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语课程:信息技术教师如何听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2:25:16
  信息技术教师如何听课?(摘抄)

关键词:  听课    信息技术  教学设计   角色定位   课后反思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结合听文化课的一般习惯,通过分析信息技术课的学科特点、目前信息技术课的课堂现状,以及新课程下对信息技术课的要求等方面出发,着重总结和讨论了如何来听信息技术课的一些要求和形式等。

       在我们的教学生活中,教师之间互相听课是一个传统习惯。听课不仅可以给教师提供一个相互学习和借鉴的机会,还大大激发了教师之间相互研讨教与学的兴趣和热情;听课帮助很多年轻的教师很快适应了教学常规,听课也为一些老教师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带来了一股强劲的春风。
       在新课程的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时,多听课、听不同风格教师的课,不仅是大家共同研讨新课程的一个良好契机,更是广大教师在新课程的召唤下不断探索和创新的灵感之源。听课时,作为一个“旁观者”,似乎更能看到我们的教学课堂上所存在的问题;通过教师的教学意图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的相互比照,能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教改真正需要探究的方向,以及如何来提高我们的教学设计水平和对课堂情境的调控能力。
       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新兴的年轻学科,有着其自身的特点,与传统的经典文化课的教学方式方法相比,它具有进度上的“异步”、学习过程的“交互”、学习方法上的“协作”和教学内容及教学结果评价上的“开放”等特点。那么,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坐”着听文化课,又应该怎样来听信息技术课呢?信息技术课在中学教育中被归入劳技一列,操作实践性的特征特点决定了听信息技术课决不能像听其它文化课一样,在听课的基本常规基础上,还需要多注意以下提到的一些重要事项。
      一、 听课需要关注教师的教学设计。
       一般来说,教师的教学设计往往表明了这节课的教学目的与教学过程的协调达成意图。对于信息技术课来说,针对重点教学目标,要看教师是如何根据绝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来组织教学活动的;每一阶段的教学活动又是如何过渡和引入的,学生的接受程度如何,学生的积极性如何;另外还要注意教师是如何引导学生来达成知识的进一步深化的,这方面都需要听课者特别关注授课教师在具体的课堂上是如何顺利地来实现教学设计的。
       1.看授课教师对课的结构的把握。
        课的结构是指课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顺序和时间分配。课型不同,课的结构也不同,对于信息技术课来说,一般有理论课、学习操作课、作品展示分析课和实践创作课等。听课时,要看授课教师是如何安排课堂结构的。例如:教学目标在何时采用何种方式呈现才能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通过课堂提问和范例作品展示,使学生有意识地从认知结构中提取相关的旧知识,并激活旧知识,在旧知识体系基础上重新建构新的知识;怎样创设教学情境,导入新课的教学;怎样通过简明、规范、生动的语言和操作演示呈现新的学习内容和目标;采用何种方式完成对新内容的巩固,了解学生对本课知识和操作的掌握情况;如何设计多种形式的任务练习实践,加强知识的应用与迁移,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
      除了注意每个环节的实现方式,还要注意时间安排,否则就会出现一节课“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的不合理状况,特别是在机房上课时,容易导致课堂纪律松散,继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也使得课堂结构显得不够严谨。
       另外,信息技术新课程把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作为一个重要常规来纳入到信息技术教育中来,所以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不管是哪种类型的课,都需要现堂组织学生对个别或部分作品进行评价和总结。在选择作品时,不能只挑“好”的,要照顾到各个水平层面的学生作品,学生和教师讨论其优劣之处,以及编辑修改的建议等。因为评价方式和方法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争议,也是需要在新课程改革中重点讨论和探索的地方,所以在听课时务必要注意发现授课教师是如何根据学生实践来组织评价活动的,学生对评价活动的必要性认识如何,学生对评价活动的参与热情如何,以及学生在评价活动中收获了什么等。 
      2.看授课教师如何实现对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
      一节课的重点难点能否突破,标志着这节课的成功与否,或者说这节课的特色和风格就充分地体现出来了。重点内容通常是指在教材中或因讲述详细所占篇幅大;或是需要学生必须学会的操作或使用方法所占地位突出。难点是指大部分学生难于理解、掌握、运用的部分,有来自教材的难点,也有来自学生实际的难点。听课时就要听授课教师是如何纵横联系学生已有知识和操作使用方法技巧等来举例说明或巧妙过渡,化难为易,突破难点,突出重点的,这些往往是他们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凭借自身扎实的基础知识体系和对学生心理认知规律的熟悉的所得。
      3.听授课教师的课堂语言运用能力和艺术。
       在以往的信息技术课堂上,大部分老师认为对语言的运用不需要像文化课上那样要求严格,这其实是一个认识的误区。相反,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常常需要涉及到一些专业术语,比如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介绍、软件的界面介绍等。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所使用的介绍和操作中的专业术语的规范运用,有助于学生形成统一的认识,对他们的继续深入学习是一个很好的基础准备。
      听信息技术课,除了注意授课教师在一般语言的调动与运用方面的才能,比如说亲切温和、幽默风趣和言简意赅等风格外,还要注意听授课教师是如何准确规范、严谨精炼地使用信息技术操作中的术语的,同时还可以观察授课教师在机房中如何运用体态语言和学生进行交流,以及学生对教师表达的接受能力,教师对学生规范使用术语的培养方法等方面的问题。
       由于目前信息技术课堂上的操作练习多以任务形式展开,而学生的基础水平又参差不齐,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表现也不尽相同,在听课时可以注意授课教师是如何协调整体学生的学习目标实现的,比如如何鼓励优生通过实践探索掌握操作或使用技巧,又是如何引导和帮助差生尽快掌握一般操作方法的。
      4.看授课教师对教学辅助媒体的运用。
       教学媒体是对教学起辅助作用的。恰当运用媒体,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课堂教学信息的容量,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但是媒体运用不是多多益善,先进的媒体未必收到良好效果。所以听课时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看授课教师对媒体的选择、运用是否行之有效。
       对信息技术课堂来说,教师在机房中几乎都可以通过电子教室的“广播”来对全体学生进行演示讲解,这是信息技术课堂上不可或缺的一种授课方式。在听课时,需要注意授课教师对“广播”使用的时机的选择,以及演示内容的把握;另外还有转播学生操作过程、演示学生作品等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另外,也要注意,授课教师在除了使用电子教室的广播和转播功能外,还通过哪些方式来辅助教学,比如说使用教学课件、实物展示、范例作品等。
      5.课堂调控能力。
       由于信息技术课堂的实践操作性特点,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必然会发生各种各样意象不到的事情,教师需要有充分的基础知识体系作后盾,并需要足够的课堂经验来处理偶发事件。听课时要注意授课教师对教学实际过程中的个别事件和细节的处理,对学生提问或操作中遇到的困难的解决方法等典型事件的调控处理能力。因为这些细节和事件,往往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比较普遍,而每个老师的针对不同班级的调控和处理方式和方法又不尽相同,听课时可以从中发现现实可行、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好的办法和策略。
      6.信息素质教育。
       中学信息技术课不单单是操作性比较强,另一方面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也是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主要目的,这个目标在新课程的推进中更进一步地体现出来。信息素质教育不是集中的,而是在学生参与活动或练习的过程中,通过点滴发现和教师的有意引导来逐渐培养起来的。所以在听课时,要注意从课堂教学的具体细节,从教师组织活动的具体细节中不断发现授课教师是如何通过教学实践过程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的。
  二、 听课时的角色定位 
   听课者在听其他教师的课时,需要给自己一个合适的角色定位,如果定位有偏差,这势必影响到听课重点和听课效果。以前,很多教师在听课时,往往把注意力只放在授课教师对知识、操作的讲授和传输方式上,而忽略了教学的对象――学生的反应和接受能力,也忽略了整个教学情境的创造过程和氛围的形成。
  听课者在确定自己听课时的角色定位时,需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1.作为学习者听课。
      听课者在听课时的最佳角色应该是学习者而不是批评家,要多学习授课教师的长处、闪光点,为我所用。从这个角度讲,听课者不仅要用美的眼光去感受授课教师的仪态美、语言美、教学辅助媒体美等外在的美;还要去领略授课教师如何通过精巧的思维、严密的推理、严肃的实证来充分展示信息技术科学的理性美;更要用心去体会教学过程中的尊重、发现、协作与共享,这是更高境界的美,值得我们去永远追求。 
      2.作为参与者听课。
      听课者在听课时应把自己定位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而不是旁观者;不要只满足于“坐”着听课,要多站起来,看看学生的操作过程。听课者如果把自己定位为课堂教学的旁观者,听课前无充分准备、听课过程中无视学生的课堂活动、不重视收集学生课堂反馈信息,就不能了解授课教师的意图,无法获取学生全面的、真实的课堂表现。只有有“备”而听,而且从思想上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尽可能以学生的身份参与到学习操作实践活动中,才能获取第一手材料,从而为自己上好一堂课奠定基础。
      3.体验真实的课堂氛围。
       课堂气氛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景氛围。这种氛围如果是和谐融洽、平等民主的,就能激发学生的潜能,树立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新课程所推崇的协作学习方式也就能更好地体现。一个好的教师能够创设一种愉悦、和谐、充满人文情怀的课堂氛围。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能够平等对话,完成情感交流,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质;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能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和时空,激发学生用实践创作作品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会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渴望继续和深入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强烈。在真实的信息技术实践课堂上,授课教师究竟是通过何种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是以激情感染学生,还是用亲切的语言鼓舞学生?这些都是听课者听课时需要通过自己作为一个参与者而亲身体验和感受的,当然,最终的目的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评价这节课的成功与否。 
      4.关注学生学的过程和体验。
      信息技术课堂上,在听课时不能只是坐着,最好能站起来看学生使用电脑都在做些什么事情。教师的授课方式学生是否接受,学生接受的程度如何,学生在课堂上都在做些什么。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听课者应该关注:学生是否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习活动中学生经常做出怎样的情绪反应;学生是否乐于参与思考、讨论、争辩、动手操作和探索实践;学生是否经常积极主动地发现并提出问题,甚至自己尝试解决问题;学生活动的时间是否充裕得当;学生自学习惯、思考习惯、操作习惯是否养成;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如何等。
       关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操作实践过程,有助于听课者积极思考和总结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应该如何实现教与学二者之间的充分融合与协调统一,有助于听课者不断通过学生的学习表现来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和风格习惯,更有助于听课者提醒自己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会更多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发现学生的接受程度,真正做到针对学生实际“因材施教”。 
       三、  听课后的反思、总结
        听课者在听其他教师的课前,最好能对要听课的章节先分析教材和教学重点难点,然后再设想自己来上这节课的话会如何来设计,在具体教学中又会如何去操作,遇到突发事件需要如何处理,还该准备哪些的预备知识等。做好听课前的这些准备后,在听课时就有的放矢,能迅速找到授课教师的教学课堂的优势利弊,对听课后的反思也做好了足够的准备,使得反思时可以根据事实材料来比较和深入辨析,这样就能真正达到听课的目的,提高自己。
        听课后,通过重新浏览听课笔记,简单再现精彩的教学片段,对授课教师教学设计实施中的闪光处进行认真回顾和咀嚼。听课者来判断一节课的好坏,不同学习阶段、对于不同班级有不尽相同的标准,而授课教师在执教过程中对教学实际现状的处理以及对教学过程的把握,则是听课者应该仔细研究的。此外,一堂好课还要做到:要有科学性,这里的科学性一方面是指呈现的材料、知识、观点、操作、技巧必须是正确的;第二方面是指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或所使用的教学辅助资源、多媒体课件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在学生的知识能力接收范围之内;第三方面是指要有特色,一节成功的课必须包含着授课教师特有的教学风格,没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就很难把课讲得很出色,而往往个性鲜明的课堂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更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第四方面是指同时必须体现一定的教育思想,一节课要有足够的信息量,而且结构严谨,密度合理。对听过的课通过反复对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斟酌,就能辨析良莠,从授课者的成功中汲取精华,来帮助自己的成长。   
       当确定为一堂好课后,就要进一步思考这样一些问题:教师对教材为何这样处理?换成自己该如何处理?教师是怎样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自己应怎样对“闪光点”活学活用?思考之后,要和自己的备课思路进行对比分析,大胆地去粗取精,扬长避短,写出符合自己特点的教案,并付诸实施,但不能生搬硬套。
        其实,听课也是一门艺术,尤其是学会听信息技术课,对我们这些一线的信息技术教师来说,也应该是需要掌握的一种技能。多听不同老师的信息技术课,多学习授课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经验和技巧展现,多分析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实践表现和创作过程,这些都对我们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果具有良好的辅助作用,为共同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水平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也是我们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对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所做的一些探究和发现。听课习惯的形成,也必将促起信息技术教师之间的研究和讨论风气的形成,这对我们携手推进新课程具有不可忽略的重大意义和作用;希望有更多的信息技术教师加入到互相听课的队伍中来,让信息技术教育步入欣欣向荣的发展趋势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