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姜查为什么会瘫痪:改写春秋吴国历史的一道美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3:49:23


    春秋末年,吴国的庖厨太和公在太湖边上小有名气,精通水产为原料的菜肴。太和公首创了“全炙鱼”,又称“全鱼炙”而闻名四方。但太和公怎么也不会想到,吴国有一屠户出身大汉来学烧鱼,日后行刺吴王僚成功,为自己在中国烹饪名厨榜上,留下排名第三的美誉(前者伊尹、易牙)。

    春秋战国,宫廷争斗,篡权夺位就那些事。

    伍子胥来到吴国,就是帮助吴公子姬光夺取王位而走上政治舞台。为刺杀吴王僚,伍子胥找到了彪悍英武的屠夫专诸,此人被伍子胥酒肉穿肠,结为八拜,竟然两肋插刀,以命相许,其老母为不拖累儿子行刺,先走一步,壮烈无比。精明的伍子胥设计,安排专诸到太和公身边学习烹鱼技术,使得太和公与这次宫廷政变有了瓜葛。成语“鱼腹藏剑” 讲的就是这段故事:……因为按照伍子胥的计划,这是接近吴王的唯一方法。专诸端着亲自为吴王做的一盘大鲤鱼,鱼脊朝外,鱼肚朝己,缓缓走向吴王,此刻香气扑鼻,还没有走近,吴王的口水已经下来了。然后,专诸把鱼放在案上,猛的从鱼肚子中抽出鱼肠剑,闪电般刺向吴王……原本太和公与此次政变无关,却因传授烹饪鱼馔技艺高超而流名史册。太和公的烹调手艺改变了历史,这才有了以后吴国、越国、楚国之间一系列的恩恩怨怨。

    从古至今,人们没有忘记太和公发明的“全炙鱼”,现在苏杭一带的名菜“糖醋鱼”、“西湖醋鱼”就是古老食文化的传承。但是,春秋时期的“全炙鱼”与今天所传承的制作方法是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食文化发展至今,有一个演化过程,比如宫廷贵族为什么喜欢吃麻雀,这与信仰有关;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人们万万没有想到与中国的象棋有关系;皇帝为什么啃猪蹄嚼猪耳,是吃啥补啥医学知识的普及有关;宋代花卉入菜与男人都上带花相映成趣;美食馉饳的诞生与消亡,是古代审美和近代文明进程的见证;元代的“一了百当”,神奇地变成老北京的炸酱面等,这些都有非常长期的合理变异过程。

    当然,最直接就是战争、兼并、改朝换代,是加速不同民族和地区的美食相互交流、融合,以及对烹饪技艺、装饰形态、口味变化等产生深远的影响。扯远了,打住。

    根据春秋时期的烹饪习惯,“炙”必定是烤,参考周八珍的烹饪技巧,用羊脂抹在鱼身上,烤完后用肉酱(醢)和芥醋调制浇食或蘸食。“全炙鱼”与“西湖醋鱼”相比,口味也相对接近。选一条大的鲤鱼,鱼肚里藏一把鱼肠剑是绰绰有余的。


    有趣的是在现代酒店管理上,依然可以看到著名的“鱼腹藏剑”这个典故的影子,专诸刺王僚给后世留下了一个用餐上菜规矩,上菜时鱼脊不可朝向主人,否则视对主人不尊重。另有一种沿海渔民的说法,鱼肚朝上叫“翻船”,不吉利,迷信的生意人特别忌讳。但前一种的说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在酒店用餐,服务员上菜时,整鱼上桌摆得正确与否,可直接窥知这家酒店的管理水平和员工素养。