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伊拉克战争电影:穷孩子不读书了怎么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5:03:55

穷孩子不读书了怎么办?

《南方周末》的这篇名为《穷孩子没有春天?》的文章让我想到了前不久看过的一部纪录片。文章中说:“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这一趋势正在被加剧和固化。三十年来,国家的转型在继续,但底层个体命运的转型,却在逐渐陷入停顿。

这个底层群体主要指的就是农民和农民工,这部纪录片正献给这个群体。它叫《归途列车》,导演范立欣是CCTV的摄影师。有一次,他去四川一个农村采访,采访完了几小时之后就坐飞机回到了北京,电视台的车接他回去,范立欣说,在车开进四环的时候,城市的霓虹扑面而来,他顿时有一种罪恶感:对于他而言,从农村到城市,不过几个小时的飞行时间,轻而易举。但对他采访的那些人而言,却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这部纪录片所关注的正是一个想要跨越这个鸿沟的家庭,他们是一对从四川出走到深圳打工的农民工夫妻,张昌华和陈素琴,他们在拥挤、狭窄的工厂里像机器一样高速运转。尽管在这座城市已经工作了16年,他们仍然不认识任何城市人,也不会说普通话。在劳累、无休止的工作之外,他们唯一的快乐时光是每个星期给在老家的一对儿女打电话。

正如中国大部分农民父母一样,他们不在乎自己有多劳累,他们漂泊在异地拼命工作,唯一的动力是子女能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摆脱农民身份,进入城市。

然而在这部纪录片中,却呈现了一个极为残酷的现实。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女儿张琴对父母的感情极为淡泊,甚至心有怨恨。每年春节回家一次的父母显然无法给张琴足够的亲情,也无法给予来自家庭的教养。因此对于父母所规划的读书之路,张琴十分叛逆。再加上同辈们的影响,最后的结果是她走上了与父母同样的道路:外出打工,成为所谓的“新生代农民工”。当然,他们与父辈毕竟不同,相比而言,他们更年轻也更自我,也更敢于要求自己的权益。但是否能真的融入城市,还是一个待解难题。

如果说名校中农民孩子比例越来越小,一方面是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等,另一方面,传统的用读书来改变命运的观念已经不为现在农村孩子所信奉。因为他们看到,读书并不能必然改变命运,于是主动放弃这条路。

确实,对于农村的穷孩子而言,他们的选择或者是前途未卜的读书之路,或者是干脆放弃,一无所有地去城市中寻找机会。在教育资源极度不公平、在学费生活费越发昂贵、大学生越来越不值钱的今天,其实他们并没有选择。与其说主动放弃,不如说无路可走。

张琴几经辗转,后来在一家酒吧当服务员,跟城市女孩一样穿上了超短裤、吊带衫、松糕鞋,也开始烫头发、化妆,开始了她所追求的“城市生活”。谁也不知道她会不会在几年之后回到农村,或者成功跻身于城市。

但对张昌华和陈素琴而言,完全无法理解女儿的选择,因为在他们眼中,女儿的路离他们眼中的“向上”越来越远。

凤凰网评论编辑 纪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