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黄芪:英国骚乱根源在于政策失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4:51:48

英国骚乱根源在于政策失衡

字号: 2011-08-14 15:08    来源: 欧洲时报 我要评论(0) 分享到

有人说,英国人要么不上街,要上街出手就暴力。这话没有什么理论依据,但有肇始于伦敦继而横扫数城的骚乱为证。相比起巴黎郊区“擅长”烧汽车,托特纳姆人上来就烧楼房。

在当今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人们对城市之火、愤怒之火已经习以为常,火光中不仅有愤怒的希腊人、西班牙人、意大利人、英国人愤怒的身影,也有突尼斯人、埃及人、叙利亚人、利比亚人愤怒的面容,骚乱此起彼伏,愤怒的浪潮不仅烧了几座大楼,甚至推翻了几国政权。

互联网从突尼斯到英国,分别被革命者和破坏者运用着,其角色与作用在被命名时有些诡谲,似乎在突尼斯就是正面的革命利器,现在英国就有点为虎作伥。其实,这些说到底仍然只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并非问题的深层本质。

同样,我们在某些评论中看到的,片面地将英国骚乱归咎于移民,归咎于种族问题,也是有意无意地选择了一个狭隘的视角。从目前看,无论是英伦还是南欧,无论是北非还是西亚,骚乱或者革命参与者的种族、宗教成分复杂到了难以区分量化的地步—很少与政府对着干的以色列人也上街了—很难说哪个民族更“爱好”骚乱。

对大环境的认识固然重要,经济危机、紧缩政策、青年失业、购买力和福利缩水等等使得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集中爆发,这几乎是各国动荡及政治变迁的共性,但是,不同国家的情况又有其特点。比如,阿拉伯国家普遍存在民主的诉求,因而革命的理由极易理解。而英国的特征在哪里?英国有健全的民主制度,相应也有调节分配的观念,有惩治腐败的机制,但是,事实证明,即便如此,英国的社会制度仍不是无懈可击。值得反思之处在于政策失衡,在“效率”与“公平”的天平上,始终没找准平衡点。

英国首相卡梅伦哀叹:英国病了。

“英国病人”的形象至少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当时也有一次经济危机,病征与病因与这次不同:当时的问题是福利开支过大,赤字、通胀高企,自二战以来作为英国社会“安全阀”的以国民保险制为核心的英国社保制度受到挑战。在此背景下,“撒切尔主义”应运而生,中心精义是重振英国经济,“打破大锅饭”。但是,过分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强调效率,从道德高度批判“福利主义”、“英国病”,对懒惰、依赖思想大加挞伐的同时,忽视了西方普世价值核心之一—公平;几乎是以饮鸩止渴方式创造了所谓“一扫经济颓势”的“撒切尔奇迹”同时,也产生了毒化社会的副作用。可以说,撒切尔式的改革是矫枉过正的,做过了头。凡事,过犹不及。在“铁娘子”治下,英国公共开支并没有下降,失业、贫困人口增加,贫富差距加大,社会矛盾日益突出,为这次“英国病”留下了病灶。

因此,撒切尔夫人的政治遗产不能说很正面,包括“铁娘子”这个修辞层面的形象:正是她的铁腕砸碎了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为今天的英国骚乱埋下了祸根。

在90年代之后的英国政治中,撒切尔主义虽然得到一定程度的修正,但其影响的惯性仍难消除。相对于法国等欧陆国家的政治经济传统,英国有着“脱欧入美”的名声,是最彻底的实行自由资本主义的国家。

自由资本主义的效率之“功”,往往建立在大众福利的“尸骨”之上。西方政府普遍实行紧缩政策之时,要公平兼顾到最脆弱、最贫困阶层的利益,以防“勒紧裤腰带”时勒紧了老百姓的脖子。

社会主义者的一句老话因今日现实之映衬而显得精辟,道出了今日英国骚乱的深刻根源:当资本过度集中时,人的价值受到了挤压。

说到底,世界还是人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