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金斯健康饮食法:美国之音,即将消逝的电波 [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2:47:15

美国之音
即将消逝的电波
《看历史》主笔│李杨
如何处理好新闻和宣传之间的关系,这是一开始就让美国之音创业者纠结的问题,也深刻影响着美国之音以后的七十年。

旅美作家张辛欣,2011年2月,在亚特兰大的家中登陆新浪微博,获知一则来自华盛顿的消息:美国之音将撤销其中文普通话和粤语广播。
“这是早晚的事,”这位90年代曾为美国之音撰写过多年《作家手记》的中国作家,看到这一消息后并无惊愕之感。她接受《看历史》采访时说,“世界已经是平的了,还需要通过偷听‘敌台’来获取信息吗?”
据《华盛顿时报》消息,今年2月14日,美国广播事业管理委员会向国会提交了2012财年预算方案。方案称,美国之音计划自今年10月1日开始全面停止其中文普通话短波、中波及卫星电视广播节目,全面取消粤语广播。
如果国会通过这一方案,那么自2011年10月起,有着近七十年对华广播历史的美国之音将淡出中国。
事实上,美国之音在几年前就已开始逐步削减国际广播业务。2007年它结束了俄语、阿尔巴尼亚语、波斯尼亚语、马其顿语、塞尔维亚语和印地语的广播节目。不仅美国之音,同样有政府官方背景的英国广播公司(BBC),也在削减国际广播业务。2011年1月,BBC宣布撤消包括汉语普通话在内的7种语言的广播。
■ 用真实的故事为最高利益服务
“这里是美国之音,每天这个时候我们都将向您谈论美国和战争。不管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我们都将向您报道真实的消息。”
1942年2月24日清晨2点30分,珍珠港事件发生后的第79天,在纽约西54街一个带有大橱窗的建筑里,美国之音第一次用德语向欧洲广播。
此后一周,法语、意大利语、英语节目相继播出。是年6月,增加了汉语普通话和粤语节目。之后又陆续开办了其他欧洲语言和部分亚洲语言的广播。到第二次大战结束时,美国之音已经用大约五十种语言对欧洲和亚洲广播。
美国之音的故事可以追溯到更早的1940年。
上世纪30年代,国际广播电台在欧洲和亚洲发展起来。到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的时候,各主要国家都有自己的国际电台机构。当时美国还没有官方的国际广播电台,但一些私营公司,如CBS、西屋和奇异公司都掌握了短波技术,各自向海外广播。
1940年,战争在欧洲进行着,美国总统罗斯福一直在考虑,如何用宣传来鼓舞士气。此时国务院向总统建议,如果想让欧洲人听到美国的声音,只有使用私营公司才有的短波电台,特别应当向法国广播,以对抗日益跟德国接近的法国维希政权。
这时,对美国之音来说,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走进了故事。他就是多诺万——他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担任过检察官、外交官,后来是中央情报局的创建人。
1940年,多诺万到欧洲旅行,和英国安全协调局的头儿斯戴芬尼交上了朋友。斯戴芬尼知道多诺万跟罗斯福私人关系很好,想让多诺万说服罗斯福建立美国的情报机构,同时开展宣传攻势。多诺万带着斯戴芬尼的建议回到美国。在他看来,广播不是新闻机构,是一种战争武器。新闻是装满子弹的枪,目的是在派出军队之前先瓦解对方。他把自己的宣传理论和策划纲要交给了罗斯福。
罗斯福欣然接受了多诺万的建议,并且看上了一个人,来协助多诺万。这个人就是舍伍德。舍伍德是罗斯福的讲稿起草人和顾问。他还是一个剧作家,他的剧本《我们生活的黄金岁月》(1946年)得过奥斯卡奖。舍伍德相信文字的影响力,他的文字充满了忠诚和激情。舍伍德认为,美国回答轴心国的宣传战,不是靠剧场效应,而是来自“真实的力量”。
从这一刻起,多诺万和舍伍德对美国之音的不同定位,就给这个政府电台埋下矛盾的基因。

在罗斯福看来,舍伍德是领导美国宣传的最佳人选:左派,但不是极左,有国家级知名度,很受尊敬,没有政治敌人,对总统衷心拥戴。1941年夏天,罗斯福让舍伍德去招兵买马。
舍伍德找到一帮笔杆子:个个都信奉文字的力量,精通外语并熟悉局势。这些人坚信:战争是被人的脑子制造出来的,赢得战争也靠人的脑子。舍伍德要求手下人要具备三个条件:懂外交事务,以主动进取的态度支持罗斯福的外交政策,并乐意低报酬干活。
舍伍德找到的第一个记者是巴那斯。巴那斯是个热情、善良、理想主义的左派分子,相信讲真话的力量,他对讲真话的定义是:用每一个真实的故事为我们的最高利益服务。
舍伍德还找来了约翰逊。他和巴那斯一样,相信真实新闻的效果,他反对学院式的分析,认为那些东西冗长、乏味而无法阅读。他要求手下人节奏迅速,分析简明扼要。
进入三驾马车的下一个人是瓦德堡。瓦德堡是个奇特的人。他是早期罗斯福新政的财经顾问,在暴怒之中辞了职,接着花了一年时间跟总统打笔仗。舍伍德把这个大骂过总统的家伙收编回总统的新计划中来。
这样几个新闻的理想主义者人凑在一起,以短波的方式对敌。他们不仅认为,宣传不只是政府手中的工具,应当在美国外交政策中扮演直接的角色。他们还提出,“有一件比拯救欧洲更重要的事情,这就是,弄清楚我们有没有丧失自己的灵魂。”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彻底被卷入了战争。罗斯福指令建立战时情报局负责国外宣传,负责人是舍伍德,美国之音受其管辖。
是年12月26日,舍伍德打电报给豪斯曼,让这位电影、戏剧、播音制作人来纽约领导即将成立的政府电台——美国之音。这位来自娱乐界的美国之音第一任台长,精通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和德语,了解欧洲和美国各自的敏感点。他的政治倾向是左翼的,支持法国人民阵线。
豪斯曼走马上任,立刻开干。转眼到1942年1月,就制作了德语、法语、意大利语3个语种各15分钟节目。

■ 国会和美国之音的“内战”
如何处理好新闻和宣传的关系,这是一开始就让美国之音的创业者们纠结的问题,也深刻影响着美国之音以后的历史。
舍伍德从来没想过他所领导的战争情报局是一个情报机构,是做颠覆破坏工作的。对于美国,他想建立的是一个质量和可信度双佳的广播媒体。而多诺万则希望,宣传是一支先行的利剑,用来掩护军事行动。他不在乎真实的标准。
身为共和党人的多诺万和国会的关系比较好,掌握着控制权。他拉来了纽约时报的大牌右翼记者库克,希望库克帮他把战时情报局的实权从舍伍德那夺过来。很快,他们逮到了机会。
1943年盟军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登陆成功,引发意大利的政治动荡。在意大利经历了一连串的军事失败后,1943年7月24日议会通过了对墨索里尼的不信任动议,翌日,墨索里尼被捕。意大利国王指定帕多斯接任墨索里尼的总理职位。帕多斯于1927年加入法西斯党,接任总理后宣布意大利仍然和盟军作战。但美国对帕多斯抱有幻想,希望意大利国王和帕多斯让意大利休战,并不计较意大利是否由一个法西斯党在执政。
这件事引发了国会和美国之音之间最大的“内战”。
不同于政府的态度,舍伍德等人希望告诉全世界,美国决心建立和维护民主制度,而非以全部代价来维持秩序和政治稳定,比如拥戴像帕多斯这种保守、专制政权。
美国之音创业三驾马车中的瓦德堡,给出美国之音报道意大利事件的导向是:平稳处理墨索里尼下台,不带庆祝的口吻,因为那会暗示已经推翻了法西斯。
他们首先组写了10行字的消息放在新闻开头,告诉听众墨索里尼辞职了,国王指定帕多斯做总理。这个消息后面跟着一个稍长的报道,包括帕多斯宣布继续和盟军作战,以及帕多斯执行墨索里尼向希特勒做出的誓言的评论。然后,瓦德堡广播了自己写的评论员文章。他在广播里直截了当地说,“美国人民正在进行的这场反对法西斯战争,不会因为执政者是墨索里尼,是帕多斯,还是继续为希特勒作战的法西斯国王自己而停止。”
之后,瓦德堡还找了一个独立评论员——《纽约时报》专栏作家瓜夫屯,来强调美国之音和战争情报局的态度。瓜夫屯的评论直接而有力,他说,“法西斯仍然在意大利掌权,不过换了一张新面孔而已。”他使用了在接下来的“内战”中出了名的词句:“这个白痴小皇上21年来站在墨索里尼肩膀后面,现在往前挪了一步。”
不料,一个名叫葛德的记者,在库克的授意下给《纽约时报》写了篇文章,把瓜夫屯的“白痴小皇帝”单挑出来,挑动美国保守派政治家的神经。库克还亲自披挂上阵撰写文章,说,“比起接近美国和英国这一边,战争情报局的人更接近莫斯科。纽约短波电台和战争情报局的人深思熟虑地、不断地用莫斯科的消息来源破坏美国外交政策的信誉度。用共产主义和其在美国信徒的个人意识形态偏好来修理美国外交政策。”
库克的文章被各地报纸转载,掀起轩然大波。正在帮罗斯福写讲稿的舍伍德不得不面对办公室被冲击的局面。
“内战”的结果是,瓦德堡辞职了,美国之音台长豪斯曼也辞职回好莱坞了。
“一开始,人们对美国之音应该如何运作就有很不同的看法。政府官员,特别是军队的人士认为,应该把美国之音建成一个宣传机构;但是另一方面,参与美国之音早期建设的记者、作家、艺术家、诗人们却都认为讲真话更重要。”前美国之音副台长艾伦·海尔在哥伦比亚大学2003年出版的《美国之音历史》(VOICE OF AMERICA: A HISTORY)中写道。
随着战争的结束,战时情报局被撤销了,美国之音转由国务院管辖。这个执行过特殊任务的媒体,就像一个从战场胜利归来的老兵,茫然地面对着大萧条。

■ 《史密斯-蒙特法案》VS《美国之音章程》
战争刚结束时,美国之音进行了改组,广播规模缩小了一半,工作人员大量削减。当时,美国国会一些议员甚至主张关闭美国之音,或者把它移交给一个私人财团经营。但是,罗斯福的接替者、总统杜鲁门坚决不同意,认为美国必须在国外进行宣传活动,这是外交事务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946年,英国首相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的序幕。冷战的开启巩固了一度摇摇欲坠的美国之音,给了它发展壮大的机会。
1948年冷战加剧。苏联加强了对外广播,触动了美国。同年美国议会颁布了《史密斯-蒙特法案》。这项法案正式授权政府经营属于官方的广播电台,面向国外进行宣传,用以支持美国的对外政策。这是美国政府获得的前所未有的权力。于是,美国之音进入了另一种战争——冷战。
有意思的是,《史密斯-蒙特法案》同时规定,“‘美国之音’节目为美国境外受众制作,严禁在美国国内播出”。理由是,让有政府背景和便利条件的美国之音,加入国内新闻业竞争是不公平的。
“这表明了美国之音的官办属性。”张辛欣曾是美国之音的自由撰稿人,她介绍了一个公开的秘密:美国之音的工作人员全部由政府录用,员工工资由联邦政府财政开支。
这个法案在酝酿的时候,美国国内就存在两派意见。一些政治领袖们认为,除了政府之间的交往,民间互动和信息交流也是外交政策的一部分,同时针对以苏联为首的共产党国家的宣传机器,美国也需要采取行动,向世界讲述和澄清真相。但另一些人则警告说,美国不能像她的对手一样,用国家资源操办宣传机构,和民间新闻机构竞争,并左右公众舆论。在这种背景下,《史密斯-蒙特法案》明文规定,美国政府传播给国际受众的信息,不得在美国国内传播。
1953年1月,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任命了一个委员会,审查包括美国之音在内的国内外情报机构,该委员会的主席是前总统胡佛。艾森豪威尔和胡佛都认为,国际广播不该由负责外交的国务院直接领导。艾森豪威尔提出改组美国政府的宣传机构,向美国国会提交了《1953年第8号改组法案》。法案在国会通过后,于同年8月1日生效。法案规定建立一个独立的对国外宣传美国政府方针政策的机构。1953年8月1日,美国新闻署成立,美国之音划归该署,成为该署最大的一个部门。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匈牙利事件、苏伊士运河危机、美苏开始最高级首脑会谈以及太空时代的到来,美国之音得以大显身手,成为美国在冷战中的一把利器。
但与此同时,美国之音在国内却一直受争议之困。美国之音记者隆·布隆伯格回忆说,水门事件初期,美国官方竭力捂盖子。当时美国新闻总署署长下令扣押过许多揭露性报道。布隆伯格说,他当时不能充分报道水门事件,因为调查对象尼克松说到底是美国之音最大的老板。然而,当时英国广播公司(BBC)驻华盛顿记者就对水门事件做了大量报道。
做职业新闻还是宣传工具,仍然成为美国之音的一个纠结。进入70年代,美国之音内部出现了一股革新力量,要求摆脱国务院的控制。1972年,三分之二的工作人员参加了请愿运动,要求摆脱政府控制。这最终导致1976年美国总统福特签署了《美国之音章程》。人们把这个章程看做是美国之音改革的转折点。
章程规定:
(一)美国之音必须始终保持为一个可靠的和权威性的新闻来源。美国之音所广播的新闻一定要准确、客观、广泛。
(二)美国之音应代表整个美国,而不是美国社会的任何一部分。因此,它对美国的主要思想和制度必须做平衡的和全面的报道。
(三)美国之音应当清楚、有效地阐明美国政策,同时也报道对这些政策所发表的认真的讨论和意见。
1994年,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法规,决定美国之音由一个9人董事会领导。4个民主党,4个共和党,1个是国务卿。他们各自有自己的政府公差,共同职责是讨论并挡住政府对美国之音的业务干扰。
不过,这些举措并未让美国之音彻底摆脱身份尴尬。在它开播近60年后的2009年1月,美国国务院和国防部官员、国会议员以及美国之音代表二百多人,召开了一次有关《史密斯-蒙特法案》的研讨会。前美国之音台长戴维·杰克逊在研讨会上说,在美国之音华盛顿总部工作的人都是新闻从业者。在告诉记者要写什么的问题上,美国官员告诉美国之音记者的话并不比告诉华盛顿邮报记者的要多。杰克逊认为,取消《史密斯-蒙特法案》对美国之音的限制,可以打消那些有关美国之音的节目在美国国内见不得人的批评。但在本次会上,各方仍然没有达成共识。
■ “物有所值”和“突出实效”
1999年,面对新的世界格局,美国国会通过法案改组外交机构,美国新闻署于当年10月解散,美国之音归入新成立的国际广播理事会来管理,美新署其他功能则归入了分管公共外交的副国务卿手下的部门。国会当时的意思是,冷战既然已经结束,大可不必像过去那样在公共外交与树立美国形象上花费那么大的功夫。
殊不知在新闻总署解散后还不到两年,就发生了“9·11”恐怖袭击。美国人忽然发现,自己在世界上——特别是在穆斯林国家——的形象出了大问题。白宫与国会赶紧增加拨款,建立阿拉伯语电台和电视台,增强在伊斯兰世界的宣传工作。
“9·11”后,美国之音广播政策也进行了调整。美国广播理事会2008财年预算报告提出,奉行“物有所值”(Money for Value)和“突出实效”(Efficiency and Effectivity)的原则,促使国际广播电台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提高回报。
但这些改革,并不能阻挡美国之音从冷战时的巅峰滑落。1993年,美国之音在工作手册上公开宣布,其全球听众是一亿二千万。1998年美国之音外事办彩色宣传品上印着,他们的全球听众数字是8300万。5年下降了五分之一。
2000年,国内出版社邀张辛欣撰写有关美国之音的著作。张辛欣起初觉得这是个敏感的选题,但很快她就打消了这个顾虑,她说“我讨论的将是一个考古学问题”。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人类信息传播方式正在迅速地改变。1991年海湾战争,CNN让全世界电视观众,第一次坐在客厅的沙发里像看球赛一样“看打仗”。于是,中国电视记者也穿上防弹衣,戴上钢盔,飞到中东前线,在镜头前表演战地报道。
美国政府意识到广播这种传统的形式已经无法适应对外的传播需求,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他们打算将精力投放到网络上。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近日在华盛顿大学就互联网自由发表演说时称,美国预计今年将花二千五百万美元用于帮助网络作者突破网络上存在的种种限制言论自由的障碍。虽然美国之音将取消中文广播和电视节目,但国务院计划在“推特”(Twitter)上推出汉语、俄语和印地语资讯。

http://www.360doc.com/myfiles.aspx
',1)">

(2011/08/13雨霖转载/编辑/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