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八角亭附件住宿:刘氏远古世系新探 7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01:18:41

  掩龍劉氏族徽

    古者事事簡樸,我掩龍劉氏家族前次數次續修族譜,均無族徽。今則創事增華,此次經續修家譜理事會研究,特選用此族徽體現了族人之共同意願,族徽經藝術家精心設計,構思美侖美奐,內涵豐富深刻,族徽背景以地球儀之經緯綫構成,不僅象徵劉姓子孫遍及全世界,而且意味著我劉氏族人不乏經天緯地之才,以大地爲依託,亦顯示我劉姓家族腳踏實地的敬業精神和厚德載物的博大胸懷。

該族徽主要圖案有三層:第1層系由左右各十二個外圓內方的圖案,構成完整的圓環,這不僅反映了人類關於天圓地方周而複始的世界觀,而且蘊含著爲人應外圓內方的人生哲理,左右各十二個單元,代表著西漢東漢各十二代皇帝,他們共同締造了兩漢四百多年的輝煌歷史,是我劉姓家族史上最光輝燦爛的篇章。至今漢語、漢字、漢人、漢民族、漢文化,這一切都與劉姓開創的漢朝和漢帝國密不可分的,勿庸諱言,這外圓內方的兩組各十二個圖案,即爲二十四枚金錢,金錢當然代表榮華富貴。此外猶有象徵意義一年十二個月,有二十四節氣。故此環形圖案又包含著對我劉姓子孫,年年月月,四時充滿,寒暑易節,團圓平安,永享美滿幸福之人生祝福。

    圖案正上方赫然寫著一篆書【劉】字此乃族徽中點睛之筆,是整個族徽的靈魂所在。此【劉】字又位於兩條金龍構成的第二層圖案的正上方,處於二龍擎珠的位置上這正說明我劉姓作爲帝室之胄,在中華民族的傳人中的崇高地位。

中間層兩條金龍環繞,意味著我掩龍劉氏兩大遠祖,西漢高祖劉邦公和東漢光武帝劉秀公系二位真龍天子。而且彩雲繚繞,飛龍在天,激勵我劉姓族人自強不息,卓有建樹,既已擁有輝煌的過去,又能創造美好的未來。

    族徽的核心部位爲一座寶鼎,鼎乃國之重器,象徵家國穩定,長治久安;同時鼎為祭器,告知族人敬宗愛族,慎終思遠,激勵我劉姓子孫萬代為國為民建功立業。

    正下方為劉氏圖騰意指“戰斧”,劉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最常見最基本的工具,也是人類用以創造文明的工具。中國人在談到人類文明的起源時,喜歡用“混沌初開”一詞來形容。而使人類從混沌走向文明的,正是劉。不但如此,中國人還認為,整個世界宇宙都是由劉所開闢創造,因此在宇宙形成學上又有“開天闢地”一說。

中國人在追溯人類歷史的起源時,常常是這樣來描述的:“自從盤古開天地……”。而在傳說的神話中,人類和宇宙的創造者盤古當年用以開天闢地、創造宇宙世界的,正是一柄神奇的巨斧,也就是劉。

我們中華民族先民中的某一支氏族,正是認識和感悟到劉這種工具的神聖作用和赫赫威力,於是便用劉來作為本氏族的圖騰,開始對它頂禮膜拜起來。久而久之,劉便成爲這支氏族區別於其他氏族的血緣徽記,幷逐漸得到了其他氏族的認同。於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劉姓—原始的劉氏族便形成了。作爲一種精神的象徵代表的是斧頭精神,勇於開拓奮進、果敢決斷的精神。

《易經》上說:“得其資斧,其心不快”資斧,據《釋文》當作“齊斧”,即“利斧”之意。此謂人處逆境,心神不快之時,當有一種利斧精神去鏟除一切困難障礙。又說:“喪其資斧,貞凶”。謂人喪失利斧的果斷,即有正確的思想或理想,也因缺乏果斷不得實現而有凶。我劉氏族人,當發揚斧頭精神,力求奮進有爲,既爲社會國家作出貢獻,又能光大門楣,榮耀祖宗。

    總之,族徽作爲一個完整的藝術品,構圖精美,蘊含豐富,足以作爲我劉姓家族的象徵,故將其作爲我掩龍劉氏之族徽理固宜然。

                 劉氏族譜附錄室文集

                《有阜邑避難被困感》

                       劉殿榮

            心在鄉間身在城 夢魂驚懼到深更

            桂柴珠米何從買 數載不曾見太平

                  《當春默想故人》

                       劉崇高

            獨坐間軒憶故人 幸逢天氣又當春

            願兄勿吝荊山玉 驅車來臨細與陳

                  《感之喪蘭譜亡》

                       劉崇高

            文昌閣內聚良朋 骨肉猶如次弟稱

            日邁月征人亦老 相親好友半凋零

                  《感友人之不遇》

                      劉崇高

            四十年來義氣濃 良友久隔未相逢

            一朝晤對談心候 萬語難消往事蹤

                 《故人亡未得往吊》

                      劉崇高

            正當歲暮雪風狂 報到同心結義亡

            含淚不言喪祭事 暗然惟覺倍神傷

                   《詠始祖來遷》

                       劉汝楷

            英雄何處不昌延 莫道離鄉又一天

            派衍陶唐煙火舊 支分汝穎子孫綿

            詩書化育承先澤 禮樂風規啟後賢

            從此雲仍母替蔔 果然皖北是喬遷

            山左來時數百載 家風雍肅勝從前

            無邊福祿箕裘續 有定綱常次第傳

            徂豆馨香光祖德 芝蘭氣味衍瓜綿

            而今支派繁昌處 穎汝分居戶幾千

                  《建祠修譜合詠》

                       劉汝楷

             商籌孝道答前光 列祖列宗世緒揚

             廟起廊廡陳俎豆 族分昭穆整綱常

             春秋享祀神明妥 瓜瓞綿延姓字彰

             從此同根聯一氣 芝蘭玉樹永芬芳

                      《詠建祠》

                        劉汝楷

             祖宗功德本難量 嗣續酬恩禮所當

             大起閈閎修廟宇 盛陳俎豆焉馨香

             衣冠濟濟文明選 磬管鏘鏘左右廊

             但願先靈慿式穩 在天默佑慶同康

                      《詠修譜》

                        劉汝楷

             一世家風百世貽 子孫相繼總須知

             芝蘭似草香於樹 棠棣同根異厥枝

             昭穆分傳支近遠 雲仍遞敘派尊卑

             者番譜牒修明後 山左源流示若斯

                   《挺起咱的脊樑》

                        劉汝喜

                渾身有無窮的,力量!力量!

                     挺起咱的脊樑

                       千垂百煉

                     卵石也會變成

                   -真的金鋼!金鋼!

                     挺起咱的脊樑

                勇氣,比那混泥土,凝固

                    還要堅強!堅強!

                 衣裳上沾滿了汙逅泥漿

                       沒有心酸

                       沒有淚淌

              只有挺起咱,不屈服命運的脊樑!

                    想起了咱的故鄉

                不能讓人指著咱,的脊樑

                更忘不了咱年邁的爹娘!

                   正月的三六九,啊!

                    咱,告別了故鄉

                   挑起了憧憬的夢想

                      又挺起了

            咱,永遠不屈服命運的脊樑,脊樑!

                     《疑 翁》

                       

           遙觀庭前一老翁 目睹三十竟霜首

           試問翁發是何故 愁思日牽鬢斑留

                     《觀 海》

                      

               漫步海邊灘 眺望天際雲

               鷗歌伴嘯浪 蓑翁舟作魚

                      《七夕》

                      

            七夕仰首望雲宵 喜鵲萬只拱鵲橋

            家家仙鳳對秋月 無盡心思君知曉

                  《始遷續譜合詠》

                      

           高祖利劍斬巨蟒  西伯山左定乾坤

           山左馳來穎水臥  施傳祖德育後人

           幾經滄桑數百載  又印磐塢字鴻文

           始修家祠定綱常  從此皖北又一春

           今逢國泰民安時  潁州萬戶結同心

           弘揚祖德續譜牒  修繕宗祠報祖恩

            《掩龍劉氏家族九十六字家訓》

         敬宗愛族 孝敬父母 夫婦和睦 六親親固

         敬師重教 誠信交友 志存高遠 勤奮耕讀

         知書達理 卓有建樹 崇尚節儉 為人忠厚

         禁止淫亂 戒煙戒賭 遠離毒品 力避酗酒

         慎於爭訟 利於施助 扶危濟困 不圖報酬

         杜絕溺女 反對保守 與時俱進 萬代康壽

                     磐塢公厚德篇

    磐塢公吾族中之人望也,疏才仗義,樂善好施。一生修橋鋪路排紛解難,救災恤患之事指不勝屈。光緒二十四年,本鄉大饑,公籌款助賑,設粥場於穎東之三裏灣,全活性命數十餘萬。其陰騭之厚當不在邵棠郇黍下也,以故庭前桂樹聊枝生香,堦下蘭牙,比肩竟秀。雖其家教之良,而盛德所由致歟。日前建祠修譜,皆公首倡。今兩事告竣,而公之形神勞瘁者未審何似,其成功洵非易易也。然天地之心,無之功德不報,春秋之義,有善必揚,此古今之公理也,今公之功德如此,烏容泯不彰乎!餘詠七絕五則,以贊賞其模範云云。                        

峕中華民國十三年孟冬

                                乾公十三世孫劉汝楷

                   《贊磐塢公》

                      劉汝楷

           畢世存心處處真 建祠修譜傷費神

           光前裕後隆千古 孝道流傳第一人

                      (一)

           人生孝道最為先 祖武能繩是後賢

           家教振興公首倡 從茲陸地作神仙

                      (二)

           仙源骨格聖賢風 身世斜陽日色紅

           富貴兒孫翁壽考 三多五福自相通

                      (三)

           通權達變古今宜 不是英雄少壯時

           閱歷深沉衡量准 有為有守有前知

                       (四)

            知天知地更知人 學問深沉品格真

            保障一方庇一族 福祿得果善緣因

          掩龍劉氏歷代修繕族譜續文摘錄如下:

《掩龍劉氏族譜原續》

    聞之天文無圖不足以識星辰之纏度,地理無志不足以知河海之匯通,宗族無譜不足以辨本枝之世序,是以唐堯虞之嫡派出自顓頊,而兩朝乃是同宗,湯武之分支始於帝嚳,而三代未離一本。假非史冊以征之,烏能溯厥源流乎!嘗考典墳所載,稗乘所傳,吾祖劉氏本屬陶唐後裔,堯之長子監明早殤,其子式受封河北劉地,式以邑爲姓,故劉姓始也。傳至十八世累公,善養龍、事夏王孔甲,賜封禦龍氏,至商為豕韋氏。商末國于唐,在周爲唐杜氏,周成王滅唐遷之杜邑,晉主夏盟爲範氏。後有子留秦複爲劉姓。

宗傳漢世茂千枝。吾族出於監明公七十五世漢高祖邦公,邦生文帝恒,恒生梁王武,武生共王買,買生平王襄,襄生貞王毋傷,毋傷生敬王定國,定國生陵鄉侯訢。至明朝西伯字乾,其於豐邑明嘉靖年落于山左,至明萬曆六年,始祖乾公游幕於穎,遂家焉。

    乾公本士林領袖,品學兼優,家教流傳綿延勿替,迄今十有五世。而族中之掇芹食餼者有人,官遊者亦有人,其餘納粟奏名及學校畢業者不勝枚舉,詩書禮樂累世不絕,亦足見祖宗培植之厚也。然不有譜牒以存之,恐代遠年滅,後世散處各方者不復識一脈之傳矣。

叔曾祖磐塢公者,學問而道德者也。曾于光緒初年創修譜略,尋以監工修祠匆皇未就,及宗祠落成,特命吾叔祖韶九先生纘修完善,征序於餘。餘不敏閱其所訂宗譜,序昭穆,辨尊卑,別親疏,明少長,林墓有圖,碑坊有記,俾前人之基緒昭若日星。固不徒詳其世代已,也從知宗譜之修,磐塢非徒聯合戶族,使歸一體,實欲示祖德,激發其志,使之動繩武之思焉。倘闔族諸君能體斯意,將來光大門閭鼎鐘奕禩,安知非我輩分內事耶!籲,公之期望於族者如此!其志大,其心苦矣!原閱斯譜者共諒之。

峕中華民國十三年孟冬

                               十三世孫劉汝楷謹識

                  《掩龍劉氏族譜序》

    我國自昔以孝治天下,慎終追遠民德歸厚,其始於事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本末秩然,枝脈相及,此五千年來吾炎黃裔冑所以強立蕃衍而不可尅滅也。歐風東漸異說朋興,稗販之學輙斥宗法為落後,殊不思人類社會之發展,固各有所秉之時性,所謂民族性者,是矧血統相屬出自天然,至有稗於結合,此吾族所獨擅,正宜擴而充之,俾足保四海無取乎!與人強同,亦非所論,於演化淺深也。本黨總理有監及此,故民族主義毅然主張擴家族宗族以立國族之始基。皇明矚幽允非出口入耳者流,可以與知者矣。阜西邦裔劉氏望族也,自明遷此,歌哭聚族數百載,代有達人,而譜牒猶缺。有磐塢先生者道德文章卓然,為裏閈山豐,慨任篡輯之事,未半遽歸道山,季子可久孫德成續之。今將付梓,以抗戰之未終也。皮相者或議其不合時宜,而不知二君此舉所以敬宗睦族者,即所以爲民族行大孝也,二君與餘相處各有年,餘深知其命意切合民族主義,非徒孝思不匱爲足多也,因喜而爲之序。

                       峕中華民國三十二年歲次癸未孟

                            前任阜陽縣縣長呂蔭南序

                《續修掩龍劉氏族譜序》

    事有作之於前,必有繼之於後,以昭示來世,使後之有所觀感興起。即長於一材一技者,不容委靡而弗振。其或見諸事蹟亦不至滅沒而聞,此族之所以有譜,而譜之創修又必貴乎有繼也。吾始祖乾公自前明時卜居穎西,數百餘年,代有傳人。迄清末業,磐塢急公事而好義舉,不憚辛苦,經營創修族譜匆遑未就。韶公敬承其志,補未竟之餘緒,綜核昭穆井然有條,俾讀者鹹知親親長長之義,厥功偉矣!然而生齒日繁,戶口益多,如積久不述,恐世系不明而支派或紊焉。化鈞叔焉憂之,爰體先人創造之艱難,不忍中輟其前功。於是會商族眾,倡行續譜。衆推化鈞主其事,鼎鈞,象謙襄理之,推楷主筆。楷雖未究於譜學,又何敢自諉以不才。遂與耕田公遍查鄉區裏黨,錄輯編入。雖販夫牧登系出自一本者,亦不得故爲歧視,則大宗小宗次第清晰,明乎此,不至遺漏於萬一,庶不失先人之遺意焉。續告厥成,謹綴數語以志之。掩龍劉氏續譜族商會,是為序。

                           峕中華民國三十二年小陽月

                               十三世孫劉汝楷謹識

                  朱子撰宗譜序

    餘嘗仰觀乾象,北辰爲中天之樞,而三垣九曜旋繞歸向,譬猶君之尊而無知之拱焉;俯察坤維,昆侖爲華夏之鎮,而五嶽八表逶迄顧盼,譬猶祖之親而無適不本焉。故君、親一理,忠、孝一道,悖之者謂之逆,遺之者謂之棄,慢之者謂之褻。無將之戒,莫大於不忠;五刑之屬,莫大於不孝。為人臣,所當鞠躬盡瘁,為人後所當慎終追遠,而不可一毫或忽也。今閱劉氏譜牒,上溯姓原之始,下迷繼世之宗,明昭穆以尚祖也,系所生以尚嫡也,序長幼以尚齒也,列贊像以尚思也:非大忠大孝者而能之乎!噫,世之去祖未遠,問其所自而懵然者,愧於劉氏多矣!爰為之序。

                             龍圖閣侍制新安朱熹撰

              《掩龍劉氏第三次族譜序》

    家之有譜,猶國之有史。史所以紀一國之事蹟,譜所以敘世代之源流祖宗以一人之身,散而傳之千百萬人之軀;且四方錯落,有見面莫相識,尊卑莫能辨者;雖一本之親,幾何不秦越視之,世序之淆亂散渙極矣。“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讀史使人明智”。而歷史是由人的活動構成,因此瞭解“人”的活動史,無疑也就是瞭解歷史。族譜是人的活動史的具體表現形式,是一個家族歷史興衰的展現。族譜是構成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透過族譜,可以看到變幻著的歷史風雲以及跌宕起伏的人世滄桑。家譜文化的豐厚底蘊對研究地方誌、民俗學、歷史學、考古學等學科均有重要價值。尊祖敬宗是炎黃子孫的傳統美德,尋根溯源是人類的天性。人生在世,原流族譜可知一脈宗親,分派來歷。若是無族譜,富貴書香之家可不愛根源。族譜出事重者哉。古雲:族譜不修,則世系不明,則遠宗失派,昭穆難序。族譜豈可不修明以念重乎。祖宗者,蓋凡義之所施,不過於其近者而親之耳。蓋遠而疏者,必遺忘於念慮所不到之地。雖孝子慈孫欲盡尊祖敬宗之道亦。將何所據哉。族譜之修,上以敬宗,下以收族。雲同續修劉氏族譜,其本意如此。劉氏家族,“系自唐堯開一本,宗傳漢世茂千枝”。我國的劉姓家族的先祖,出自遠古時期的黃帝後裔帝堯陶唐氏,是距今四千三百多年前的聖君唐堯,是帝嚳的後代,乃是黃帝的子孫。劉氏家族,族枝繁多,但同屬一脈,乃炎黃子孫。中華民族篡修家譜之傳統源遠流長《周官》、《世本》、《太史公書》已啓其端,漢魏以降在世家大族中漸成氣候,隋唐之後百姓修譜已成慣例,宋代歐蘇諸公首創《族譜學》清明兩代達到鼎盛時期,晚清後期勢頭不減,普天之下是族皆有譜,彬彬之盛,蔚爲大觀。我掩龍劉氏族譜始修於清光緒初年,據乾公第13世孫劉汝楷先生在民國13年(西元一九二四年)所撰《劉氏族譜原續》中載:叔曾祖磐塢公,學問而道德者也,曾于光緒初年創修族譜。然此初創族譜今未見。民國13年者磐塢公(乾公第十世孫劉鴻文)主持下第一次續譜今亦無存,今存民國32年第二次續修族譜,是磐塢季子可久公(劉啓烈)孫德城公(劉化均)續成,爲我掩龍劉氏僅存之珍品。亦即此第三次修譜,是磐塢公季子可久公所存無多,後又經兵荒戰亂災異變遷,至文化大革命之前尚存兩部,其中一部又在《破四舊》中被抄沒焚燒,劫後僅存一部得以存留我掩龍劉氏族譜痛惜第二次續譜後六十餘年無人問津,現醞釀第三次續譜事宜,其中乾公第十三世孫劉文清對此事傾注了極大熱情和關注,付出了數年辛勞,頂風雨冒寒暑穿梭於鄉野小徑,往返於鄉鎮之間,逐門挨戶登記資料編排新譜,至2004年大功基本告成。宗親先賢劉錫麒,劉汝生諸公亦曾爲續修族譜運籌聯絡,怎奈天不假年,譜未成人已去,族人爲之哀悼。其後,族人推薦阜陽師範學院教授乾公第十四孫劉宏主辦此事,協商成立了掩龍劉氏宗親續修家譜理事會。

                            乾公十四世孫:劉 拜撰

              《掩龍劉氏宗祠碑記文》

    蓋聞家風雖舊,能振則新;祖考何慿,有歆即格,是以格文祖而禪位,始于陶唐;木主以東征,見于周武。上至天子,下至庶人,春秋享祀,霜露淒愴,事雖不同孝敬之心則一也。吾族自山左以來十有五傳,雖文章道德不乏人,而廟制未成,祀典毋乃有缺乎!族中眉壽磐塢公,淵明和靖之流亞也。深為報本之義,本更有本;追遠之禮,遠更有遠。是非修祠以俸之,恐五世親盡,後世狃於斯義者,孝思不能上達也!於是聚族而商,醵錢作費,蔔地點于南向東向,酌經營於維殿維廊。監工修築,大起閈閎,凡數閱,十餘年而始成。以為閤族蒸衎之所。然後我將我享,以妥以侑,在天之靈爽既得有所式慿,不匱之孝思亦複堪為封越。詎非煌煌巨典,巍巍大觀者乎!然春秋之義,有事必書,而況答前列,啓後昆,焉馨香,陳俎豆,堂堂宗祠,烏容寂無建白乎!落成之後,磐公命餘序之,因抒管豹之見,聊為盛典之傳。泐為碑篆垂諸久遠,俾列祖列宗之貽型綿延而勿替,文子孫之世祀有美而必彰。事雖小而關係者甚大也。至於廟猊巍峨香煙萬古,人文蔚萃,朱紫盈庭,足為吾祠增光者,不過前人之設想,後人所應為耳。固未敢為吾族許也,然不得不為吾族望也。是為序。

                           峕中華民國三十二年小陽月

                                十三世孫劉汝楷謹識

                《掩龍劉氏族譜凡例》

(一)譜法歐蘇兼用系傳幷列五世一帙明五服也,再提成九明九族也,以編號注明而脈絡分明。

(二)分房屬派由大宗以及小宗,長房系明則續提二房,二房系明則續提三四房,以下次第清晰無紊亂之失。

(三)五世一升寓親盡服窮之義,而五世下書子某必於再書眉標某公之子者,欲人之一覽即知不煩再尋前帙也。

(四)存者書年月日時重生命也,而亡者亦書卒年月日時,備忌辰以肅孝思也,有所逸則即以逸字著之,期無失其實也。

(五)名諱下即書字型大小爵位,生卒配葬子女姻緣凡性行事業,可著者皆即附著以存行跡不別爲志,以默世譜繁蕪之陋。

(六)先世中如某公不知字型大小者止書其諱,不敢妄為揑補至後數代字型大小可知者乃悉載入。

(七)前代有室無子者以失考著之,恐有子在他處也,後代數代明知其無子者則以無嗣著之,但書止,字致悲憫之,意且杜假冒以亂宗祧也。

(八)遷居散處可考者皆注明遷處不得遺漏,其有隨嫁母姓他族者,書明在某處以便歸宗。

(九)繼立之事自古己然由親及疏其昭穆,相當尊卑不紊亂者,律例昭然皆可繼立,但當於出繼入繼之際書明某人幾子出繼,某某以某人第幾子入繼示不亂常也。其他乘常亂經名不正言不順,以及異姓亂宗者,國法家規具在無侯贅言。

(十)嫡妻書配再娶書繼配妾書側室,納婢則直書納婢,所以正名分也。所出子女隨綴下從實也,古帝王亦不諱側室之子,今人或緣諱而滋訟一何愚哉。

(十一)娶聘注某人之女明其所出也,女注適某許字某明其有家也,惟再醮者不注。

(十二)出姓之婦是與廟絕子書,而母不得書故以圈著氏。

(十三)譜內空氏系遺忘無從追考者,與以圈著氏者迥別。

(十四)族中有子孫不肖悖逆倫常罔遵國憲者祠中削去於本人名諱加一“*”號,所以示懲也存其字派防紊班序也,不書。其罪案為親者諱也,不削其子孫取不拿之意也,其子孫能幹祖父之蠱者俟重修譜牌,仍複其祖父字諱所以示勸也,亦親親之誼不忍終絕之也。

(十五)先人墳塋所在子孫世守者也,苟斯須忽略或致他族侵佔因失本來面目,事後唇焦何禪心戚茲,特繪爲圖詳載某地某地及丘段之數四至以垂久遠庶無遺失致悔。

(十六)譜系告成按房次分發各宜領取敬謹,珍藏毋或傷毀以千不孝之罰。

                  《清光緒年間聖旨》

奉天承運

    皇帝制曰:設官分職驅器使之無遺錫類施仁喜蒙修于伊始爾翰林院待詔保升監運使司監運使劉鴻儀乃五品銜河南中牟縣縣丞劉啓宇之父秉心純樸飭行端方教誨懷式穀之勤政事本貽謀之善茲以覃恩贈爾爲奉政大夫錫之誥命於戲一命得以逮親遂膺曠典庶政期於稱職篤迓休光。

    制曰:登皇路以馳驅忠原本孝入庭幃而待奉嚴必兼慈爾宜人趙氏廼同知銜河南中牟縣縣丞劉啟宇之母性本和柔飭衿鞶於閫內教惟勤慎紓章服於庭前茲以覃恩贈爾爲宜人於戲所親邀優渥之恩面圖懋績有子效靖共之誼允表芳型。

                            光緒三十四年二月初二日

奉天承運

    皇帝制曰:委職策名榮既膺夫簪紱克家纘緒光必逮乎門閭爾廩貢生侯選內閣中書劉啓宇乃五品銜,河南中牟縣縣丞劉啓宇之胞兄道足持躬情殷訓弟經傳詩禮青箱揚雁序之輝慶篤芝蘭丹綍煥龍章之麗芳徽允懋新典宜頒茲以覃恩貤贈爾奉政大夫錫之誥命於戲被象服以增榮聿顯友恭之義承絲綸爾無忝彌善慶之風。

    制曰:教佐義方內則允彰夫懿範榮敷閨闥朝恩宜體乎私情爾孺人李氏乃五品銜,河南中牟縣縣丞劉啓宇之嫂貞淑性成徽柔道諧身嫻母訓聿著卓榮之材志凜慈徽用衍熾昌之序丕昭淑慎特賁絲綸茲以覃恩貤封爾爲宜人于戲龍章式煥令儀著美於當時象服欽承明德益彰于奕葉。

                             光緒三十四年二月初二日

                   《劉姓三字經》

            木有本 水有源 人有祖 物有天

            始三皇 有五帝 陶唐氏 子監明

            式封劉 得永河 傳濟樂 承歲紀

            生正坤 印長曆 傳德堯 繼仁宏

            夏始累 善擾龍 事孔甲 禦龍氏

            傳於後 杜伯公 晉士師 杜姓始

            子隰叔 繼士為 傳子穀 生士會

            得子燮 嗣貴文 複劉姓 裔似春

            明生遠 遠生陽 十世孫 徒大樑

            清生豐 字仁浩 承執嘉 傳子邦

                《侯孟劉氏直線圖》

       59西伯→60漢進→61守先→62後生→63中正

       64福海→65長存→66久輝→67成功→68從軍

       69作修→70兆廣→71培元→72立永→73學紀

                74茂元→75文永→76志路

                劉氏直線圖

       58崇文→59西安公→60漢川→61宗堯→62德遠

→63萬成→64懷楨公→65應祥→66汕配→67士祿

→68官配→69本鍵公→70敬思→71作檢→72法崇

→73劉恒心→74劉偉

《漢高帝故居劉氏族譜序》

    木有本,水有源,人有祖,物有天,此乃古今共識之理,故必追本溯源,慎終追遠。國家由民族組成,民族由家族組成,家族即由家庭組成,作爲社會細胞的每一個家庭,猶如片片樹葉,家族猶如樹幹。樹葉茂盛的參天大樹,皆同根所生,不可分割之整體,眾多葉生之樹種,即構成偉大的民族之林。無家庭亦無家族,無家族亦無民族,無民族何談得上國家?家有家曆,族有族譜,國有國史,一個人只有認識了自己家史和民族史,才能對自己家庭和民族産生愛,只有認識了自己的國史才有可能熱愛和忠誠自己的祖國,因爲歷史是一面鏡子,它讓人們看到興亡盛衰之過去。沒有歷史的民族,就象荒原上的野馬,群集而不定,聚散無常,一旦大難臨頭,就不能群起而奮鬥,就沒有整體團結而抗爭的能力。所謂:“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太平矣”,即《尚書》:“以親九族,九族即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之意也。正如孫中山先生所說:中華民族之興盛成長,以家庭爲起點,因而主張復興民族,要從健全家族團結宗族做起。家譜是團結之綱領,是燦爛文化之體現,是社會文明之象徵,是記載一姓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蹟之文獻。族譜興立已久,太史公曾自序《取之譜牒》,宋有司馬光《臣僚家譜》一卷,孔孟聖人之親支遞傳不絕,想見其族譜建立之完備也。

爲上溯源流,下系端委,而後世繼承支派清朗,世世代代昭穆于冊,宗緒流傳曆久不失,故修我劉氏族譜以傳後人。吾祖乃陶唐氏堯帝之後裔,漢高祖劉邦之直系,近世祖乾公支後裔也。

    帝堯長子監明公受封於劉地(河北唐縣),後人因以為氏。傳至十八世祖劉累公,善擾龍,事孔甲,夏後嘉之賜爲禦龍氏,後遷河南魯縣,卒葬於沛地,北宋王安石曾賦詩贊:神物驚天猶可騎,如此孔甲但能羈,當時若是無劉累,龍意茫然始得知。後裔也多以此爲念,有稱禦龍堂號者。在商末得顯貴,封為塚韋氏,後居唐,又遷杜,後有唐杜氏之稱。傳至周代杜伯公,事周王,爲上卿大夫,掛右將軍帥,文武兼備,聲譽顯赫,周宣王四十三年被誣殺害,封地杜城被奪。杜伯生一子顯叔,由周奔晉,官拜士師,徒居沛豐。後傳世祖士會公亦晉國士師,曾食采於範,因號範氏,範宣子士丐乃士會之裔也。魯文公六年士會適秦,後有歸晉,次子士雃留居於秦,避秦獲援累祖之姓複爲劉氏曰劉軾,軾生明,明生遠,遠生陽,十世孫,戰國時榜炤公獲于魏,遂為魏大夫諡號莊公。莊公生申公顯科、顯科生文公思瀧、思瀧生成公劉清,即漢皇故里劉氏之開山始祖也。戰國時隨秦代魏,榜炤為魏所獲,封爲大夫諡號莊公。秦涉魏,清公由梁(開封)徒豐,旋隱邑西北隅離城十二裏力村疃(今金劉寨)定居,因避秦禍更姓為金,後複劉姓,古墓至今猶存,後人稱之為(漢皇林)。《春秋》晉史蔡墨有言:“陶唐氏既衰,其後有劉累,學擾龍,事孔甲,範氏其後也”,漢目錄學家劉向雲:“戰國時劉氏至秦獲於魏,秦滅魏徒大樑,都於豐”,“豐公蓋太上皇之父也,其遷曰:墳墓在豐鮮焉,及高祖即位,置官祭祀,則有秦,晉,梁,荊之巫”。清生豐公仁浩、仁浩生顓公執嘉、執嘉生四子:伯、仲、邦、交。伯早逝,生一子信,未冠夭殤。仲公先封爲代王,後封合陽侯,居山西,其長子濞,封吳王居沛,次子劉廣封德哀侯。邦公行三,字季,即吾高皇先祖。交行四,字游,封楚元王,居古彭徐州,爲吾彭城劉氏之開山始祖也,其四世孫向公,本名更生,字子政,聰明好學,精通經史,文才顯達,德高亮節,感受於太乙燃藜之恩,遂爲漢朝重臣,任光祿大夫,校閱群籍,著有《別録》等書,爲我國目録學之鼻祖也,後裔多以此爲懷,念先祖之鴻德,即以青藜堂,燃藜堂號命名之,以做紀念。今徐、銅、沛、泗陽等地亦不少向公之後裔,宋武帝劉裕乃交公二十一世孫也。

    自堯帝後監明公始,到高祖劉邦止,吾劉氏已傳七十五世也。邦公稱帝後大封同性為王侯,子孫繁衍較盛,又傳四百多載,後裔遍及於世。然固改朝換代,兵戰陣,流居異國他鄉者有之,隱居山林者有之,甚至更名換姓者亦有者,自此真是:“駿馬騎行各出疆,任從隨處立綱常,年深外境皆我境,日久他鄉即故鄉”。然因代遠年滅,族譜多有失傳,族系亦難稽考,實爲我劉氏之宏大不幸也。望太平盛世,國家實行改革開放之國策,使國內外各人員互相交流,資訊資料得以交往,使我皇室國姓漢劉既能溯源流,又知各地之分佈,實屬天助我成也。

    先祖邦公生有八子,均各封為王。長子劉肥封齊王,居齊魯等地。次子劉盈為漢惠皇帝。三子如意初封代王,後徒趙隱王,居河北,陝西一帶。四子劉恒即孝文皇帝,子孫最盛。五子劉友初封淮陽王,居安徽,後徒河北魯西一帶,後改為趙幽王。六子劉恢封梁王,居河南一帶,後改爲趙共王。七子劉建封燕靈王,居河北一帶。八子劉長封淮南王,居安徽一帶,其子劉安編寫《淮南子》還是豆腐的發明人。魯元公主嫁張公敖。

    齊王肥公生十四子即:齊衰王劉蘘、朱虛王劉章、齊北王劉興居、齊孝王劉將閭、川王劉志、膠東王劉雄渠、劉卯、濟南王劉辟光、管侯劉罷軍、爪丘侯劉寧國、楊兵侯劉安、管平侯劉信都,這支劉氏裔孫世世代代多散居在山東,河北一帶繁衍生息。今山東即墨,河北,天津大港一帶的劉氏親族于“明朝永東二年,肥公五十四世孫洪公奉旨率四子二侄隨駕北遷,占河北滄州東西居之”族譜至今猶存。

    邦公四子恒公孝文皇帝,在位二十三年,清廉治國,德傳子孫,生四子:長子劉啟孝景皇帝。次子梁王劉武即漢故里金劉寨先祖,三子劉參,居山西太原。四子梁王劉楫。劉武因平吳楚七國之亂有功,大受封賞,管領開封到泰安一帶四十餘忝城疆土,居天下膏艘之地,武生梁共王買,買生梁平王襄,襄生梁貞王毋傷,毋傷生梁敬王定國,定國生十五子,第十子劉訢於元帝建召二年封為陵鄉侯,移居漢之故里繁衍生息,祭掃祖墓,以盡孝道。傳至宋代第四十五世運太公,好詩書多才藝,通經史愛文章,身居小吏,熱心于宗族史學研究,到處訪查稽考,參閱典籍碑文,將失傳之世系接續詳明,使後代昭穆序然,又編寫二十四字排行輩序即“運繼昌期,家修延獻,安興基業,尊崇西漢,宗德萬懷,應水泗玉”。後因宋金戰爭,蒙古入侵,族人一度失散避難南遷,有居江、淮、蘇、皖者,有去湘、鄂、貴、黔者,今蚌埠懷遠,蒙城等縣亦有數十萬之衆,長懷念先祖,立廟祭祀。運太公之孫,繼榮公之次子昌儉公曾率家人于金大定年間離鄉出走,于胞兄灑淚而別,昌意公仍留故里。昌儉公曆盡艱險流居於湖東後孟,置田立業,營屋而居,家産富有,人煙繁盛,常與故里人來往。後又因多次黃泛,族人亦有東遷齊魯,棗莊者。傳至五十一世延立公,戰亂平息,天下太平,公又修續家乘,踏破鐵鞋訪尋失散多年的族親。

至民國二十三年,祖親作儉公和族祖作相公又重修族譜,昭穆無誤。其間,五十九世祖西伯公曾受祖命帶家人于明嘉靖初年東遷棗莊繼承祖業。五十七世遵道公從金劉莊(今金劉寨)調居山東巨野杈子樓,至今林門古石碑上仍刻有“派衍龍城卯金淵源綿後裔,支分麟野丁壬穴向建先瑩”,後裔亦有遷鄆城,微山,濟寧者。

據莊裏族譜載:宋代中期旺公徒豐邑金劉莊遷居藤縣古棠魚莊裏,一三三一年,十一世劉節公又由莊裏遷居濟寧劉家橋。傳至十四世少勝公,於明寄居單縣,十八世益公於明季由劉橋遷居中閆,二十二世宗文公於明末由劉橋遷居王窯莊,二十三世苟公清朝中葉由劉橋遷居王軍莊;邦公五十三世孫興泰公爲求生計推石馬車遷山東菏澤東南九十裏劉樓,至今人煙繁盛,人才輩出。五十五世延玉公,由金劉寨遷山東金鄉巨野。五十六世珍瑞公遷河北大名,永瑞公遷河南夏邑,碭山擇家焉。六十世漢彬遷山東東諸城,傳至六十五世即清代大書法家大清官劉墉公,墉公下江南時曾送給老家帶有“聖旨”的紗燈,康熙,乾隆帝又送給金劉寨親筆中堂兩幅,於文革一火焚之,世世代代稱祖堂號均為“漢裏堂”。

七代梁王劉立長子永、次子防,永先封為梁王,後來自立天子,其子梁王紆之後裔居商丘一帶。

    據侯孟劉氏族譜載:西伯公自漢故里遷魯後,子孫繁昌 人才輩出,爲官爲商者數人。西伯長子漢達公則遠遷居安徽潁州,三子漢暹遷居於滕州。明代末清初又有遷居嶧北、嶧東地區、棗莊寺山子村系吾族後孟之分支,六十三世璜公之後裔。六十四世祖福永公遷居江蘇銅山大許嶽海村,均各自人丁興旺,子孫繁昌,後又不斷外遷者北至滕州、棗莊、嶧縣、韓莊、南至徐州、大吳、賈汪、澗溪、東至膠東等各地,還有不少者失去聯繫者廣多,後孟劉氏爲吾祖遂成魯南臨棗地區之旺族也。

    據安徽潁州掩龍劉氏族譜所載:明萬曆六年後金頻繁入侵,從遼東至山東、江蘇一帶起義肆起,泰安州、兗州卻連年旱災,百姓少吃無穿,導致匪禍橫行,民不聊生。而江淮一帶洪水泛濫蝗災四起,致淮河流域人煙稀少,生靈塗炭。帝神宗下詔山左移民集結於棗林莊,協同南遷。乾公因此避難,伴隨移民潮背井離鄉遷穎。途徑漢故里又相約二弟坤公,四弟灜公,攜子同行。乾公(西伯公字乾)於嘉靖年間由豐邑金劉莊奉祖命遷居山東兗州府嶧縣後孟村繼承祖業,德傳後代,子孫繁昌,人才輩出。而後西伯公又於明萬曆六年相約,二弟西山字坤,四弟西川字灜,及其長子漢達和家眷,三子漢暹,自嶧縣隨移民潮南遷。次子漢進,四子漢道留守故里。漢暹年幼至山東藤縣投親定居。西安長子漢傑外遷,次子漢川仍留守江蘇徐州漢故里。西伯公兄弟協子繼續前行,至安徽鳳陽府潁州衛關三裏演流集(今掩龍廟)西定居,立村名劉村。

    譜載:乾公掩龍劉氏及後孟劉氏始祖(漢達字方卿、漢進、漢暹、漢道)。二弟坤公後裔現居安徽阜陽潁州區前後劉廟一帶。三弟西安居豐縣金劉寨(漢傑、漢川),長子漢傑後裔居豐城西關。四弟瀛公(漢德、漢禮)後裔現居後劉廟及安徽霍邱縣馬店鎮茶臺村山邊組一帶(劉道樹有譜)。

始祖乾公傳至第五世(弘緒公三子)文魁公配姚氏外遷嗣失考,第六世(玉松四子)永襲公配氏失考,第六世(淑善長次)失考,第七世永和(子偉公次子)待查,第八世(崇仁公長子)殿爵公遊學外出不知下落,第八世(崇盛三子)振河公遷居聞集西北失察,第八世(敏慎次子)振江遷焦坡集失考,第十二世(雯書子)守達遷居臨水山南文塔集東偏待查。第十世(冠甲公長子)瑞墀公遷居阜南三塔東亓家窪謀生至十二世思恭之子錫銀公,又於1967年返遷故里劉老莊。傳至十一世瑞生公三子思明公,武才兼備前往阜南牛集,曾任周集民團教官,後不知所蹤失考。十三世錫仲四子:長子瑞清乳名旦其子林材,次子瑞齋乳名鴨配留氏其子擇才,三子瑞三乳名利配劉氏被燒死,四子瑞林乳名德配李氏其子象女兒嚴失查。錫川子汝濤字蘭亭遷雲南失考。

    文帝三子劉參,原封太原王居山西,後更號爲代王,生劉登爲代共王,登生十子,非王即侯,子子孫孫數十代,人煙繁盛,多散居山西各地,後因黃河下游多有黃泛,中原一帶人口減少,于明初洪武年間,亦有徒山西遷居漢故里者,豐一支譜載:“吾祖系代王參公之後裔,苦元苛法,隱居山林,至雨公定居太原,後遷古豐高皇故里”,豐西和豐東北一支金、玉、寶、貴、香兄弟五人,永樂二年奉旨播遷由山西洪洞複移古豐。豐東北馮屯一支乃長沙定王之後,由湖北遷來,至今人煙繁盛人才輩出。

    邦公五子劉友初封淮陽,後徒為趙王,生子二:長子河間王劉遂,次子劉辟疆,多繁衍在河北一帶。邦公八子劉長,封淮南王(安徽)其長子劉安襲封為淮南王,為不忘祖籍豐邑故土,將所封之淮南壽縣改名為安豐縣(今為安豐鎮),他信奉道教,到處傳經,後裔亦有“傳經堂”號者,公精煉仙丹,實為今日之豆腐也。爲紀念豆腐發祥地,一九九二年聯合國在淮南壽縣召開了國際豆腐節。據傳所煉之物(豆腐渣)爲鶏犬食之,食而升天之說,故有成語:一人得道,鶏犬升天之成語,安公招至數千名賓客方術之士,編成包羅萬象的親家代表作《淮南子》一書流傳後世,影響極廣。淮南一帶劉氏多為安公後裔,迄今仍定期在淮南王墓壽縣八公山上聚族拜祭。

    景帝啟公有子十四,:1劉德(河間王);2劉閼(劉壽)臨江王;3劉餘(淮陽王,徙封魯王);4劉非(汝南王,徙封江都王);5劉彭祖(廣川王,徙封趙敬王);6劉發(長沙王);7劉端(膠西幹王);8劉勝(中山靖王)有子120人,其後裔封侯居官後世分居全國各地,乃至全世界各國;9劉榮(初立為太子,廢為臨江王);10劉徹(初封膠東王,後立為太子繼帝位,即漢武帝);11劉越(廣川惠王);12劉寄(膠東康王);13劉乘(清河衰王);14劉舜(常山憲王)。

    東漢光武帝劉秀,即長沙定王劉發直系,邦公九世孫劉發之後裔,有居湖北通城,有居荊州,有居金華者。中山王劉勝居河北一帶有子一百二十,分居各地,世世代代苗裔繁盛,是吾劉氏之望族也。乃中山靖王之直裔,於西元二二一年定都四川,生有三子:長子劉禪、次子劉永、三子劉理。禪公有七子:漢太子劉璿、平安王劉瑤、西河王劉棕、新平王劉瓚、北地王劉甚、新興王劉詢、目堂王劉璩、皆蜀漢所轄川、陝、甘各地,後受司馬氏之害,平安王瑤子劉鎮倖免,逃至江西隱居為庶民。至今江西宜春,吉水等地亦不少裔孫在此。備公次子劉永遷去洛陽,生一子:劉晨,後裔有遷回蘇沛者,後裔有遷去江南或山東者,晨生三子:劉玄、乾振、乾清多避亂南遷,閩、浙、粵和港臺者,後徒居東南亞諸國。據香港譜載:“西元二三八年,永公東遷洛陽,徒居江南,為避黃巢之亂又徒福建等地。後於宋末元初,中原戰亂,歷經整個世紀,我祖避亂南遷各地”。據湖南《南塘劉氏四修族譜》中載,前國家主席少奇公之上祖時顯公,從江西吉水遷居湖南山清水秀之地,辟地種植,營屋而居,少奇公亦備公直系邦公之後世孫也。

    西元二二零年,漢朝末代皇帝漢獻帝劉協被曹丕廢為山陽公,傳子劉馮,襲父職,孫劉康,曾孫劉謹,直至玄孫阿知,正值西晉大亂之時,做為亡朝後裔的阿知,一日告老臣曰:“吾久居此地恐有覆滅之禍,聞東國於日本有聖天子,吾欲往徒之”。於是西晉太康十年五月朔日(西元二八九年)和其子都賀母弟興德及劉國鼎、劉濤子、劉信子、劉鶴明、張濤、安久良、恒保、武英等二千零四十人離漢土代郡建國邑(今朝鮮)飄蕩,經幾多艱難到達日本,旋定居大和國高市郡檜前村,被應神天皇賜爲東漢使主,後又曾賜爲板上大藏至元一一三一年因四十五代祖春實將軍平亂有功,朱雀天皇給以極大恩賜,幷在原田之地修建宮室,凡劉氏嫡裔皆遷原田居住,至此劉邦的這支直系裔孫皆以原田爲姓至今。正如日本這支譜序中所載:高祖皇帝之血統,嚴然存在之事,予實雖欲不感泣,豈可得耶,又想中國之國立至漢以來,二千四十餘年,交代十三四朝,距今雖已悠久,其間兩國各有盛衰然無不盡懷譜,同宗齊發欲爲,其族譜之基。聊報高祖皇帝之餘德也”。

    據《劉氏族譜》載:“晉永嘉八年初旬石勒之亂,尚書劉琰,舉族扈從晉元帝過江,寓居京口”。其他中原劉氏裔孫,亦視中原不寧也大批隨之南遷。此外,如河南鄧州人劉虯,系豫州刺史七世孫,此時徒居江陵,臨淮人劉會隨晉元帝渡江後居丹陽。南朝宋國劉裕祖孫自彭城遷居京口。至於其他平民劉姓避難者更是無計其數,他們先流居江淮一帶,然後再流居江南,甚至更遠的地方,閩、鄂、粵、黔、贛等地。爲了與當地人區分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客家劉

    另據《劉氏族譜》載:“三國時期諸葛亮伐南夷時,有一支備公後裔隨軍南下,流居於泰國,馬來西亞等處,每年聚族祭祀烈帝”。唐僖宗年間,劉備之苗裔翰林學士劉天錫,棄官奉父命攜子孫再度南遷,還避居於福建寧化,後又遷江西,廣東興寧等地,此時遷移行蹤不定,其中多有向黔、滇、桂、閩、川、海南等邊境地區遷居者。蜀漢後主劉禪的後裔劉止賢逃避多年之後,又從廣東遷回四川,目前四川重慶巴縣一帶的劉氏多爲劉禪之後裔。另有一支於明末清初反清複明將領,漢皇帝後裔江南名將劉成(江蘇常州府無錫縣二十四都人)功打南京失利,和羅葛章,鄭成功將軍匯合,經廈門去臺灣,趕走荷蘭侵略者,收復了臺灣寶島,定居于臺南高雄等地,今仍以彭城堂號稱之,幷在高雄市仁武鄉,仁春巷建有臺灣最大的劉氏家祠長春堂,門額上仍鑲刻著彭城字樣,去臺的前五輩是:一世劉成,二世劉玖,三世劉乞,四世劉老,五世劉惠。

    唐高宗總章二年(西元669年)福建,潮州一帶發生“蠻獠”嘯亂,暴亂平息後,經濟文化井然有序,出現一片繁榮的景象。此時中原地區正值“安史之亂”,戰爭連綿,百姓處於水深火熱,苦不堪言之中,於是也隨之流入閩南謀生,劉姓當不例外。直至唐末,政府腐敗,引發黃巢起義,此階段隨王潮南下入閩的劉姓也較多,如先鋒官劉行權,彭城人劉山甫,固始人劉存等皆是。這裏的劉氏後裔每年正月二十三日來此聚族拜祭,從無間斷。兩漢時期的漢劉苗裔,有的因犯罪國除貶為庶民。有的被流放發配到西域,後隨匈奴流散到歐洲去的,今匈牙利國,則有漢劉後裔留居。

據中山靖王劉勝後裔,馬來西亞砂羅越和福州鳳崗的《劉氏族譜》載:“傳至存公,字一心,世居淮南,光州,固始。唐僖宗中和年間,巢寇亂華,賊帥王緒陷淮南,光州固始兵戈倥傯,淮人皆棄光州去,而存公隨之入閩”。存公後裔而後又有遷居馬來西亞者。漢朝鮮為漢土,劉氏裔孫遷徒和分封於此的也很多,如今南韓約二十萬人之多。現在他們奉祀劉邦四十世孫劉荃。劉荃為宋代翰林學士兵部尚書,高麗文宗三十六年歸朝鮮,衍為名門大族。北宋靖康元年,金兵入侵中原,宋都汴京失陷,宋徽、欽二帝被擒,官紳百姓皆大批外逃,宋康王趙構南逃建立南宋,百姓隨之南遷,劉姓的開封人劉鉉此時遷居蘇州,劉畿遷居建康,其後裔移居平江長洲。劉功甫任宋江西萬安縣丞,子孫繁生於此。南宋名將劉光本爲陝西人,建元初年隨高宗南渡,任制置使,屯守鎮江。甘肅人劉琦,系瀘州軍節度使劉仲武之子,善騎射,高宗招爲名將,後歸居鎮江。在此時,也有人從山西東遷的,據豐北一支《劉氏族譜》載:“吾祖雨公,系代王參公之後裔,苦元苛法,隱居山林,至雨公定居太原,後又遷居古豐漢故里”。明太祖朱元璋當皇帝後,爲恢復生産,增強國力鞏固大明政權,便“大分天下圖籍”,進行大規模的移民,由人口密集處向戰爭或河水泛濫致使人口稀疏的地區遷移,遷移方向由北向南,或由西向東,往邊疆遷移者多是執行朱元璋的軍屯邊疆政策而隨軍入邊的。

據緬甸《劉氏族譜》載:“從內地遷居雲南騰沖一帶的有:南京的劉思義、劉全標,江西的劉克修、劉子莊,河南的劉承祖,陝西的劉西貴等。皆爲明初南征戰士入閩的一世先祖。洪武、永樂年間向東遷多是從山西,陝西向山東、河南、安徽、江蘇等地遷移。

據沛《劉氏族譜》載:我支劉氏祖籍彭城,後因轉亂先遷至山西,於明代自山西平陽府洪洞縣遷回彭城”。鹽城《劉氏族譜》載:“洪武初年,蘇州廊內地窄人稠,而郊外廣闊,皆皇玉之士,旨命,自蘇州閶門而來”。

天津《劉氏族譜》載:“洪公,即吾遷居滄州之始祖也,于永樂二年,奉旨率四子二侄隨駕北遷,占據滄州,遷到天津大港等地”。

據香港《劉氏族譜》載:“去臺灣最多的是劉備裔孫廣傳之後裔,第154世劉鴻潤是去臺的開基始祖”,寧化興寧劉氏乃劉備次子劉永的後代,劉永從成都徒洛陽,傳二十五世劉樞衡,其孫劉天舒登進士,傳至四十七世及開七公,其子劉廣傳登進士,傳十四子八十三孫。現在臺北市“龍崗親義會”會長劉永富先生既是開七之後裔,廣傳公九子巨江公之後人。香港,馬來西亞柔佛州的劉氏亦多爲開七公之後裔。據明永樂翰林院修撰行人張洪的《南夷書》記載:明洪武二十一年,劉姓始祖劉總旗,隨沐英平北夷王,因功受封白金百兩,白馬一匹到緬甸定居,如今緬甸有幾十萬劉氏後裔,有的爲高級官員。迄今東南亞諸國和澳美等地的邦公後裔多在異地他鄉成立了那些地方的劉氏宗親會,在其會長香港的劉興邦,臺灣的劉永富,美國的劉孔清,秘魯的劉炳鴻,新加坡的劉新策,馬來西亞的劉南輝、劉會幹,加拿大的劉孝德,緬甸的劉國璽等宗長領導下,緬懷祖國,緬懷先祖,每年春秋兩季定期聚族拜祭劉邦、劉秀、劉備三帝先祖。宗親興邦,少卿等人爲我劉氏宗親做出了重大貢獻。

    綜上所述,兩千多年,人口繁衍,多因天災人禍劉氏嫡裔散居各方,正如中國著名歷史學家,秦漢史研究會長林劍鳴教授所寫劉邦後裔遍全球,劉姓是中國四大望族之一,是皇室國姓,在當今國泰民安政通人和之際,我漢皇後裔當牢記先即之遺訓,精誠團結,共振中華,儘早將我全球劉氏宗族漢皇後裔之歷史稽考詳明,昭穆於冊,爲實現皇室國姓世界劉氏大成譜而共同努力。

        漢高帝裔孫拜撰:劉恒心 劉念德 劉學德 劉學山

                        劉茂善 劉文清    

                《掩龍劉氏族譜備考》

    國之有史族之有譜。史載國之興衰譜記源流派衍。觀史知歷代興衰更替奸惡賢良;閱譜曉祖宗脈派昭穆統緒。中國譜牒五代以前門閥森嚴,朝有譜局開科取士均譜。宗起取士不分家世,婚姻不重寒微,自蘇氏譜出修譜遍於民間。蓋譜之興惟恐宗德之廢矣,使後人不忘其本,本維繫人心世教者蓋譜之力矣。太極之原兩儀始分,煙煙熅熅有沉有奧,有浮有清。沉浮交錯庶類混成。肇命人主五德初始,同於草昧玄混之中。逾繩越契,寂寥而亡詔者,《系》不得而綴也。闕有氏號,紹天闡繹者,莫不開元於大昊皇初之首,上哉夐乎,其書猶可得而修也。亞斯之世,通變神化,函光而未曜。若夫上稽乾則,降承龍翼”,而炳諸《典》、《謨》以冠德卓蹤者,莫崇乎陶唐。陶唐舍胤而禪有虞,虞亦命夏後,稷契熙載,越成湯武。蓋上古有熊國君曰少典氏有二子曰炎帝神農曰黃帝軒轅氏,故黃帝又曰有熊氏生玄囂是為少昊氏,少昊生僑極,僑極生帝嚳,帝嚳生堯帝,堯帝長子監明之子式封於劉遂以國為氏,夏之中葉監明後裔孫劉累學擾龍於絭龍氏以事孔甲,夏後加之賜氏曰禦龍,先有豕韋氏者古彭姓之國也,孔甲元年廢豕韋氏以劉累更之,七年累遷於魯陽豕韋氏後複其國,夏衰昆吾氏大彭氏豕韋氏齊桓公晉文公相繼為伯,孔疏以當五霸數者此也,殷武丁五十年征豕韋氏滅之累之後世複承其國為豕韋氏,是則劉姓之豕韋矣,國于唐。周成王八年滅唐遷之于杜,國君曰杜敬官居伯爵曰杜伯。後杜桓繼之,其子隰叔奔晉為士氏子曰士蔿,士蔿之孫會又曰范武子封隨邑曰隨會,范宣子曰:昔丐之祖,自虞以上,爲陶唐氏,在夏爲禦龍氏,在商爲豕韋氏,在周爲唐杜氏,晉主夏盟為範氏,其是之謂乎?”魯文公三年士會隨先蔑入秦文公十三年會自秦還晉,秦人歸帑其處者為劉氏蓋複其舊也。劉向雲:“戰國時劉氏,自秦獲於魏。秦滅魏,徒大樑都於豐”。故周市說雍齒曰:“豐故梁徙也”。是以頌高祖雲:“漢帝本系,出自堯帝。降及于周,在秦作劉。涉魏而東,遂為豐公,豐公蓋太上皇父,其遷日淺墳墓在豐鮮焉”。及高祖即位,置祠祀官,則有秦、晉、梁、荊之巫,世祠天地,綴之以祀,豈不信哉!由是推之,漢承堯運,德祚已盛,斷蛇著符,旗幟上赤,協於火德,自然之應,得天統矣。

吾祖劉氏本屬陶唐後裔,出於高祖邦公之曾孫買,買傳襄公,襄之曾孫訢,至明朝西伯字乾。其於豐沛明嘉靖年落於山左者。至明萬曆六年,始祖乾公游幕於穎,遂家焉。吾族之劉氏族牒,始修于光緒初年,乃乾公十世裔孫磐塢公之所承也。爲繼前人之功德,接續者乃磐塢公季子可久公及化鈞公,於民國三十二年(一九四三年)所嗣,爲族唯留之珍品矣,亦此次三修之根袛也。該譜原爲手麾綫裝之訂,所存無多,歷經兵燹戰亂,災異變遷,乃至文革尚存兩部,其一於【破四舊】被抄之焚毀,視爲吾族之悲矣。劫後僅存一部乃吾族宗親錫民公之母冒險密藏之,今人感激之致。于後傳于文清公呵存乃得以留存。此次之修乘,爲尊史實,對所存之原譜均未作篡,確以保先輩之真僞。此次修繕乃以續修(民國三十二年)汝楷公之所撰本,今人於原譜名不符者以諱稱加以更訂之,望亦符原譜之實矣。爲更晰所目世襲之傳遞,今列符世系垂絲圖於後冊,系始于吾始祖乾公至十餘世,皆依舊譜爲據,其後銜接所續新譜。古世系符史料為佐證,以承吾族宗親及後人參閱。本載磐塢公厚德錄一篇,承後爲念矣,繼之先人之德乃之先人之後望也。是為序。

                    劉振拜撰、劉文清校正、劉柏林排版

                      西元二零一零年陽曆五月十五日

                漢皇陵及棗莊訪親紀實

    爲了更進一步的尋親追遠,考察清始祖乾公的以上世系及歷史變遷。2010723日我從西寧出發前往漢高祖劉邦的老家,江蘇徐州豐縣趙莊鎮漢故里金劉寨。22日我買了發往徐州的火車票。23夜,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大量泥石流把渭南龍海段的鐵路綫給阻斷了,火車整整滯留了27個多小時,加之電路電力中斷,車箱內的空調也無法正常運轉,那場景正如“熱鍋裏的螞蟻”這樣形容一點都不為過,直到25日下午1點我才趕到徐州。一路奔波,不辭辛苦,我又急急忙忙往豐縣老家進發,我感覺故鄉的景是特別的親切,仿佛故鄉的氣候也在用他那“一腔熱情”歡迎著我的到來。酷暑的炎熱,致使著滿臉的汗珠滾落而下,但炎熱幷沒有阻擋住我那份尋鄉的熱情。到了下午6點左右我趕到了夢寐以求的漢之故里“漢皇陵”,皇陵的管理人熱情的接待了我。我向他說明瞭我的來意,幷告訴他我的宗兄劉文清等一會也會從阜陽相約而至。他聽了非常的高興,幷立即電話聯繫漢故里的劉恒心宗長,讓他火速趕回家裏。我放下行李來到了家祠大殿裏,大殿正上方有一個醒目的匾額,上寫著漢裏堂三個大字,大殿正中間聳立著高祖邦公的雕像,兩邊幷列著兩漢王朝的歷代皇帝。當即我點燃了幾柱香,幷恭恭敬敬的向先人們做了三叩九拜之大禮,以示對先人的緬懷之情。下午7點左右文清兄也趕到了金劉寨。晚上他們在飯店裏熱情的寬待了我們,恒心宗長幷給我們詳細講解了漢皇陵的複建過程,以及世界劉氏宗親會的發啓創建過程。劉恒心宗親的功勞是功不可沒的,他對劉氏家族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和汗水,對家族事業的那份熱忱和執著,很值得我們敬畏和學習。我把我的見解和想法向他一一道來:西伯公應該為我們的始祖乾公,其意:漢故里劉氏族譜記載:西安公·西伯公(西北)爲八卦之乾向,八卦乾爲天,伯爲長。與我們掩龍劉氏族譜記載的乾公完全相符。而且西伯公的始遷年代以及所傳世系與西安公也是完全相吻合。掩龍劉氏族譜記載的西山公字坤(昆侖聖山華夏之鎮之意)昆侖山正處于徐州西南方,乃爲八卦之坤向,坤又爲大地之意也。掩龍劉氏族譜記載的西川公字瀛,瀛釋義為大海(海納百川之水也)。漢故里劉氏族譜所載的西安公爲邦公直系後裔,西安之地乃爲高祖邦公所葬之聖地,顧名思義是永念先祖之德,不忘吾爲邦公之所出也。終上所述,一有天、地之靈氣,又有大海的廣納百川之胸懷,再加上不忘先祖邦公所出之源爲。可以想像祖輩先人的取名意義之深遠。此說得到了劉恒心宗長以及在座各位宗親的贊同和認可。故此確定我掩龍劉氏乃出自西伯公是無可非議的事實。

    當天晚上,我們留住在了豐縣老家金劉寨,晚上9點左右我和文清兄還有漢皇陵管理員劉發全又來到了清公墓右側的古碑(漢代古碑出土於西皇廟)前,用電筒斜著照向古石碑,我們清晰的看到碑上密密麻麻的字體,一個一個的辨認著,這個石碑記載的則是西漢高祖,豐邑西北隅離城二十裏力村曈(今金劉寨)西王廟碑記。然後又到了左則的碑亭,這個石碑出土於西皇廟,碑上則寫有“漢之故里”的字樣。

    我們徹夜長談,使我瞭解了更多的關於劉邦故里的傳說,和金劉寨歷盡滄桑的歷史變遷。此刻讓我對金劉寨的劉氏宗親們爲了保護和修復漢皇陵以及發揚漢皇文化付出的艱辛,對此我對他們産生了無比的敬畏。

    爲了更進一步的查清乾公的身世,搜尋更多的有力真實證據,我和文清兄在次日九點啓程前往山東棗莊。2010726日上午,我們先坐發往沛縣的班車,又輾轉到微山縣,然後才坐上發往棗莊的班車,幾經周折,踏往回鄉的夢指日可待,尋親的激情更加高昂了。又經過一個多小時的奔波,與下午兩點左右,我們終於到達了棗莊(過去的兗州府嶧縣所在地),這裏就是當年乾公生活過的故土。尋根心切,我們當即前往劉學山宗親的家,此時山東濟寧的劉氏宗親劉洪生相約也趕到了這裏。我們閑話少談直接進入了正題,學山宗親把山東棗莊侯孟劉氏族譜翻開,一一給我們詳解,幷介紹杜安村高皇廟始建歷程以及被破四舊損毀的情況。接著他又講了一個對我們來說是個至關重要的傳說:相傳西伯公祖上,在當時的年代裏是身為當朝的官員。因派系之爭,受到另一黨派的排擠和誣陷,幷且當時全國各地起義肆起,劉姓人也義起各方,其中包括:劉宗敏、劉三(劉惠)、劉六(劉寵)、劉七(劉宸)、劉體純、劉芳亮、劉福通等人。天順八年(1464年)冬,在劉通的領導下,在湖北房縣大術廠舉行起義。起義軍迅速占領了梅溪寺,建立了農民革命政權。劉通稱漢王,年號為“德勝”,以石龍(和尚)為軍師,以苗龍、苗虎為先鋒。皇上爲了避免劉姓及其黨派與起義軍串聯,故此把他們分遣到各地,以消減劉姓及其黨羽(其中包括劉姓近親)的勢力。因此我們始祖西伯公的其中一個弟弟劉瀛被遣到霍丘縣的情況是符合這一傳說的。

另外申老莊的申姓始祖也有一支被分遣到了霍丘,其中有的被迫隱姓埋名。根據掩龍劉氏族譜記載:乾公乃士林領袖,這一說詞也是符合邏輯的。官者其子必顯貴,就是這個道理。我把我們的觀點和見解同樣向劉學山宗親作了陳述,也得到了他們相同的贊同和認可。此次之行收效甚佳。

二零一零年七月我通過網路與侯孟村劉文永宗親取得了聯繫,他說西伯公墓志文現今保存完好。石碑正中爲:“劉大公一位之靈”;上款:兗州府嶧縣後孟社孝男劉達、劉進、劉暹、劉道;下款為:萬曆十九年歲次庚寅九月十六日敬立。這與掩龍一帶流傳甚廣的我們掩龍劉氏始祖墓葬為陰棺(女棺)是完全相符的。這也更一步認證了西伯公字乾乃邦公之直系後裔,崇文公之長子的事實。同時也認證了乾公生有四子:漢達字方卿、漢進、漢暹、漢道。紀實與傳說相齊幷論完全相吻合,使我無比的高興和寬慰。

二零一一年元月十八日,我與文清兄相約又一次前往山東棗莊,進一步考察當年乾公在侯孟村留下的歷史足跡,以及流傳下來的相關傳說。相傳打響場,這要追溯到三百多年以前,後孟劉氏當時乃一方望族也,居官這數人,田產百頃騾馬成群,人才兩旺大度不凡。時值麥收之際,百頃的麥浪起伏如潮,好象金色的海洋,喜悅激動的心情溢於言表,劉家人就在村口掘土成坑,坑上鋪上厚木版,木板下縱橫成列系上銅鈴,在上面覆蓋厚土,壓實成場,將收割的麥子運到場上,幾十套騾馬列隊成陣拉著轆轤奮蹄馳騁,趕場人的吆喝聲,騾馬的嘶叫聲,啪啪的甩鞭聲,牲口套上的銅鈴聲,還有木板下的鈴聲融會交織在一起,成為一曲抑揚頓挫的交響樂。百頃麥子壓完場歷時月餘。

另傳在西伯公墓北面為劉家花園,花園東南角有花園井一口,如今花園澆花井尚在且被後人保存完好。墓西北方為始祖曾居住過的老宅,宅東南角有口吃水井,如今也保存完好。我們又與劉鵬、劉文永、劉茂海、劉文義、劉豹等宗親進行了交談,並對世系傳承作了進一步論證,又到乾公墓前行了上香祭典祀。此行讓我們如願以償,最終以滿意而告終,走完了前人的尋根之路。

 

                             乾公十三世孫:劉振拜撰

 

                             二零一一年二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