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胶磨粉:我的故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5:38:07

我的故乡

李海生

我的故乡位于山西省左权县。左权县原名辽县,因抗战期间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牺牲在这里(是八年抗战我军牺牲的最高将领)故改名为左权县。我的家乡马厩村,距离左权县城不到6公里,村子坐落在周围几座小山的环抱中,弯弯的漳河沿着村北头流过,景色非常怡人。

马厩村历史悠久。据老辈人讲古代西汉时期,常有军队驻扎于此,由此得名马厩。村北面是金牛山,东面是大江山和紫金山,西面有兵仪台,单从这些名称就可以看出不一般。说起村名,还有一段佳话。据说,西汉末王莽篡位,追赶刘秀路经此地的来家沟,刘秀的坐骑口冒白烟,眼看就要渴死,他后面的马队随从也大都如此,就在危急关头,刘秀的坐骑突然马失前蹄,将一块石头踏出一个蹄印,转眼间从蹄印中冒出一股泉水,刘秀及其随从都畅饮一番,然后,士气大震,迅速离去。现在那里仍然有泉水流出。后来刘秀坐了天下,专门为村子起名“救马村”,不知何时,却把名字颠倒,叫成了现在的“马厩村”。

再后来唐王李世民、后唐李存孝、王彦章,宋初赵匡胤、赵光义、柴王等古代帝王都曾经路经此地,那些只有皇帝才能赐名的如“大江山”、“紫金山”、“金牛山”等就是皇帝所赐。“兵仪台”是历代将相阅兵的好地方。只是由于历史久远,这些名称究竟是哪个帝王所赐以无法考证。

金牛山坐南朝北,横身垂首,清清的漳河打山脚下流过,远远看去就像“老牛饮水”,故金牛山由此而得名。传说:很久以前,山下住着兄弟二人,老大赵恩,老二赵义。早年父母双亡,兄弟俩相依为命,种着村前几亩沙滩地苦度日月。数年之后,他们开下了不少滩田,家境慢慢好转起来,老大娶了媳妇。谁知哥嫂贪财负义,全不念手足之情,将老二赶出门外。老二憨厚善良,勤劳诚实,并不计较,就在山脚下搭起茅棚,抠石造田,孤身度日。这年春天滴雨未落,旱象严重,难以下种,村里人无不对天长叹。可惟有老二地里苗全苗旺,长势喜人。入夏以后,仍未落雨,可是老二的地却湿漉漉、黑乎乎的,粗壮的禾苗直往上长。村里人觉得奇怪,老二也莫名其妙。一天夜里,老二藏身于一块大石背后,欲看究竟。大约二更时分,见山坡上亮起灯光,转眼间,灯光处金光闪烁,只见一扇石门徐徐展开,一水姑赶着一头驮着水篓的金牛下到田来灌地,顿时,水波粼粼,满地生津。老二一连看了三夜,心中好不喜欢,暗自烧香设供,跪拜祈祷。不久,他就憋不住把所见情景告诉了哥哥。
  老大听后,顿起歹意,一天深夜,他手持斧头,贼头鼠脑地窜下山来。当他看到金牛时,将柴斧向金牛砍去。这一砍,惹得金牛一声吼叫,一道金光而去,把老大吓得昏倒在地。当他醒过来时,怒气未消,向金牛追去,却被水姑一篓冷水扑面而来,只听“哗啦”一声,山门紧闭,老大化作守门石,蹲在了山门开启的地方。
  就在当夜,金牛复出为老二做媒,老二、水姑喜结良缘,夫唱妇随,老二精心耕作,水姑赶着金牛驮水降雨。从此,这里的百姓也托老二的福,风调雨顺,男耕女织,安居乐业。当然,这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但说明了家乡人祖辈就勤奋耕作。除了这个传说,还有赵家的聚宝盆等,故事情节与此大同小异,恕不赘述。

村北头有座北龙庙,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庙宇坐北朝南,面对紫金山,传说是左权(原辽州)境内独有的一座百姓求雨寺庙。白龙庙历史悠久,名扬省内外。这里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远古尧帝时白龙爷原为上天之神,人修神,神化龙,能升空,能入海,一股灵气降于辽阳五龙口,立庄白龙镇(即如今的马厩村)。是州、县护村神庙。马厩村为龙头,紧把五龙口,三里有五村,马厩居中,世间少有,东至县城,西到管头、川口、石匣、北依扶峪、三家村,南对三教、柳林、中有五家峪口,名山环抱,河水环绕村庄,果然名不虚传。有一次,白龙爷下武安、涉县韩成村和韩成富员外打赌:“冰雹打叶不打花”,韩成富开始不信,但结果如此。实际是点化了他。后来韩成富从韩家沟迁居在马厩村西的来家沟,迁来后家丁兴旺。明朝嘉靖时期村乡绅赵江带头出资与众乡亲重修白龙庙,后出了护国员外,赈灾救国。还有长城郝文林、马厩张三桂、三教村佛、道、儒三教头都为修缮此庙做过贡献,名声大扬,成为社会名流,被世代传颂。解放后,白龙庙改做了中心小学,后来,学校迁出,在村民和生活在全国各地的马厩人大力支持下,去年5月,白龙庙再次修缮,并隆重举办了庆祝明朝重修500年纪念活动,盛况空前。春秋战国战乱时,有村民叫张富成(小名张三旦),一次外出赶着牛车回家途中,道路泥泞,走的很慢,这时从后面来了一支军队,堵塞了军队车马前行,贻误了战机。事后,军队首领派人来查询,来到张富成家打探,张富成极度紧张竟吓得说不出话来,只是指着院里的牛车结结巴巴地说,“我、我……赶车……”,军差误听成他姓车就走了。至此躲过了一劫。村上人都说这是张家平时虔诚供奉白龙爷,故白龙爷点化的结果。以后张富成干脆改姓车,马厩才有了车姓。至今村东面还有车老爷庙,连年香火不断。

晋商鼎盛时期,马厩村自然也不例外,一直到清末民初村里还出了“七十二架算盘手”,都是辽洲商界店铺掌柜,足迹遍及全国十余省,是晋商文化的组成部分。到现在为止,这个有着2400多人口的村子,仍有三分之一居住在全国各地,其中不乏身居要职的领导干部,也有腰缠万贯的富足人士。在困难时期,经常有人从外面往村里寄款,惹得周围村人羡慕。

从民国到抗战时期,马厩为大编村,设进步学校达40余年,培养了大批革命干部、名人学士、优秀人才。县里最早的两名大学生,其中一名也出自马厩村。

北伐时,冯玉样亲率所部路过马厩村驻扎,并在白龙庙商讨革命大事,留下一段佳话。

最值得引以自豪的是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945年8月),八路军129师的385、386两个旅部、太行二地委、太行第二军区司令部、政治部,中共中央华北局机关等曾在此长期驻扎。1938年3月的整训整编、征兵动员、土地革命等重大决策也都在这里进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彭德怀、刘伯承、陈毅、左权、陈赓、陈锡联、李德生、秦基伟、鲁瑞林、李雪峰、徐冰、池必卿、王大任等都在此居住过。并经常召开重要会议,作过许多重要讲话,对全国革命胜利作出重大影响和重多决策。我少年时多次听村里的老人讲,村里的象棋高手与陈老总对弈,村里的中医为刘师长看眼病等,讲的是眉飞色舞,甚是自豪。

1938年7月初的一天,日寇对太行山八路军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我八路军385旅一部在村外的北峪至狼牙山一带设伏,冒雨与日伪激战一昼夜,歼灭日伪军一百余人,我军也付出很大代价。不少将士英勇牺牲。战斗结束后,在村民的帮助下,把牺牲的烈士掩埋在村东葫芦嘴。关于此次战斗,时任385旅旅长的陈锡联将军解放后曾撰文回忆。2009年村里组织村民将烈士掩埋处进行挖掘,挖出了一块石碑,上面记载当年八路军的几位烈士,其中一名叫张羲侠,石碑冠以将军称谓,并注明是陕西长安人。应该是我军的高级干部。还有一位是来自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的宋连芝。碑的落款是“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立”。尽管村里多次与陕西长安联系,还是打听不到张将军的亲属和后人(如果知情者看到这篇文章,积极提供这方面的信息,帮村里找到他的亲人)。村里在县里支持下,专门为他们举行了灵骨安葬仪式,并为他们修建了烈士纪念园。

新中国成立以后,家乡人民紧跟时代步伐,兴修水利,大办农业、种植果木,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村里很多后生走了出去,在外面创业,不少人成了致富高手。

近几年我曾数次回老家探望,从县城到村口是清一色的柏油路,村里所有大街小巷全部硬化成水泥路。村中央建了大型文化广场,有一座横空立马的雕塑十分醒目,剧院、学校、卫生所就建在旁边,是人们休闲娱乐健身的好去处。

我是八岁回的故乡,在哪里也就是住了七八年就当兵离开了。以后也回去过几次,我的家乡着实令人眷恋,并且随着国家富强,家乡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衷心希望家乡建设越来越好。也欢迎朋友们去观光旅游,保证不虚此行。

(2011年8月6-7日)

 

作者李海生,笔名理智,1953年4月生,山西省左权县人,天津工会管理干部学院毕业,大专文化,高级政工师。1969年参军,在军委工程兵某师服役9年,1973年9月入党,1978年5月转业到华北油田,先后担任过第二钻井工程公司(勘探二部)党委宣传部干事,第二钻井工程公司工会办公室主任;塔里木第四勘探公司(华北钻井)工会副主席,党群办公室副主任;华北石油管理局纪委副处级纪检监察员兼办公室主任,华北油田监察学会秘书长;华北石油管理局第三届纪委委员;四、五届局工会委员;华北油田公司第一届工会委员;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摄影家协会常务理事;华北油田文联第四届常委;华北油田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华北油田摄影家协会三届、四届常务理事;四届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河北省工会第十一届会员代表大会代表等职,河北省摄影家协会和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现为华北石油商业有限公司纪委书记、工会主席、监事会主席。从20世纪70年代起发表小说、诗歌、散文、杂文、通讯和各类政论文稿100余万字,摄影作品100余幅。2002年由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了文学专集《潜山缘》;2006年由香港天马公司出版了杂文《真话集》。2009年出版了长篇历史小说《远去的枪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