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火拼是什么意思:潜伏在蒋介石身边的红色女特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8:48:31
2011年08月12日 14:59:06 来源: 北京晚报



在蒋介石发表演讲的高级会议上,沈安娜(右二)在作记录。 (李嘉根据历史照片绘制,原图摄于1948年4月4日,国民党中央党部礼堂) H186

沈安娜用于情报传递的小挎包

沈安娜使用的中文速记

沈安娜、华明之夫妇
高高的主席台上,站立着的蒋介石正滔滔不绝地演讲;在离他不远的速记席上,一名年轻的女职员正埋头记录……一心想要消灭共产党的蒋介石,做梦也没想到,在他身边一直埋头记录的“沈小姐”竟就是共产党。
沈安娜、华明之,是我党隐蔽战线的“夫妻情报组”。
邓颖超曾笑对他们说:“你们一个在前台,一个在后台,两个人配合得很好,作出了贡献。”
编者按
红色特工——这是一个特殊而神秘的群体。尽管他们功勋卓著,但大多数人的故事至今仍鲜为人知。
对于红色特工的作用,毛泽东曾给予高度评价——“一个人能顶几个师”。毛泽东和周恩来在公开战场上用兵如神,在秘密战线上,更是用谍如神。为了革命斗争的需要,数以千计的共产党员或共产党的同路人,接受党的派遣,以各种身份打入国民党内部。
李克农、罗青长、钱壮飞、熊向晖、申健、沈安娜、韩练成……一位位“红色特工”潜入敌人心脏,“面朝黑暗、心向光明”,以超人的智慧、顽强的意志和精妙的计算,在保卫党中央、铲除投敌内奸、策动蒋军起义、揭露敌人阴谋等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红色特工”系列报道由新华社解放军分社与本报合作
在华克放家简朴的客厅里,挂着她父母的遗照——父亲戴着眼镜,文质彬彬,一副知识分子风范;母亲满头银发,面容慈祥,透露出大家闺秀、知识女性的气质。
如果不是华克放的介绍,记者很难把照片上的两位老人与叱咤风云的“红色谍报夫妻组”——华明之、沈安娜联系在一起,更难以想象在决定中国命运的国共决战中,他们提供的情报“一纸能抵百万兵”。
去年端午节,95岁的沈安娜带着一生的传奇与世长辞。记者在建党90周年之际对沈安娜的女儿华克放的采访,正值老人家去世一周年。
7岁剪断裹脚布 婚后结成“夫妻情报组”
1915年,沈安娜出生在江苏泰兴一个书香门第。比沈安娜大两岁的华明之,则出生于上海一个小职员家庭。
“母亲从小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刚强、坚忍性格。”华克放说,“7岁时就用剪刀剪断裹脚布,给自己留下了天足,才得以走上了革命之路。”
1932年,沈安娜和姐姐冲破封建包办婚姻的束缚,离家出走,前往上海求学,入读“南洋商业高级中学”。在恩师家,她遇到了同校比自己高两个年级的华明之。
华明之1934年入党后,即在中共早期的情报、保卫机构“中央特科”领导下,从事秘密情报工作。他长得眉清目秀,颇为帅气,性格沉稳刚毅。他经常和沈安娜一起阅读进步书籍,向她宣传革命思想。1935年,沈安娜投身革命,走上党的隐蔽战线,从此他们一起从事党的秘密情报工作。
日常的频繁接触、共同的理想追求将两个年轻人的距离拉得越来越近,美丽的爱情之花终于在这两个年轻人之间绽放。1935年秋,沈安娜与华明之结为夫妻。
“作为一对革命伴侣,他们性格互补。父亲经验丰富、办事沉着,对母亲帮助很大。”华克放说,“作为一对情报夫妻组,他们的配合堪称典范。”
1983年,邓颖超在中南海与沈安娜、华明之见面时,曾笑对他们说:“你们一个在前台,一个在后台,两个人配合得很好,作出了贡献。”
华克放曾经问过自己的爸爸妈妈,按照他们当时的家庭出身和自身条件,完全可以在国民党的“体制内”过上比较优裕的生活,是什么促使他们在上海的白色恐怖下,走上了充满艰险的革命道路?
华明之、沈安娜用三个“为什么”反问:
——为什么“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为什么中国的土地上租界林立,到处飘着“万国旗”?
——为什么日本鬼子侵占了东北三省,国民党政府却“攘外必先安内”?
是革命的领路人鲁自诚使他们知道了这些问题的答案——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救国救民、为国为民的希望。他们从此坚定了铁心跟党走的信念。
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