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佩斯为啥不上春晚:这套丛书影响了一代青年人的命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8:52:30

 

 1977年版《数理化自学丛书》(图片摘自网络)

 

这套丛书影响了一代青年人的命运

 

    前些日子,看了最新一期《文汇读书周报》上的一篇文章《影响一代人的一套自学丛书》,一下子勾起了我对这套《数理化自学丛书》的回忆,激动的心情难以平抑。我想,凡是和我一样在1977年、1978年参加过高考的青年,都是不会忘记这套自学丛书的。

    1977年恢复高考后,我们这些远在荒野僻壤的知识青年们,听到这个消息又喜又忧。喜的是,国家又为我们这一代人打开了一扇可以通过公平竞争改变命运的大门。忧的是,我们这一代人说是知识青年,其实只是名义上的中学生,绝大多数没受过系统的课堂训练。譬如我自己,名义上是六七届初中生,但实际水准只是停留在初中一年级。更多的比我小几届的知青,实际上只有高小的水平。更何况在中学期间又处于文革初期,学校教学秩序和学生思想都已经散乱了,哪有心思在读书?!这时,凡是想考大学的知青们,是多么迫切希望得到一些辅导和教材啊!

    记得那时我在连队学校当老师,连队学校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到初中三年级俱全。于是,学生的课本和老高中知青一下子成了“香饽饽”。入夜,学校灯火通明,成为劳作了一天的知青们学习的主要场所。但是,高中阶段书本缺失,更缺乏按高考教学大纲要求的系统性学习和教材,大家心里很是焦急。不久,知青中传开了一个好消息,说是上海专门出了一套为高考准备的自学丛书。于是,大家就纷纷写信回家,请亲友和朋友想方设法赶快去购买。过了很长时间,有的知青真的拿到了这套自学丛书。当然还是不全的,主要是《数学》第一册和《平面几何》第一册。但是有了这几本书足矣,大家如获至宝,互相借阅,拼命摘抄。现在回想,这套书当时真是成了报考知青的“圣经”啊!

    确实如此,这套丛书出版太及时了。据《影响一代人的一套自学丛书》这篇文章介绍,1977年8月,邓小平同志在北京主持召开了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在这次会议上邓小平当场拍板,改变“文革”时期靠推荐上大学的高校招生办法。当年,中国恢复高考。这个特大喜讯激活了数百万知识青年沉寂的心田。1977年上海高考的时间被确定为12月11日和12日,这是新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冬季高考,同时也是最为仓促的一次,因为恢复高考的消息在1977年10月21日才登报,离开考期只有一个多月。就在知识青年们为找不到复习教材愁眉不展的时候,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一个名叫徐福生的编辑和知青们想到了一起。

    1977年的八九月份,徐福生从在北京参加了邓小平召集座谈会回来的苏步青那里得到消息,当年就要恢复高考了。作为一个出版人,徐福生的第一反应就是书。那些要迎考的知识青年,有基础好,有基础差的,更多的是没有念过高中,许多人连初中也没念,且又荒废了那么多年。徐福生想到了一套在上个世纪60年代曾经出版过的《数理化自学丛书》。然而全套再版发行已经赶不上1977年的高考日期了,于是决定争分夺秒分批赶印。 

    据当年印刷厂的工人们回忆,由于高考临近,时间仓促,要在极短的时间里再版发行这套丛书困难重重,因为曾遭到两次批判的这套丛书纸型已被全部烧毁了。没有纸型,意味着印刷厂必须重新检字排版,而这往往是印刷过程中最繁重的环节。如果按照正常速度,重印一套像《数理化自学丛书》这样的科技类书籍至少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但是这对当年就要参加高考的考生们来说就太晚了。当出版社把书稿发到印刷厂,全厂上下齐心协力,全力以赴突击赶排。工人们的热情空前高涨,三班人马6部机器24小时日夜运转,没有休息日。那年头,谁家没有知青呀!工人们觉得,能为出版这本书出点力是很光荣的事,所以个个很起劲的。最终,在印刷厂全体员工的日夜奋战下,《数理化自学丛书》的《代数1》终于赶在1977年恢复高考前的一个月面市了。

    丛书出版发行的消息传出后,各地新华书店顿时排起了长龙,广大知青和他们的家长、亲友如久旱逢甘霖,激动、企求的情绪难以言表。出版社虽然接连安排重印,仍供不应求。由于这套丛书实在太热门,许多人在新华书店门口通宵排队,往往是书刚一上架转眼就被抢购一空。据不完全统计,实际印数达到435万套6000多万册。另外,为便于各地及部队租印造货,出版社破例同时拷贝了13副纸型。1978年12月,解放军三总部将这套书作为干部普及教材印发全军20万套300万册。至于租印的其他10余副纸型究竟印了多少,就难以准确统计了。现据《上海出版志》对这套丛书明确的销量记载:共发行了7395万册,这是中国出版史上的一个奇迹!

 

当年的青年人就是这样如饥似渴地叩响了通往大学的命运之门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套丛书的定位是比较准确的。据介绍,这套丛书是上海科技出版社1962年开始编写1965年出版的。当初出版的目的,是为了让社会上具备高小文化程度的青年通过自学读懂、学好高中数理化基础知识的。未曾想10多年后,这套书竟发挥了另一个特殊作用。当初出版社考虑到,复习迎考,按理说是指重新梳理过去已经系统学习和训练过的知识。可是在那个特殊年代,我们国家的文化教育混乱不堪,这些名义上的中学生“复习”什么呢?用当时的高中课本肯定不行,新编又来不及,而当时理工科院校为“工农兵学员”补习中学数理化基础知识的材料又太简单,不够严密、系统,无师自通恐有困难。经反复权衡,觉得还是10多年前出版的这套《数理化自学丛书》相对合适些。

    应该说,出版社充分考虑了当时考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又一定程度上考虑了知青考生的自学能力。当年几乎所有的考生都没有经过中学阶段的系统学习,更没有什么高考补习班来指导和帮助考生们复习迎考。然而这套系统性的自学类丛书,在这个特殊的年代里起到了特殊性的作用。它就像知识的阶梯,引领着当年高考的知青一步步走向大学的校门。在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几届考生中,很多知识青年都把这套《数理化自学丛书》作为考上大学的一件必备法宝。至于以后自学成了一条向知识进军的有效途径,这是大家当初都没有预见到的。所以,这套书之所以功德无量,还在于它开辟了一个适用我国国情的通过自学提高公民科学文化水平的先例。当年,那些文革前的中学生、甚至小学生,怎么一下子能考进高等学府?还不是主要靠自学。自学不仅使我们考进了大学,更培养了我们的自学能力,受益于一生。

   另外,顺便要说一说的是,当年上海科技出版社为考生着想不考虑赚钱的博大胸襟。为了体恤知青读者清贫,把书价降低了20%,出版社将原版的大32开本改排成小32开本,版面重新设计。定价按当时最低标准的学习文件类,每印张(32)面0.08元,全套(17册)竟11.73元!而且,供租印造货的13副纸型只收纸型成本费,完全敞开让大家印。这在今天完全是不能设想的。

 

 

这是我当年的数学读书笔记(此图片由浦江客拍摄)

 

     遗憾的是,当年考完大学后,我的那几本“丛书”几经辗转,已不知流落何方。唯有当年按高考数学复习提纲所整理的笔记本,虽已有些破损但还算比较完好地保存着,这已经可以算作“文物”了。我的学习笔记本用的是1977年四月松江农场政治处赠给优秀报道员的塑料封面笔记本。目录前写着:“数学复习大纲——本大纲为代数、几何、三角三部分。复习时应注意各部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它们的综合运用,特别应着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能的训练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我在笔记本上工工整整地抄下了《丛书》上代数第一册、平面几何第一册所有的名词解释和数学公式,还用三角尺和圆规依样画葫芦画出了所有的图像。这本笔记本记录了我对知识的渴求和求学的梦想,是我青春时代的一个珍贵的纪念物了。

    今天,我和当年一代青年考生重温三十多年前这段难以忘怀的往事,真是应该深切感谢当年那些编印这套丛书的好人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