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的原因:2011盛世危言:一季度可能是最艰难时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17:15:37

2011盛世危言:一季度可能是最艰难时刻

理财周报 江勋 2011-01-04 09:52:17  评论(1)条 随时随地看新闻核心提示:增量资金为何不认可地产?消费市场为何集体遇冷?实业资本为何游资化?

最后一天收在2808.08,吉祥。但首先,我诚挚的向读者们道歉。

对市场短周期的判断,我们认错。这无须掩饰,相反,错误使我们冷静、敬畏、成长、从容。

在过去一周,我一直在想,市场一定发生了什么,或者说,为什么我们会错,我们到底忽视了些什么?应该反思和重新审视什么?

一周的研究结果令我感到不安。

11月看上去不错的宏观数据,得不到市场的认可,这表明,此种经济模式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悖论。我们所处的经济体和市场,可能正为它先天的痼疾酝酿代价。

对这个过于复杂的世界,权作盛世危言。

对本次非常规加息的再认识

以后我们要改变对政策的猜测,因为中央自己都莫衷一是。

加息是迟早事,但是借着圣诞节钟声出炉,这本身就饱含意味。它让我们想起掩耳盗铃的故事。

它首先就说明,加息这张牌早已拍板。央行只是一直在想怎么找时间把它扔下来,以尽量减少波澜。

但是,它还是义无反顾的成了压弯市场的稻草,也使得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立马创历史高点。反应超出了央行预期。这证实了周小川行长屡次吐露的“两难”:

“多数央行的政策工具,都存在两难,想使得手里少数的几项货币政策工具,满足所有不同利益群体的要求,是很困难的。”

我们认真分辨才发现,本次加息方案其实隐藏了很多紧张。

一般来说,为了吸纳流动性,加息就是把短期存款赶到长期存款里去。所以,利率提高幅度应该是与存款周期逐级提高。比如10月20日的加息,五年期存款利率提高0.6%,一年期增加0.25%,三个月仅提高0.2%。这是标准动作。

但是本次加息出现了异常。一年期存款利率提高了0.25%,而三个月利率增加了0.34%,甚至高于一年期的增幅,而五年期仅提高了0.35%。

为什么是“两头轻、中间重”?一种解释是,为了照顾利益集团,尤其是地方融资平台。还有一种解释是要尝试利率市场化。前者难免,后者未免心急。

2011年的宏观经济政策定调是“积极稳健、审慎灵活”。这与前两年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是有所不同的。我们还注意到周行长近期在阐述中国货币政策时用了一个关于西医和中医的比喻(详情请网上搜索)。意思就是,“走一步看一步”。这就是我们上周所说,货币政策将“精准打击”。之所以走一步看一步,从官方的多次表述看,是对2011年经济的非常不确定感、忧虑感。

此种忧虑感,明显比投资界的情绪要低得多。我没有发现有一家券商机构比央行更悲天悯人了。但是,你能说,我们比央行更懂经济的内幕?

这个忧虑感制造了这样一个非典型的加息:既不得不下药,又不敢下重药,人前防通胀,人后甚至又在提防通缩。

这几年的经验让大家认为,加息将确认和强化经济的复苏。只要你不加到临界线,加一次股市涨一次。但是这一次彻底打破了这一规律。

我们不能用简单的博弈论去解释这一次的反常,否则,此前的历次我们又怎么去解释呢?所以,我们必须要承认,历史变了。此前的诸次加息,都建立在经济过热的基础上。但是这一次没有。这一回的经济复苏仍然不稳,让中央发憷。只是我们没有足够警觉。

接下来,我们一一来分解,这些被忽略的信号如何在市场中一一传导。我们将看到,本次加息一点都不像,也不可能是“靴子落地”,而是“摸着石头过河”。这湍急的河水下都藏着什么呢?

市场破位的明暗两条线

每次暴涨暴跌,永远是人人有理。

比如说,12月4800亿解禁;或者我上面说的博弈论,当大家都预期靴子落地该涨的时候,主力就会反戈一击;或者获利盘太多;或者年末结算资金紧缺;或者基金之间争排名相互踩踏……可能对可能错,但无法实证、无法反对。

我认为,这次急跌首先告诉我们的是,科技题材板块仍是乳臭黄孩,在突发事件中毫无招架之力。

市场内在其实潜伏着两条线:以地产为龙头的重资产板块的明线,以百货为龙头的大消费板块的暗线。一条是前线,一条是防线。而本次急跌,不仅锋线乏力,防线几乎无为。

  12月21日地产的井喷,也在我们的预期中。一直到26日,地产都在带领低估值的银行、保险、钢铁、两桶油等板块奋斗,最后竟发展为困兽之斗。

以我对机构的了解和市场数据,这些板块的确不应该是主动的拉高出货类型,主流机构资金流入是确凿的。而成交量的迅速龟缩,最终将它们从新的旗帜判定为最后的补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