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臻 夏明朗:试论中医经验中的科学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1:28:22



一、

厘清经验与科学两个概念的模糊认识


    在现实的生活中,人们对经验与科学两个概念存在着模糊不清的认识,有人总是绝对地将其划分为两个独立的概念,认为经验性的认识就不科学,科学道理就非经验,因而将经验与科学本来统一相关联的概念就在某些人的思想中分离了。从理论上说,在许多知识分子中都应知道经验是科学的基础,科学是经验的抽象概括,因此在科学中本就包含着经验,在经验中也本就蕴藏着科学,两者关联是十分紧密,它们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因而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经验与科学这种统一性,它们又怎么会被分离的呢?我认为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经验中的缺陷

    经验是科学产生的基础,科学是经验的抽象概括,这是一般来说的,但不等于所有的经验都是如此,其中就有很多的经验都是与科学无关的,其中包括有:
    其一、认识自身存在着的不足,如感觉经验中存在的许多有限感觉和错觉。所谓有限感觉,是指人的感觉器官的感觉能力都要受感觉自身不同的阈限所限制,超过了它的阈限值,即使存在的物质现象,也没法感觉到的,因而人的生理感觉经验是十分有限的。如人的视觉世界就只能在宇宙中电磁波中一小段可被人觉察,即400~700nm之间,两头的电磁波如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短波之类,就没法看见,所以人称400~700nm之间为可见光的范围。其他的感觉也同样是如此的。另外还有一个可感的距离问题,太远了看不清也听不到,更摸不着。在视听觉中,远处的物体不仅模糊,而且变小,颜色也加深,听到的声音也同样变小,模糊不清。
所谓错觉,顾名思义,就是指人的一种错误的知觉,它是对被观察对象一种歪曲,是一种不符合事物实际的一种知觉,如几何图形中的错觉、时间的错觉、空间的错觉、运动的错觉、声音方位的错觉、触觉的错觉等许许多多。形成的原因很多,有客观因素的干扰,也有自身生理、心理和病理上的诸多原因。
    其二、认识上的虚伪性。虚伪是人的本性中的一种,它是由人的自私和欲望所支配。由此就产生了谎言、欺骗、造谣、夸大和歪曲事实等等,这些都是由主观制造出一的经验,这些与客观事实不相符的事实经验都是由主观虚构出来的,其实并不存在,或不完全存在。
其三、认识上的惰性、马虎、道听途说,又无责任心地去进一步了解而随意传播,或是为了表现自己,对自己所见所闻之事,限于一知半解,又添油加醋地瞎猜瞎想地传播。
   (二)科学中的缺陷
    科学是由实践经验中产生出来的,是客观实践经验的抽象的结果,这只是一般的说法,更具体更个别化地分析,有的“科学”并非都是由人从客观实践中抽象出来的,如现在世界上曾出现过的一些伪科学,这些所谓的科学并非是来自于实践,也不符合由科学方法得出的结论,完全是一些人主观地编造出来的。如现在人们已成共识的星占学、李森科的无产阶级的遗传学等就是。
    除此之外,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有一个历史发展的渐进过程,许多认识在当时可能是属科学的,因为这些认识的确是在当时的精英们观察认识客观规律的结果。但随着人类认识的深化和成熟,原先的认识属科学认识,随后就变成为经验性的认识了,这是因为在历史发展的比较中,后者比前者中的认识有更多的客观内容,而前者的主观成分就突出了,相比之下就变成为经验性的认识了。不仅如此,而且这种经验性认识,又随着后来科学思想的深化和相对的准确性,这种经验性又会有不同的差异,有的因主观成分过多,其结论完全不符合客观实际,因而成为不科学的谬论;有的则因仍有其客观的依据,基本符合实际,所以就仍有其科学的属性,这些都需要全面辩证地分析,不可武断地一刀切。前者如托密勒的地球中心说;后者如中国的气论和阴阳学说。还有的是主观成分与客观成分相混杂,是是非非都有,这些又需要我们去加以鉴别,既不可粗暴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可粗暴简单的否定一切,也同样需要分析看待问题,就如中国古代的运气学说,五行学说,西方古代的亚理斯多德的一些学说。
   (三)纯概念思维的影响
    概念是某个或某类事物抽象化后而成为的一种语言的基本元素,是人们认知某个或某类事物的一种符号,也是人们进行逻辑思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语言关节点。人们只有通过它才能将世界上如此多的万事万物一一区别开来,同时又通过它将世界上不同的事物又彼此地联系起来,还通过它在人与人之间进行彼此的思想交流;又通过它来思考和说明世界上万事万物的道理,没有它,这些都将一事无成。
概念由于它的抽象性,同一性和普遍性,所以它不显示个别和具体的差异性,如果您仅从“人”这个概念,又不经过思考,您就无法知道此人是个什么人,是黄种人还是白种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是男人还是女人等等。同样,概念由于它的孤立性,所以它不显示相对的普遍联系性。同样是人的这个概念,又不经过思考,您就无法知道此人是怎么来的,又将会到那里去?人的一切社会活动您都将回答不出来。孤立的纯概念思维,就极易使人产生片面性。
    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我认为是造成两者分离的主要原因。前两者是本身的缺陷,感觉的不正确或错误的感觉,又怎么能上升为科学呢,这是不言而喻的。同样伪科学或不科学的东西,是头脑中制造出来的东西,又怎么能与经验扯上关系呢,所以会分离。后一个方面,主要是思想上过于的形而上学,缺少思考,又尤其是辩证的思考。




    二、科学中的经验

    真正的科学不可与经验相分离的,首先一切的科学活动都与认识和实践有关,而认识和实践的对象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事实。这种客观存在着的事实,在科研活动中,它又表现为两个不同的方面,其一是客观存在事实的本身,那是纯客观的事实;其二是客观存在事实在主观认识中的反映,这种反映如是正确的反映,这就是所谓的科学经验,这种经验是客观与主观结合而成的事实,如科学为研究某课题所搜集的材料,那些在分析、归纳和抽象概括中所用的材料即是,它们是某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虽然在材料中有主观成分,但它们基本正确地反映出了客观存在的事实。
    科学中的经验不仅表现在具体的科研活动中,就是在科研活动完结后,已产生的理论成果中,那些抽象的概念和逻辑的推理中,同样也存在着经验的事实,其表现也有两个方面,其一是表现在逻辑的思维运动中,因为从理论上人们认识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它包含有两次思想的飞跃,一是由经验的事实,上升为抽象的规定;二是由抽象的规定还要走向思维的具体,这个思维的具体就有一定的客观经验性在其中。其二是抽象的理论绝不是为抽象而抽象无实用价值的理论,一切抽象的理论都是为了指导实践,都必须要回到实践中去。如数学科学,数理逻辑,在教学过程,有的时候数学的语言描述显得很抽象,好似与实际无关似的,但教学的目的就是为应用,所以这些相对抽象的数理逻辑语言还是脱离不了实际。我们就以高等数学中的微积分,函数和统计学来说吧,这些似乎很抽象的东西在社会的高一层次的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许多的科研活动,工农业生产活动,如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工程学,实验医学、经济学等等许多领域都离不开它们的身影,科学中的逻辑与经验结合得十分紧密。
    不仅如此,就是现代科学中最顶尖的科研活动,由20世纪初产生的量子理论也逃不脱主观经验的缠绕,科学界所知道的哥本哈根学派,就提出了在量子的客观观察中没有纯客观的实在存在,因为在原子客体与观察的仪器中有一个两者不可分的量子化过程,而且它们间是相互作用的,因此这个观察与被观察的主客体之间已混成一体了,也因此,由此所得出的结论,就不可免的具有一定的主观经验性。产生的原因,就是因为现代人所具有的观察世界的能力还有限,还不可通过更先进的科学仪器,真正地观察到更为微观的世界。
由此我就想到医学,现代医学观察人体的能力可谓很先进了,但是您只要仔细地去阅读一些医学的生理、病理书籍,您就会发现,其实西医的所谓“白箱”理论也是存疑的,对于人体这个暗箱,在现代的生理、病理学上,还有许多奥秘没有解决,所谓的“白箱”只是相对中医的“黑箱”而言的,其实根本就没能达到“白箱”的境地,降低点说,用“灰箱”来形容更恰当,许多地方似知非知,似明非明,一知半解,模糊的推测、描述同样存在,所以西医的科学性也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因为它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的认识,也不全是客观实在的反映,同样存在着主观经验的成分,而且这种主观经验成分中(其中包括猜想、假设、推断和探索等等)很有可能就是非完全科学的东西。为了说明这一问题,下面略举一例:
    关于脾脏。此一脏器,中西医的看法绝然不同。中医认为脾,以西医的理论体系来看,属消化系统,与胃肠功能同宗。脾胃在中医看来是结合紧密的,为表里关系。《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它们为“仓禀之官,五味出焉。”它们的分功是:脾主运化,胃受司纳,脾主升清,胃主降浊,都是管理水谷精微物质运动的,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除此外,中医还认为脾主统血,主管肌肉,与人的口唇和意志等有关。其实后面这些功能都是直接地与前面的主管水谷精微物质运动有关的,因为只有气血的充裕,脾才有能力固守气血的循经脉传播而不至外溢;才能使肌肉获取营养而健壮有力;同时也才能使食欲旺盛,唇色有华,意志力充沛等。
    西医看法不同,认为脾脏属免疫系统,而且还是此系统中一个最大的免疫器官,又可叫淋巴器官,它所包含的淋巴细胞据说要占全身淋巴细胞总量的四分之一,因此它的免疫功能也是强大的,有人认为它是全身免疫能力发挥中心,可见其地位的重要。在与血液的关系上,西医理论比中医更为明确,认为脾脏具有造血、贮血和滤血的功能。在生理上,中西医的脾脏观差别很大,因此好似无法可比。但是,要看到它们的相同点,即两者都认定这个从解剖学上所见到的这个脾脏,所不同的只是中医的脾脏从功能态来说,可能所包含的组织范围要更广一些,如有可能包括相邻的胰脏,还有与之相关连的淋巴等某些内分泌系统。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测,因为中医将脾与胃相连,归属于消化功能,因此这种猜测并非完全是无中生有之事。现在的问题是,中医对脾的这种看法是否正确,需要认定。如按西医的观点来看,中医对脾的看法肯定是有问题的,但是,中医约2000年来就是用这种观点指导医疗实践的,而且很有成效,早在汉代大医家张仲景在他著的《伤寒论》中就将脾病立篇名为“辨太阴病脉并治”,从273条至280条,一共8条,讲了太阴的病证和治法与方剂,非常明确具体,这是张仲景医疗实践经验的总结,所以它是中医的经典,那能有什么错。反过来就要质疑西医了,西医学教材中对脾的看法,是否也要反思一下了,将脾置于免疫系统,仅看成为一个周围的最大的淋巴器官,当然也看到了脾和血液的关系,仅此而已对不对?
    我最近看到过一篇关于脾学研究的新资料,即李宗芳和张澍二人合写的《脾脏的基础研究与展望》一文,此文对脾的认识就有新的进展,如发现脾还有内分泌功能等,但总的来看,我以为还不够。在文章中开始就谈到医学和生理学界对脾的认识很不够,说早期由于受“脾脏无用”的观点的影响,所以对脾的认识相对滞后,直到20世纪中期,报导因脾被切除后产生暴发性感染,由此才引起人们对脾认识与关注,才看到脾的强大的免疫功能,这就是现在人们对脾的基本认识,李宗芳与张澍二人合写的文章,我认为仍没有脱离这个范畴。
    现在问题是,在西医学的理论中能否跨出脾属免疫系统这个固有概念,从淋巴器官更大的范围去认识脾。现代的生理学中,一谈到淋巴细胞,都会不约而同地指出几个重要的淋巴器官,即胸腺,脾和淋巴结等,而且脾是很重要的淋巴器官。淋巴细胞它们本身不构成相对独立的系统,它只是在血液循环系统中起着很重要作用的辅助系统,以此推理,脾应归属于循环系统,它的免疫功能是在循环系统中发挥其作用,这样讲似乎更符合道理的。不仅如此,而且脾在淋巴组织中起重要作用的,不仅关系着整个机体的免疫功能,请特别注意,它还关系着机体营养物质的输送功能和血液的补充供应等,因此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机能组织。但西医的生理和病理学说中不是这样认为的,在西医的理论系统中,对于脾的认识仍然是轻视的,漠不关心的,研究者甚少。由此可见,现代所谓先进的西医学说,用科学的理念来看待,同样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同样有盲点;同样有不符合实际的地方;同样有人为主观经验随意判断的地方。其实中医的脾,从功能态来看,就包含有整个的淋巴细胞和器官组织的,另外还可能包含有胰脏在内,所以中医很重视脾和胃的功能作用,两者相比较,从中医的生理观来看,不能说中医的脾论没道理。


    三、经验中的科学
    在知识界,许多人都知道这样一些故事,即古希腊的阿基米德从浴盆洗澡,水往外溢出,从中悟出了浮力定律;英国的牛顿,从苹果自然地从树上往下掉,从中悟出的万有定律。这些很普通的生活经验中,就蕴涵着深刻的科学道理。其实在生活里,许多经验都是如此,人们的劳动实践的成功,其中就是因为它符合客观规律。阿基米德所发明的杠杆原理,也同样是在最普通的生活实践中发现的,这种发现使得阿基米德产生如此的信念,他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举起地球!”
    我认为,在人们中的经验中,除了那些纯主观产生的经验外,凡是在社会生活和劳动中所形成的经验,它们多少都会有一定的科学性的,其中又尤其是那些成功的实践经验,又经过长期反复劳动实践磨砺出的经验,由此所形成的生产劳动技能或技术等,就更是富有科学性了。我这里引用一下庄子“疱丁解牛”的寓言故事来说明之。庄子在他著的《养生主》篇中,描述了当时一屠宰牛的高级工匠,说他在解剖的时候,其姿态、手势、刀功、所发出的声音,就如在表演当时著名歌舞《桑林》与《经首》一样那么和谐富于美感,令人叹服!当有人问他为什么有这么好的技艺,他的回答是:“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其意是说他对于牛的内在结构规律已烂熟于心了,而且全都溶化在技艺之中了,道与技已成为一体了。
    其实在现实生活里面,这种道技一体的能工巧匠多的是,各行各业出状元就是这类情况的写照,中医在治疗经验中,应也属于这一类。早在汉代,中医在中华文化的分类中就属于方技一类。不过,由于中医的中华文化底蕴深,一开始就植根在很高深的理论基础之上,再加上历代大医家们都很勤于经验的总结,用心领会中医中的道理,于是在中医学的著作中就出现了大量的《医案》、《医话》、《心法》、《心悟》、《心得》、《心传》等等之类书籍。也因此,中医这种治疗经验与一般的能工巧匠要显得更加高出一筹,因为中医更显有知识性、理性和科学性。
谈到中医的科学性,可能又有人不能理解,他们总是站在西医现代科学的角度,以教条式的理念来看待中医,认为中医太落后,无科学可言,这是他们思想方法太片面所致,在学术上也可以说是另一种的无知。
    究竟中医的经验科学不科学,应从它走过的历史足迹来看,中医从它的发端能走到今天,如它不科学,或等于是无用,这种人命关天又要耗费人们的财富的社会行为,它能支撑到如今吗?在近代,西方文明进入中国后,在与西医竞争下,又有那么多的人一波又一波地反对的情况下,它能发展到今天吗?中医之所以能发展并有存在的价值,换句话说,即它有没有科学价值,就仅从它自身走过来艰难道路就可说明这一点。
我们再深入地分析它的内容,有没有科学价值,我认为有两大部分可供点评:其一是它的基础理论;其二是它丰富的治疗经验。关于基础理论的科学性,我在《浅说中医气的一元宇宙观》、《简议中医气的生理观》、《试论中医阴阳观的科学道理》、《我对中医五行文化的一点研究》等文中已有表述,其它的以后再说,同时也不是本文所要说的,本文主要点是要说明中医经验中的科学性问题。
关于中医丰富的治疗经验中的科学性,笼统来说,它包括有中医的诊断经验,治疗经验和护理经验,扩大来说,还可包括保健和养生经验等。诊断经验主要就是四诊,而其中的脉诊经验最为丰富,一个有丰富经验的老中医,患者在中医四诊的观察下,又尤其是脉诊的观察下,其病证八九不离十,就可得到准确的判断,这是中医一种特有的探病技能。
    有了对病证的认识,如何治病,中医又有它自己一套特有的方式方法,就如一般的中医理论书中所说:“法随证立,方从法出,方以药成”等等的说法。所谓法即治疗好该病证的治疗法则,方即实施治疗法则的方剂,这种方剂,它是以相关的各类中药按其药性,和各类药的配伍关系,还有相对严格的份量组成的。不仅如此,中医从病证的认识到治疗方法的形成,处方的开出,包括以后的整个治疗过程,中间还有一个相对持续的辨证施治过程,而且这个过程,它是最能反映出一个医家的学术水平、医德、医能的高低大小不同的一种医术方法,它也是中医治病救人能获得最佳的有效途径。因为辨证施治的最高追求境界:就是达到对症下药,对证施治,使主观完全符合于客观,这样的境界不就是医学科学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吗。
    由于中医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产生出来的,所以它与现代科学没有多少直接的关系,它的药材都是天然的物品,它的加工过程也属自然地加工,包括后来成为方剂和汤药,也全都是一个自然生成的过程,正是它的这种自然的特有属性,就使得中医的治疗过程中比西医要少产生一些人为的负反应,也要少产生一些人为造成的细菌耐药性(注:我这里指的是无现代化学加工痕迹的纯中药自然治疗方式,还包括其它的自然物理疗法等),因为中医治疗中的化学反应过程属自然的有机生化过程,较适应于生命的化学反应,不会有西医药物中纯化合物而带来的非完全有机的,甚至于是无机物的化学过程,这不太适应于生命的化学反应,因为人为的强加,就破坏了自然的生化过程,必然会使生命有一个适应和可不可接受的反应过程。
    从以上分析,我们就可知道,中医虽然没有西医现在这样,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拥有许多高科技的手段,但是,中医在传统的医疗技艺和工艺的基础之上,不断地发展与进步,其医术在能治病救人这一点上来说,是高超的,有社会存在价值的;因为它的有效性,所以我们就应该肯定它的科学性,只不过它是经验中的科学,即理论上所归定的经验科学,反过来说,也就是科学中的经验。
中医治病的有效性,我不是在这里主观随便瞎说的。
    (一),它有史为证。
    所谓有史为证,即琳琅满目的中医书籍中,其临床经验总结和医案之类的书目最多,如最早的甘肃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和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治百病方》,《史记》记载的于淳意的《诊籍》,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乃至后来诸多的医案类书籍,方剂荟萃类书籍等等,这些书籍绝不是文人们随意应景之物,它们都是医家们亲身实践并取得成功的经验总结,也是后人在反反复复的实践中所证实为有效的经验总结,因此这些都是中医学发展、应用所需要的重要宝贵精神财富。
    (二)、现实医疗实践经验的证明
现实医疗实践经验的证明,可从许多中医院的成功的医案例中找到;还有许多中医学杂志中的介绍;或是中医学的讲学中的介绍等等,我这里只就我最近在聆听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郝万山先生所讲的伤寒论中的一些故事,他几乎每讲都串有一些生动的医案故事,很多都是他的亲身实践经历,很有意思,其中有两个案例给我印象特深刻,在此作为例证介绍:
    其一,讲的是七十年代初,他和他的老师刘渡舟先生等师生,在河北某一城市给当地西医举办中医讲座。当地一个工厂突然发生火灾,在救火中有60余工人因化学物质弥漫而中毒,病情十分严重,当时有北京协和医院,天津的大医院,还有唐山地区医院等许多西医大夫汇集在一起进行抢救。西医们明知道中的什么毒,但苦于无对症的解毒药,所以感到束手无策,只有对症治疗。治疗两三天后,没有效果,就主动请刘渡舟先生出马来治疗。刘老在看了几个病人的症状后,就私下授命于郝万山先生开方,即用《伤寒论》中所说的: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正在心下,按之则痛,小陷胸汤主之。在那种万分火急的情势下,中医没有经过详尽的辨证施治,而是和西医样,采取对症施治,结果药到病除,轻者当天呕吐就止去了,发烧也退了。其中昏迷不醒的严重病人在第四天也清醒了,这是在西医都感到束手无策,危难之时,中医出马所解决的问题。这一案例说明,在抢救危难的病情中,中医也有它的独特的施治作用,而且是在西医抢救无效的情况下,中医能化险为夷,由此说明中医并不是只能治慢性病的,同样可以参与急性病的抢救,只是现在这一方面中医未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其二,据说《伤寒论》所列的麻黄汤现在很少有人应用,于是在北京就出现过要淘汰此方的说法,有一年,江西中医学院万友生老师到北京中医药大学讲课,其中就讲到了麻黄汤的临床应用,万老师也讲到了麻黄汤被轻视的现象,他说,事实并非如此。有一年江西某矿区发生严重流感,致使该矿多半工人患病不能上班而影响生产。当地两个中医,先是采用一般的治感冒的办法,结果无效,后来他们发现此病证为恶寒、发热、全身疼痛,流清鼻涕,是一个较典型的麻黄汤证,但是他们因对此方未用过,应用者又很少,又是在南方,因而不敢轻易使用。其中一人,因自己的妻子也患此病,于是他就在自己妻子身上先做实验,结果效果很好,于是二人就决定在全矿区推广使用,结果是灵丹妙药,一下就使流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郝教授带着这个问题在黑龙江也进行过调查,发现那里的中医也在大量地使用麻黄汤这一方剂,而且应用都不完全是麻黄汤的主证,而是一些适应证,如小儿肺炎等。他们认为,只要出现有麻黄汤证的证候时,他们就敢用此方,主要是起到截断病程的效果,使其不让其病情发展和转移,因而临床效果良好。此一案例说明中医的许多方剂,它的药效不存在过期的问题,也不会有什么“耐药性”而被淘汰的问题。因为中药不似西药那样,以杀灭为主,中药在于调理人体生理机制,改善内部环境,增强机体免疫力,调动机体自身的修复能力而使一些疾病获得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