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毅整容前后照片曝光:国富民穷之四 高税负没有带来高福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6:36:26

国富民穷之四  高税负没有带来高福利

一. 二次分配与福利权利
1. 二次分配
    二次分配也称国民收入再分配,是指经济主体不必直接通过劳动而可依法获得的收入,或是国家与其他经济主体自愿的资助,如退休工资、退休金(官员)、失业补贴等。国防安全、文教卫生、行政等开支也属于二次分配。
    二次分配主要由政府调控机制起作用,政府通过税收、财政转移支付和社会保障等手段对初次分配形成的过大差距进行矫正,以维护社会公平。
    福利制度是二次分配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体现社会公平的一个手段。著名的福利经济学创始人庇古认为,增进社会总福利的方法之一就是将钱从富人手里转移到穷人手里。由于中国一党专制之下干部终身制、身分等级制的存在,中国的福利制度存在着较严重的逆向二次分配,表现在低收入及其边缘人群福利保障很少甚至没有,而行政事业单位、国企等吃国家饭的人员福利保障较好,级别越高福利保障水平越高。
2. 福利国家
    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促使英国、美国等许多国家选择了福利国家的道路,政府为穷人提供了“从摇篮到坟墓”的服务,被认为是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中间路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许多国家选择了为人民提供部分或全面的社会服务体系。而由于石油收入的增加,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卡塔尔、巴林、阿曼等产油国也成为了福利国家。
    现代福利国家特点在于保障民众的各项基本福利权利,特别在卫生、医疗、保险、教育、婴幼儿保障等方面尤为突出。福利国家政策的实行使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降低了贫困现象,这些国家的福利支出基本要占GDP的五分之一以上。2001部分经合组织国家包括教育经费在内的国家福利开支占GDP%比例:美国 19.4%,法国 34.9%,英国 25.9%,德国33.2%,瑞典 38.2%,日本 18.6% 。
     形成福利国家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是国家只负责向“最需要的人”提供福利。这种方式需要政府官僚去区分谁是“最需要”的人,政府要密切关注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将作弊减到最低,故会将人民划分为两类,一类是接受福利的人,另一类是需要为政府福利提供的人。美国就是实行这种政策的国家。
     另一种是将政府干扰减到最少,向所有需要的公民提供福利,为了提供福利需要高税收。这种方式受到公民的广泛欢迎,因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会从福利体系中受益,北欧国家实行的就是这种体系。
     福利国家大多为国(指政府或官)穷民富,与中国恰恰相反。福利国家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财政开支太大,加重了政府的负担;全面福利政策导致一些人懒惰,不利于社会进步;政府对经济的控制阻碍了市场繁荣。
3. 没有政治权,福利权也无法保障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属于第一代人权,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通常称为福利权)属于第二代人权。西方国家一般认为,作为公民政治权利的第一代人权最重要,是人权之本;中国等专制国家则强调人民的经济权利,大谈生存权、发展权。照理说中国等专制国家国家应该比西方国家更重视人民福利才是,但现实恰恰相反:很多重视公民政治权利的国家其公民的福利权也得到了很好的保障,而剥夺公民政治权利的国家其公民的福利权保障很差或极为不平等。产生这种反差的原因在于一国公民没有政治权,他们就很难为自己争取到福利权。
    政治权中最重要的是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府的权力来自民选,它才可能真正地为人民谋福利。在中国,财富分配、福利保障是与权力中心的远近直接挂钩的,离权力越近分得的蛋糕越多,反之则越少。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源就在于国人被集体剥夺了选举与被选举权,权力并非来源于民选而是私授。
     小知识: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联合国大会1966年12月16日通过,1976年3月23日生效,截至2006年12月底,联合国共192个成员国中已有160个国家批准或加入该公约。中国政府1998年10月5日签署该公约,至今该公约仍处于被有关部门“研究与准备”状态而未得到全国人大的批准。如体制没有大的手术动作,则该公约将不可能获得批准。
   《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联合国大会1966年12月16日通过,1976年1月3日生效,中国2001年加入该公约。但该公约中“人人有权组织工会和参加他所选择的工会”等不少条文并未在中国得到遵守。
     由此可知,中国公民所拥有的权利(也可说人权)按多少排列的话,中国在192个成员国中至少排名在倒数32之后,实际位置应在倒数10名以内。
二. 中国社会福利的现状
1. 中国政府每征收100元,用于社会福利的支出只有20元
     据财政部公布的《2010年财政收支情况》,全国财政支出89575亿元中,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方面合计社会性支出28634亿元,占全国财政支出31.9%,占预算外收入在内的全口径财政收入(社科院发布的数据折算后为13.5万亿元)的21%。占GDP的比例为7.2%。可以如此理解,政府收了100元钱,只有20元左右是用于民众的福利上的。
      西方国家政府支出的主要保障国民的社会福利,加之对资本家等高收入人群加征以很高的个人所得税、遗产税,社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慈善捐赠制度,这些使得被腐朽而万恶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国民收入在各个阶层之间的分配趋向均等化。
      以北欧国家丹麦为例,2007年政府的社会性支出或曰福利性支出(含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医疗卫生、住房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高达71.6%。另外一些发达国家,德国、法国、意大利、日本、美国分别高达70.8%、68.5%、61.9%、66%、58.4%。
2. 宏观税负占GDP的34%,人均给党和国家贡献1万,钱到哪儿却了?
      2010年中国宏观税占GDP34%,人均给党和国定贡献1万左右。而根据世界银行报告,低收入国家宏观税负平均占GDP13%,中等收入国家平均23%,发达国家平均占30%。我们的税负水平已经超过了很多发达国家,但我们并没有如发达国家的公民一样享受高福利。党和国家收的那么多钱到哪里去了?
     答案是大部分都用来进行政府投资,以及维持庞大行政机构的运转,这样党和国家收再多的钱也不够用,以致2010年居然出现了6495亿元财政赤字。即使在西方国家,政府投资效率都远低于非政府投资,中国当然不会例外。更重要的是,在中国通过政府投资产生了相当多的灰色收入(参国富民穷一)。福利事业产生不了多少灰色收入,党和国家自然无积极性在社会福利上过多投入。
      社会福利是给最需要的人的,也就是给穷人的,其目的是弥补第一次收入分配的差距,让所有国民生活得有尊严,增进社会和谐。但目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分割、退休金和医疗保障的双轨制等使二次分配出现了明显的逆向调节,即这种较少福利并非是人人平等享受或是以保障中低收入人群为主的,而是以各级官员为代表的财政供养人员拿了大头,更多的人没有享受或享受到少到不能再少国家给的福利。一次分配的不公加上二次分配的逆向调节使贫富差距越拉越大、社会阶层越来越趋于固化。
3.个人社会保险缴费负担世界第一(公务员除外)
     据2010年3月10日财新网报道,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白重恩教授研究发现,中国五项社会保险(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法定缴费之和相当于工资水平的40%,有的地区甚至达到50%,这一比例超过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按照世界银行2009年最新测算的实际承受税率,中国的社会保险缴费在181个国家中排名第一,约为“金砖四国”其他三国平均水平的2倍,是北欧五国的3倍,是G7国家的2.8倍,是东亚邻国和邻近地区 (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的4.6倍。  
     白重恩认为,当前的社保缴费费率过高,不但加重了参保企业和职工的负担,不利于扩大就业;更限制了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挤压了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的发展空间。
     白重恩教授计算的是社会保险,而社会保险之外个人负担的福利支出还有不少,比如住房公积金。住房公积金缴存比率为5—20%,个人缴存比例等于或高于单位缴存比例。如此算来,法定福利缴费占工资的比率50—90%。苛税猛于虎,工薪族的工资又怎么高得起来呢?
相较与普通工薪族,公务员缴费比率是少得多,养老、医疗基本不需要缴,主要支出在于住房公积金。
4.中国特色的养老双轨制
    养老双轨制自上世纪90年代初实行并延续至今,企业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而公务员(也包括绝大多数事业单位正式职工)则按照退休前岗位工资高低发给退休金,退休金全部由财政负责。
     两相比较:公务员在长达30多年的时间内不缴纳养老保险,而企业职工在工作时就要缴养老保险金,这个费用少则几万元多则十几二十万元;公务员退休后的养老金达退休前工资90%以上,全部由纳税人的钱全数为其买单,而企业职工的退休金普遍只有退休前工资的40%左右。由于退休前公务员平均工资本就比企业职工平均工资高很多,这样进一步扩大的两者之间的差距。
     很明显,这样的双轨制是不合理的,公务员有滥用职权中饱私囊之嫌。这一局面的形成主要原因在于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既是养老保险制度的制定者、执行者,又是既得利益者,双重身份存在着利益冲突。深一层次从体制方面次分析的话,原因主要在于一党专制的体制导致官员的权利不是来自人民选举,故而损害民众利益时无所顾忌,伤害到自己小集团的些许利益时就拼命维护,或者是暂时退步却堤内小损堤外大补,这就是所谓改革阻力的真相。
     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行政法室提供的资料,到2006年底,全国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退休金平均高出企业两倍多,随着津补贴改革的到位,差距还将进一步扩大。到现在二者的差距已到三倍以上,比2006年差距扩大了而不是缩小了。
     从国际趋势来看,全世界大约已有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起全民养老制度,其中覆盖率较高、体系较为成熟的国家,养老保险大都采用统一制度和全国统筹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