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魔分解装备等级:马三立的相声创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8:23:56
    马三立先生从艺八十年来,贵在严以律己,久久为功,迎难而进,宠辱不惊。从青年时期起,在继承传统艺术精华的同时,勤奋创新,锐意改革,其代表节目《开粥厂》、《白事会》、《吃元宵》、《窝头论》、《卖五器》、《夸住宅》等,自成体系,有口皆碑。天津解放初,笔者在“大观园”亲见其与侯宝林先生借“相声大会”展开友谊竞赛活动。侯与郭启儒以《六十整寿》攒底,马与张庆森在“倒二”演《文章会》。他们以另一名作《黄鹤楼》攒底时,侯郭则在“倒二”演《卖布头》,均获轰动而稳定的艺术效应。

 

        近年来,研究马派相声者各尽其妙,仁智并茂。这里,仅就马氏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坚持创作、改编、上演新作品进行浅析。作为体察者,早在20世纪40年代初,就喜闻乐见于那另辟蹊径,化冷为热而又特征鲜明,当行出色的“文哏”:《西江月》、《写对子》、《打灯谜》、《讲四书》、《生意论》……这些作品富于文学蕴含又可因时、因地制宜地更新内容,深为各阶层人士认同。至上世纪50年代初,又将《姓名学》与《饭馆论》合并演出,于不断锤炼中精彩纷呈,极富盛誉。20世纪80年代以《起名字的艺术》推出,经过时间检验,艺术生命力方兴未艾,令知音者叹服。

 

        马氏归属天津广播曲艺团后,由于工作需要,不论创作或改编,均付出了心血劳动。19531956年间与张庆森陆续推出的《育婴常识》、《讲卫生》、《错中错》、《孩子问题》、《公费医疗》、《死里逃生》等,社会反响强烈。特别是对《精打细算》、《支援新厂》、《谁是皂王爷》所进行的丰富加工和创新处理,内外一致赞同。

 

        这一期间,马还殚精竭虑地首演了何迟同志的名作《买猴儿》、《开会迷》、《孕妇调查表》、《十点钟开始》,在发挥讽刺功能,重构情节和叙述方法上,进行了艰苦细致、富于首创精神的有益探索,促进了相声创作的繁荣,密切了作者与演员的真诚合作,在国内外喜剧范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惜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其成功经验一直未得到认真的总结推广。1980年马氏复出后,不仅与王凤山恢复上演了《买猴儿》与《十点钟开始》,还重构新排出何迟在病床上的力作《似曾相识的人》,其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所做的艺术处理,极具黑色幽默的人文蕴含。为加强讽刺力度,深化艺术形象,还创作了《艺术的功能》【注】与正段自然衔接,成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又一次提供了正确运用讽刺的先例。难怪这一节目演出时效果那么强烈,给人的印象那么深刻,值得认真回顾,系统研究。如能将原作与演出本进行比较,对照分析,结集出版,当是功在当代,利于后世。

 

        马氏笑话单口小段深受欢迎,甚合民意,同样是来自生活,自成系列,理趣结合,雅俗共赏。不论是《总统选婿》、《送人上火车》、《给老热写信》、《拔牙》、《不同的学生》、《“就是灵”》,还是《追》、《练气功》、《查卫生》、《文明礼貌》、《祖传秘方》、《逗你玩儿》……均经过巧妙构思,语言安排得当,体现形象魅力,经得起思索回味的。其认识与表现生活之能力,神态与意态之超越,情态与声态之恳切,心态与气态之平和,自是艺术家晚年的自身写照与德艺递进,同样值得深入理解,分类研究,于集思广益中发扬其继承、变革、发展中国笑话的作为。不论是在屏幕、舞台、沙龙、课堂、里巷……都是马三立老人播笑的所在。善于以民族意识关注现实、针砭时弊、言非若是、状物拟人;恰是有中国特色的幽默老人直面人生,扬德播艺,愉悦怡情,妙趣天成。应纳入老龄文化范畴,以幽默对待生活,神侃增识,互学共进,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方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