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骨钙化:四海翻腾云水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3 17:54:17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02日07:03 湖南在线-三湘都市报
无限风光在险峰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毛泽东1957年在莫斯科对中国青年留学生们说的这句话,对整整一代的中国人来说,都拥有感同身受的共鸣!
毛泽东从来不轻视小人物。他相信群众的力量,所以他重视小人物。他钟情于未来,所以他寄希望于青年人。
在1958年3月的成都中央工作会议上,他一口气讲了29个古今中外青年才俊的事迹。
这当中,有29岁就创立佛教的释迦牟尼;有14岁就参加隋末农民起义的白袍小将罗成;有在赤壁之战中率兵抗击曹操几十万人马而大获全胜的周瑜和诸葛亮;还有30岁出头便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杨振宁和李政道;也有在16岁就发明棉纺细纱挡车工先进工作法的全国劳动模范郝建秀。
青年人中为什么容易出现这些“英俊天才”?
毛泽东说:“因为他们贫贱低微,生命力旺盛,迷信较少,顾虑少,天不怕,地不怕,敢想敢说敢干。如果党再对他们加以鼓励,不怕失败,不泼冷水,承认世界主要是他们的,那就会有很多的发明创造。”
1961年夏天在庐山上写的一首《七绝》诗,毛泽东为自己,也为青年,勾画了这样的人格气象———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庐山壮丽奇绝的峰峦,奇伟幽险的瀑布,变化多端的云海,数不清的名胜古迹,给了诗人太多的素材和灵感。中华儿女多奇志
1961年,毛泽东在《七绝·为女民兵题照》一诗中,更是鲜明地歌颂了中华儿女应有的“奇志”。
当时,由于国际形势很紧张,中央号召大办民兵师。一次偶然的机会,毛泽东看到了他身边工作人员背枪练习的一张照片,即兴写了下面4句诗———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写完这首题照诗,毛泽东还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你们年轻人就是要有志气,不要学林黛玉,要学花木兰、穆桂英!
1949年上海解放之初,有人断言:上海是个大染缸,共产党红着进来,将黑着出去。意思是共产党抵挡不了糖衣炮弹的攻击。
从硝烟弥漫的战场来到花花绿绿的上海,驻守在南京路的八连,没有被染黑。他们继续保持勤劳勇敢、艰苦朴素的本色,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博得人们的交口称赞。1963年,国防部授予他们“南京路上好八连”的称号。
1963年7月29日,毛泽东在北京观看了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两天后,也就是8月1日建军节那天,他写了他一生中惟一一首民歌体的杂言诗———
好八连,天下传。为什么?意志坚。
为人民,几十年。拒腐蚀,永不沾。
因此叫,好八连。解放军,要学习。
全军民,要自立。不怕压,不怕迫。
不怕刀,不怕戟。不怕鬼,不怕魅。
不怕帝,不怕贼。奇儿女,如松柏。
上参天,傲霜雪。纪律好,如坚壁。
军事好,如霹雳。政治好,称第一。
思想好,能分析。分析好,大有益。
益在哪?团结力。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喜欢传统格律的人,或许不会特别欣赏这首毫不含蓄的杂言诗。但对毛泽东来说,也许只有这种当时部队战士喜闻乐见的快板诗、民歌调,才足以充分表达他的欣喜之情,才足以传达他对新人气象的构想和描述。年年后浪推前浪
1965年,毛泽东来到了南昌(旧时别称洪都)。
作为诗文大家,毛泽东或许最为瞩目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曾在这里写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名句。
作为开创中国革命道路的先行者,毛泽东或许更为感慨1927年在南昌爆发的八一起义。然而,历史似乎已随岁月之河漂流远去。
但眼前的赣江之水,无疑承载着他的现实思绪,从历史流向未来。于是,他在南昌写下了《七律·洪都》———
到得洪都又一年,祖生击楫至今传。
闻鸡久听南天雨,立马曾挥北地鞭。
鬓雪飞来成废料,彩云长在有新天。
年年后浪推前浪,江草江花处处鲜。
诗人这时候已经72岁,生出了“鬓雪飞来”的感慨,并有“成废料”的自嘲。这自嘲当然不是古稀年华的自怜,相反,是充满信心的豁达和诙谐。他坚信自己的身后和历史的前面,有长在的“彩云”和“新天”,更有后浪推前浪一般层出不穷的后继青年。
这一年,在北京的中南海里,毛泽东又和老朋友斯诺见面了。
斯诺提出了一个问题:在中国,年轻的一代将会做些什么?
毛泽东陷入了沉思。他闭着眼睛,感慨地回答说:我也不可能知道。将来的事情要由将来的人去决定,而且按照我们不能预料的历史条件去决定。今天和未来的青年人会比我们更有知识,是他们的判断而不是我们的判断在将来起作用。
这是诗人的回答,更是智者的回答。今日欢呼孙大圣
走进毛泽东的个性世界,你会发现那是一道丰富多样的亮丽风景。
他像学者那样通晓古今,又像农民那样平易朴实;他十分幽默风趣、含蓄温和,又罕见地严肃认真、猛烈逼人;他细致谨慎、明察秋毫,又粗犷洒脱、坦率外露;他有成就大业者的坚韧和耐心,而一旦需要则当机立断,不坐失分秒。
毛泽东从不讳言自己的个性。他曾对人说,自己身上是虎气为主,也有猴气。
何谓猴气?人们自然想到了中国人神话世界里,那个敢于反抗旧秩序的孙悟空。
1961年10月,浙江省绍剧团把《西游记》里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改编为戏曲进京演出。毛泽东在中南海怀仁堂观看这出戏时,禁不住几次鼓掌赞赏。
郭沫若也看了这出戏。他写了一首七律送给剧团。在诗中,郭沫若对人妖不分、善恶不辨的唐僧很是生气,于是写出了“千刀当剐唐僧肉”的激愤之辞。
毛泽东读到了这首诗。他的想法不同。于是写了一首《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
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善恶不辨的唐僧,似乎主要犯了思想方法上的错误,终究还是可以教育的。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的鬼妖,才是必须去勇敢斗争进而彻底清扫的危险敌人。
政治家的理性胸襟,一览无余。
的确,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中国和世界,在毛泽东的感受中,是多事之秋。东西方冷战格局冲突加剧,中苏两党关系走向破裂,国际社会主义阵营出现分裂危机,一些国家加入了反华大合唱,国内的经济建设还有许多困难和障碍需要去克服。要扫除一切害人虫
两年后,毛泽东和郭沫若又有了一次“对话”。
1963年元旦到来时,有感于国际时事的郭沫若,写了一首《满江红》以抒怀。他在诗中说,“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人六亿,加强团结,坚持原则。天垮下来擎得起,世披靡矣扶之直。听雄鸡一唱遍寰中,东方白。”
毛泽东从《光明日报》上读到了这首词。或许是被诗中的豪情所激荡,随即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
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
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
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词的上阕,嘲笑反动势力对中国的攻击是“苍蝇碰壁”和“蚍蜉撼树”。词的下阕,把“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发展为了“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表达的依然是诗人一贯提倡的“打鬼”精神。待到山花烂漫时
1961年11月,毛泽东来到了杭州。
虽然已是冬天,但天气并不太寒冷。不知为什么,毛泽东又想起了雪,想起了雪中的梅花。
11月6日一大早,他给秘书田家英连写了3个便条,找来明代诗人高启的一首咏梅花的诗来读。
最后,毛泽东想到了陆游写的《卜算子·咏梅》。在陆游笔下,梅花是寂寞的———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被古代诗人反复吟咏过的梅花,或孤独清高,怀才不遇;或孤芳自赏,顾影自怜。一缕梅魂,千古心香,几乎成了寄托如此情怀的共同典型。
然而,在毛泽东的笔下,终于以前所未有的格调和时代精神,为梅花创造一种空灵淡远而又热烈绚美的意境,豁然开了一个新生面———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这首《卜算子·咏梅》,是毛泽东晚年诗词的代表作。
没有承受过巨大的压力,参不透这样的梅魂;没有经历过严峻的挑战,画不出这样的梅骨;没有猎猎的真情大志,悟不到这样的梅趣;没有浩浩的理想胸怀,写不出这样的梅神。
依然是冬天的季节。1962年12月26日毛泽东生日那天,诗人又作《七律·冬云》以言志———
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
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
这首《冬云》的意境,无疑是一年前的《卜算子·咏梅》的延续和发挥。正是鲜明的品格和高扬的使命感,才使毛泽东唱出了“红梅赞”和“豪杰颂”。
因为人生不仅是一种存在,也是一种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