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造立刀:口味辨病(中医问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0:37:36

饮食口味,包括了解饮水多少,喜冷喜热,食欲与食量,口中异常味觉等方面。

口渴多饮:口渴多饮多为津液已伤,多见于热证、燥证,或汗、吐、下利太过。如渴喜冷饮,是里热伤津。尿多身瘦为糖尿病。

口不渴与渴不多饮:口不渴,不欲饮水多属寒证。口渴喜饮,饮水即吐多属水湿内停于胃。口渴不多饮,且喜热饮多属湿证或虚寒证,且喜冷饮者为属湿热证。

不欲进食与厌食:不想进食或食之无味,食欲低下,为不欲进食。如新病多为伤食或外感发热。久病不欲食则是脾胃虚弱。若厌恶食物,多见于食滞内停,或肝脾湿热,。

多食与偏食:多食易饥,多因胃火盛,胃热则消谷。若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暴食多为脾胃之气将绝的征象。偏食生米、泥土异物等是虫积。

 

口味是指口中有无异常的味觉和气味。口味异常多为脾胃功能失常或其他脏腑病证的反映。

1、口淡

指口中无味,多为脾胃气虚,或见于寒证。多伴有食欲不振等症状。临床上主要分为脾虚和湿阻两型。前者除口淡外,尚有神疲气短,腹胀便溏,舌淡脉弱等脾虚症状,治宜益气健脾和胃。

2、口苦

指自觉口中有苦味。多见于肝胆火旺、胆气上逆的病证。多见于急性炎症,以肝、胆炎症为主,这常与胆汗的代谢有关。口苦还可见于癌症。美国医学家德维斯医生还发现,癌症病人丧失对甜味食品的味觉,而对食物发苦的感觉与日俱增,这与病人舌部血液循环障碍和唾液内成分改变有关。

3、口甜

指自觉口中有甜味。若口中甜而粘腻不爽,舌苔黄腻者,多属脾胃湿热。若舌苔薄净,口中涎沫亦稀薄者,多属脾虚。

4、口酸

指自觉口中有酸味。多由肝胃藴热、肝胃不和所致。若口中酸馊,则属伤食。口中自觉有酸味,但并无酸水吐出。多为肝胆之热乘脾所致。口感酸者常伴有胸闷胁痛、恶心、食后腹胀、舌苔薄黄、脉弦等症状。治宜泻肝和胃。

5、口涩

指口中有如食生柿子后口涩之感觉。每多与舌燥同时出现。为燥热伤津或脏腑阳热偏盛,气火上逆所致。当舌头味觉细胞苦味阈降低,舌触觉感受异常时,可出现口涩。肝胆郁热伤阴或脾土衰败的患者,常有口舌干涩或枯涩无味的感觉。严重的神经官能症或通宵不眠之后,唾液腺分泌减少,也可感到口舌枯燥而涩。各种癌症后期多有味觉苦涩,中医认为是脾肾衰败,气血瘀结。

6、口咸

指自觉口中有咸味。多与肾虚及寒水上泛有关。多为肾虚所致。如伴有腰膝酸软、头昏耳鸣、五心烦热、盗汗遗精、苔少、脉细数等症状,属肾阴亏损,虚火上炎,即“肾阴虚口咸”。治宜补益肾阴,滋阴降火。

7口臭

指自觉口中有臭味。为胃热症、胃阴虚症。胃热多由偏食辛辣厚味,胃火素旺,或邪热犯胃,或气郁化火所致,火邪循经上炎,则口臭。口中出气臭秽,自觉或为他人所闻。

一般有三种情况:1、胃火上蒸:舌红或口舌糜烂生疮,或牙龈肿痛,口气热臭,并兼有口渴喜冷饮,尿黄便干,苔黄等症状。治宜清泻胃火。2、胃肠食积:口臭如酸腐,或夹有生食味,伴有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嗳气腐秽,舌苔垢腻等伤食症状。治宜消食化积。3、平时不注意口腔卫生,患有龋齿或口腔炎症。

8、口辣:口辣是咸味、热觉和痛觉的综合。中医辨证以肾阴不足、肝火偏旺为多,其次为肺虚痰热;在高血压、神经官能症、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中时有所见。经测定,在室温18℃—22℃时,正常人的舌温大多在33℃—35℃,口辣患者舌温偏高,有时可达36℃以上。此外,口辣患者的舌粘膜对咸味和痛觉都较敏感。

9、口粘腻

指口中黏腻不爽,常伴有舌苔厚腻。多由湿浊停滞、痰饮食积所致。若口中粘腻而甜,多为脾胃湿热。若口中粘腻而苦,多属肝胆湿热。

此外,还有口麻、口腔疼痛等证,虽不属口味异常,但有临床意义。亦归纳在口味一节。若口舌麻木而感觉减退者,应注意肝阳化风或是否因某些药物过量所致。口腔疼痛者,多为脾胃火热上炎或阴虚火旺证。

 

口苦、口酸、口甜、口咸的主要病机:

口中味觉的异常称为“口溢”,常常反映脏腑的病变。因为五味归属于五脏,当脏腑的精气外泄时,可因脏气的偏盛上溢入口而见口味异常,也可因为脏腑之虚,不能摄纳精气而外漏见口味的异常。

所谓口苦,指未进食苦味食物或药物而自觉口中有苦味。《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胆病者,善太息,口苦。”《素问·奇病论》更说:“口苦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曰胆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素问·痿论》亦说:“肝气热则胆泄口苦。”《伤寒论》云:“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柯韵伯注:“苦、干、眩者,皆相(胆)火上走空窍而为病也”。说明胆热、肝热是形成口苦的主要原因。在时行热病中口苦主热无可非议,且口苦不做主证,热清则口苦自除。然在内伤杂病中,口苦亦有主寒者,如《圣济总录·胆门》曰:“治胆虚生寒,气溢胸膈,头眩口苦,常喜太息,多呕宿水,天雄丸方。”《脉因证治》谓:“胆热则苦,口苦亦有肝虚寒者。”虚汗症之口苦,其症口苦而淡,渴不思饮而饮亦不多,或口苦而咸涩多涎,或口多清水,舌淡苔白而润滑。口苦主寒的病机是中焦虚寒,湿痰浊邪壅滞,肝木乘脾,胆气上溢而成,多见于消化机能紊乱等慢性胆胃病变之中。

 

所谓口酸,不因食酸物或吞酸嗳腐,而口中常有酸味感觉,且恶酸。因肝味酸,故口酸常为肝气之上溢,如《素问·玄机原病式》说:“酸者,肝之味,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则肝火自甚,故为酸,如饮食热,则易于酸也。”意即肝热上蒸致酸味。再者土虚木乘亦可作酸,除见口酸外,常有纳食不香,食少,脘胀,嘈杂泛酸等症。

 

所谓口甜,为口中作甘而不喜甜。因为甜为脾味,故口甜又称脾瘅。如《素问·奇病论》说:“有病口甘者,……此五气之溢也,在名曰脾瘅。”其病机则是“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意为脾之精气上溢入口则口甜。如过食肥腻厚味,郁积化热,积湿于脾,热蒸脾气上溢,口甜之则生。少数亦为脾虚,虚火迫脾津上溢而口味作甘。还有脾为湿困,精气失于运化,上泛口中亦作口甜。

 

所谓口咸,乃口中常有食盐之咸味。咸为肾味,肾液上溢则口中作咸。其产生机理常为肾阳虚而不摄,肾液上泛,或肾阴虚,虚火逼肾液上乘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