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之召唤外服:我的故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1:08:16

    我们的故乡黄车堡是苍南县钱库北郊的一个小村庄。这里农田,小河,房屋,阡陌交错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全村现有200多户人丁,(包括搬迁境外的)都是一个始祖繁衍的黄姓后裔。经300余年的岁月沧桑,历玉、善、永、明、登、有、光、步、文、炳、逢、孟、福、继、贻十五世,人杰地灵,物阜民康。

       我们的始迁祖玉初太公是于明末清初改朝换代的动乱之中迁入本境的。据说当时福建境内爆发了耿王之乱(属清初三蕃之乱)闽北与浙南处于兵火之中,百姓流离失所,太祖公一家在战乱中四处失散,自己孤单一人在江西洋(今藻溪灵溪一带)十八都金桥地方一个佛寺内削发为僧。至康熙十年,四十二岁的幼子善礼公以贩盐为生,四方漂泊寻亲。一天夜晚投宿寺院过夜,恰逢老父。父子失散多年一朝相会,不胜欢喜。此后,父子计议决策迁回原籍黄车堡重谋生计,1680年,康熙十七年,迁回原籍。当时。全村一片废墟,田园荒芜,不见人迹。只得在兴云堂(西堡堂)后一处空地上搭建一所棚屋,父子两人相依为命。至于原来的亲属一概下落不明,无处寻找。因此,我们地方的祖先到底从哪儿迁徙入境与苍平哪支黄族是宗亲至今一直无法查考。

       大清朝初年经过几代图治,社会逐渐稳定,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经济欣欣向荣,尤其是经过康乾盛世的一百多年之后,到了第五,六代人世,当时的黄车堡已有十多户人家,家境十分殷实,拥有豪宅数座,良田千亩,成为当地的望族。随着经济发展带来的文化教育的繁荣,全村呈现了文风鼎盛,人才荟萃的辉煌景象。因此,形成了耕读传家的氛围。从咸丰至光绪年间,在这不到五十年之中,族人出了两名举人,进学中生员(秀才)的有二十人,出国留学的三人,当时老平阳县(包括苍平两县)在清朝统治的256年中只出了进士两人,举人22名(据平阳县志610页)。在一个只有二十多户的小村庄足见文风之盛。中国第一张《数学报》的创刊人,戊戌变法的中坚人物黄庆澄,中国第一批官派留洋。学法律的法官黄炳道,创建民国的风云人物黄逢骥,都是我族先辈的佼佼者。当时温州学术界名流孙饴让,黄体芳黄绍第,刘绍宽都到过我们地方,并题写过许多匾额,至今还留下墨迹。晚清张家堡地方大儒杨镜澄先生为我宗谱作序时,誉我族为“江南小邹鲁”。

虽然这一切都远离我们,但先人的人文精神还是深深的融入了故乡的水土之中,滋润着我们一代代后人。

“江山代有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的领导下,我族儿孙奔赴在祖国各条战线上,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他们在新政权的建设中;在保祖国的前线;在西南,西北大后方的工作和工地上,在大城市文化教育;科研部门的教坛和实验室中留下了身影和足迹,有的还获得了崇高的荣誉和奖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