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霆过敏:香港重新寻找定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8:54:41
 是繁华落尽的衰微,还是洗尽铅华的回归本真?大陆人在重新审视香港,而香港也在重新寻找自己的定位。

香港重新寻找定位

作者:本刊记者杨军 发自香港、深圳  来源:南风窗  日期:2011-08-12  浏览:2217 显示全文     曾经,香港对大陆人是高不可及的一个梦,代表着财富、明星、时尚、传奇、金融中心、纸醉金迷、国际大都市等等离当时国人很远的另一个陌生的世界。即使1997年香港回归之后的几年,香港对大陆人来说依然是疏离的、触手难及的。
  曾经,香港对大陆是至关重要的,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它是中介,是桥梁,是大陆对接世界的窗口。改革开放之后,克服重重困难,第一批到中国内地开厂的制造商,就是香港人。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很大程度上更是“全国学深圳,深圳学香港”。
  但是,随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的迅速崛起,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特别是香港自由行放开之后,香港似乎正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不独特,不神秘,不惊艳,像从风华绝代到美人迟暮。是繁华落尽的衰微,还是洗尽铅华的回归本真?大陆人在重新审视香港,而香港也在重新寻找自己的定位。
  
  香港在边缘化?
  在香港回归的前几年,各种关于回归后的预言不断,港人更是掀起移民潮。1995年,美国《财富》杂志曾刊登文章《香港已死》,预言香港在回归后将日渐衰落,但2007香港回归10周年的时候,《财富》杂志再次发表文章,坦承当年的预言完全错误。是的,在香港回归10周年的时候,现实有力地说明香港不仅没有衰落,反而更加欣欣向荣,因为它在依然具有原有优势的同时,又得到了大陆的有力支持。
  但另一种担忧又开始冒出来。2004年大陆在做“十一五”规划的时候,首次出现有关香港的内容,当时引发港人大讨论,“香港边缘化”、“香港被规划”的反对声不断。这反对声其实隐含着港人的担忧,他们担心香港失去独特性并不再重要。
  截然相反的是,2010年,在大陆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时候,香港基本不再存在反对规划的声音,甚至积极希望得到规划的关照。只是大陆方面在涉及港澳的时候一向比较谨慎,所以香港并没有真正被纳入“十二五”规划之中。2011年,“十二五”规划正式发布之后,香港掀起了“十二五”规划讨论热,讨论的一大主题,是香港如何更好地利用大陆“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机遇发展自己。
  从回归前后的担心香港衰落,到后来努力保持香港独特性的去大陆化,到现在积极向大陆靠拢,担心自己被边缘化,香港正在发生巨大的转变。
  香港自身的发展也越来越碰到瓶颈,特别是自由行之后。目前香港95%以上都是服务业,服务业主要依赖的一是金融,二是物流。金融受到了上海、深圳的挑战,尤其是上海。物流则因为盐田港等港口的迅速崛起受到影响。
  作为最早进入广东,成就广东经济崛起的港资,在今年广东大招商的三大重头戏中却难觅踪影。有香港业界人士担忧香港在广东的地位会有所弱化。曾任香港中华出入口商会副会长的现任立法议员黄定光对媒体表示,港商投资的工业近年在广东有被边缘化倾向,原因之一是港商的投资已很大程度上不能适应地方政府的偏好,与广东的经济结构调整亦不相适应。东莞的招商指导文件也显示,未来5年,东莞的招商目标将向日资、韩资、台资转移。广东经济结构正出现根本变化,未来香港经济对广东的影响和辐射势将逐渐减弱。
  前年,中国创业板在深圳开板,今年,国际板登陆上海的脚步也日益逼近,这被看作是中央送给深圳和上海的两份大礼,对深圳和上海的金融业发展不无裨益。深圳和上海的盛景,不知是否使香港想起了当初H股开通的风光,对比今时今日,恐陡生被冷落之感。
  作为国际贸易中心,香港曾风光一时的深水港,也日益受到广州南沙港和深圳盐田港的冲击,再加上上海的人工深水港,香港恐怕在物流方面也会风光不再。因为大陆的开放,香港不再是必需的中转站,和南沙港、盐田港等相比,香港并不具备优势。激进的观点甚至认为,早晚有一天香港会被边缘到无物可流的地步。
  香港的市场经济已经发达到一定程度,但是受地方狭小等方面的限制,香港的产业转型相对较慢。
  可能正是意识到了港人对边缘化的担忧,国务院港澳办主任王光亚6月访港时指出,香港有能力和条件抓住机遇实现更大发展,不会因内地发展而被边缘化,因为香港具有许多周边地区和内地城市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难以比拟和替代的优势。这条新闻在香港地铁内的显示屏中被不断地重复播放。7月底王光亚会见“香港大学生外交夏令营”成员时再次强调不必担心香港边缘化。
  唐英年在公开讲话中表示,很多人担心香港中介作用不断弱化,会被边缘化,这些忧虑归根结底,是基于香港人在全国的发展大局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坐标,搞不清自己的角色作用,而要根治这种患得患失的“信心病”就必须靠心药,“香港要当棋盘上一个有用的棋子,一道撒手锏,而不是棋盘边的弃卒”。但如何当一个有用的棋子?港人似乎还没有界定出自己清晰的坐标。香港好像突然发现,在内地化的过程中,自己正变得面目模糊,并且似乎越来越不重要。
  
  历史的拐点
  行政长官曾荫权在一个午餐会上致词时表示,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的14个年头里,祖国和香港携手走过一段既不平凡、又丰盛灿烂的路。这段丰盛灿烂的路其实走得磕磕绊绊。自回归后,关于香港究竟要走什么道路,香港政界也好,企业界也好,原来一直有两种观点,一种是走国际化之路,去大陆化,一种是走内地化之路,和大陆相融合。从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到2003年的SARS,再到大陆放开香港的自由行,大陆对香港经济起了很大的支撑作用,带来了香港经济的恢复。对国际化还是内地化的争论开始淡化,和内地相融合,似乎几成必然。香港无法避开内地经济的影响。
  香港社会很多有识之士都看到这个症结,倡议香港应该有比较长远的发展规划和蓝图,在制订这些蓝图时要充分配合国家的发展需要,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这种看法正逐渐被社会接受,逐渐成为共识。港人对于同内地的经济融合,从抗拒、到认识、到认同、到形成迫切感,发生了观念及态度的转变。而正是在和内地经济的融合过程中,港人开始担心自己的边缘化和独特性的丧失。
  香港的精英人群对香港边缘化的说法似乎并不感冒,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王泳博士认为,说香港边缘化,是把香港的作用从一个极端拉到了另一个极端,与其说是边缘化,不如说是正常化。从整个社会发展水平来讲,香港远超内地任何城市。这集中体现在软件上,像市民的知识层面,思想观念,专业技能,制度意识等方面的发达,还有各种工作的人性化和对社会多样化群体的足够尊重等等。王泳认为,如果硬要加一个数量级的话,香港社会大概要比大陆先进30年。可以对比一下社会问题,看大陆现在出现的社会问题香港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土生土长的香港人、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政治学博士李彭广认为,内地和香港平分秋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当时香港的一枝独秀是历史特殊原因造成的,是不正常的,并不是香港衰落了。
  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陈德霖认为,90年代,大陆的贸易都经过香港,但是当贸易量增长的时候,上海及其它地方都兴建了很好的港口,香港就没有那么重要了,但是香港作为贸易中心的角色从来没有减弱。在2010年,中国所有贸易结算中,67%是通过香港中介的。去年,57%的投资来自香港。所以香港还是扮演很重要的角色。香港的人民币存款已增长至今年4月底的5100亿元。离岸人民币存款增长强劲、业务发展迅速,港元发钞量从2001年底的1080亿港元,倍增至2010年底的2270亿港元;2010年港币和外币存款分别增加约2400亿港元。过去20年来,外币占香港总存款的比例一直维持在50%左右。香港市面上越来越多人民币流通,是由于内地游客的使用和流通,是香港旅游业蓬勃的表现。 打印  电邮推荐  放进收藏夹  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