年国考)据某高校调查,准备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学生有63人,准备参加英语六级的有89人,准备参加计算机考试的有47人,三种考试都准备参加的有24人,准备选择两种考试的有46人,不参加其中任何一种考试的有15人。问接受调查的学生共有多少人?

  A.120 B.144

  C.177 D.192

  【答案】A。解析:对于本题来说,常规公式是无法直接解题的,这也是目前国考行测出题的一个趋势。对于容斥问题,可以分4步来进行解决。第一步,先加单独的部分:63+89+47;第二步,两两重合的部分被加了两次,所以需要减去一次:63+89+47-46;第三步,三种人群交叉的部分在第一步加的时候被加了三次,在第二步加的时候没有加,所以在第三步应该再减去两次:63+89+47-46-2×24;第四步,再加上不属于三个人群的部分63+89+47-46-2×24+15=120。

  专家表示,对于容斥问题,考生只要记住分这四个步骤来做,无论题目发生任何变形,我们就都能从容应对。

  2.资料分析:首先注意时间的把握

  李琳认为,这是国考行测中具有分水岭意义的一个重要题型,这点从题量上就可见一斑。2010年突增的一道大题让很多考生大跌眼镜,明显感觉到时间又紧张了,特别是那些习惯了先做资料分析的考生,当5道题目都做完之后,发现考程已经近半,心态马上就会很焦虑。所以,建议广大考生在应对这类题型时,首先要注意时间,保持心态平稳,时间控制在1分钟做1道题,并且放弃一些复杂的题目。必要时把题分解来答,未必非要一气呵成,也许会有更好效果。

  3.言语理解与表达:题型变化比较明显

  过往的国考中言语部分侧重考查选词填空和片断阅读两种题型。而从今年的大纲中来看,题型变化比较明显:选词填空看似“奇怪”地变为了逻辑填空,并且“意外”地增加了一种题型,称为语句表达。

  实际上这是一种必然,近三年选词填空类题型的命制已经基本脱离了完全近义词的辨析层面,侧重考查考生正确判断句子前后逻辑关系、理解语句内涵、正确使用语言的能力,对成语的考查是一个重点,考生需要多做些储备,还要注重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对生活的事理分析能力。

  语句表达这种题型在历年的真题中就已经出现,只不过一直没有给它一个独立的称谓,而在其他省考中已经有了成熟的体系,但从国考的命制特点来分析,还不会考查病句、歧义句,主要集中在选句填空和语句排序上。

  片断阅读一直是重头戏,往往广大考生在做题时总是较为主观。特别是主旨型问题的把握不够准确,经常把过度推断当做答案。考生要注意段落的文体,说明文和议论文千万不要加入过度推断,而当文段以写景散文、哲理故事出现时,主旨要回答背后的人生哲理。

  例题解析:(2008年国考)一个年轻人寄了许多份简历到一些公司应聘,其中有一家公司写了一封信给他:“虽然你自认为文采很好,但从你的来信中,我们发现了许多语法错误,甚至有一些错别字。”这个青年想如果这是真的,我应该感谢他们告诉我,然后改正,于是他给这个公司写了一封感谢信。几天后,他再次收到这家公司的信函,通知他被录用了。

  这段文字主要想告诉我们:

  A。机会往往在不经意间获得

  B。公司招聘时更看重求职者的态度

  C。谦虚能获得更多知识和别人的尊重

  D。良好的文字功底是成功求职的前提

  【答案】C。解析:材料为一则故事,那么我们就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故事本身看到故事背后所隐含的道理,是解这种类型题目的不二法门。材料强调的是年轻人对待自己“错误”的谦虚态度,颇似“朝闻道,夕可死”。选项B为干扰项,微观分析,其一“更”字不妥,从材料中无法看出比较的意味;其二,B选项就事论事,内涵不深刻;其三,“态度”究竟是何态度,没有概括出来。

  4.判断推理

  类比推理:这一题型具备两个特点,一是不同的生活经历可能会对同样的事物产生不同的联想,这就使这种题型出现了多个选项都能说得通的现象。因此命题组在2010年减少了这一题型的题量,从10道题减少到了5道题,考生考试时只需要根据自己在生活中对给出事物的关联简单联想,不要在个别题目上浪费过多时间。

  定义判断:考生们需要留心考试中可能会出现多定义判断这种题型。该题型曾盛行于江苏和山东两个地区省考,又出现在下半年的联考中,因此今年的国考也很有可能出现。定义判断的备考重点在于研究真题,勤做练习。彻底掌握关键词法解题的精髓。

  图形推理:变化特点是变图形推理从简单数数到真正的图形感知。也就是说,从偏重考查图形的数量性联系到数量性、对称性、叠加性及空间性的全面考查。拿到一图形推理题目时,要从两大角度入手:观察该图形中不变的图形元素是哪些?另外图形中发生变化的图形元素有哪些?它们之间在数量、空间上有何联系?最好策略是浏览大量的试题,掌握要点。

  演绎推理:国考中的难点。短期内的目标就是重点题型——可能性推理。突破口就是弄明白三个问题:他让我们支持或反驳的是什么?如果要这样做我们要表达一个什么样的观点?哪个选项最直接地表达了这个观点?——这三个问题的步骤是不能变的,如果在没有树立起一个观点之前就去读选项了,这时选项就会误导考生,建立起一个新的、错误的逻辑关系。

  5.常识

  纵观几年的常识部分考查,对法律的考查在逐步变小,但是相比较而言仍然占据了最大部分,仍然要成为考生的主要复习知识。其他方面则越来越分散化,需要考生了解的常识范围越来越广,短期内难以实现提升,因此在目前这一阶段考生不宜花费过多精力,也千万不要专注于类似于“十万个为什么”等较偏的内容。
---------------------------------------------------
  片断阅读一直是重头戏,往往广大考生在做题时总是较为主观。特别是主旨型问题的把握不够准确,经常把过度推断当做答案。考生要注意段落的文体,说明文和议论文千万不要加入过度推断,而当文段以写景散文、哲理故事出现时,主旨要回答背后的人生哲理。

  2011年国考冲刺:专家预测八大申论热点

  距离2011年国考还有18天的时间,申论备考也到了最后的冲刺阶段。考生在这个阶段常常不知道自己还应当做些什么?总会觉得自己还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专家表示,这个阶段可以将重心放在心理调节、各类解题技巧的回顾以及临考准备上,另外在考试的过程中还有一些需要考生注意的问题。

  考前心态

  松弛有度从容面对

  中公教育特约研究员刘猛表示,态度决定一切。不管是考前一周还是考前一天,考生都要坚持以认真的态度对待考试,不能认为考试时间快到了,持续的复习就不必要了,从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但同时,对于考试也不能过于紧张,紧张的心情不利于考试作答,影响正常发挥,要平静心情,从容作答。

  此外,考生要给自己树立信心,坚信自己前期的复习一定会有成效,量的积累达到了,最后就是质的飞跃。刘猛表示,其实报名参加考试的考生基本都在同一水平线上,最后的成果就看谁付出了更多的努力。

  一定要动手写作文

  专家表示,要做到解题技巧的不断巩固,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就是“坚持模拟演练”。在最后这个阶段的练习主要是培养考试感觉和把握好时间安排,以及对答题方法和技巧的回顾温习。重的是质量而不是数量,所以不必硬性要求每天必须做多少题,重点是保持对考试的感觉是熟悉的,同时要注意复习的连续性;练习模拟的另一目的是温习各大题型的解答方法及技巧,同时找出自己的弱项,重点复习巩固。

  许多考生常常仔细地做好前几道题,到最后的文章写作题时,却仅仅是构思一个框架,并不实际地写写看。刘猛提醒这样的同学注意,一定要踏踏实实地写一下文章,不实际动手写文章,文章是永远也不会得到提高的。

  考前提醒

  六点提醒保证状态

  1.临考前不能熬夜。考前的准备包括查看考场、确定座位;备好铅笔、橡皮和手表等考试工具,带好身份证和准考证等一系列与考试相关的物品和证件。不能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尽量调整好生物钟,在考试时保持兴奋状态;不能暴饮暴食,保证正常的饮食就好。

  2.午休问题。申论考试在下午进行,适当的休息能让考生在下午的考试中精力更充沛,因此考生最好事先安排好午休的地点。

  3.查看试卷。拿到试卷后考生首先要浏览试卷是否完整,有无缺页、错页、字迹模糊不清的情况等问题。在确认无误后填写姓名,准考证号等相关信息,注意要仔细填涂。

  4.作答时按顺序作答。与行测不同,申论作答切忌跳过弱项而先答其他题目。同时作答时要安排好时间,以免出现答不完题的情况。

  5.平缓情绪,仔细阅读题目要求。刚开始的一段时间考生可能会出现紧张、心跳加速的情况,可采用深呼吸等觉得对自己有用的方法快速让自己平静下来。申论考试是考查考生各项能力的考试,理解并读懂材料是作答的前提,建议考生平静之后迅速浏览材料首段,多读几遍题目要求,仔细审题,这样在阅读材料时目标性更强,不至于慌中出错,也能帮助考生迅速进入考试状态。要问答一致,也就是问什么答什么,不能答非所问,也不能答错位置,这也是仔细审题的重要目的。

  6.保持卷面整洁。申论阅卷采用的是计算机阅卷的方式,乱涂乱改会影响整个卷面的整洁度,从而降低印象分,作答时尽量不要涂改,也不要使用修改液,如出现错字必须要修改,在字体上轻轻划道斜线即可。

  答题技巧

  四大技巧适用考生

  中公教育专家刘猛表示,国考有几条非常实用的作答技巧,可以适用于所有考生。

  1.答案一定要从材料中找。很多考生不知道答案是怎么得出来的,实际上,答案正是蕴含在材料里,而且常常是直接引用材料中的话,就可以得到分数。

  2.要点的个数不要少于5个。从历年申论的考试情况来看,申论的采分点都非常多,有时候一道题会有10个采分点。因此考生在实际作答时,一定要在字数限制的范围内,携带尽可能多的信息点。

  3.作文一定要有标题、分析部分、对策部分。有的考生在作答时不知道起什么样的标题,于是计划写完文章再补标题,可是结果常常是最后忘了写,这就会导致白白丢掉2分。还有就是文章中针对提出的问题,既要有分析部分,也要有对策部分。这是文章评分的硬性标准,光有分析没有对策,或者光提对策没有分析,都会被归为四类文。

  4.文章中不能大篇幅引用原材料,也不能使用背诵好的范文。这样也会被归为四类文。

  专家预测

  八大申论热点

  1.国务院多管齐下调控楼市

  【关键词】稳定市场预期 扩大五类住房供应量及比例扩大经适房范围

  2.改变唯GDP的政绩考核方式

  【关键词】保障和改善民生以人为本政府下线考评

  3.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键词】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现代农业统筹城乡发展

  4.包容性增长

  【关键词】经济发展成果共享社会公平 保障和改善民生

  5.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关键词】民富国强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6.大城市可持续发展【关键词】过度城市化 治理交通拥堵生态环境保护

  7.社会公平

  【关键词】维护公平正义 司法公正公共服务均等化

  8.胡锦涛主持文化体制改革研究,要求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

  【关键词】文化体制改革软实力文化创意产业

  预测专家:中公教育首席研究与辅导专家李永新    【综合网络  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