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东大肛肠医院:我的故乡——科左中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3:27:33

  科左中旗的全称是科尔沁左翼中旗,据科尔沁左翼中旗志记载,科左中旗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地处东北松辽平原西端,科尔沁大草原腹地。东西长191公里,南北宽116公里,总面积9 811平方公里。是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一个较大的旗。

       全旗辖11个镇、5个苏木、4个国营农牧林场,519个嘎查、村。总人口52.7万人,其中蒙古族人口36.6万人,是全国县级行政区域中蒙古族人口绝对数最多的旗。境内居住着蒙古、汉、满、回、朝鲜、达斡尔、鄂温克等15个民族。

        科左中旗人民政府所在地是保康镇。

        科左中旗历史悠久,早在距今四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在这里生活。当时生活在这里的是一个以农耕为主,兼营畜牧和狩猎的的人群。

        五代时期,契丹国即辽统治时,科左中旗这一带属于上京道东境及东京道北境。

        金朝时,金承辽治,科左中旗这一带属临潢府管辖。

        早在元朝建立之前,科左中旗这一带就属于成吉思汗开国勋臣兼贵戚亦乞列思氏的封地。亦乞列思氏首领孛秃先为成吉思汗妹夫,后为驸马,封昌王。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在东北设辽阳行中书省,科左中旗这一带属辽阳行中书省开原路折连怯呆儿万户府。

        明初,退居北方的蒙古人分为三大部落,瓦剌部居西北,鞑靼部居北,兀良哈部居东北。科尔沁部属于鞑靼蒙古之一支,为元太祖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撒尔的后裔,封地在呼伦贝尔草原。明嘉靖年间,哈撒尔第十四孙奎蒙克塔斯哈喇(当时为鞑靼部大酋)率部南迁,在嫩江至辽河之间的大片草原上游牧。奎蒙克塔斯哈喇号所部为嫩江科尔沁。从此,北起嫩江南至辽河这片土地始称科尔沁草原。明朝末年,科尔沁部已经发展成整个漠南蒙古的一个强部,其势力仅次于察哈尔部。察哈尔部乃成吉思汗嫡系后裔,其部落首领世袭蒙古汗位,因此,科尔沁部服属于察哈尔部。

        最先踏上科左中旗这片土地的科尔沁蒙古人是莽古斯及其部众。所以莽古斯应为科左中旗始祖。莽古斯是奎蒙克塔斯哈喇的第四代孙、哈撒尔的第十七代孙。

        努尔哈赤在尚未统一女真之时,就已怀有称雄北方的志向。在他与察哈尔部林丹汗的斗争中,采取分化瓦解蒙古的策略,通过结盟、联姻和军事威胁等手段,首先将与之毗邻的科尔沁部拉到自己一边,并借助科尔沁部的力量,攻灭察哈尔部,从而完成了对漠南蒙古的统一。

        早在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莽古斯、明安等曾随同翁阿岱参加了进攻努尔哈赤的古勒山大战,翁阿岱、莽古斯兵败被俘,努尔哈赤怀之以德,赐锦衣放归。后金天命九年(1624年)科尔沁部的首领们对努尔哈赤深怀感激,遂向努尔哈赤提出结盟要求。努尔哈赤遣巴克什、希福、库尔禅至科尔沁,在伊克唐噶哩坡(今科左中旗花吐古拉一带)双主刑白马乌牛盟誓,结成同盟。结盟之举,使科尔沁部可从努尔哈赤处寻得庇护,从而明目张胆地摆脱察哈尔的残暴统治。努尔哈赤实现了分化瓦解蒙古之步骤。

        后金皇室与科尔沁部蒙古王公世缔国姻,互为嫁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达到羁縻蒙古之目的。

        公元1636年,漠南蒙古16部49台吉会聚盛京(今沈阳),同满汉贵族一道向皇太极奉上“博克达彻辰汗”尊号。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敕封蒙古诸台吉。宰桑长子吴克善被封为卓哩克图亲王。同年,清廷在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度,派官员赴蒙地划定旗界、编造牛录、造丁册。确定本旗为科尔沁左翼中旗,直属朝廷蒙古衙门(后改为理藩院)管辖,受哲里木盟监督,盛京将军节制。有清以来,清廷对科左中旗蒙古贵族的封爵在内蒙古各旗中是最多的。旗首任扎萨克(旗长)为达尔罕巴图鲁亲王满珠习礼,末代扎萨克为达尔罕亲王那木济勒色楞,共经历十四代。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民国政府对蒙古地区袭用清代扎萨克制和封爵制,根据民国大总统颁布的《蒙古待遇条例》,科左中旗蒙古王公普遍晋升一级。民国时期,科左中旗隶属于民国政府蒙藏院(后改为蒙藏委员会),受奉天都督管辖。

       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科左中旗改称东科中旗,隶属于伪兴安南省(后改为兴安南省)管辖。伪满当局取消了蒙古王公的一切特权,以“土地奉上”名义将蒙古王公的土地全部收归“国”有。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伪满洲国垮台。当年10月成立东科中旗自治政府,受东蒙自治政府兴安南地区行政公署管辖。1946年,哲里木盟政府成立,东科中旗自治政府所在地巴彦塔拉同时也是哲里木盟政府驻地。1946年4月,哲里木盟撤销,成立哲理木省,驻地仍在巴彦塔拉。两个月后哲理木省撤销,恢复哲里木盟建制。1947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东科中旗自治政府改称东科中旗人民政府,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哲里木盟管辖。由于当时处于战争环境,东科中旗随同哲里木盟先后由辽吉省和辽北省代管。1949年9月,东科中旗不再由辽北省代管,归由内蒙古自治区管辖,同时恢复科尔沁左翼中旗称谓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

 辽阔、富饶、美丽的科尔沁左翼中旗(简称科左中旗),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松辽平原的西端,科尔沁草原腹地。全旗总人口为52.7万人,是全国县级建制蒙古族人口绝对数最多的地区。旗政府所在地保康镇是全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这里历史悠久,是蒙古族的发祥地之一。公元1636年(清崇德元年)正式设治,为清政府的直辖旗,称科尔沁左翼中央旗,因扎萨克设于达尔罕王府,亦称达尔罕旗。这里民族文化底蕴丰厚,历史名人孝庄文皇后、嘎达梅林都出自这片神奇的土地。  

  这里有丰富的土地资源,辽阔的草牧场,是典型的农牧结合的经济类型区。科左中旗总土地面积9811平方公里,居东北经济区,地处内蒙古、辽宁、吉林三省交汇的金三角。科左中旗气候类型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回暖快,夏季雨热同步,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全旗水资源充沛,有西辽河,新开河和乌力吉牧仁河三条主要河流。径流量为5.85亿立方米。旗内矿产资源极为丰富。现已探明宝龙山至架玛吐一带有1.5亿吨左右的长垌煤资源。石油、天然气开采前景可观,境内矽砂资源品质好、品味高,总储量为10亿吨左右。  

  科左中旗土地肥沃,是国家重点商品粮生产基地,年产粮食可达10亿公斤。是国家畜牧业生产基地、全国商品牛基地和全国秸秆养牛示范县(旗)。科尔沁黄牛、科尔沁细毛羊、“达尔罕”草原白鹅闻名全国,科尔沁肥牛肉畅销国内外。  

  科左中旗交通极其发达,境内有通——霍线、通——让线、平——齐线、大——郑线四条铁路线通过,境内里程达191公里。有通辽至海拉尔、通辽至长春、 通辽至霍林郭勒三条国道通过,有四条区、旗(县)级公路,其中黑色柏油路面达400公里,已形成连接城乡、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科左中旗旗府所在地——保康

 科左中旗人民政府所在地保康镇,是全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旗境东部,在通辽市东北128公里,平齐线铁路(四平至齐齐哈尔)从镇内通过。镇区面积591平方公里,人口为8.3 万。

        保康镇原名牙莫台。1832年本旗台吉包温德在此居住,后人口增多而立屯,因包温德家族坟茔地在此,故取名牙莫台。由于该屯经常发生瘟疫,于1939年改名保康屯。清代、民国时期,保康(牙莫台)地为温都尔王西北界与达尔罕王属界地带,洮辽站道荒出放后保康地处荒界与旗界交界处,因而有东西保康之称。西保康属科左中旗,东保康属吉林省长岭县。伪满洲国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西保康属本旗架玛吐努图克东界。1948年12月成立保康努图克,为第七区。1951年2月保康努图克为第六区。1956年4月,经内蒙古自治区和吉林省批准,由长岭县和科左中旗协商后将长岭县东保康划归科左中旗管辖。1956年7月,保康努图克改为保康镇。1956年11月15日,旗政府由巴彦塔拉迁驻保康,保康镇成为全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从1956年至今,52年的建设和发展,保康镇的城镇规模有了明显改观。镇区有整洁宽敞的东西走向的7条大街和南北走向的7条马路。

       科尔沁大街:为该镇中心街,原称中心路,1986年9月命名为科尔沁大街,东自保康火车站货运处,西止西转盘,长5000米,宽25米,柏油路面。科左中旗旗委、政府、人大、政协、政府综合楼、法院、公安局、总工会、工商局、财政局、农牧局、地税局、邮政局、交通局、水务局、文化广播电视局、农电局、劳动就业局、环保局、气象局、科技局、商贸局、计划生育局、旅游局、旗供销联合社、人民银行、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旗医院、消防队、交警大队、盐业公司、宝龙山矿业有限公司、自来水公司、移动公司、联通公司、人寿保险公司、大地保险公司、平安保险公司、中华联合保险公司、华兴供热公司、达尔罕宾馆、孝庄宾馆、中粮宾馆、粮食大楼旅店、交通招待所、农牧宾馆、春毅宾馆、体育学校、保康第一小学、嘎达梅林广场等部门和单位设于大街两侧。

       建设大街:为中心街以北的北一街,原名北二路,1986年9月命名为建设大街。东自保康火车站货运处,西止保康北砖厂南北路横接处,长1500米,宽20米,混凝土路面。检察院、公安局综合楼、烟草专卖局、医疗保险局、保康派出所、实验小学、建筑设计院、保康信用社、保康镇卫生院、保康镇环卫所、回民饭店等部门和单位设于大街两侧。

       庄妃大街:为南一街,原名南二路,1986年9月命名为振兴大街,2005年1月命名为庄妃大街。东自保康火车站南,西止蒙古族中学西角,长1800米,宽25米,混凝土路面。林业局、药监局、国税局、医药公司、蒙医院、汽车站、蒙古族中学、蒙古族实验小学、幼儿园、烈士陵园、孝庄广场等部门和单位设于大街两侧。

       新兴大街:为中心街以北的北二街,1986年9月命名。东自铁路线,西止砖厂南北路,长1500米,宽12米,土路面。

       梅林大街:为中心街以北的北三街,1986年9月命名。东自铁路线,西止党校南北路,长3000米,宽20米,柏油路面。

       巴彦塔拉大街:为中心街以南的南二街,1986年9月命名。东自铁路线,西止团结路南侧,长1800米,宽20米,柏油路面。教育局、城建局、保康镇政府、电力修试所等部门和单位设于大街两侧。

       新开河大街:为中心街以南的南三街,1986年9月命名。东自铁路线,西止团结路南侧,长1800米,宽12米,柏油路面。

       文明路:为镇区南北向中心路,1986年9月命名为文明路,贯通镇区南北,长3000米,宽18米,混凝土路面。地税分局、保康第二中学、结核病防治所、安华供热公司等部门和单位设于大街两侧。

       幸福路:为东一路,1986年9月命名,南自巴彦塔拉大街,北止镇北界,长3000米,宽18米,柏油路面。人保财险公司、北市场等部门和单位设于大街两侧。

        前进路:为东二路,1986年9月命名,南自原保康第二小学,北止梅林大街,长3000米,宽18米,混凝土路面。生产资料公司等部门和单位设于大街两侧。

        光明路:为东三路,1986年9月命名,南自保康去长岭县公路,北止铁路北道口,长2300米,宽18米,混凝土路面。保康火车站、铁路派出所、石油公司等部门和单位设于大街两侧。

        团结路:为西一路,1986年9月命名,南自镇区南界,北止新兴大街,长2000米,宽18米,混凝土路面。保康第一中学、妇幼保健站、工商管理所、物价所、爱民饭店等部门和单位设于大街两侧。

        文化路:为西二路,1986年9月命名,南自镇区南界,北止建设大街,长1500米,宽18米,混凝土路面。武装部、民政局、旗信用社联合社、世纪龙宾馆、和平大酒店、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铸件分厂等部门和单位设于大街两侧。

        友谊路:为西三路,1986年9月命名,南自庄妃大街西端,北止旗种子公司,长1800米,宽15米,混凝土路面。国土资源局、教师进修学校、保康第三小学、土地宾馆、种子公司、电力安装公司、技工学校等部门和单位设于大街两侧。

        保康镇辖科尔沁、梅林、中心、红旗、振兴、东风等6个社区,55个居民组;62个自然屯,其中包括东道尔吉花、白吉来、西道尔吉花、苏吉、包门艾勒、和希根淖尔、查干乎、吐古伦柴达木、保康西村、保康南村、保康中村、保康东村、保康北村、衙门台、王家窑、王家窝堡、闫家窑、小北马家、吴蒙街、、大北马家、新立窑、十副犁杖、四海店、东潘家窝堡、西潘家窝堡、向阳、哈沙吐、西莫瑞、东莫瑞、巴彦胡硕、前浩坦额仁、后浩坦额仁、巨宝山、巨宝屯、建华屯、六合屯、大新立屯、套格吐套布、塔拉吐、蒙古大营、额木勒吐、旺沁套布、卢家窑、孟家窝堡、东张家窑、安家窑、胜利屯、谢家窑、音德日吐、西太平、前太平、后太平、大辛屯、保山、新民、巨宝、仁义、东保安、腰保安、富海、卧龙等。

 

                                      科左中旗的老区——巴彦塔拉

 

       巴彦塔拉位于科左中旗所在地保康镇南60公里处,于西辽河下游北岸,新开河下游西岸,元、明时期即有人在此活动。公元1882年科左中旗温都尔亲王在此建造王府,并将该地命名为巴彦塔拉(蒙语富饶的甸子)。由于王室与清朝廷的联姻和南部郑家屯的早期开发,成为经贸场所,王府以东区域为朝廷通往东北边陲的交通要道,巴彦塔拉成为几代公主下嫁后的居住地。王府以东有两代公主的陵寝和清朝拨款兴建的慧丰寺和衍寿寺。

       清代、民国时期,巴彦塔拉为本旗温都尔王家族统治中心,伪满洲国时期为伪东科中旗旗公署驻地,也是伪满洲国时期该旗第一区(巴彦塔拉努图克)驻地。1945年8月14日,日本人撤出后本旗治安维持会与1945年10月成立的科左中旗自治政府和科左前、中、后三旗联合办事处及1946年3月成立的哲里木省政府驻地均在巴彦塔拉。1946年6月哲里木盟和旗党政军机关撤出巴彦塔拉。1950年秋,旗人民政府再度迁驻巴彦塔拉。1956年11月15日由巴彦塔拉迁驻保康。伪满洲国时期至1958年10月巴彦塔拉为第一努图克驻地,期间自1957年11月至1958年10月努图克公所下设巴彦塔拉嘎查(乡)时,嘎查政府也在此。1958年10月撤销努图克后,建立巴彦塔拉人民公社,1959年8月下设巴彦塔拉管理区(1963年2月撤销管理区止),社、区两级驻于巴彦塔拉。1981年7月,巴彦塔拉公社与玛拉沁公社合并成巴彦塔拉努图克(区),1984年9月机构改革时,建立巴彦塔拉镇。

       巴彦塔拉镇总面积645平方公里,总人口为35682人。巴彦塔拉镇辖东巴彦塔拉、西巴彦塔拉、南巴彦塔拉、北巴彦塔拉、前瓜西、后瓜西、蒙古艾勒、前浩坦艾勒、大王家窝堡、小王家窝堡、迷仁艾勒、布和浩沁、塔格西、巴彦毛都、中玛拉沁、西玛拉沁、苏根艾勒、西达冷、呼和格勒(大瓦房)、东玛拉沁、保安屯、小瓦房、额伦索克、东大冷、布日顺、查干胡硕、前谢家窑、唐家窑、油房、马家窝堡、西靠山、东靠山、烧锅王、田家窑、乌斯吐、宝日花、嘎达莫瑞、呼和乌苏、哈日乌苏、浩力套告、宝日勒岱、七爷艾勒、敖日其格、查干淖尔、哈日巴斯台、乃仁胡硕等46个嘎查村。

                                                  科左中旗——庄妃故里

古往今来,联姻是实现政治结盟最常见、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手段。后金皇室与科尔沁部蒙古王公世缔国姻,互为娶嫁,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达到羁縻蒙古之目的。这是努尔哈赤时就确定的基本国策。有清三百余年,这种联姻活动从未停止过。据不完全统计,从清太祖皇太极至康熙皇帝,仅三朝,科左中旗嫁到清宫的王公之女就有10人,其中4人成为皇后。最著名的是孝庄文皇后。

      布木布泰,姓博尔济吉特氏,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出生在一个蒙古族贵族家庭。

       天命十年二月初二日(公元1625年3月10日),科左中旗始祖莽古斯的孙女、科尔沁贝勒宰桑的女儿、第一代卓哩克图亲王乌克善的妹妹布木布泰与后金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成婚。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称帝,册封五宫后妃,布木布泰被封为永福宫庄妃。

       庄妃聪明能干、颇有谋略,对清王朝劳逾半百、功助三朝、是清朝历代众多皇后中贡献最大的杰出人物。

       布木布泰生育一男三女,一男即清世祖福临。

       在太宗皇太极时期,庄妃就“赞助内政、越既有年”、“佐太宗文皇帝肇造丕基”。清世祖顺治即位后,布木布泰被尊为皇太后。圣祖康熙即位后被尊为太皇太后。

       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十二月,布木布泰病故,年75岁。布木布泰死后,康熙、雍正和乾隆皇帝对她累加谥号,谥号累加至 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

       布木布泰一生辅佐了太宗、顺治、康熙三位皇帝,为清初政权的巩固和国家的安定做出了重大贡献。

 科左中旗的民族英雄——嘎达梅林

嘎达梅林,蒙名那达木德,汉名孟青山。1892年出生于今科左中旗努日木苏木满达日哈嘎查一个农民家庭。1925年任达尔罕旗(科左中旗)军务梅林。因他在其兄弟四人中最小,所以人民称他“老嘎达”,当了旗卫队的军务梅林以后,人们称他“嘎达梅林”。

      1928年,科左中旗四分之三的土地被放垦出卖,牧场缩小,牧民被迫背井离乡。 嘎达梅林反对出荒,结果被罢免了职务。

      1929年,达尔罕旗群众推选出以嘎达等人为首的60人代表团赴奉天达尔罕旗王府请愿。王爷先是拒不接见,接着又利诱威胁。请愿团递上“独贵龙”联名请愿书,坚决反对放垦。达尔罕王与奉天军阀密谋,由省警察厅将请愿团为首的4人逮捕,然后转送达尔罕王府关押。王爷要将嘎达秘密处死。嘎达的妻子牡丹串联亲朋好友劫狱将嘎达救出。出狱后,嘎达梅林与亲友商定武装起义抗垦。大家拥戴嘎达为头领,义军的口号是“打到测量局,不许抢夺民财”。

      1930年,起义队伍发展到1200多人,经过数次征战,打击垦务官吏和王公势力。达尔罕王请求东三省军阀部队4000余人前来围剿。经大小20余次战斗,起义军骨干大部分阵亡。

      1931年4月9日,在重兵追击下,嘎达梅林率仅存人马30余人,在舍伯吐附近的新开河北岸洪格尔敖包渡口渡河南去时,不幸中弹牺牲。

      嘎达梅林的起义失败了,科尔沁草原的人民怀念、赞颂他的歌声传遍了四面八方:

      南方飞来的小鸿雁啊,

      不落西拉木伦河不起飞;

      要说起义的嘎达梅林,

      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