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中骗影评:相声界不为人知的内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1:02:39

相声界不为人知的内幕  

2009-11-07 14:41:33|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相声老祖朱少文:落地穷秀才,为了谋生说相声,创了对口这种表演方式。并给相声找了个祖师爷--东方朔。有生拉硬套之嫌疑。朱创了几个段子,主要是文字游戏类的,搁到今天肯定是没人听了。有一说他是天桥八大怪之一,无从考。朱晚年被一个蒙古王爷包养,据说是被人害死的,不可考。朱无疑是相声收徒拜师的始作俑者,现在的说相声的大部分是从他这支传下来的,他的徒弟有贫有本,富有根,徐有禄,范有缘等人。据说贫有本是相声奇才,但由于和朱少文不和被打压,没留下传人。而朱把沈春和和阿颜涛收为师弟,开创了所谓的“代拉师弟”一说,并建立了给徒弟改名的传统。这两件事为百年来相声的门派争斗和互相倾扎埋下了最初的伏笔。 
二代弟子:有名的除了朱少文的几个徒弟外,阿颜涛收了一个叫恩绪的,就是马三立的外公。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恩绪的徒弟里有个叫陈子贞的,就是陈涌泉的爹,由此来说陈涌泉的辈份是很高的,与张寿辰是一辈的,可这点在今天往往被忽视了。据说因为后来陈子贞与张寿辰结拜为兄弟,这就乱了辈份。由于沈春和最早是说书的,有一些说书和说相声的交叉情况,乱辈的情况很普遍。二代弟子里能耐最大的是徐有禄,现在说相声的以他的传人最多。但富有根由于将大师兄贫有本排挤除了师门,当上了这代的门长。二代弟子起就开始分化,有些主要是在大户人家说堂会,有些是在天桥等地卖艺。 
三代弟子:就是德字辈了,最有名的是三个人:焦德海,裕德隆和李德扬。相声真正扬名是从李德扬起。据说他演出时总是踩着点进场,还会得到观众的欢呼。裕德隆是这一代的门长。焦德海主要是教出了几个有名徒弟,如张寿辰,还有个儿子焦寿海。当然德字辈中代拉师弟的现象就比较普遍了,各支派矛盾加剧。李德扬虽然有名,当30年代就死于吸毒,他死后阿颜涛和沈春和两派再没有什么有名的传人。万的徒弟马桂元也与师父一样吸毒而死。阿沈两支在以后有点名的屈指可数:高凤山、郭荣起。其他我还真想不起来了。德字辈中的主要矛盾是焦德海刘德智裕德隆等与李德扬张德泉之间的矛盾。后来李德扬与张德泉裂了,没有人愿意与这位“万人迷”搭档,他就找了小辈张寿辰,后来也裂了。 
四代弟子:这里的故事就多了。这一代最有名的莫过张寿辰,从李德扬死后直到解放后的60年代,可以说张一直统领了所谓相声界,连他的一些师叔都不得不依附于他。当然这里面也有与他不和的,主要就是两个人:马三立和焦少海。但不管怎么说焦少海是他师父的徒弟,早年的恩怨张未免意气用事了。至于马三立,虽然是周德山的徒弟,但张寿辰一贯把周蛤蟆当自己的同辈,而由于马三立的父亲是恩绪一枝,矛盾不可避免。马桂元马德碌死后,张对周德山和马三立十分看不上,认为这两师徒是一对笨蛋,根本不会说相声。可张的师弟大面包却和马三立混到一起,张十分生气,曾要把大面包逐出师门。不过从马三立的自述中可以发现,张的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马三立最早在天津混不开,后来由于师父和父亲的关系混上了一口饭,但张来天津后马就完蛋了,再没有去过园子说,只能在南市一带撂地。而张的师弟(其实是代拉)常连安和候一尘等也与马德碌父子不和。其实张寿辰和马三立的矛盾主要集中在所谓的文化上,张自幼失学,在焦德海家学艺,而马三立上过中学,当时算是比较有文化的。可张成名后来往的都是当时的文人墨客,甚至一些政要,就其本身素养是很高的。而且张还自己写相声。而马三立虽然上了中学,可却因大哥死了,只能说相声。而马的父亲和师父没什么大本事,在园子里只能当配角。马说相声后也多在户外撂地,而非上园子。而天津当时还有一些世家,比如郭荣启,也和马家有矛盾。四代弟子中人品最好的应该是郭启儒,这点从他管张寿辰叫师叔就可以看出,其实他们是平辈,就因为当年刘德智一句话,郭启儒见张寿辰就自降一辈,可见其为人还是很忠厚的。这与马三立有了云泥之别。其实按马三立的岁数和学说相声的历史,他也应该降一辈,可他对张寿辰的态度就是:你顶多算师哥。更把常连安看的一钱不值。这也为五代弟子之间的矛盾埋下了伏笔。 

好了,到这大概的相声支派之间的矛盾已经理出了支脉。到了五代弟子后故事就更丰富了。不过先总结一下天津的两大斗争派系。以焦德海-张寿辰常连安-常宝坤刘宝瑞-苏文茂等为一枝。以马德碌周德山-马桂元马三立-马志明为一枝。其它如郭瑞清郭荣启父子,还有高家兄弟等沈春和的后辈,多参与了或多或少的恩恩怨怨中。 
五代弟子之后的内幕,如有兴趣再写出来供诸君参阅。 
五代弟子:这一代弟子基本跨越了解放前后到文革这个阶段,还有部分人活到了改革开放直至今天。由于此代人数众多再有和4代6代弟子间的恩怨纠葛复杂,所以无法理出清晰的头绪来说。就按照一条大的主线来讲吧,至于单个人或家族间的故事,将用点对点的方式说明。这条主线是什么呢?就是北京和天津之间的大的争夺。按照老辈的说法,相声起于北京,其实是旧时有钱人家在清朝末期到民国初年甚至是达官权贵叫堂会的专用工具,当然那时候主角都是唱戏的,相声类似于马戏团小丑的作用,就是插科打诨。那是的相声艺人大抵分成三个层次:一类是进宅门的,二类是进妓院戏园子的,三类就是水平次点撂地的。后来沈春和的徒弟魏昆治得罪了权贵,北京禁止说相声了,于是很多人为了谋生流落异乡,其中以到天津落户的为最多,这其中就包括马德碌周德山郭桂清等人。当然更多的人是走遍各地卖艺。后来民国了,限制消除,又有很多人回了北京。这样就形成了北京和天津两大相声派别。两派的最大区别在于北京的相声多为权贵所用,因为北京一直是政治中心。天津的相声主要是对下层人士的,这和天津的人文有很大关系。天津人有“嘴子”之称,有因为有码头,所以天津人最大的特点就是说嘴而不实干,什么时候在大街上看见两个天津人吵架,放心打不起来,它们只会越走越远。而且天津人喜欢互相攻击,用相声的术语就叫“刨”或叫“抛”。这就是所谓的天津相声的“草根”性,说白了就是以较为隐蔽的方式骂街,这样即满足了小市民心里的低级趣味的追求,有保住了天津惯有的动嘴不动手的传统。所谓的曲艺之乡,根基就是如此的恶劣。说到这里不得不说所谓的马氏相声之所以受到部分天津人的追捧,尤其是下层的小市民,主要就是因为它们最大程度上迎合了这种低级趣味。而且这种相声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其笃定要含有一些黄色的成分,比如栓娃娃白事会几口人和托妻献子等等。而部分人听的就是这个,如同买本杂志先找黄色描写片断一样。好了言归正传,天津的相声到解放前后的代表人物应该是张寿辰和其徒弟常宝坤。当然如候宝林等也在解放前到过天津,但因为说所谓的文明相声,所以效果并不好,大多离开了。常连安也到北京办茶社。张寿辰虽然留在天津,其实他还是很看不惯天津原始相声的那种低级的东西的,他也想改变,但是力量不足。另外张寿辰从思想深处是北京人,这从其至死不变的北京口音就可以看出。其实口音这点的争论就更大了,有人说说相声必须是北京话,要按这个标准那诸多的天津艺人说得就不叫相声了。但听听常连安及其儿子还有张寿辰,就知道它们还是看中这点的。而马三立等人对此是不同意的。张寿辰在40年代以前天津立足主要是靠说大宅门,40年代后张就主要说所谓的单口和评书了。主要原因是找不到搭档,受到了当地艺人的排挤。后来候宝林到天津演出,张看了以后曾经说:“这也能叫说相声?”意指候的段子中学唱戏太多了,张在这点上还是主张相声要说,而不是唱。可候这么做主要是因为早年学过唱戏,而天津对戏曲曲艺是有所谓传统的,所以他学唱的东西多了些。当然,候过了一段时间因为演出效果一般,又受到了马三立郭荣起等人的排挤,回到了北京。不过张因为此时在相声界的备份其实相当于德字辈的,再加上其几个师弟徒弟的追随,加上解放临近,确立了自己在的地位。尤其是其徒弟常宝坤当时在天津很红。而40年代的北京相声基本处于杂乱和群龙无首的情况。忽如一夜春风来,解放了。这时候北京的相声要搞改革,因为上层对这种东西很敏感。这时候候宝林比较适时的出现了,迎合了这个大的形式,而常宝坤因为在朝鲜死了,失去了在天津确立自己如候在北京一样地位的机会。但张寿辰还在,于是常连安让自己的几个儿子在天津配合张,而天津的相声艺人多,除了一些人被曲艺团收编外,大多数人就靠半地下的演出过日子。北京就不一样了,确立了广播这个大山头,候又挑了一些认为可用的人使用,比如高凤山,其实比候高一辈,因为比较谦恭,自降了一辈,所以被候叫到了北京。当然高凤山叫张寿辰干爹并不是从相声辈分上算的。再比如张杰尧,其实是德字辈的,是高家弟兄高闻元高闻魁的徒弟,可由于高家一派衰落几个德字辈的如高德明高德亮等被裕德隆等排挤,最后连张杰尧的名分都没了,候这时候也把张找来。再如陈子贞,是恩绪的徒弟,其子既是陈涌泉,如此算来陈涌泉和马三立是一辈的了,可马三立活着的时候常说:“这辈就我一个人了。”但陈涌泉岁数小,对这个也没法再更正了,只好自降一辈。相声界这种“乱辈”的现象很普遍了。比如常宝华,马季按说应叫师叔,可由于宝华年纪小,称之为“四蘑菇”。而年纪大的,如苏文茂,只是文字辈的,马志明动不动就叫其为侄子。

当然相声界的恩怨还在于师徒间的恩怨最重。  
 
  
 
 大多数人嘴里的师徒如父子和互相的吹捧更多的是出于维护利益和不坏了规矩。相声界的“黑话”很多,不逊于土匪,为什么?因为相声早年也被叫做“生意”泛指用嘴骗人,没有黑话不行。所以大凡黑话说得多的,其旧艺人习气必重,这样的人最大的缺点就是内心极端仇视它们的所谓衣食父母--观众。到了台上说得很亲,可下来就是破口大骂。有时甚至在台上也要拐弯骂人。比如马志明就是这方面的代表。又一次这位很多人嘴里的“少马爷”艺术家到一个工厂演出,马说道:我主贵,站的地就高贵,往四外是越来越贱。当时被底下一个明白的工人听出门道来,大声质问。马不服,还用话找补,差点被工人打下去,后来被主持人请出去,节目也没演完。此后再也没有企业团体敢找这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演出了。其实相声界的师徒之间往往是最大的仇人,因为在早拜师时师父要剥削徒弟4年3个月。学徒是3年加3个月,没有钱,师父往往也不好好教,全靠自己。出师时还要谢师,再把一年的收入交给师父。这么长的周期里,往往是仇恨的积累。尤其是所谓的入室弟子,往往就是师父和师娘的仆人,这也是为什么相声里往往有骂师娘的段子的原因。深受其害。但到了自己收徒弟时,这个恶心循环会重新开始。解放后由于北京的相声全面占了上风,天津的一些艺人是不服气的,但由于天津人无法团结在一起,抗争也就没有了效果。尤其是张寿辰死后。常家一派又到北京发展,所以天津在表面上更为势微。当然天津相声也有顺应的几个浪花,比如马三立就想象候宝林那样立个山头,所以说了开会迷等相声,还被曲艺团领导相中了,可惜好景不长。这也是张寿辰看不起马三立的原因之一。北京的相声则多为政治服务。据说候宝林一辈子会说200段相声,大多是所谓的传统段子。可今天候留下的录音资料我们听到的也就50段左右。其它的据说也有录音,但候留下遗言不许公开。因为这些大都是他在中南海为首长演出的完全按旧时园子里的方式说的所谓原汁原味的相声,不符合他的相声审美观。如果有幸能听到这些录音,你就会知道所谓的传统相声到底是怎么说的,也就会明白其实候说的所谓传统相声要现在一些所谓大师如马志明说的好的多。可惜现在绝大多数人无法听到候当年的录音,否则也就不会有什么“郭德纲大师”“马志明少爷”了。但候晚年致力把相声拖到文学的高度,并离开舞台搞理论,其实有些高看了相声了,从相声的起源和发展注定这只是一个玩笑。其实真正的天桥生活绝非今天有些人在其所谓的相声中所说的那样,而其追随者大多是一些外地的不明就里的小孩子,它们听相声的心里就是猎奇,和看黄色录像的心情没有本质的区别,只不过另一种更直白一些。而这位郭大师好象也不是北京人,居然要为北京人描述北京的生活,真是滑天下之大稽。还有一点最重要的也是一直以来大家都最为误解的就是所谓“砸挂”。其实相声演员互相提名并非为对方扬名或是对方是所谓的大蔓,而是实实在在的骂街。只不过它们对外一直宣称是表扬对方而已。当年一位相声界的小名人就对我说过:真正的圈内朋友是不过玩笑的。记住不过这个。所谓的提到谁那就是骂谁。当然那搭伙的找折那是没办法。比如马志明有一段卖五器说到候耀文的三叔是卖破烂的,就是暗指候宝林的相声是破烂。只不过对外它们绝不会说破这一点。 
好了点对点开始: 
张寿辰VS马三立:他们都主张相声要说,只不过马三立是被动的,因为马不会唱。而且马不会说北京话,张对此很看不起马。马对张将常连安和候一尘当师弟很不满,而马德碌当年也曾因为张与李德扬搭伙而骂过张。故此张马二人不相容。张对外从没提过马三立一个字可见一斑。 
张寿辰VS候宝林:有矛盾。主要是张认为相声不能过多的学唱。相声改革以后及常宝坤死后,张和候的关系缓和。候要借助张的辈份,张认为候保住了北京相声。

张寿辰VS刘宝瑞:随为师徒,矛盾很大。主要是张不喜欢刘的表演方式,而刘早年在济南坑过张。再有两人都抽白面,为吸毒曾发生过龌龊。 
 
 
  

 张寿辰VS常连安一家:关系好。张寿辰VS郭家:还行(这包括好几个姓郭的)。 
候宝林VS马三立:不用说了。矛盾很大。有人会说候代拉马志明为师弟的事。其实这都是马志明造的谣言。马三立和大面包朱阔泉(就是候宝林的师父)关系不错,因为两人曾一起在妓院里混过一段,朱的小徒弟王凤山和马家关系也不错。但候代拉马志明是不是真有其事值得怀疑,因为按关系来说应该是王凤山来代拉马志明的。不过就算有,候的本意应该是要马志明适应形式,抛弃马三立那种看似有些小聪明实则愚蠢的表演方式。马三立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候宝林没文化。而候说得最多的是:相声演员口齿要清楚,要不别说相声种白菜去。互相针对。马说:我没有入室弟子。其实指候分化了它的几个徒弟。马又说:候脱离舞台了,意指候不敢再表演了。等等。马志明就更过了。假如候代拉他的事是真的,那么他一再骂候可谓忘恩负义。 
刘宝瑞VS候宝林:还可以,不象外界说的那样坏。可以想见,50年代以后能在广播这个山头立住的,没有和候关系太不好的。刘宝瑞VS马三立:没有外界说得那么好。主要是据说刘吸毒就是马三立的大哥马桂元教会的。而刘当年在天津时被马三立骗过一笔钱。赵佩如VS马三立:不好。赵看不起马三立的相声。当年赵为马捧哏据说是曲艺团的安排。 
常家VS候家:关系不错。常家老四宝华追随候宝林。但现在有分裂的危险。主要是郭德纲事件中的立场不同。常家VS马家:不和。从常连安到今天的苏文茂常贵田都与马家父子不和。比较突出的是苏文茂和马志明之间的矛盾,马志明说苏文茂是笨蛋,因为苏的文章会说得比马好,而苏则称马志明是畜生,因为马在曲艺团曾经调戏过妇女,在评职称等问题上也有过不愉快。当然苏文茂和常家也有一定的距离了现在。 
郭荣起VS马家:郭与马三立是水火不容的。郭早年拜马德碌为师,但马德碌根本不会教,有粗暴的对待郭,尤其是娶了第二个媳妇后,马三立都受后妈的气,别说郭荣起一个徒弟了。另外80年代马三立父子到处走穴,郭就骂过它们,而马志明以小犯上,破口大骂郭荣起,导致两家彻底决裂。马季VS候家:矛盾很深,但现在还能保持一团和气。 
最后说说郭德纲事件吧。这其实是几派势力斗争导致的这样一个结果。郭德纲确实说了十几年相声了,但其真实年龄并非他自己说得73年生人,郭是1969年生人,今年37岁。在北京的野茶馆说评书和相声确有近10年了,可一直没有什么名气。他所得好坏放在一边,没名主要是没有媒体宣传的问题。时至2004年,李金斗办了个相声俱乐部,郭看到了机会。因为郭早年确实要拜李金斗混饭吃,而李没要它。他明白这时候再投靠李也不会有什么好处,但可以利用李这个相声回剧场的机会。于是它在天桥租了场子,并找来了几个相声老混子搭伙,建了了场子,本想和李金斗对骂以后就可以成名了,可惜那边没和它骂。到了05年,一个电视节目超级女生给了郭德纲启示,要吵做。恰好之前候耀文扩充势力,把它收编了,正值04年天津的马三立死了,马志明想着自己立起来被候耀文姜昆和天津的人联手打了下去。郭德纲在这时候觉得时机成熟了,几方面正好要打起来了,它可以从中余利。它先找到马志明,把自己说成马家的拥护者,拜候家是迫于生存。利用了马志明在天津相声界万人嫌没朋友这一特点,答应帮马志明挣钱,带他去走穴,骂天津的那些相声演员,如苏文茂李伯祥等,让马志明出面捧他。马果然中计。但马志明提出要郭一定骂一个人就是这个事件的另一主角--汪洋。因为当年汪洋演过马三立,还要拜马志明为师,许给马家很多好处可一条也没有兑现。所以大家看到了在郭德纲天津演出时唯一的捧场演员马志明和之后郭骂汪洋的情景。另一方面,郭又对候耀文说他要帮候摆平天津那帮老东西,还会帮候骂北京的哪些对头(指李金斗等)。候也中计了,这就出现了候挺郭的一幕。加上郭雇的一些媒体,尤其是北京台叫大棚的那个,不要以为这里没有交易,因为大棚是一个GAY,其伙伴是郭德纲给物色的,是谁我就不说了。铺天盖地的吵做,郭果然迅速走红。当然郭身边的几位也让大家见识一下:张文顺:和李金斗等人同为北京市曲艺团的学员,后因在曲艺团调戏女演员被开除(此事在郭的相声中也有反映)。张家有钱,但张文顺一生被李金斗等人歧视,仇恨很大,所以支持郭德纲。据说李金斗在东北翻车被人勒索的事就是这位仁兄策划的,可谓让别人在自己跌到的地方也跌到。王惠林:王长友的儿子,不成材,一辈子是混混。邢克昭:这是他本名。是不是那个邢文召我不知道。李文山:也是一个有钱人。听听他的嗓子就知道他会不会说相声了。最可惜的是何伟,这孩子的相声天赋不错,可惜跟了郭德纲。最后一点:郭德纲为什么在媒体上从不提他的团体一个字,只是大讲自己的所谓困难经历呢?聪明人自己领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