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乔恩大胸:“中和中庸”思想的古为今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7:28:12
关于[“中和中庸”思想的古为今用(三)]的字幕:
  • 上集介绍了“中和中庸”思想的内涵,以及实现中和境界的方法。本集将介绍“中和中庸”思想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的古为今用。下面我们就讲一讲这第二部分,就是中和中庸的古为今用。那么我们古为今用这个说法,是提出了很多年了,但是我们专家学者没有往这个方向去做,主要是作为一种学术研究,评估啊,考证啊。要不要?要。
  • 评估考证,学术研究,要的,但是这样做呢,你不能单打一地这么做,因为这样做它有局限,广大群众不能参与,插不上手。他不能参与,他插不上手,他就离开这个传统文化越来越远了,越来越远的结果怎么样呢?你就传承不了了,你没有群众参与,传承不了了,弘扬不了了。
  • 说那怎么能?我这专家学者不还写着书吗?写着书没人买,所以学术著作出版难,为什么难?没人买。你好不容易花一辈子心血写一本书,出个一千册,两千册,最多三千册,还在专家学者手里转,广大群众不来买,那你怎么弘扬法?再说也后继无人。怎么会后继无人呢?家长一看,这个东西可不是(太好),我的孩子上大学去学这个,那我将来怎么找工作呀,怎么样找到好的工作。他就不让孩子去学这个了,
  • 不让学这个,那么专家学者不就后继无人吗?那所以这样搞下去就不行。所以我们现在必须要把这个学术还给人民,那唯一的办法就是古为今用,我们不在乎讲多少,而在于这一句、两句、三句、四句,你听得进入你的心里了,你拿来用了,用了得到了好处了,你尝到了甜头了,(觉得)这个东西确实有用,那它就扩张了,多学点,现在国外为什么中华传统文化也热呢?
  • 因为他用的过程里觉得有用,《孙子兵法》本来都是用于打仗的,他用于商战了。《三国演义》咱们是看的,他都用于商战了,《论语》用于企业管理了,《菜根谭》用于公共关系了,他都这么在用。你中国学者看来不可思议,这怎么可能,他这么做,做了有用,有用它就热了。
  • 所以我们讲古为今用,这一点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我们的传统文化才能真正由于群众的参与,从而得到了继承,得到了弘扬,而且这些思维经验,对我们今天也的确有用,
  • 你譬如,特别中和中庸这个思想,它就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确是有作用,你看中庸,中庸讲行为要适度,实际上跟科学发展观,就联结(在一起了)样样事情都把握好度,不就科学了吗?你不要某个东西片面发展了,那就不科学了。那个中和要达到多样的统一,要复杂的平衡,这不就是一个和谐社会的要求吗?
  • 所以古为今用我们要大力提倡,要把学术还给人民,这也有利于学术自身的发展。那么今天我们第二部分主要就讲,中和中庸的古为今用,主要要讲三点。
  • 中和中庸的意思,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是和谐,就是适度,两者的结合,就是说用适度的行为,达到整体的和谐。关于整体和谐的好处,这个几乎人人都知道,也都向往。所以我们有很多老话,
  • 一个家庭,家庭嘛,大家都相信“家和万事兴”,做生意,做生意讲究“和气生财”,种田,种田最好“风调雨顺”,发展一种事业那就要求“和衷共济”,内和外顺,你内部是团结的,你是和谐的,你外边干事情就顺利了。
  • 搞政治,搞政治要“政通人和”,处理国际关系要“协和万邦”,和各个国家都友好相处,处理人和大自然的关系要“天人和谐”,大自然和人类社会要和谐相处,人与人相处要求“敦亲睦邻”、“和以处众”,那跟群众相处要和谐。
  • 这些个老话都是有几千年的生活经验为依据的,我们不说它是绝对真理,它起码是有非常丰富的生活经验的根据,所以我们今天要建立、构建和谐社会,关键要把这些老话,我们要落实它。那家庭“家和万事兴”,搞政治要“政通人和”,你要落实它,
  • 落实了,你就能够做到和谐,和谐最好,和谐了,社会就能够安定,就能够发展。我们讲了和谐最好,和谐最好,大家都赞同,但是认为和谐好,未必真能够达到和谐。
  • 为什么?因为和谐要行为适度,要有准确性。这个准确的度究竟在哪里呢?这个不那么容易找到的了,这个平衡点,不像我们刚刚拿个秤做比喻,你称个东西,把秤杆摆平,这个容易做到。现在一个社会问题,要把握这个度,不是很容易的。
  • 随便举点例子,你看,我们国家连续多少年来经济发展了,那么究竟每年增长多少才算是最适度呢?贫富差距拉开,不拉开这个社会就不会发展,那么拉开到太大了,那又造成两极分化,也不能安定,那么拉开到什么程度才恰到好处呢?谁能够说这个问题呢?
  • 好多事情都是这样。汽车工业,房地产开发,农民进城打工,都有一个度的问题要把握,但这个度究竟在哪里,不是那么容易(把握)的。这些问题,很多国家的大问题,如果只要有一个问题失去了度,失控了,它带来的问题都是很严重的。
  • 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前最主要的就是社会上的各种人的正当的利益收入,就是合法收入,它的差距一定要有一个比较准确的度。没有差距不可能,差距太大了,也肯定地不符合社会公平正义这个原则,社会就要不和谐,而这也不符合社会主义性质。
  • 所以官与民的收入差距、不同地区的收入差距、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的收入差距、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蓝领与白领之间的收入差距等等,都要时时刻刻注意,要把握准确的度,要有一个适当的度。
  • 要是社会经济系数过高了,利益分配差距拉大了,那你就必须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连同各种社会措施来调节,使得各种各样的人他的收入差距有一个比较合理的度。
  • 这样来保持社会安定,促进社会和谐,所以这个就是国家要时刻注意,要有调节。
  • 我们从长远来看,社会发展,特别在三个方面,要力求平衡,要有度。社会平衡发展的第一方面: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要大致平衡如果长期一手软一手硬,肯定不利于社会和谐。社会平衡发展的第二方面:城乡二元体制要改变
  • 使城乡人民得到公平的社会待遇当前,尤其要注意对农民工的待遇,一定要给农民工以关怀和尊重,使他的社会待遇得到一个公平的。社会平衡发展的第三方面: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的待遇必须公平
  • 他们可以有区别,可以有差距,因为现在有的体力劳动待遇也很高,像技术工人,反正各种人他的待遇都要公平,有差距但要有度。以上这三方面的平衡,都是很根本的,假如弄不好,就(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
  • 朋友们可能提出问题,说现在咱们国家有什么东西你确切可以说有点失度,那我现在今天也讲一讲,在我个人看来,目前已经有点失度了,再不解决要引起比较严重的问题。
  • 两个问题,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这个出生率方面男女的比例现在已经有点比较失度了。因为根据统计数字,男女的比例差别比较大了,再进一步扩展下去,这个社会不会安宁。从长远看,万万不可以如此,所以我们计划生育,这个东西要加强力度,也不能够随便的看见女的就不要了,或者现在科学先进,在肚子里就能够测出是男的女的了,看见女的就打胎,女的就越来越少了。
  • 假如说我们将来男女比例到了百分之一百比一百五十,那就严重了,比如我们到十五亿人的时候,我们有九亿的男性,有六亿的女性,你说这社会能安宁吗?能够是和谐社会吗?
  • 所以这个问题,特别在这个度上要采取比较大的力度来解决。还有一个问题,我认为现在严重失度,就是中、小学课程负担的问题。现在应试教育把中、小学生课程压得太重了,提高考分成了唯一追求了,这个后果不好。
  • 中国传统文化当中讲教育有三条规律是绝对不可以违背的,一违背就要出问题。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规律之一:德智兼修一个叫德智兼修,就是德育和智育必须要一块儿修,一块儿提高。
  • 说那不成问题,我们现在学校里头有德育呀,是吧?我们德育也很重视呀,不行。德育的形式是有的,但是它进不了学生的注意中心,为什么?因为学生被课程、作业、考试压得都没法把德育让它进入注意中心。而一个东西、一种教育如果不能进入学生的注意中心,就不能在精神世界里起作用,
  • 因为这个很简单嘛,什么叫不进入注意中心呢?就是耳旁风嘛,耳旁风你说起什么作用?不起作用。那么长期发展下去就不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规律之二:因材施教第二个规律,因材施教因为人的智能特征是不一样的,而现在应试教育就是要求门门高分,你才能够得到总体的高分,你顺利地进入大学,
  • 但这个门门高分不符合人的智能特征。所以说要培养创新型人才也就不大可能,为什么呢?因为创新型人才他的创新不是样样创新,而必定是符合他智能特征那个方面创新。那么你说我怎么知道它就符合我的智能特征呢?那这就是说,直接表现在兴趣,他干这个东西就不苦不累,他觉得有兴趣,为什么?他智能特征在那儿。
  • 我不是说现在的课程要怎么样了,你只要在课外给他留下一定的空间,让他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发展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这就叫因材施教了,不需要你老师特别要怎么样。
  • 现在不留了,不留了,考试压力太重,结果只能够产生两种人,有一种人就特别善于考试,得高分,社会上叫他考试机器人,还有一种就是比较人更多,厌学。你谈什么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一定要从小培养的。不是说我把各种知识学得很多,最后自然而然地(成了)创新型人才了,那门儿也没有。创新只有在创新实践里才能够出来,而创新实践必须是一开始就做的。
  • 有很多人总讲,拿出杜甫两句诗来作为根据,“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你把万卷书读破了,你自然写诗就下笔如有神了,这个(是)对于这两句诗很大的误解了。杜甫什么意思呢?
  • 就叫你一边读书一边写诗,最后书也读破了万卷了,生活经验也丰富了,写诗功力也提高了,最后下笔如有神。假如你把它分成两阶段,我先读破书万卷,然后开始写诗,我保证你一首诗写不出来。因为你没形象思维,所以这个东西必须要引导大家在课外有一个自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发挥智能特征的那样一种实践,这样才能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发展。
  • 而现在由于考试压力过重,学生已经完全没有这个可能了,所以你看,创新型人才就培养不出来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规律之三:学以致用第三个就是学以致用,而且根据我刚才讲的,学以致用还不是学好了再用,它必须边学边用。
  • 因为用本身也是一种本事,它只有在用的实践里学会,你把知识变成用途,这个东西。你包括传统文化古为今用,你说这么几句话,也跟现实联系,那也不是人人都能做到,他也是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实践以后,他才知道这个东西两者是对口的。你说学好了再用,没这门儿,因为学习有遗忘率,有接受率。
  • 什么叫遗忘率?就是学完以后忘了多少,忘掉的占多大比例,你学了没有用的、一时用不上的你给忘了。接受率就是跟自己兴趣爱好有关系,跟兴趣爱好符合的,那接受得就快,接受得就多,而且不大会忘记。那要减低遗忘率,那必须那个知识后边是经常被用的,在职业里头经常被用的,不用的就忘了,所以学以致用。
  • 我们现在太强调学历,太强调考分,而对于在实践里边产生出来的人才,我们往往就不够重视。这难得出来一个人,实际上处处都有学问,人家在实践里头同样可以产生出很有本事的人。
  • 所以这三条东西,都和中、小学实行应试教育,课程压力太大有关系。现代社会,可以说时时处处都要讲准确的度,所以有两点很重要,
  • 一个就是我们要继承传统文化里的“中和中庸”思想,牢固树立“和谐”和“适度”观念。这个中和思想,就和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联结的。中庸思想就和我们的科学发展观是联结的,所以“中和中庸”这个思想有不少的思维经验是可以拿来古为今用的。
  • 再一个就是我们必须随时把握变化的信息,与时俱进,因时制宜。因为信息社会你不把握信息哪行?在制定计划和实际操作当中,要全面了解实际情况,了解了实际情况,才谈得上把度找准,这就叫“与时俱进,因时制宜。”也就是孔子所说的“适中”。
  • 假如说那个“适中”,连孔子说,我有时候已经做到了中庸了,但是没到一个月我就不(行),连孔子都这么说,我们怎么可能呢?是。假如你始终做不到,那你至少要做到行事不要趋于极端,不要一条道走到黑,不要动不动就想到孤注一掷,乃至鱼死网破、同归于尽、态度绝对化、做事没商量,你这样在现代社会是不行的,
  • 要善于变通,要通过变通来解决问题。所以有些老话就要重新考虑,比如说,我这个不蒸馒头我还蒸口汽呢,我们现在是市场经济啊,什么东西都要考虑投入产出的,你花了那么多成本,不蒸馒头就为了蒸口水蒸汽,你说你这是何苦呢?这算什么经营之道啊?
  • 所以在现代社会,脾气倔,脾气犟,这不算什么优点,要明智通达、善于变通、因时制宜、因事制宜、与时俱进。那才是好样的,才能够适合现代社会的进展。还有一句话,“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
  • 这么愚蠢的话竟然还说出来很自豪,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面孔,我不能跟你合作,“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其实阳关道是大家都可以走的嘛,你干吗要把那个阳关道宽阔平坦让给别人去走,你非去走那个容易掉在河里的独木桥啊?你这算什么智慧?
  • 我们中华文化是智慧文化,我们处处地方要讲智慧的,你这叫什么智慧?说那照理应该怎么说呢?要叫我说很简单嘛,“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高速路。”我不是更有气派吗?我这说法还是谦虚的,我要不谦虚怎么说呢?“你走你的阳关道,我乘我的航天机。”
  • 这个在现代社会里才有个气派。所以在一个现代和谐社会当中,凡事都要存一个可以商量的念头,尽可能地求同存异,为什么?因为和而不同。你尽管跟我不同,甚至于有差异、有矛盾,但是没关系,咱们还可以和谐,力求明智通达,那就是说“虽不中,不远矣。”
  • 虽然还不能说你这人已经是中和中庸了,但是也不远了,你只要能做到这个就算不错了。本集介绍了“中和中庸”思想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的古为今用。下集将介绍“中和中庸”思想在待人处世和指导中华文化创造方面的古为今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