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加遗产 水千丞书包网:西安市“十一五” 工业强市和产业布局调整专项规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9:07:33
西安市“十一五” 工业强市和产业布局调整专项规划  发布时间:2007-10-24  来源:西安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是促进科技进步的主战场,是支撑旅游、商贸发展的基础。“十一五”期间,为了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工业经济的发展,明确产业定位,优化工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增强工业经济实力,提升工业的综合竞争力,特制定《西安市“十一五”工业强市和产业布局调整专项规划》。

     一、西安工业发展的现状

     (一)历史回顾

     西安工业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五”和“二五”时期,国家布局的156个重点项目中,有17项在西安,投资26.3亿元,其中工业占70%,形成以电工、机械、纺织为主的工业基地。

     “三线”建设时期,国家为建立战略后方基地,进行了大规模国防和军工布局,先后从东南沿海内迁和新建了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科研机构,奠定了国防和军工产业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向经济工作转移,多年来企业不断进行技术改造投入,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使西安的工业基础进一步地坚实。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西安已基本形成中国目前重要的中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航天、军工、飞机和航空发动机、重型载重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制冷、通用及专用设备和食品饮料等产品的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和配套服务体系。

     (二)发展现状

     西安工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已成为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到2005年,全市共有各类工业企业32000多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920户。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419.99亿元,占全市GDP的33.07%,全市人均生产总值2165美元。按国际通行的工业化阶段划分标准,西安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呈现出五个主要特点:

     一是工业门类比较齐全。在39个工业行业大类中,西安工业覆盖了36个行业,建成了以机械设备、交通运输、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食品饮料、石油化工为主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二是装备制造业优势明显。西安制造业体系完整,覆盖全部二十九个制造业门类,特别是在高中压输变电成套设备、航天、军工、飞机及航空发动机、重型载重汽车、电子信息、制冷、通用及专用设备等制造业领域,具有较雄厚的实力。

     三是高技术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根据省委、省政府“一线两带”的战略部署,西安利用雄厚的科技、人才资源,立足实际,大力推进高技术产业化,成效明显。2005年,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00.46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23.9%;

     四是产业布局比较合理。在原有工业基地的基础上,又相继发展建设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航空高科技产业基地等一批各具特色、竞争力强的产业聚集基地;

     五是重点企业对工业经济的支撑带动作用显著。2005年,全市重点监测的60户工业企业总产值达643.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5.8%。其中,西飞集团总产值同比增长19.2%,西电公司增长25.7%,中石化西安公司增长57.4%。有力带动了全市工业经济的增长。

     (三)存在问题

     西安工业主要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工业化水平较低。总体上看,尽管西安已进入工业化进程的中期阶段,但是工业企业的装备能力、技术水平、生产规模和产品档次参差不齐,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二是工业经济总体规模偏小。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78.50亿元,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末位;

     三是产业集群尚未形成。缺乏具有一定经营规模、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强劲支撑和带动作用、关联性强的大企业、大集团,产业集群尚未形成;

     四是工业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一方面工业投资长期不足,多年来国家没有大的产业项目在我市布点,特别是技术和资金密集、对经济发展带动作用强的产业(如汽车、冶金、大化工等)空缺;另一方面,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仍属于“资源?产品?废弃物”的传统模式;

     五是企业自主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薄弱,核心竞争力不强,大项目储备不足,难于支持后期强劲的增长。

     二、“十一五”工业发展总体思路和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的发展理念,抓住西部大开发深入推进以及国际和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调整转移的历史机遇,积极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有效配置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加大产业布局调整力度,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培育出一批国内同行业技术领先、国际先进、走向国际市场的大企业大集团。通过大企业大集团的发展,延伸产业链并形成产业集群,带动区(县)域经济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培育扶持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对有污染的电镀、造纸等行业实施集中生产、统一治污,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和落后生产工艺,实现清洁生产。

     2、坚持统筹发展的原则。优先发展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机械设备制造、光机电一体化、汽车及零部件等现代装备制造业,兼顾石油化工、生物医药、食品饮料等行业的发展。

     3、坚持市场配置资源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的原则。工业强市和产业布局要在尊重市场选择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作用,规范、引导工业布局趋于科学合理,避免布局的无序和混乱,避免重复建设和不正当竞争。

     4、坚持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相结合的原则。通过科学合理的工业布局调整,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工业经济的发展后劲。

     5、坚持大企业大集团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在重点培育扶持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成长性好的大企业大集团的同时,注重发挥大企业大集团对本地区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规划目标

     经过五年努力,到2010年实现全市工业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培育扶持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机械设备制造、光机电一体化、汽车及零部件等主导产业,形成一批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发展壮大一批知名品牌,县域工业得到较快发展。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3000亿元,年均增长18%;工业增加值达到900亿元,年均增长16%,工业占GDP比重达35%以上。

     1、主导产业发展目标

     (1)培育发展以西安飞机工业公司、西安航空发动机公司等为主干的航空航天装备制造业,加快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和韦曲航天科技产业开发区建设,把西安建成以发展大型飞机、支线飞机、无人驾驶机、大中型航空发动机、新一代运载火箭及导弹发动机、卫星有效载荷及卫星地面系统、飞机零部件及转包生产为重点的我国最大的航空航天装备制造业基地。到2010年产值超过300亿元。

     (2)培育发展以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产业基地、庆安公司、西安北方光电公司、中国标准缝制设备集团公司等为主干的光机电装备制造业,把西安建成以数控技术为代表的光机电一体化装备制造业基地。到2010年产值超过200亿元。

     (3)培育发展以大唐电信、海天天线、彩虹西安生产基地、电信十所、NEC、航天恒星、科耐特、烽火电子等企业为主干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业,把西安建成具有较大市场份额、技术领先、上规模、上档次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业基地。到2010年产值超过400亿元。

     (4)培育发展以西电公司、陕西建设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西安筑路机械有限公司、秦川机床集团公司、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等为主干的电气、工程机械、机床制造和专用设备制造业,把西安建成以发展输变电设备和机械设备制造为主的机械装备制造业基地。到2010年产值超过400亿元。

     (5)培育发展以陕西重型汽车集团、陕西法士特齿轮有限公司、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等为主干的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业,把西安建成重型汽车、微型汽车和轿车为主的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基地。到2010年产值超过400亿元。

     2、企业发展目标

     发展大企业大集团,通过重点培育扶持,到2010年力争形成年产值超过100亿元以上的企业10家,年产值超过50亿元以上的企业10家,年产值超过20亿元以上的企业15家,年产值超过10亿元的企业20家。

     3、技术水平和品牌培育目标

     到2010年,全面推行信息化制造技术和信息化管理技术,在装备上基本淘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的装备技术,20世纪90年代装备技术达到60%以上,21世纪初装备技术达到5-10%;工业产品的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不断上升,部分产品接近或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个别产品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如超高压输变电设备、程控交换机、空调压缩机、重型汽车变速器、轴流压缩机等。形成一批知名度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的“三高”产品和一批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品牌企业,培育10个全国名牌产品,在国际市场中打出西安特色的“中国制造”品牌,在国家重大设备进口替代和出口中发挥重要作用。

     4、产业布局调整目标

     到2010年,形成航空航天和汽车两大产业集群,建成航天航空、电子信息、机械设备、光机电一体化、汽车及零部件等五大装备制造业基地。中心市区工业企业经过搬迁改造,以发展第三产业和都市型工业为主;高新区、经开区及其它科技园区、专业工业园区培育形成一批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县域工业在已形成的产业聚集的基础上,通过为大企业配套服务,形成新的产业集聚地。

     三、“十一五”工业布局调整方向

     (一)突出中心市区综合服务功能,积极发展都市型工业

     实施中心市区工业企业搬迁改造计划。“十一五”期间,中心市区工业企业要逐步外迁,进入相应工业园区发展,实现市区城墙内无工业生产企业;中心市区的工业企业在实施搬迁改造中,可利用级差地租转向发展第三产业或就地改造成为无污染、低能耗、精细化的都市型工业;禁止在中心市区布局高能耗、重污染、大运量、占地多的工业企业;对地处中心市区、暂时难以搬迁的军工企业,要按照清洁生产的要求组织生产;二环和绕城高速是中心市区人流、物流疏散的交通枢纽,经过布局调整,基本实现二环以内及二环沿线、绕城高速周边无污染工业企业,以强化和确保中心市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发挥。

     (二)开发区、科技园区和专业工业园区发展重点和方向

     1、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小轿车、制冷及电力设备、仪器仪表、能源配套设施、软件业等产业。

     2、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先进的专用和通用设备、电力电子设备、重型汽车及零部件、超导新材料;大力发展食品饮料、石油化工、印刷包装等产业。

     3、西安出口加工区??以现代先进制造业为主,大力发展机械电子、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等产业,加快提升出口加工区的出口加工能力。

     4、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以大运飞机、支线飞机、通用飞机、飞机配套产业为主,重点进行航空高技术产品的研发和航空产品的生产制造。

     5、西安泾河工业园??重点发展重型汽车及零部件、现代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石油钻探设备、新型环保材料、食品及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

     6、西安临潼旅游商贸区??重点发展乳制品和旅游工艺品等产业。

     7、西安?河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纳米材料、冷轧薄板等新材料及铸锻、机加、塑模、材料成型等产业。大力发展服装制品、木制品等产业。

     8、西安沣京工业园??重点发展机械加工、包装材料、表面精饰等产业。

     9、西安灞桥科技产业园??在建设生态化新城区和物流中心的同时,积极扶持航空航天产业,发展纺织服装业。

     10、西安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软件产业。

     11、西安蓝田工业园??重点发展新型建筑材料、生物医药、旅游工艺、综合轻工产品等产业。

     12、西安韦曲航天科技产业开发区??积极扶持航天动力、导航、控制等航天高科技产业。大力发展生物制药、食品加工、印刷包装和传媒制品等产业。

     (三)区、县域工业发展重点和方向

     1、莲湖区??重点扶持辖区内的高压超高压输变电设备、专用及通用机电设备、汽车零部件等装备制造业,发展现代生物制药业、食品加工业和都市型工业。

     2、碑林区??重点发展日用化工、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产业和都市型工业。

     3、新城区??充分发挥辖区内军工企业资源优势,重点扶持现代医药和军转民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都市型工业。

     4、雁塔区??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和自身的资源地域优势,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

     5、未央区??依托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自身的资源地域优势,重点发展精细化工、机电产品制造、现代生物医药制造等产业。

     6、灞桥区??重点发展新型建材、材料成形、新材料及纳米科技产品、航空航天、现代生物医药、精细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

     7、阎良区??以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为依托,重点发展为航空产品配套的工业产业。大力发展豪华大客车制造业、铝型材加工业、仪器仪表制造业以及农副产品深加工业。

     8、临潼区??重点发展机械制造、食品加工、造纸以及旅游工艺品等产业。

     9、长安区??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和自身的资源地域优势,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光电子等产业。

     10、蓝田县??以蓝田工业园为依托,重点发展旅游产品、农副产品深加工、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特色产业。

     11、高陵县??以泾河工业园为依托,重点发展为园区主导产业配套的工业产业,以及农副产品深加工等特色产业。

     12、周至县??重点发展电力工业和绿色环保能源产业、食品加工业、矿产与建材业、现代生物医药制造业。

     13、户县??重点发展电力、精细化工、医药、建材、造纸、机械制造、包装材料、表面精饰、工艺品加工及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

     (四)依托两大开发区,构筑以高新技术企业、大型企业集团为基础的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专业化工业园区

     立足于西安已有的产业发展优势,“十一五”期间,国家级两大开发区应定位在发展中高端装备制造业,建成西安综合性装备制造业基地。高新区应定位在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高端装备的研发制造、孵化及相关装备的产业化,如电子信息设备、光机电一体化、电子元器件、精密仪表等,侧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前沿性核心技术装备的研发,争取在若干关键领域有所突破。招商引资中重点引进国际上大型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生产部门和中介服务机构。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传统中高端大中型装备制造业,其中以已具规模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为主,招商引资本着“大规模、大产业、大出口”的原则,以引进世界500强和大型跨国公司的生产型企业为主。

     (五)充分利用远郊区县资源优势,发展适合地方特色、能够与近郊产业相配套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利用郊县的土地、劳动力资源,发展中低端以适用性技术为主的劳动密集型零部件、材料加工业等中场产业,是远郊工业布局的重点。可以承接从东部地区转移的、西安大中型企业与军工企业所需要的零部件、元器件等生产,从而形成若干个“块状”产业集群。同时,注重发展独具地区优势和地方特色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如食品饮料加工业、农副产品加工等。

     通过对全市重点工业集中发展区和重点区(县)域工业的规划布局和具体实施,逐步形成分工明确、布局合理、专业化程度高的工业集中发展区体系,使西安成为中国西部最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基地,以此构建西安“十一五”期间工业发展的新格局,带动和辐射关中产业带乃至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四、“十一五”工业发展重点任务

     (一)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形成产业聚集优势

     1、全力打造六大产业集群

     一是航空航天产业集群:充分利用国家在阎良设立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的历史机遇,重点发展飞机制造、航空材料、机械制造、航空航天服务等,全力扶持航空航天制造业集群发展。以大型飞机、支线飞机和飞机零部件及转包生产为重点发展方向,通过自主开发研制和引进技术相结合,加快ARJ21新支线飞机等项目的研制,加大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力度,把阎良航空产业基地、韦曲航天科技产业园建成我国最大的民用飞机研发制造基地、航空零部件转包生产基地和国际国内知名的航空航天制造业基地,带动西安经济社会发展。

     二是汽车产业集群:重点发展以陕汽重型汽车、比亚迪、西沃、欧舒特等为龙头的汽车产业集群。以重型汽车、轿车为龙头,以重型汽车变速器、车桥、大功率柴油发动机为基础,充分利用陕汽集团和法士特公司的技术和资金优势,通过企业合作和资产重组,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带动客车和改装车发展;鼓励整机企业向外围扩散零部件生产,培育一批具有系统开发和供货能力、面向国内外市场、按经济规模组织生产的零部件企业,努力延长整车零配件产业链,提高本地配套率。

     三是软件信息产品产业集群:围绕软件信息技术和新材料,以协同软件、大唐电信、海天天线、博通资讯、捷普网络、金叶股份等企业为龙头,以高新区为主要聚集区,形成软件信息产品产业集群。

     四是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以利君集团、东盛药业、杨森制药、碑林药业、金花股份等一批企业为主体,发展企业突出、差别竞争、错位发展的特色经济,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将产业链延伸至其他地区,利用陕南绿色药源基地,合力打造医药行业“西安制造”品牌,形成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五是食品饮料产业集群:依托青啤汉斯、可口可乐、顶益、顶津、乐百氏、维维乳业、得利斯、荣氏、金威等众多国内外知名的企业,打造西部食品饮料基地。  

     六是印刷包装产业集群:通过对出版、印刷、包装行业产业链的整合和优化,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形成图书出版、材料供应、生产加工、产品销售一条龙,产品研发、信息服务、教育培训、图书物流等全面配套的大型包装印刷产业集群。

     2、以大企业为依托,建立产业集聚地。我市已确定陕汽、陕鼓、西飞、西电等十户“十一五”期间重点培育、扶持发展的产值过百亿的大企业。围绕这些企业的发展,通过加大产业投入、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推动企业技术进步,逐步建立起产业配套、上下游产品协作、经济循环发展的相关产业集聚地。

     3、以开发区、科技(工业)园区及专业工业基地为基础,通过中心市区工业企业的改造搬迁和新上项目的布点,加大对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提升产业的科技含量,不断扩大产业聚集力。做大做强我市已初步形成的表面精饰、材料成形、造纸工业、包装印刷、模具等工业基地,形成一批优势互补、布局合理、特色明显的产业集群。

     (二)加快中心市区工业企业搬迁改造工作步伐

     加快政府出台《西安市中心市区工业企业搬迁改造实施意见》的步伐,全力实施中心市区工业企业的搬迁改造。通过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政策、统一进行土地置换安置等措施,逐步将中心市区工业企业搬迁到相应的工业园区发展。中心市区重点发展服装服饰、旅游纪念品、食品加工等都市环保型工业,不再安排新建、扩建项目。坚决取缔有污染的企业,淘汰落后生产技术和工艺。确需扩大生产规模或实施主辅分离的企业,发展空间不够,需要新上的建设项目和生产项目,原则上应安排在相应的工业园区。

     (三)重点培育扶持大企业大集团的发展

     “十一五”期间,重点培育扶持西飞、西电、陕重汽、陕齿、陕鼓、东盛、石化、比亚迪、金花、海星等10户企业,使其产值超百亿元。并大力扶持“十一五”期间产值达50亿元、20亿元的“小巨人”企业。力争用三到五年的时间,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提高竞争力和政府一定的扶持,把这些企业培育成为产业关联度高、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在国内外同行业具有重要影响的大企业大集团,支撑和带动我市经济强劲增长。

     (四)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积极争取国家大型飞机工程项目定点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力争国家化工等行业的大项目在我市定点布局。重点抓好投资19.8亿元的陕西重汽集团有限公司重型车生产新基地建设项目、投资30亿元的西安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家用轿车及电动汽车建设工程项目、投资5亿元的西安法士特汽车传动有限公司富勒变速器总成零部件和各类出口齿轮生产线项目、投资1.9亿元的陕鼓集团能量回收产业化项目、投资1.58亿元的西电公司高压直流换流站引进技术及国产化项目等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和一批重点技改项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工业发展后劲,带动全市工业加快发展。

     (五)自主创新,打造名牌,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通过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培育发展和壮大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的国优名牌产品。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放在核心位置,努力造就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竞争力的知名企业和品牌。除将现有名牌产品进一步做大做强外,通过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培育名牌产品“第二、第三梯队”,对西电、西飞、陕气、法士特等公司比较优势强、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优势产品,重点予以扶持,积极申报国家名牌产品;对现有国家名牌产品企业陕鼓集团公司、中国标准缝纫机公司、西安银桥乳业、西安开米等实施资源倾斜配置,不断提高名牌产品的内在质量和技术含量,增强名牌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充分发挥名牌产品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产品,打造知名企业,加速企业集团化、规模化发展的步伐。

     (六)做大做强非公有制经济优势企业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筛选一批有一定规模、科技含量较高、市场竞争力较强和对地方经济有较大牵动力的产值超亿元优势非公有制企业,集中力量,重点培植,发挥它们的辐射带动作用。把以银桥乳业、国维淀粉、汉兴纸业等企业为龙头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做“大”,向规模化、环保型方向发展;把汉港化工、南埝铸造、远通铝业等企业为龙头的化工、冶金业做“强”,向品牌化、外向型方向发展;把秦华机械、丰源缝制、骊秦制造等企业为龙头的机械加工业做“优”,向高档次、优质化方向发展;把以陕鼓、标缝大企业大集团为依托,与其相配套的协作型企业做“专”,向块状经济、产业集聚化方向发展。

     (七)大力发展军工企业,促进军民结合发展

     充分发挥军工企业高科技优势,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和产业升级;注重资源的有效整合,以工业布局调整为契机,推进军民结合发展。促进生产要素在军工和地方之间合理流动,加强军用装备技术、人才和设备的优势与民用装备行业、机制、营销优势的互补,开展军民研发联合攻关,扩大军民两用主导产品规模,提高国防经济与地方经济的融合度,加速推进军工和地方产业一体化进程。

     (八)继续落实宏观调控政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积极培育扶持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按照国家明令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目录的规定,坚决取缔和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对高能耗、重污染、低水平的小造纸等“五小”企业,进一步加大关停力度,对环保不达标企业坚决予以关停治理。积极推广清洁生产,广泛采用清洁生产技术,使工业企业的单位产品能耗、物耗、水耗及污物排放量逐步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创建国家级清洁生产示范工业企业,建设一批废水“零排”工业企业,在大中型联合工业企业开展能流、物流集成和废弃物循环利用。对污染较为严重的造纸、电镀等行业实施集中生产、统一治污。加大对工业噪音、工业烟尘和工业废弃物的排放治理。

     (九)积极发展区县工业,增强县域经济活力

     区县工业是全市工业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各区县要因地制宜,发挥传统产业和区域资源优势,围绕工业优势产业、大企业大集团以及名牌产品,组织企业开展配套生产,支持大中小企业分工协作,通过政策扶持,适量资金投入和资产重组等多种途径,大力发展市场占有率高的“专、精、特、新”产品,带动区(县)域工业加快发展,实现区县和全市工业的共同发展。

     五、“十一五”工业强市政策措施

     (一)加大工业发展资金投入,促进工业经济发展

     1、保留工业发展专项准备金。将市财政原有4000万元工业发展专项准备金增加到6000万元。主要用于重大产业化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的贷款贴息、重点技术创新项目的补贴、实施产业布局调整、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业生产运行调节以及对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和经营者的奖励等方面。

     2、积极争取省政府工业发展扶持资金。精心策划、包装一批工业产业化项目,争取国家开发银行给省政府150亿元贷款规模中给予西安应有的支持。以市发改委为主,市经委配合,积极包装和推介项目,争取省投资集团公司和省高技术投资公司等对项目的投入及资金的支持。

     (二)整合资源,盘活存量,提高工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把壮大装备制造业作为推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增长力量,整合资源、优化配置。通过国有企业改革、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方面的推进力度,努力盘活存量;加快投资环境的法制建设,不断完善投资环境,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招商引资活动,多渠道吸引资金来源,加大对工业的投入。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规范、引导工业布局趋于科学合理,全面提升工业经济的整体水平和素质,增强发展后劲,实现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

     (三)鼓励企业加大技术进步投入、推动企业技术和产品升级

     落实好我市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贷款项目贴息资金管理的有关政策,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引导和鼓励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创新,不断加大技术进步投入力度,在关键技术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积极促进对产学研联合的新途径、新方式的深入探索,提高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引导企业强化品牌意识,支持名优产品进入本地商场和政府投资项目。

     (四)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服务,优化外部环境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重点加强经济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在依法行政、产业规划、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创建社会信用体系、提高政策透明度、加强信息服务和改善环境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为实现工业强市目标创造规范严明的法制环境、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

     (五)大力发展各类服务中介机构和商、协会

     注重对行业中介组织的规范、引导和管理工作,提高行业中介组织的整体素质。逐步建立政府、商会、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企业之间的新型关系,发挥商会、行业协会的服务、协调、自律、约束作用和桥梁、纽带作用,促进企业与政府间的有效沟通和良性互动,推动工业经济的不断发展。

     (六)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

     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落实好中小企业融资和民营企业发展的有关政策,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上市,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推动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加强民营企业融资担保、信用和服务体系建设,消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推动民营企业发展。

     (七)建立完善社会化各类人才的培训、选拔、引进机制

     为促进我市未来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一是要建立引进国外高层次留学人员和引进国内外专业技术人才机制;二是依托高等院校和各类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加快培养未来产业发展所需要的经济、信息、旅游、金融保险、国际贸易、法律、高级技工等各方面专业人才;三是加强对行政领导干部和企业家、高层经营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支持企业对高层次人才进行继续教育;四是制定相关政策,加快人才管理、服务、培训等市场化步伐,促进人才市场体系建设。

     (八)加强组织领导,为实现工业强市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工业强市是市委、市政府的重大战略部署,全市各级党政部门必须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切实把这项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抓紧抓好。

     为加强对工业强市的组织领导,市政府要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挂帅、政府相关部门领导参加的西安工业强市领导小组,具体规划、指导和组织实施西安工业强市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经济委员会,具体负责工业强市规划的组织实施和有关协调工作。各区县、各部门也要成立由主要领导挂帅的相应机构,结合自身实际,把工业强市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